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4月调研报告-70篇(第74/88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8968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99分钟。

营销渠道缺,景区知名度还需持续打造。景区的品牌建设和知名度打造需要精心设计和统筹推进。目前,作为一个新建景区,知名度有待持续打造和提升,营销投入不足,营销渠道单一,营销方式也有待进一步创新,整体营销宣传力度有待增强。综合服务少,金融支持力度仍需加大。一是综合金融服务有

待加强。目前金融机构为该景区提供了1.2亿元信贷支持,金额不足,而支付结算、门票代收、搭建智慧平台等综合金融服务还有待加强。二是抵(质) 押难导致融资难融资贵。旅游具有淡旺季的周期性特点,现金流不稳定,再加上乡村旅游的土地、山林业主只具备物权,难以通过抵(质)押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给融资带来一定困难。三是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不足。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多种主体,除了景区本身,金融服务向产业链上下游的民宿、农家乐等小微企业、农户延伸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从而实现农业产业行业全面升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共同富裕。

培育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土壤

一是培育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土壤,助力涉农产业链纵深延伸,有效链接生产端、运输端、消费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构建高效合理的农业产业行业生态发展体系。二是出台人才优待优遇政策,构建农村人才评估奖赏机制,改善人才基础工作软硬件设施,培育区域性乡土人才和实干型农科专家,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实现"梧桐引凤""人才振兴"的集聚效应。

三是支持有历史、有传承、有创新的乡村文化发展,使其融入村风村貌、民风家风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乡土文化新时代的创新演绎,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

四是围绕"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的"五大工程",运用地区财政力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社会多方对农村绿色领域的投资,加强"一控两减三基本"政策的有效落地,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发展的有机结合。

五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优化基层组织管理和干部任用的体制机制; 完善依法治村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基层干部与村民的法治合规教育,塑造法治意识与思想;发挥村民自治在农村建设、乡风塑造中的优势作用,增强主人翁意识,实现村民自治组织的良性运转。

探索农村共同富裕的区域创新模式

一是发挥资源禀赋和地理优势,支持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产业发展壮大。重视对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的培育与扶持,增强特色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抗压能力。特别是脱贫县的特色产业发展,要实施特色种养强化行动,在特色产业地理标志建设、市场品牌营销推广等方面,要与县域政府、农科企业及产业园、电商及批发市场等做好精准对接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激发区域市场经济活力,探索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结合特色产业、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农村优质资源要素,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飞地经济"等区域新模式,利用"线上+线下"渠道,促进农村资源有效 整合及与市场衔接。

三是政府引导,农村发力,依托区域交通和物流优势,联动城市市场,推广地理标志产品、绿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探索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发展, 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和双向沟通,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共存共荣。

四是运用大数据集约化计算功能,动员社会多元力量,构建农村与城市在工具化、信息化和价值化层面的共治共享格局,引导产业行业先进技术、治理经验、绿色理念等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流通,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理念和区域公共治理方面的融合性、协同性、一致性。

五是探索建立"一核引领,多元共治"的城乡基层治理新模式,突出城乡人才在党务、村务、商务、治理等方面的结对帮扶作用,形成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考评、多方参与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提高区域治理要素的集成和共享能力。

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金融融合发展体系

建立健全促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一是构建金融组织领导的有力体系。强化金融专家的交流和输出,从银行系统选派金融骨干人才驻村驻县,挂职交流,创立村级、县级普惠金融工作示范点,满足"三农"服务多元化、深层次的金融需求,形成"资源接地、政银一体"的乡村振兴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建立有力的金融激励体系。建立地方性关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激励评价办法, 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纳入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调整全市公共性资金存放比例及代发工资账户开户行,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激发金融信贷投放内生动力。三是强化银行与国企联动引领作用。加强银行与地方国资委企业、村集体、合作社等组织机构的联动合作,将市属国有企业、镇属股份制集体企业、村集体及村民从股权上将四个层级连起来,形成"市场导向、国资主导、金融助力、四级一体"的农村经济引导体系,运用金融资本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综合金融服务。一是创新普惠信贷融资服务。以普惠金融为主力,充分利用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粮食安全战略性产业、生态环境及国土综合治理项目、农业特色产业链等,在普惠金融授信审批、利率定价、贷款展期等方面充分授权分支行机构;开发土地流转贷助推农业集约经营, 突出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推广杜堂模式,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二是发展区域特色金融业务。尊重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规律,深入调研区域市场主体及农户,支持"一县一品"特色金融服务模式, 创新设计特色版、定制版金融产品,针对优势产业链核心企业客户,探索订单模式、合同制模式的金融产品服务,针对长尾客群,主推线上化、纯信用、审

批快的区域惠农产品。三是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发展智慧场景金融,主要是联动政府、市场主体建设统建版数字金融平台,通过大数据集约化功能,嵌入区域党务、政务、村务等功能模块,整合农村生产生活场景,村民可实现基本审批足不出户、基本生活足不出村,游客可实现无感停车等智慧体验。

持续强化促进共同富裕的金融同业协同联动功能。一是优化协同作业机制。特别是种养殖业产业链的优化发展,联动同业机构,推广"保险+期货+担保+基金"的合作模式;在农村资源联保服务方面,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金融机构与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工作,实现业务对接与合作,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是创新担保业务。地方政府设立涉农专项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合作银行、村镇银行按照适当比例设立杠杆投放资金,助力战略性产业及项目。完善担保业务发展机制,制定融资担保补偿机制,简化担保业务流程,推动对龙头企业"见担即贷""见贷即担"。三是创新特色保险。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引导相关财险公司为金融链长单位,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助企纾困,实现特色保险全覆盖。

深度优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区域信用服务环境。一是提升生态环境。坚持"月通报、季督查、年总结"工作机制,对涉金融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以考促进、以考促优。二是发展乡村金融。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会,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辐射新型经营主体和个体农户。推广"村银共建+整村授信"模式,促进金融机构与各乡镇双向联动,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农村、农户, 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三是防范金融风险。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补充资本,化解风险。建立"市、乡(镇)、村(社区)"三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非法集资宣传, 增强群众防范非法集资的意识,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衔接机制探索 县大营镇赵楼村脱贫实践为例

苏齐家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既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一百年,也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百年。共同富裕的理念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在党的百年奋斗每一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耕者有其田"的美好理想;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先富带动后富"、"三步走"、"新三步走";进入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都体现着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所追求的共同富裕观念。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接力奋斗,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共同富裕观念的贯彻落实,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需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巩固推进。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不仅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系到"三农现代化"的顺利转型,要清醒认识到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意义。对于如何促进两者的有效衔接已经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议题包括相互关系、现实问题、实施路径、政策体系以及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黄承伟论述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廖冰提出有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论、差异论、互补论;左停、原贺贺、李世雄就如何构建有效衔接机制、完善衔接策略、优化衔接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郭明飞、向继友基于经济空间视角,研究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两者衔接的有效方法;张润泽、胡交斌结合在中西部典型省份的调研情况,就两者有效衔接的意义、应然逻辑、现实问题等方面作出分析;张明皓、叶敬忠探讨了两者有效衔接的时代动因、机制构建以及政策体系安排;温美荣、王帅从政策协同的内容、方式以及机制三个角度探索促进两者有效衔接途径。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