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调研报告-70篇(第44/88页)
效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控制度实现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细化量化、可比可测、共建共享的目标。以行业和领域为分类标准,进一步优化预算项目设置规范和支出标准体系。
(四)组织保障
坚持党领导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财政部门需发挥协调组织作用, 在本地区域深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研究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确保制定具体明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内部组织构架提供指导和保障。在党组织全面领导下,各部门单位需组织领导对本部门单位预算绩效工作,充沛内部管理人员,优化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预算绩效的管理。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成果应用,增"绩效影响"
建立"挂钩"机制,与预算的安排、目标、监控、评价挂钩,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大范围内将财政资源配置端与预算绩效相融合,使得绩效管理的硬约束得以强化。对各项财政资金使用安排的各类项目进行资金动态"穿透式"监管, 跟踪监测资金绩效,及时纠正偏差,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以深入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深化各预算单位主体责任意识。如2022年,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共核减当年预算指标1.35亿元。构建多部门绩效评价联动机制,会同人大、纪检监察等单位筛选重点政策和项目展开绩效评价工作,167个自评重点项目的复评工作已于2022年全面完成,涉及评价资金5.64亿元,增幅达118%。首次开展低效工程绩效评价,对13个单位共32个工程项目进行评价,发挥"以评促管" 作用,促进预算管理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双提升。针对绩效评价结果部分"良" 和"中"的支出项目共核减预算资金2224万元。在开展2023年预算审核时,遵循全面、客观的原则,从四个维度优化绩效目标和预算安排,经审核共核减项目预算资金4.69亿元,有效有力地将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进行高度融合,有效压减不合理支出,挤干项目"水分",让绩效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严控投资总量,铸"成本控制"
出台《瓯海区级预算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办法》,设计好"钱"与"事"的相关决策流程,让事前绩效评估及审核在适当的决策环节发声,发挥参谋部的作用。该办法明确了事前绩效的评估主体、内容方法及程序等事项,要求重点项目、民生实事项目必须将预算绩效审核关口前移,有助于更好地让财政部门
全面了解预算单位的绩效组织管理、项目实施计划、绩效环节评估等情况,从而合理地安排预算资金,提高财政资金预算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权威性。结合政府投资项目特点和项目生成决策机制,从项目可行性研究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强明确事前绩效评估的对象、节点、方式和结果运用,将事前绩效的要求融入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研究的全过程,事前绩效评估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同步开展、同步完成、同步审查。通过系统改革,打破以往部门"先圈钱再定项目" 的保基数做法,强化"先谋事再谋钱",从"被动买单"向"主动服务"转变。
(三)重塑追加机制,强"资金效益"
针对瓯海区资金追加情况仍存在项目较多且分布零散,执行率、绩效情况均不佳等情况,不仅出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严格财政支出管理等一系列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更是重拳出击发布《瓯海区预算追加管理办法》,明确所有的预算追加事项于每年9月一次性由区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通过,并纳入预算调整提交区人大常委会审批。要求区级各主管部门应细化绩效目标和资金测算, 提出资金用途、补助对象、分配办法和实施期限等建议,对追加的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组织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评估意见同新增政策一并按规定提交区委区政府决策。2022年全区单位申请追加11.3亿元,核定追加7.97亿元,核减率达29.5%。
(四)防范债务风险,谋"持续发展"
瓯海区将绩效理念引入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中,通过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全周期管理模式,把专项债券的法律法规与实务工作、绩效管理充分结合,开展全生命周期规范化监管,出台《瓯海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试行)》,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项目储备、申报与发行、资金拨付与使用、预算管理、项目建设运营、还本付息、绩效与监督等7大内容进行规范,有序推进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严格实施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压实绩效责任。坚持将专项债券信息披露贯穿项目发行到债券偿还的全过程,倒逼各部门、单位从"要我有绩效"向"我要有绩效"转变。因绩效工作到位和准备充分,2022年9个项目19.2亿元专项债券发行成功。
(五)狠抓绩效考绩,促"效能提升"
为深化各预算单位的绩效管理理念,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2020年起瓯海区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区政府考绩中,出台系列预算绩效管理考核相关细则,按照绩效管理改革"小切口推动大转变"的思路,不断优化考核,将
绩效与各单位考绩相挂钩,为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保驾护航的同时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引入了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各部门能动性,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经过多年实践推进,瓯海区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得到有效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协力念好了绩效的"紧箍咒", 实现了预算管理的"硬约束"。
三、存在问题
(一)绩效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虽然各预算部门基本已经形成绩效管理意识,但有个别单位粗浅地认为资金绩效、绩效使用管理等仅是财政部门的事情跟职责,依然停留在年末完成年初制定的绩效计划的认识层面,没有充分认识到资金使用部门才是资金绩效管理的主体单位,负有主要责任。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分配,轻管理" "重投入,轻产出"现象。部门单位的绩效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缺少"谁用钱谁负责、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能动意识。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二)绩效评价基础薄弱
在实际操作中,绩效目标细化度、量化度、操作度均不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标设定不够科学、绩效编制比较粗略、评价指标缺乏可行性,比如有单位为了设定的绩效目标能顺利完成,设置高标准的绩效目标,造成事后绩效评价时因标准过高而不便评价,从而默认为已完成目标;或者是采取刻意模糊设定的绩效目标,以便降低事后绩效评价的难度,导致目标完成率偏高。绩效管理数字化不足、模块跟模块之间关联度不够,在指标体系方面完善度不够, 所设置的共性或个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情况,特别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与审核,有时候并不能体现实际情况。绩效管理跟预算安排时间上难以有效衔接与真正挂钩,预算安排往往受到其他诸多现实因素的干扰及影响,这导致绩效结果难以实际应用到预算安排中, 无法起到实质性决定作用,"无效必问责"难以落到实处。
(三)专业力量有待提升
在基层实际中,绩效管理专业力量薄、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 专业水平更是参差不齐,专家库建设方面存在阻力。构建客观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对评价架构的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当前由于专业水平和组织保障等受限,在绩效目标的设定、
监督评审、事后绩效管理等方面极不健全,导致专家库建设步履维艰。即使采用中介机构评审的模式,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能力良莠不齐,难以达到新时代绩效评价的要求。
四、意见建议
(一) 提升绩效管理意识
为落实好"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管理要求,各预算部门单位需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强化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从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这一根本出发,多措并举实施绩效结果应用、促进预算管理、推进绩效信息公开等, 有力地推进预算管理体制及绩效问责机制落地,确保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宣传,使各预算单位绩效管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范围,不断增加实施绩效评价的部门数量和项目数量,让更多的单位参与到绩效工作中,让绩效评价更加注重评价实效,以强化部门单位的主体责任和绩效意识。
(二) 探索绩效数字化建设
以"整体智治"理念,探索数字化财政绩效新模式,应抓住契机,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的建设,让绩效的事前评估、预警监控、结果应用和目标管理评价机制等模块同步嵌入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结算决算全过程。建立"态势感知、精准预警、主动推送、快速反应"日常绩效管理机制,促进预算和绩效、监督"三位一体"深度融合。以全面数字化改革为突破,牢牢把握管理与服务两个核心,通过数字化改革推进财政治理智能化、科学决策精准化、运行服务高效化,实现资金流、决策流、业务流、信息流、绩效流"五流合一"。
(三) 加强镇街绩效管理指导
自2002年以来瓯海区一直坚持对辖内财政所实施垂直管理,按照属地原则实施镇街财政分片管理,逐步推进基层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下一步,结合镇街反馈的年度预算绩效目标设置内容不清晰、绩效指标选取困难等问题, 将以镇街财政所为纽带、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促管理为目标,分析梳理镇街现阶段绩效目标管理薄弱环节,制定对象明确、针对性强的培训指导方案。将
绩效目标重点审核、绩效指标体系建设与绩效目标编报指导有机结合,采取集中培训、现场交流和电话咨询等多种手段,引导镇街结合年度工作计划做好、做实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实现从预算管理源头提升财政资金管理绩效。
(四) 注重中介评价机构监管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适时组建绩效监管专家库,加强中介机构或者是科研院所等第三方力量的评审水平。应开展预算单位绩效经办人、财会员工的绩效管理培训工作,逐步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发挥绩效管理应有的作用。开发第三方机构管理平台,将第三方评价过程的业务数据、工作底稿纳入平台,通过信息化留痕,实时展现第三方机构参与绩效管理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绩效管理科室等相关单位可审阅过程化数据并提供在线指导,实时把控评价工作进度和质量。评价结束后实施"买家"点评,由预算单位、绩效科、业务科室围绕第三方的报告质量、服务效率、沟通能力、满意度等内容, 对服务质量进行一星至五星评分,也为后续第三方机构质量考核、择优采购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对第三方的指导和培育,尤其是对绩效评价从业人员的培养, 在各类资质继续教育中充实预算与绩效管理的知识内容,创造第三方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