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领导调研报告-26篇(第21/44页)
3、民企参与率高。经统计,我省已中标签约项目的各类投资主体中,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及项目总投资占比均接近六成,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标比例,也远高于财政部PPP中心统计的全国民营资本39.1%的参与率。这体现了我省拥有充裕的民间资本和相对成熟的市场体制机制优势,也反映出我省PPP项目质量、部门工作能力、政府信用、市场环境等得到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普遍认可。
4、支出责任总体可控。根据对各地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台账分析,市县入库PPP项目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均未超过10%红线,大部分市县财政承担支出比例在7%以下。总体来看,2015-2045年间,全省PPP项目支出责任总额3046亿元,居全国中游水平,年均支出98亿元,占我省2017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8%。我省PPP项目支出责任风险相对安全可控。
二、需要引起关注的几个问题
1、上项目有"加急"倾向。随着国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控、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地方政府希望通过PPP模式融资推进项目建设的需求更为迫切。自财政部"92号文"发布以来,我省新入库项目134个,平均每月入库项目22.4个,入库项目数增长较快。但有的地方政府片面放大PPP项目的融资功能,重投资、轻运营;有的地方政府不考虑实际情况,对于PPP项目实施主观给予路线图、时间表,倒排时间、下达任务,要求加快入库并落地;有的以前未按照财政部规范程序实施的项目,因融资等需要要求入库增多。
2、个别市县财政承担支出比例有"突破"倾向。整体上我省各地PPP项目财政承担支出比例情况良好,大部分地方在7%以下,但也有6个市县财政承担支出比例达到8%-9%,9个市县超过9%,有进一步"突破"10%上限的趋势。由于目前财政部对于政府性基金预算用于PPP项目没有刚性约束,部分财政承担支出比例已经临界的市县通过大量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PPP项目支出,使支出不被统计进财政承担支出比例,这种现象在近两次PPP项目入库审核中逐渐凸显。另外,为避免财政承担支出比例超过10%而导致无法继续实施PPP项目,有个别市县还随意调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比例预计数,使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流于形式。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使市县的财政承担支出比例统计失真,甚至使得财政支出责任不可控。
3、项目融资有"难和贵"倾向。PPP项目在经历井喷式发展之后,目前进入规范管理、长效监管的阶段,国家进一步加强了PPP项目管理和金融监管,一定程度上在PPP市场里滋生了紧张乃至恐慌的情绪。有金融机构暂停对PPP项目的新增贷款,部分项目反映融资出现困难。在金融机构暂缓借贷的情况下,将使已落地项目缺少资金来源,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正常施工,对新项目落地也会构成冲击。同时,项目融资成本也相应地大幅上升,由于PPP模式下融资风险一般由社会资本方承担,融资成本将是社会资本不得不考量的重要因素,成本上涨有可能导致社会资本放弃投标。近段时间个别项目出现了流标情况,还有不少地方反映银行普遍拉长放款时间,部分项目融资困难。
4、个别项目出现"违约"倾向。有个别早期PPP项目由于程序不到位、操作不够规范,PPP项目合同规定不清晰,在合同履约过程中出现了纠纷。地方政府早期实施的BOT项目甚至出现了财政支付延期的现象,政府履约风险初步显现,虽然这类情况暂未出现在入库PPP项目中,但若出现PPP领域的政府履约风险,则将对PPP项目的正常实施产生很大影响,也会最终真正成为政府债务。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迫使项目终止,影响公共服务的正常提供,最终伤害的是公众利益和政府公信力。
三、规范PPP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规范的PPP模式不仅可以缓解财政压力,还可进一步促进政府投资效率的提升,是现阶段新旧动能转换、防范化解债务、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各地、各部门要正确处理好PPP与融资、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按照省委、省政府和财政部的有关要求,强化规范实施,防范潜在风险,做真PPP、真做PPP。
1、统筹谋划,稳步推广PPP模式。地方政府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统筹各种方式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对于适合采用PPP模式的,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财力状况,分清轻重缓急,根据财政可承受情况,适当有序地引入PPP模式,稳步实施PPP项目,既不畏难不前,也不一哄而上,为合规且重要的项目留出空间。要积极组建PPP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的PPP项目运作。建立协调机制,财政、发改、规划、国土、环保、住建、审计、监察等多个行政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PPP项目实施。对于落地的项目,要加强对项目公司全生命周期监督管理,督促其强化建设和运营,为社会公众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2、强化审核,严格PPP项目入库。进一步加强对PPP项目的入库审核。对不适宜采用PPP模式的项目、仅有工程建设却没有运营的项目、没有建立30%以上绩效考核挂钩的项目不予审核入库。为防止突破财政承担支出比例上限,对财政支出责任已经超过8%的市县,暂停政府付费项目和可行性缺口补助较多的项目入库。发现存在其他不合规操作的PPP项目及时要求整改,确保入库项目符合政策规定。对于已入库项目做好监督工作,督促地方按政策要求程序到位,规范实施。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督促市县及时更新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3、加强监测,实施风险预警。建立PPP项目地方财政支出责任台账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地方PPP项目财政承担支出比例的监督。对高出财政承担支出比例10%上限的市县限制新项目入库,对接近上限的市县给予风险预警,对程序不到位、过多使用政府性基金预算的进行风险提示。引导地方政府多做使用者付费类项目、审慎开展政府付费类项目。探索研究合理的PPP相关指标,进一步科学考量地方PPP运作情况,加强PPP分类指导。
4、按效付费,严格履约守信。认真落实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管理暂行办法》,指导主管部门根据预算管理要求,将PPP项目合同中约定的政府跨年度财政支出责任纳入中期财政规划,保障政府在PPP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履约能力,做好省本级PPP项目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指导市县做好PPP项目收支预算编报工作,加强PPP项目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合理安排预算资金,按照合同约定向项目公司或社会资本方及时足额拨付补贴资金,防止出现履约风险。
5、通力协作,营造PPP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呼吁国家层面尽快完善法律政策,为PPP提供持续稳定的政策环境。加强对PPP宣传引导,对新出台政策及时解读,进一步稳定PPP市场信心。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坚定信心,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政策支持,促进我省PPP项目融资。继续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实施PPP以奖代补政策,对规范PPP项目实施正向激励。加快省基础设施投资(含PPP)基金及子基金运作,积极发挥其投资引导和增信作用。
纵深推进县域"最多跑一次"改革
--天台县实施改革的调研与思考
中共天台县委书记 管文新
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和领导干部蹲点调研的要求,5月10日至15日,我带领5位同志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主题,到县行政审批局开展调研。调研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窗口随机咨询、体验等方式,了解群众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实地走访了银轮股份、永贵电器、天成自控等3家上市企业和严牌滤布、超前通信等多家规上企业;召开了"最多跑一次"专项评议员座谈会、部门座谈会和企业家座谈会,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客观评价、发展诉求和建议意见等。调研后,我对如何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县城"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群众认为目前办事很方便的占37.5%,比较方便的有62.5%,这个调查结果肯定了我们前一阶段工作的成效,但同时也说明"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
1.前台服务有待优化。办理审批事项前经过咨询的占83%,其中,通过窗口咨询的占78%,75%的窗口工作人员能一次性告知办事所需事项。这说明到窗口咨询是群众办事前的主要途径,而有1/4的事项要"跑多次"是因为窗口人员不能一次性告知所致。
2.中介服务有待加强。审批事项通过中介机构办理的占18.5%,对中介服务满意的仅65%。中介服务机构已成为群众办理审批事项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收费标准、信誉度、服务质量、服务周期等因素,既影响了审批的效率,又影响群众的满意度。
3.改革宣传不够到位。37.5%的受访群众表示对其所办 "最多跑一次" 事项范围不清楚,且62.5%知道"最多跑一次"事项范围的人群中,从网络、电视等渠道获知相关信息的占53%。说明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政府改革政策供给较快、较多,而对涉及群众的办事指南宣传不够到位、深入。
(二)办事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
1.受理窗口跨部门信息共享难。如公安的人口库、民政的婚姻库和工商的企业法人库等多个基础数据库,目前尚未完全实现数据共享和互通,群众在办事时仍要反复提交各类证明。
2.仍有一些部门互为前置的现象。在法律法规的设置上,不同部门间的事项有很大一部分互为前置,导致群众在各个部门间来回奔波。如一受访群众办理农医保,因其户口簿年龄错误,需要结婚证来证明,而其结婚证遗失又需要户口簿来证明,陷入"死循环"。
3.办事流程与群众期待有差距。一些企业表示目前的改革仍没有实现他们所期待的"一件事跑一次"。如企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建设,要经过立项、施工图设计、各类中介评价、施工图审查、各类单项审核等多个环节,在准备和递交相关材料上仍无法做到"只跑一次"。
(三)审批窗口反映的问题
1.权力下放不同步让群众上下跑。改革仍以各条线自身内部推动为主,条线之间权力下放不同步,导致涉及多个部门的联办事项,有的仍要跑多次,有的存在县一级无法审批仍需上报省市审批的现象。
2.办事窗口人力资源紧张。随着无差别全科受理等不断深入的改革,对办事窗口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中心的编外用工人员高达54%以上,流动性大,给办事窗口带来较大的压力。
3.上级对县(市、区)业务指导偏少。"最多跑一次"改革涉及职能归并、流程再造等,业务强、环节多,但一些新的政策和下放事项往往由于缺少指导和业务培训,容易导致基层审批机构真空脱节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