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大兴调研之风、调研经验文章-32篇(第20/2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676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6分钟。

第三,问题要与一些时间节点相结合。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我

们都会有相关的调研策略,甚至一些重要纪念日都会利用起来,比如在世界水日,我们会跟大家讨论关于环保的问题。与时间节点巧妙结合,大家的配合度就会提高很多。

第四,问卷设计要让访问对象可以现场印证结果,增强交互感。比如,访问对象做完问卷后,可以让他知道统计结果,让他知道自己的观点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属于多数人的观点、还是属于少数人的观点,或者让他可以看到其他人的建言精选,这样的交互设计会让他感到被尊重。

四、《秘书工作》:您觉得线上调研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袁岳:一方面,参与线上调研的人员往往是互联网上的活跃分子,那些在网络社群中并不活跃的一部分人的意见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淡化了。所以,开展调研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比如我们现在的调研,有时是在线上分发问卷邀请访问对象来回答,更多时还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像到贫困地区, 面对当地不上网的民众,会通过访问员记录情况,再把信息放到线上。

另一方面,要注意确保数据安全。比如线上社区,它的安全级别必须高, 不能随意拉人进来,也要防止黑客冒充他人进来。同时,要注意保护参与者的隐私。

践行"四力",见闻类文稿怎么写?

新华社总编室研究室副主任 罗宇凡

(2021年2月2日)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提高见闻类文稿写作水平的必然路径,是锤炼调查研究本领、养成良好作风文风的关键。

一、遵循实践规律,在采集上下功夫

"实践出真知。"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发现真理的根本途径。要了解事实、还原真相,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脚力" 是"四力"的基础。好的见闻说到底是"跑"出来的。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看到新华社一篇报道反映,位于长江'九曲回肠'石首段的一家临江化工企业,产业规模居世界前三,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也是排污大户, 严重污染问题多年难以解决,周围群众苦不堪言。"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报道, 是新华社湖北分社与总社有关编辑部联合采写的《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转型样本--新华社记者五访楚源集团实录》。看过这篇报道的人,都会为文中披露出的大量无可置疑的事实、数据所震撼,更会为记者长达五年的叙事时间轴所震撼。

一篇见闻调查类新闻稿之所以能够得到总书记的关注,核心就是它用扎实的采访呈现出了事实的全貌。早在十几年前,新华社记者就已经开始针对位于石首市的楚源集团的排污问题进行暗访,党的十八大后,更是先后五次实地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其阻力和困难可想而知。而稿件的成功也恰恰是因为记者持续深入地走到、走进、走入了一家企业的反思、变革、涅槃之中,从而全面而不是片面、发展而不是静止地展现了一个典型样板的典型意义。

陈云同志曾经说过:"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见闻类文稿的写作同样如此,要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去到实地,走访、调研、观察,只有这样才能让笔下的所见是真知灼见,所闻是兼听则明。

二、遵循认识规律,在发现上下功夫

乡村墙面标语这一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大家都习以为常。如果你在乡村中调研走访,会不会留意这件平常小事?又会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呢?2018年,新华社记者在农村采访时看到了墙上的标语,于是萌生出从标语变化看时代变迁的想法。恰好这个村数十年的标语都出自一位"标语达人"之手,经过深入采访,一篇《"标语达人"刷下的中国农村40年》一蹴而就。稿件就是从这个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角度切入,通过标语40多年来的变化,充分展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革,串联起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时代风云。

由此可见,要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内容,就要有独到的眼光。这取决于一个人的观察力、敏锐性,要善于在平淡中见精彩、寻常中见奇崛,就如同海上冰山,既要看到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又要看到藏在水下的十分之九。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发现"是一句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困难的事。大家都有经验,在基层调研中,直观看到的绝大部分人和事并不是样样都充满新鲜感和吸引力的,相反绝大部分都是常见的平凡人、重复的琐碎事。如果不善于观察,停留于表面,那么笔下的见闻就会成为一篇没有魂魄的流水账,笔者落笔万言,读者味同嚼蜡。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在看似平凡、常见的事物中寻找能够折射太阳光的那滴水,从而从一个小切口反映出大主题。

三、遵循思辨规律,在判断上下功夫

"脑力"就是判断力。毛主席1939年给《新中华报》的题词就是两个字: 多想。多想,想些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把一线调研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两个阶段。毛主席曾深刻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要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强化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用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用片面的、孤立的、僵化的眼光看问题。

只有以理性分析对感性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深刻揭示事物本质、主流、趋势,才能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人人心中有"却又"人人笔下无"的真知灼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有的地方出现了"强调自主权过头了""下面不听指挥,乱了套"等说法。当时还在《辽宁日报》当记者的范敬宜同志采写了《莫把开头当过头》一稿。他没有停留在人云亦云上,而是在扎实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基层所谓的"过头"其实

是改革活力充分释放的"开头",从而对整个改革的形势和趋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稿件发出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转载了这篇文章,还配发了编者按, 有力地宣传了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范敬宜同志不仅成就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名篇,也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见闻非只"见" 和"闻",更要有思考、有判断,才能有价值、有作用。一篇有价值的见闻类稿件既应是客观情景的真实再现,也应是主观视角的精心选裁,更应是本质的揭示、理念的传达、规律的总结。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