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调研报告-17篇(第6/12页)
第三、加大惠企政策快享直达力度。一是畅通服务平台。全面拓展提升"陕企通(汉中)"平台综合服务功能,建成横向跨部门、纵向跨层级的"一站式"民营企业服务和政策信息发布及推送平台。完善中小企业运行监测系统,争取让全市民营企业都能在系统注册。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对近年来中、省、市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以及由发改、财政、商务、工信、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牵头研究出台的各类惠企政策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通过各类服务平台,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政策辅导,提高政策通达率和知晓度。三是细查严督。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办牵头,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及"三张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时限清单),逐项逐条进行督办落实,对组织实施不力、不按要求推进工作、未按时限完成任务的县区和部门进行通报和约谈。四是定期评估。探索政策首问负责、跟踪问效和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开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执行效果第三方中介机构评估和暗访调查,建立政策落实大数据评价系统,对政策执行不到位、综合评估成绩后3名的县区进行约谈甚至问责,切实提高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
第四,持续用力缓解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一是着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着眼扩大金融供给,加大汉中投融资机构、平台及产品多元化进程,引导鼓励金融机构针对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和不同产业特点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持续强化银企精准对接,建立完善市场化投贷联动机制,完善民营企业及其经营者信用修复机制,加大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培训和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信贷情况考核,多渠道促进和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着力破解民营企业用工难题。全面落实援企稳岗促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天汉英才计划" ,用好"人才池",持续开展"兴业在汉中·乐业在家乡"招聘活动,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就业拓岗工程,不断创新组织方式,提升人才精准服务水平;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鼓励民营企业探索建立高层次技术人才工作站等柔性引才模式,大力引进职业经理人和首席财务官、质量官、技术官等专业化高级管理人才;加大对民营企业"订单式"培训和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扶持力度,建立特级技师、企业首席技师制度。提升实际成效。三是着力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定期开展工商业水、电、气、网、租等收费专项检查,依法公布各类合法收费款项信息;优先保障高新技术领域或就业带动作用强的民营经济建设项目用地、用能指标。
第五,用实招下狠劲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实施营商环境突破年为契机,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市场更满意的政策环境,做到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突出抓好"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最多跑一次"和对诚信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持续优化项目投资、市场准入和人才引进环境,构建"亲、清"统一政商关系;全面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以外的行业和领域,着力打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卷帘门""旋转门""玻璃门",提振民营企业投资发展信心。二是再造行政审批流程。重点围绕解决互为前置、权责脱节和多头审批等问题,建立健全审批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推行并联审批方式,控制审批环节,实行标准化运作,重构"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的审批流程。三是用好引领"风向标"。健全各级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定点联系民营企业等制度,切实增强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意识,让民营企业少跑路、多办事、办成事、办好事,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组织企业家对政府部门工作进行评议,推动领导干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第六,始终保持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紧密联系。一是加大事前调研。在制定涉企政策前,深入细致做好调研工作,摸清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操性,着力解决政策"宽而不细、普而不专""接天线多、接地气少""停电""打折"等突出问题。二是完善参政机制。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重大决策、重大政策制定机制,邀请民营企业家列席政府重大会议,充分听取企业家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确保惠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通达性。三是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完善政企"早餐会"、民营企业座谈会、助企纾困恳谈会制度和"1226"亲商助企工作机制,定期举办"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N"沙龙等活动,动态了解掌握民营企业所思所需所盼。
第七、切实加大组织领导与调度考核。建议将"市促进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市促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委统战部部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根据需要调整充实成员部门和单位,统筹推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促进工作。把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县区、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建立完善民营经济统计监测、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相关数据,定期调度工作推进情况,定期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发挥监测、调度和考核指挥棒作用,坚定不移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街道"十四五"暨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报告
一、"十四五"暨乡村振兴工作目标
在"十三五"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XX街道"十四五"工作目标是:一是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打造农业产业现代化,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提升。二是人才振兴,人才是基础,着力配强村居两委班子,加强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文化振兴,加强乡村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明繁荣发展。四是生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乡村绿色发展道路。五是组织振兴,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在抓好乡村五大振兴战略,首先,继续完善辖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各领域事业发展基础;其次,科学规划地方小城镇建设,加大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再次,抓准农业发展机遇,加快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补齐地方农业发展短板,使农业发展年产值增长20%;想方设法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把农业和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产销互补态势,实现辖区茶叶生产加工年产值突破1.5亿元;力争到2025年辖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年相对增长3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以上,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高。
二、"十四五"暨乡村振兴工作规划
"十四五"期间工作重心是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为工作要点,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
(一) 利用产业优势,重抓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振兴战略
XX街道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及靛山小窑坝区、兴利坝区,在发展"三种一养"的基础上,坚持农业推动工业、工业服务于农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模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互促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茶叶返租倒包、增强农户生产发展自主能力,推进新型农业、工业化体系建设;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加快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技术支撑,突出市场培育,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目前XX街道在建大数据中心一个,用大数据推动农业产品的线上销售。
一是坚持市场为导向,凝聚思考力,结合区域实际,合理布局农业区域,集中发展区域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优势产业,打造白茶小镇名片,让茶叶品牌迈上新台阶。
二是落实惠农政策。加大辖区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创业致富能力;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座谈会,利用"创业扶持、小额信贷、特惠贷"的政策支持,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同时,引进外商投资,盘活当地资源,提供就业岗位。
三是持续抓好农户土地流转工作,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行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合作发展多元化的战略,激发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和步入产业管理行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抓好招商引资。落实招商引资各种优惠政策,根据中央、省、市、县关于招商引资相关政策指导意见,建立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协调交流,融洽感情,搭建企业和民众的鱼水关系,妥善解决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严厉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与事,切实做到不包庇、不姑息,严格公正执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党管人才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整兴战略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十四五"战略目标和人才规划导向,落实中央、省、市、县"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实施人才振兴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完善人才体系建设,提高人才质量,调整人才结构,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培养力度,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根据人才振兴发展新要求,结合XX街道的情况,街道人才围绕农业、工业、商业三维一体化进行培育,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采取"阶梯式"培训模式,重点孵化种养殖人才,打造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能手,致富带头人,提升地方土专家技术管理水平,推动地方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新型农业产业发展。二是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产业化加工基础设施建设,多形式引进和培养工业化人才,建立人才库,为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建立良好营商环境,利用街道产业发展优势,加强电商人才队伍建设,把农业推动工业,工业带动商业形成三维一体的发展模式。"十四五"时期,街道人才发展要从重规模、重素质、重数量向重水平、重能力、重贡献转变。发挥人才队伍优势、工作基础优势和党管人才体制优势。形成一支与专业性强、技术精、素质优的人才队伍,建立完善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事人才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支撑体系。
在"十四五"人才振兴时期,XX街道人才事业创新发展规划设计布局中要强调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和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