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合集20篇,含党建、经济、农村、民生、生态、改革、社会治理(第2/9页)
共享政策,保障数据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
3、完善公共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着力构建数字基建运行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对数据泄露等潜在风险的感知敏锐度和应对能力。
4、优化新型基建的投资结构,形成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体制机制,降低准入门槛,出台税收减免、融资优惠等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专业、技术、管理和创新优势。
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建""用"互促的生态体系
5、大力推广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利用数字技术模块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支持工业企业构建数字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推动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柔性化生产。例如,加快推进开发区智能终端产业园、智能制造项目等。重点支持共享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企业探索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技术融合和丰富应用,为产业链条和各领域赋能赋智,促进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
6、优化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整合,加强工业设备的连接、管理以及数据采集、建模分析及开发应用,加快"哑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有效挖掘数据价值。积极搭建供应链、产业链、产融对接的数字化平台,支持物流等平台经济重点企业打通供应链、对接融资链,实现业务、人力及生产
资源的精准配置、灵活调度。加速推进企业集中上云行动,支
持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云服务商提供云基础设施,减少网络通信、IDC运维租金等数字基础设施使用成本,降低使用门槛,并给予企业一定的上云补助,让更多市场主体分享数字经济"红利"。
7、高起点抓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把握好双创基地处于起步期的"白纸画图"优势,超前布局、统筹实施一批涉及5G、充电桩、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基建"项目,在当前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上嵌套"新基建"。比如,实施清洁能源智慧供热项目,能有效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建设物美集团数据中心、新零售研发及体验中心等项目,能带动我市互联网新零售快速发展。
三、不断强化城市的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8、持续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将数字基建与交通、教育、商务、医疗、金融、安防等城市智能场景相结合,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加快实施一体化绿色交通建设项目,完善我市智慧交通系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利用传感器、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实时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推进"视频一张网"建设,加快实施"雪亮工程"等项目,优化城市资源统筹协同能力、提升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促进公共服务智慧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安全监管精准化。
9、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建立更多有效的跨部门业务协
同模型,促进数字政务系统从部门独立运作向部门间协同治理转变。加快实施行政办公速效双提升工程,实现办公场景的智能化改造。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向基层社会治理单元深度延伸,强化"后台"的数据分析监测能力,弱化"前台"的人海战术,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
10、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抓住国家支持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的机遇,利用我市"互联网+医疗"布局的先发优势,普及线上问诊,推广"5G+"远程会诊系统,打通优势医疗资源的共享渠道。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监测预警、应急管理和疾病预防的数字化平台,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发现、预警和响应处置能力。搭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医疗机构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间的数字化协同平台,强化信息共享、资源统筹调配和业务协同配合,打通全链条的防控救治环节。
11、推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实施"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示范校项目,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我市中小学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将创客教育融入中小学课堂,激发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城市未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12、进一步加强5G通信网络的建设,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
范围,完善宽带网络建设,加大推动农村地区信息和通信基础
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加快解决"长尾"区间未能有效覆盖的短板,构建数字经济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畅通以数据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
13、着力建设农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培训、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和农业物联网平台、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切实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在完善乡村产业体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14、提速互联网消费模式发展。加大数据中心建设,采集大量客观真实的数据,搭建精细化的经济基础数据库,利用物联网及线上数据等对居民真实消费情况进行动态智能化统计,改进对社会零售品消费规模的统计方法。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消费能力、偏好进行准确摸底,助力我市互联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借助大量的消费者数据有效分析及最新的传播媒介对消费券进行"差异化"投放,实现消费券等财政刺激的"乘数效应"。
关于共同缔造美丽宜居村镇地调研与思考
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程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引领航向,饱含着对这片红色热土的深情厚谊和对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为我们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调研总结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建设美丽宜居村镇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制约村镇建设的矛盾和问题,寻求共同缔造美丽宜居村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路和对策。
一、曾经"老少边穷"的贫困村已成为现在游人如织的"网
红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为乡村加了发展引擎,为百姓添了无限憧憬。该村立足历史底蕴、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挖掘、传承、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因地制宜,靶向发力,走出了一条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红色乡村幸福之路。
弘扬革命传统,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的路子。"半条
被子"的感人故事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鱼水深情,彰显了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和本色。该村充分挖掘"半条被子"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先后完成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红军广场等红色文旅景点建设和修缮,规划建设了集红色旅游、现代农业、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设计推出了"重走长征路"、专题党课、红色拓展训练等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半条被子"已成为经典红色名片。
注重项目造血,走出了一条"产业脱贫"的路子。依托"半条被子"红色资源招商选资,成功引进多家企业落户,投资建成了水果观光园、观光茶园和生态农庄等,大力发展特优水果种植,文明乡一跃成为"中国奈李之乡"。2018年整村脱贫,
2019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40元,村民不仅脱了贫,日子还越过越红火。
传承历史文脉,走出了一条"瑶乡风情"的路子。地处三
省交界,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村内古祠堂、古巷道、古民居等文物古迹见证着瑶乡文化的源远流长。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以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抓手,结合"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实际,帮助完成了30栋古民居、40栋传统民居修缮保护,改造加固古巷道12000余米,村内各类文物古迹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该村被住建部等部门评为"中
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坚持生态优先,走出了一条"美丽村镇"的路子。该村以污水垃圾治理为抓手,着力推进人居环境改善,敷设污水管网
2400米、雨水管渠3640米,完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黑臭水体治理给排水设施建设,建成了热分解气化垃圾集中处理厂和村污水处理设施,保证了全村水质清洁卫生;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体系,确保了垃圾不落地、不隔夜。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生态村""卫生村"。
二、美丽蝶变带给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是农民群众的故土家园,安居、宜居是万千农村家庭的共同心愿,直接关系着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该村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不是靠"翻天覆地"的城镇化建设,也不是单纯搞好乡村环境,而是依托红色资源和自然生态,激发内生动力建设发展美丽宜居乡村。梳理总结做法和经验,是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举措,更有助于为全省推进美丽宜居村镇建设提供借鉴。
不循于俗的红色基因,是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历史根基。红军战士不仅送给半条被子,更留下了"半条被子"的精神。村民始终铭记党的恩情,始终不忘半条被子的温暖,发自内心赓续红色基因,带着感情讲好红色故事,"半条被子"成为了
闻名于世的红色名片,将凝聚起更大更强的红色力量。
党建引领的堡垒优势,是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力量源泉。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支部坚强有力,基层党建有声有色,群众就跟得紧,事情就办得顺,美丽宜居建设就有了硬核底气。该村以"村支两委"党组织为龙头,构建了"1+N"组织架构,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社会自治组织,实行"夜谈会"、民事"代办制"等机制,有效激发了村民"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一头热"到"齐发力"、"看你干"到"一起干"的转变,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凝聚了共同缔造美丽宜居村镇的集体力量。
翠烟碧濑的金山银山,是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丰沃土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变村庄建设"大投入、大翻新"的规划思路,注重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利用,固守农村自然生态,注重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
人居环境,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让四方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忆得起乡愁,独具特色的瑶乡建筑成为最"吸睛"的风景。
求真求实的村规民约,是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自治智慧。
该村村规民约摒弃了以往泛而空的习惯性做法,在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基础上,将村民反映集中、普遍认可的规范建房、村庄改造、耕地管理、移风易俗等事务纳入村规民约,内容不足500字,但制订程序严谨,内容简单实用,得到了全体村民认可和
遵循。与村规民约类似,"门前五包"协议、环境卫生"红黑
榜"制度、"文明星级户"评比活动,引导村民对公共事务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是基层自治智慧的集中体现。
投工投劳的集体力量,是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内生动力。
该村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依托"半条被子"红色资源,充分利用传统村落保护和扶贫资金支持,不搞"高大上"项目建设,坚持量力而行、量力而建,发动引导群众自己动手改变村容村貌,就地取材、就地造景,用山上竹子做成菜地篱笆,用河里鹅卵石铺设巷道,用旧房青砖硬化主干道路,产生了"花小钱办大事"的发展效应。
三、全省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现状
建设美丽宜居村镇,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农民生活基本保障、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锋战和突破口。我们将美丽宜居村镇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从制度设计、生态治理、托底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高位推动,四梁八柱政策体系有效建立。党的十八大以来,
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农村双改三年行动计划
(2018)》,对乡村振兴尤其侧重于美丽宜居村镇建设作了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全省相继制定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
设四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全覆盖工
作方案》等实施文件,编制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和技术标准,省级层面美丽宜居村镇建设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应改尽改,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实现。作为"精准扶贫"
首倡地,始终将"首倡之地有首倡之为"作为责任和使命,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4.91万户,户均补助标准由5000元增加至24500元,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8年和2019年,全省连续两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省份。
整县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铺开。近年来,为推动污水治理工作,全省全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省1476个乡镇中,已有651个建成(接入)污水处理设施,167个在建,
160多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其中,170个全国重点镇,已有162个建成(接入)污水处理设施,8个在建,2020年底将实现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压茬推进,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显著。近年来,全省各地积
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等工作,建成乡镇垃圾中转设施1111座,整治并提交销号申请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277个,9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5个县市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美丽宜居村镇建设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居民总体
满意度较高,但对美丽宜居村镇建设和更加美好的生活仍有强
烈期盼和向往。期盼长效机制。美丽宜居村镇建设涉及规划、住房建设、污水、垃圾、改厕、村庄整治等诸多内容,牵涉不同职能部门,多头管理、职能分散、相互制约,甚至责任真空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政策不连续,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同时,美丽宜居村镇建设需要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协调推进,任务繁重,县以上相关部门多头对下布置任务,但乡镇一级没有设置对口机构和人员,美丽宜居村镇建设推力不足。期盼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而美丽宜居村镇建设中比如污水、垃圾治理等公益性大于收益性的民生项目居多,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现有支持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项目和资金分散,未能有效整合,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加之全省市县财力普遍较弱,投向镇村的资金更十分有限,镇村自筹资金困难。期盼人才回归。农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剩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致使农村人才人气缺乏。一是党组织力量相对薄弱,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强。二是镇村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不高,规划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当前工作实际。三是群众参与村镇建设和社会治理意识不强。期盼乡风文明。部分村镇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不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且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致使部分村民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和文明习惯。
四、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住建担当
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
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作为村镇建设职能部门,理应努力在美丽宜居村镇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住建担当。
紧抓基层治理提升契机,打造多元共治美丽宜居村镇。实
施"基层党建+"引领工程。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着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组织任务,领导好、组织好农民,保护好、发展好农村,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基础上,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基层党组织+功能型党支部+联席会议+志愿服务队伍"组织架构,探索新形势下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机制和模式,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业务工作的强大力量,为美丽宜居村镇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省级试点,加强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财政奖补,加大共同缔造人才培训基地培育和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建筑工匠及镇村干部的培训,建立健全基层政府、技术团队、社会力量、村民等多方参与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长效机制,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打出住房安全组合拳,打造居有所安美丽宜居村镇。规范
农房建设行为,坚持送图纸下乡、送技术下乡,引导农村居民在农房建设中"按图索骥";推动实施装配式农房建筑试点,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提升建筑风貌和居住品质。支持相对贫困
人口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农房抗震改造和农村集体公租房建设,保障生活困难群众基本住房安全。
打好环境整治攻坚战,打造和谐共生美丽宜居村镇。加快
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2022年底前实现全省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全覆盖,基本消除乡镇黑臭水体,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快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建立健全日常保洁等运行管护机制,将政府"有形的手"、市场"无形的手"和劳动人民"勤劳的手"相结合,确保全省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助力打好净土保卫战。
下好人文保护先手棋,打造文脉赓续美丽宜居村镇。充分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保护建筑、保持肌理、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切实加大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修缮力度,积极打造保护历史文脉、留存乡村记忆的文化地标。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传承与复兴同步,推动合理适度开发利用,使历史人文风貌传承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关于我市粮食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
粮稳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当前,全市粮食基本盘稳不稳?存在哪些风险点?怎样确保粮食长期安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调研。
一、了解到的工作状况
数据表明,我国口粮的自给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277亿斤,比2018年增产119亿斤,且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全市现有耕地面积567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约800万亩,粮食产量在330万吨左右,近五年来稳居全省前二。调研中大家普遍表示,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粮食生产力度很大,只要不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增产扩面不成问题。
一是重视力度大。各地都能敏锐察觉到今年粮食生产形势严峻,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部署推动。比如成立了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派出了26个督导组下沉乡镇督导;出台粮食生产"三十条",通过微信群、横
幅标语等发动农民种植早稻。
二是激励力度大。真金白银的支持力度较往年也有大的提高。如各级涉粮资金投入较去年增加了2000万元,对粮食生产先进乡镇、村、大户进行公开表彰;对农户每育秧1亩则奖励
1000元,对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在项目申报和资金支持上重点倾斜。
三是问责力度大。调研发现,今年的抛荒现象较往年有较大改善,这得益于各地较为严格的考核问责措施。如把粮食生产纳入乡镇真抓实干绩效考核和县委巡察内容,将粮食生产情况纳入党员积分管理,对村干部出现抛荒的,一律就地免职。
四是服务力度大。为尽可能按要求落实早稻面积,各地大胆探索,想了一些"新招"。如在全县推广集中育秧,鼓励农户利用改造后的烟棚育秧,提高成活率。征集农民种粮意愿,不愿种粮的与镇政府签订承诺书,表示同意所承包农田纳入村
里统一流转,尽可能减少耕地抛荒。二、客观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
改变。水利设施方面,虽然国家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修修补
补多,统一规划少,且大部分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很多田成了"天水田",村民不敢也不愿种植早稻。收储设施方面,县级粮仓大部分是80年代前修建的老仓,密封程度差,漏水、虫害较为严重,且更新换代较慢,自动化建设相对滞后;有民营企
业自建烘干厂,但烘干后更容易回潮,影响粮食质量。农机设
施方面,成本过高、使用寿命短是主要问题。如收割机价格在
28万元/台左右,除配套补贴60%外,农户需出资11.2万元;按回报率2万元/年、使用寿命3年计算,每台收割机大概净亏损5.2万元,很多农户表示"用不起"。
二是种粮效益不高--两斤粮比不上一瓶矿泉水。排除政
策补贴,单纯种粮的亩平纯收入相对过低。大家反映,种粮不如种经济作物,种双不如种单,种田不如打工。县农业局的同志算了笔账,除去政策性补贴,种双季稻每亩利润大概是251元;而种1亩油菜每亩利润大概是190元,1亩甜瓜则近5000元。即使不在家种粮,外出务工也可达到150元/天,都比单纯种粮效益要高。大户的种粮规模效益尚未形成。目前全市粮食产业以个体户为主,种田、农机服务、稻谷加工、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产业分工不够明确,人力、管理、技术等难以跟上种植规模。个别种粮大户想走全产业链发展路子,但因为产业链条拉得太长,最后"越种越亏"。品种多样也影响种粮效益。去年全市水稻种植品种有400余种,这些品种稻谷形状有长有短、品质参差不一,既不能享受政府给予的优质稻补贴,也无法以订单价格卖到加工企业,大多只能以托市价卖出。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产生的实际效用不够明显。按农业保险赔付标准,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颗粒无收的最多赔付800元/亩,农户实际投入至少是1000元/亩。且申报时大多定不到绝收,农业保
险难以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
三是政策补贴有偏差--补贴不精准可能毁了一个行业。自2004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了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并在2015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规模适度经营补贴、稻谷价格补贴。农业补贴的目的是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让种粮者得实惠。调研发现,实际执行情况与政策初衷相去甚远。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为例,有的不管是否抛荒依然"无差别"发放;有的是按村组人头均摊,都没完全做到"谁种粮谁受益"。随着地力补贴逐渐成为农民的一项普惠福利,在外务工的农户担心流转后享受不到政策,直言"宁愿搁荒也不流转"。政策补贴的不精准,很可能毁了一个行业。
四是卖粮难的问题--最低收购价形同虚设。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明确在8月1日开始,市场粮食价格连续三天低于最低收购价,方能启动保护价收购。商粮局同志介绍,去年
该县在8月5日之前,粮价连续三天低于最低收购价时,便开始提交启动申请,但一套流程走下来,到9月11日左右才启动预案,执行时间不到20天。启动时间的滞后,既影响了政府粮食收购,也影响了农民卖粮效益。收割与收购存在的时间差,也增加了稻谷搬运收储费用,农户最后很难赚到钱。该县的同志进一步反映,农户卖粮过程艰难,"吃睡都在车上""没个两三天出不来"。大多数农户为节约成本,在预案启动之前就以低于保护价的价格将粮食卖给了粮贩子,最终没能享受到最
低保护价。
三、建议采取的几条措施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整合资源力量,改善基础设施。以县为单位按水系
分布情况统一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统筹抓好"退耕还林""耕地保护占补平衡"与粮食生产,确保补出来的耕地能种田、有粮出。实施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等措施吸引个人、集体、社会资本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建设,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
(二)突出源头治理,提升粮食品质。深入推进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排查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杜绝新增耕地重金属污染。对受污染的耕地分类开展重金属超标治理试点,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市场主体参与治理,对重金属不超
标的合格粮由政府予以适当奖励。宣传层面适当放开舆论,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引导农户主动加入治理行动。
(三)优化产业体系,提高生产效益。进一步优化种植结
构,鼓励发展稻-鱼(虾、鸭、蛙、蟹)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设立优良品种引导资金,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建立粮食产供销联盟,探索价外加价政策,打造粮食公用品牌。鼓励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
规模化水平。
(四)完善补贴政策,激发种粮活力。加大生产性环节补贴力度,对农户自己进行的小农水建设、农机购置、农业物资购买等重点支持。出台更加方便操作的强制性措施进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按售粮的数量实行"阶梯式"稻谷价格补贴,按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分类确定最低保护价,让补贴更精准。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理赔率。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2020年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后,抓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和一项紧迫任务。基于此,我深入6个县市区调研,进行系统分析与思考,总体看法是:区域性整体脱贫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压力仍然不小,五年过渡期内的扶贫政策和措施要更加精准,以防止返贫和新增致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与巩固脱贫成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机制,逐步将减贫纳入常规贫困治理轨道,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后扶贫时代的贫困问题。
下一篇:2021年调研报告合集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