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范文-34篇(第66/81页)
三是进一步拓宽家庭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家庭经济殷实,农村养老才有后盾和保障,老年人也才能过上好的生活。在目前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导的 情况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应引导山 区半山区农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竹笋、茶叶、花卉、水果等高效生 态特色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同时,政府应制订出台相关政策,鼓 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有条件的地方要引导农民从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 道,真正让农民群众的口袋鼓起来,为提高老年农民的生活质量提供物质保障。
四是大力兴办养老福利服务机构。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快速变革,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人口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增多等现象进一步 凸显,由此产生了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因此,大力兴办养老福利服务机构, 完善各项养老服务功能,就显得非常迫切。一方面,应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养老福利服务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满足我市农村对养 老福利服务机构的需求,促使福利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
体。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余姚企业众多、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的有利条 件,积极引导鼓励集体、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个人和外资, 以多种形式兴办养老福利服务机构。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支持社会力量兴办 养老机构,在土地划拨、规费收取以及税收上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照顾。此外, 应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大的战略,突出村级集体经济对养老福利服务 机构的扶持作用,要通过合理开发改造土地、发展农家乐乡村游、出租房屋、 林地等途径,千方百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尽可能地满足养老福利服务机 构对资金的需要。
五是建立健全老村干部的补贴制度。老村干部曾经为农村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老村干部缺乏养老保障,即使享受补贴待遇的,标准也比较低,来源稳定性差,难以保证其养老所需。政府要关心老村干部,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创造条件,完善老村干部补贴制度,并根据他们任职年限的长短,给予相应的补贴。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决农村老年农民养老 保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既可以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又符合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是一件使 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举多得的大好事,也是 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解决农村老年农民养老问题,涉及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当地实际,不断创新思路,加大投入,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整体推进,只有这样, 才能使老年农民养老保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调研报告: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 夏宝龙
(2013年9月3日)
随着调研的深入,我深刻认识到: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连、互为表里,转型升级之功一日不成,水污染之害就一日难除;反之亦然, 水污染之害一日不除,转型升级之功也一日难成。在浙江这样的水乡,水变清是转型升级最直接的一个标志。只有把治水作为转型升级最关键的突破口,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转型升级,是实现浙江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去年以来,我在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时, 一直在积极思考、努力寻找纲举目张的突破口和倒逼转型升级的主抓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网上出现"浙江多地市民邀请环保局长游泳"的舆论,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
全国"两会"之后,我和有关同志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和水环境综合治理, 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多次到乡村、社区和企业,开展新一轮密集调研,与当地领导、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研究、探讨。基层的探索实践,群众的真知灼见,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水乡之困:寻找可游泳的河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经济发展了,可水环境变差了,是调研中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作为江南水乡,老百姓难找到可游泳的河,平原水网地带吃水困难。这些由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根子在于经济传统粗放增长模式,是浙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烦恼",从调研情况看,这些"烦恼"已经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困扰。
困扰一:水资源约束经济社会发展。浙江是资源小省,这个资源不仅体现在有形资源上,也体现在环境容量上。从地理环境来说,"七山一水两分田",
我省平原面积仅2.2万平方公里左右,环境容纳能力非常有限。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居于全国前列,这主要体现于"七分山"。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和技术上的欠缺,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河网湖泊甚至处于亚健康状态。我从一份资料上看到,2012年全省仍有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为劣V类,31.7%的断面达不到功能区要求。浙江八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污染相当严重。从人口数量来说,我省常住人口数量已达5477万,近年来外来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我省已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我在调研中听到基层一些干部讲, 现在抓发展犹如走钢丝,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火候。这形象地道出了水等资源环境要素对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既要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又要保证人口密集的"二分田"和"一分水"的环境质量,还要保证污染不向"七分山"扩散,人与水、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困扰二:水环境保护亟待产业升级。造成如今水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畜禽污染、径流污染等,但最大的污染源是 低层次产业造成的工业污染。我在调研中发现,水环境是一个地方产业的"透 视镜",水清则产业层次高,水黑则产业层次低。我从一份统计资料上了解到, 2012年,浙江省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制造业中,纺织、化工、橡胶、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传统产业依然占有较大比重,这些产业大多耗水严重, 而且排污量大。特别是一些产业"低小散乱"情况比较普遍,生产工艺落后, 污染防治不力,极易引发环境问题。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4大重污染产业, 其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37%,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却占全省工业排放量的67%和80%;电镀、制革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5%, 但总铬排放量却占全省的92%。这些数据直观地告诉我,传统路径依赖惯性在经济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盘踞在浙江的大量"三高一低"产业,仍在污染 着浙江大地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