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第2/3页)
三、"两个确保"视域下XX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对策
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XX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XX、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XX的必由之路。因此,致力于打造一流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目前,XX营商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建成,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行政法规(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到地方性法规《XX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及各设区市人大制定的只能在本行政区域内生效的地方性法规,形成了从上位法到下位法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与XX致力于打造的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目标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法律法规供给。第一,进一步修订完善地方法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树立"立法先行、引领改革"的崭新理念,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针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及时通过立法进行规范。一是要进一步完善《XX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针对现有条例当中的有争议条文、规定等,XX市人大作为立法机关要及时予以修改修订,进一步完善。同时,对在XX营商环境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进入立法视野的,也要积极推进立法。二是强化涉企有关领域立法。以政府或部门工作方案、行动方案和通知形式下发的一些行政指导性文件,比如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意见等,由于规范性及法律约束效应不够明显,导致适应性、稳定性和效力性不如法律法规,在条件成熟时应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第二,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立法质量。为使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规章等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为XX营商环境建设建构一流法治化环境,XX人大和政府部门应积极拓展市场主体参与人大、政府立法的途径,征集基层立法联系点和企业立法联系点,深入践行"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全市工作大局"的理念,加强营商环境配套立法,在制定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相关立法时,充分听取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自律监管机构的意见建议,不断提高立法质量,持续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三,进一步强化法制审核理念。要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开透明、自由平等和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必须进一步转换法治工作思维,对于一些重大行政执法决定的法制审核,应从以前的"合法性审查"指导理念,转变为"违法性审查"指导理念,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应予以通过法制审查,并提出法律风险防范建议。
2.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执法效能。相关部门要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执法人员素质能力,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府院联动工作机制,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和执法效能,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开透明、包容有序、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第一,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持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一是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推行行政执法主体公示制度。严格规范执法主体,确保行政机关有效履行职责,对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XX各级政府应积极推行行政执法主体公示制度。二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XX应全面规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制作全市统一的行政处罚格式文书,规范执法程序,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健全完善、操作性强的执法指引。三是选取部分执法基础好、规范化程度高的执法部门开展试点。按照行政执法流程,相关部门应全方位、全链条模拟还原执法过程、执法环节,规范制作执法文书、提炼总结执法技巧、梳理执法注意事项,形成该事项的规范化执法模板。同时,应选取一些执法基础好、规范化程度高的执法部门,在这些部门作为试点。第二,加强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持续推动行政执法公平公正。XX各市直部门及设区的市在重新梳理法律、法规、规章的基础上,应继续推进修订、制定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工作,并在司法行政部门及执法部门网站进行公示,逐步制定和形成XX相对完善、规范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实现行政处罚的类案同罚,避免处罚畸轻畸重、"一刀切"问题的发生。同时,开展对行政处罚权裁量基准工作的专项督导,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相关规定,统一执法标准和尺度,杜绝随意裁量行为。第三,加强执法监督,依法纠正违法或者不当执法行为。一是推进市市县乡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探索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执法协调监督模式。二是全面实行行政执法监督员和执法监督联系点制度,进一步拓宽社会力量参与行政执法监督渠道,服务保障"三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让企业签约放心、开工安心、投产顺心,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三是加大行政处罚监督力度,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执法行为。四是持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农业等领域,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队伍、减少执法层级,形成执法合力,有效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现象,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第四,优化执法监管方式,持续提升监管能力。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监督管理,坚持分类施策、差异化管控,完善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推行不打扰执法模式,对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实施管控豁免,持续优化执法监管方式。坚决杜绝通过"发通知、打招呼"等临时性"一刀切"关停方式和管控措施。
3.加强司法保障,维护公平正义。司法是国家为市场主体提供的最为理性、平和的权利救济方式,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最有力保障。XX各级司法机关应该树立谦抑、审慎、善意、文明、规范的司法理念,通过公平正义的司法裁判稳定预期、提振信心,促进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第一,加大市场主体民事权益保护力度。一是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营商环境违法案件调查处理平台。为此,应强化资源整合,优化办理流程,丰富线上受理、转办、督办等功能,实现统一受理、全程网办。二是严厉打击各类涉企类犯罪。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XX市营商环境违法案件调查处理暂行办法》,强化营商环境违法案件调查处理,坚决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努力为企业营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三是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XX应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召开专题推进会议,组织各地各部门全面排查、建立台账,优化清欠措施。第二,促进市场主体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一是探索建立行政调解告知引导制度。通过"三个融入",即行政调解融入重大执法决定、融入日常监管和执法过程、融入受理举报投诉,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分流阀"作用,实现争议纠纷的有效化解。二是强化涉企调解工作。有关部门要常态化开展"化项目纠纷,促企业发展"专项活动,综合运用司法所、人民调解、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多种力量,开辟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绿色通道",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调解服务。第三,深化"护企"系列行动。一是规范司法行为。要加强涉企案件立案、侦查等环节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违法立案、超期办理、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纠纷,依法慎用查封、扣押、冻结、划拨等措施,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当影响。要持续开展打击恶意逃废债专项行动,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同时,加强企业产权保护,加大涉企冤错案件纠正力度。二是提升司法质效。应依法合理简化涉企案件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效率,完善执行联合惩戒机制、涉企案件信息共享机制、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机制等,强化营商环境法治支撑。三是建立涉企领域法律风险防控制度。司法机关通过梳理涉企领域法律风险点,通过提前介入、事前提醒,促使市场主体提高法治意识,积极预防、主动纠正违法行为,从源头上化解市场主体的违法风险。
4.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服务。XX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务公开,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能力,完善行政、审批、行政收费、政务服务、数据安全共享等领域配套改革,打通数据壁垒,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持续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第一,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协同服务能力,以"一网通办"改革为抓手,将职能部门办理的"单个事项"集成为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视角的"一件事",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更加便利高效。各部门应尽快尽早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推动各级政务服务人员、事项、环节、系统"应进必进"大厅,巩固提升集中服务的质效。督促市直部门重塑部门内部审批服务流程,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实行"一个机构履职、一枚印章签批",大力推进"大厅之外无审批""平台之外无审批",全面提升"一门一窗、一站一次、一网一键、一制一章"服务深度和广度,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第二,积极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目前,XX在工程建设环节,针对小型低风险项目实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联合审查推进实施的承诺制豁免审查,明确了实施清单和承诺内容,打造了"极简审批"的新模式,使得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程序进一步简化,实现了审查审批提速增效。鉴于此,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在其他需要审批的领域也应积极推广该做法。同时,各地各部门要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在深入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优服务"四减一优"行政审批改革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进一步提升审批便利度水平。第三,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是要进一步加快数字政府建设。XX应积极研究制定数字政府建设行动计划,完善数字政府框架体系,健全数字政府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推进市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市、市、县、乡、村五级的XX政务服务网。二是加强网上服务应用创新。持续推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XX政务服务网)迭代升级,优化"四保"服务平台、人才服务专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查询专栏等,提供特色创新服务。完善智能审批服务,扩展XX政务服务网"秒批秒办"专区服务范围,实现更多业务事项"秒批秒办",提升企业和群众网上办事的便捷度和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