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志愿者队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志愿者队建设调研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组织和开展农村志愿服务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农村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志愿服务可以在改善民生、社会治理创新和精神文明实践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志愿服务者来自于民,服务于民,既可深入群众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及时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又能够促进居民的社会参与,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增进居民自助与互助。推动居民参与社区社会治理,进一步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志愿者应在推动基层民主、回应居民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农村志愿者队伍参与公共服务的意义
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居民自愿成立并参与,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为主要目的,为社区和其他居民提供公益性、非营利的公共服务,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参与各种社会志愿服务的活动。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农村志愿者队伍,区域范围在农村社区,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均是当地居民,开展自我服务。乡村振兴背景下,注重农村社会能力建设和农村社区支持网络建设,组织和培育农村志愿者队伍正是实现农村社会能力建设和构建社区支持网络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意义具体如下:
第一,志愿者队伍具有社区性,扎根于农村社区,贴近居民生活,更加了解农村社会,易采集民情、把握居民需求,在开展公共服务时更具优势,能够用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提供高效率的弹性服务,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比如,文艺类志愿活动可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环境清洁类的志愿活动可以协助居民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提升环保意识;生活帮扶类的志愿活动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生活困难。
第二,志愿者队伍的培育过程也是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过程和社区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过程。志愿者队伍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志愿服务,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结,有助于营造互帮互助、友爱和谐的社区氛围,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对社区的向心力。参与志愿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而且调动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此外,居民通过志愿者服务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中,增强了居民之间的感情,形成信任合作的关系,通过制定并遵守相关的志愿者队伍规范制度构建有效的动员体系,进一步形成社区共同体。
二、X村志愿者队伍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X村进行走访,与村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进行访谈,了解了该村志愿者队伍的基本情况。X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其中4个村民小组分布相对集中,沿村委会呈线性分布,另有3个村民小组距离村委会均有六七公里,呈散点分布。X村常住居民有300多户,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同一村民小组内部居民的熟悉度较高、联系较为紧密,村组之间有的居民平时交往较少、有一定的距离感。X村2020年成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伍,登记注册的志愿者有42人,其中男性23人,女性19人,分布在7个村民小组,由村内的党员、联户长、村小组组长以及热心的居民组成。目前志愿者队伍开展的志愿服务包括节假日的文艺活动、慰问独居老人、困难人群的帮扶等。志愿活动基本都是由村委会工作人员来牵头,志愿者队伍内部尚未建立组织机构。
三、X村志愿者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对村委会依赖程度较高
X村志愿者队伍是在村委会的号召和支持下成立的,村委会为志愿者队伍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协助其开展活动。目前来看,尽管志愿者们愿意参与志愿活动,但由于志愿者队伍能力有限,当地所开展的活动多由村委会协助举办,因此大多数志愿者都是活动的参与者、执行者,对活动策划、实施、保障等环节了解甚少。对志愿者个人而言,参与志愿活动虽帮助了他人、丰富了业余生活,但是自身组织、领导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培育。对志愿者队伍来讲,从活动的设计、筹备、实施等方面都离不开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形成对村委会的过度依赖,进而成长机会较少,无法满足志愿者队伍的管理需求,阻碍了志愿者队伍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志愿者队伍正常功能的发挥。
(二)居民认知不到位,参与度低
居民作为志愿者队伍的参与主体,对志愿者队伍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当前很多居民对志愿者队伍的认知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一是居民参与较为被动,积极性不高,很多居民觉得参与志愿者队伍是为了配合村委会完成任务,或者是因为与村委会工作人员平时交好无法拒绝,没有意识到志愿者队伍是居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真正服务和受益的是居民自身。二是队伍建设缺乏主体性,X村志愿者队伍现有在册志愿者42人,但是没有相应的组织架构,内部缺少管理制度,导致志愿者不清楚志愿者队伍的目标、基本的活动规则、主要任务等内容,在参与过程中凡事都听从安排,没有根据居民自身的需求参与活动设计、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意见,缺乏主体性,缺少内生动力,影响了队伍的发展。
(三)志愿者队伍规模小,能力不足
居民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志愿者队伍的核心要素,人员构成和人员素质对志愿者队伍的发展至关重要。X村当前常住人口年龄在50岁以上的居多,因此志愿者队伍中老年人居多,但是因为总体常住人口少,加上有一些老年人虽然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但是因为身体健康状况的原因,志愿者队伍招募新成员的难度大,无法保证队伍新鲜血液的持续输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者队伍规模的扩大。受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志愿服务呈现季节性特点,即农忙时无人参与志愿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常规化发展。另外,这些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只是注重表面参与,缺少深入的理解和探索,没有将自我的需求与志愿服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也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志愿者队伍建设对策
(一)完善保障性制度
实践中,志愿者队伍对村委会的依赖程度较高,造成志愿者队伍质量不高、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需加强与志愿者队伍的联系,完善志愿者队伍参与农村社会服务的保障性制度,强化制度供给,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其一,完善党建引领机制,以区域党建为抓手,将志愿者队伍纳入基层政府、村"两委"。在村干部、村民之间的合作和协商结构中,动员党员同志参与志愿服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从而激发志愿者队伍的活力。其二,给予志愿者队伍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志愿者通过调研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形成调研报告或提出活动方案的基础上,与村委会共同研究讨论,同时积极听取民众的意见,让民众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来。其三,村委会要协助志愿者队伍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充足的经费是志愿者队伍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志愿者队伍的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投入机制,基层政府可酌情设立志愿者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结合当地情况,引领志愿者队伍加强自身建设。
(二)提高居民认识,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
为有效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志愿者队伍要积极参与,以提高服务效率。其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村委会宣传栏、张贴海报、入户访谈等形式,向居民讲解建设志愿者队伍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并向居民了解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疑惑和顾虑,增进居民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和认识,让居民认识到参与志愿服务、开展志愿活动是促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措施。在服务开展初期,可以通过向居民发放毛巾、洗手液等生活日用品来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还可借助传统节日,进一步吸引居民参与志愿活动。其二,为提升志愿者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注重对志愿者队伍的培育,加强志愿者队伍的能力建设。要保证志愿者队伍健康发展,持续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志愿服务,不断提高居民对志愿者队伍的信赖。当志愿者队伍能力得到提高后,开展志愿服务的质量便会提升,围绕居民切身利益开展高质量志愿服务,从而赢得居民的认可和支持。
(三)引入专业力量,提升志愿者队伍的能力建设
志愿者队伍公共性和服务性的发挥需要有合理且可持续的培育作为基础,对此,基层政府可以引入社会组织或专业社会工作者来培育志愿者队伍,从而推动农村志愿服务发展。第一,在培育前期,社会工作者可以结合社区情况策划社区志愿活动,带领志愿者开展服务,让志愿者有良好的体验感。第二,挖掘和培养志愿者骨干,发现和动员村内比较热心的居民参与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培养骨干力量,形成社会工作者带动志愿者骨干、志愿者骨干带动普通志愿者的工作模式,积极推动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化和结构化。第三,组织开展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根据志愿服务需要,对志愿者骨干进行活动策划、方案设计、组织管理等技巧的培训,对普通志愿者开展与居民沟通、活动执行等方面的技巧培训,进而提高志愿者的能力。第四,做好志愿者管理,推动志愿者队伍的持续发展。社会工作者要协助志愿者骨干建立志愿者管理制度,规范志愿者的服务。另外,可以通过与村委会合作设立志愿者表彰奖项,及时肯定志愿者的服务行为,强化其服务动机。可以采用"积分超市"等形式,志愿者每次参与志愿服务可获得积分,累积积分可进行物品兑换,获得回报。
五、结语
在"五社联动"框架下,志愿者逐渐组织化,成为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建立和培育志愿者队伍是开展农村社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志愿者队伍可以很好地动员和运用社区居民的力量来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基于农村社区社会服务、社会资源相对缺乏的现状,本研究发现农村志愿者队伍面临着一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农村志愿者队伍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基础借鉴,助力提升社区的能力。
上一篇:村级财务管理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