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调研报告合集20篇,含党建、经济、农村、民生、生态、改革、社会治理(第7/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08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3分钟。

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有效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调整户口政策,拓宽落户通道

1.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含省会在内的城镇落户限制,实现全省城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人员户口迁移"零门槛",有力推动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

2.放开落户限制。在全国率先探索施行农村籍大中专院校学生"来去自由"的户口迁移政策。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居民户口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农村学生,未在城市城镇就业回农村实际居住创业的,可将户口迁回农村原籍。

3.健全居住证制度。制定出台《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

〈居住证暂行条例〉的意见》,各地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

4.统一户口登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全面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结束了城乡二元户口登记制度,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聚焦重点工作,服务脱贫攻坚

1.推动在省外就业人员就地落户。在全国率先提出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通过户籍迁移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思路,将流出省外人口纳入1亿非户籍人口落户大局考量,建立健全

与人口重点流入省(市)衔接协作机制,以解决外流人口在原

籍权益服务保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在省外稳定就业和生活的人口在对口帮扶城市落户,逐步解决"人户分离""三留守人员"等突出问题。

2.实施便民惠民措施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创新提出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工作建议。实施就近办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户籍业务、换领身份证一次免邮等便民惠民措施,建立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信息交换机制,积极引导搬迁群众落户城镇,同时做好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教育、医保、低保、就业、住房等相关政策的衔接。

3.解决贫困人口无户口问题支撑精准扶贫。建立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身份信息共享核查和未登记户籍人口动态清零工作机制,为群众享有各项保障措施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支撑。

4.优化户籍业务办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通过加强户籍业务规范化建设、"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和推进户籍业务入驻县级政务中心,进一步落实省内户口迁移"一站式"服务,实现户籍业务"就近办""网上办""自助办"。

5.示范引领典型推动着力打造户改"精品"。选取全省唯一的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安顺市和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瓮安县作为示范点,总结推广安顺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框架下建立完备的配套政策体系;黔南州

注重县级均衡发展,落地保障政策;遵义市播州区均衡教育资

源配置,吸引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等,为全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四)坚持效果导向,制订实施配套政策

1.建立完善"人钱"挂钩政策。制订实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

《省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将常住人口作为基本财力奖补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对财政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加大"人钱"挂钩政策激励力度。

2.制订实施"人地"挂钩机制。按照《省建立城镇建设用地扩大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实施细则

(试行)》,完善年度土地利用指标和分配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数量,足额保障全省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推进"人地"挂钩机制落细落实。

3.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需要,将城镇常住人口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作为分配因素,赋予适当权重,健全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支持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中的失业人员进行失业登记,并享受职业指导、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和扶持政策。

4.保障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围绕城镇常住人口变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制定出台《关于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结构的

指导意见》,优化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核定、生均公用经费

拨付等措施,不断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办法,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有关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5.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机制,落实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措施,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

6.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出台《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分配专项资金时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县市给予倾斜。切实降低准入门槛,逐步将城镇落户农业转移人口等家庭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五)维护合法权益,严把改革质量

1.维护农村"三权"。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印发《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切实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2.建立监测标准。在全国率先制定包含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内容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监测指标,地方政府履行主体责任,对通过行政区划属性调整涉及的乡村人口,落实配套保障政策,并依据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监测标准进行检查验收,确保真正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

3.严格统计标准。严格对照"在城镇实际居住生活;在城

镇就业、学习;享受与原有城镇居民同等基本公共服务"三个

条件,持续对全省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乡村人口开展清理排查,如实做好人口数据统计上报。2016年以来,每年开展专项督查,对上一年度乡村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情况进行重点核查,坚决防止农村群众"被城镇化"问题发生。

二、户籍制度改革在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继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户籍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相比,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比、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诸多不适应。

(一)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积极性有待提高。虽然在全国率先放开了城镇落户限制,但多数农村进城务工群众就业技能不高,在城市大多从事低端低薪行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就业岗位不稳定,工资收入无保障,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市民化

较为困难。部分农村群众乡土观念深厚,固守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和"城市挣钱、农村养老"的思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土地不断升值,部分群众担心进城后农村原有保障政策、惠农政策、涉农权益不能再继续享受,落户城镇对农村群众的吸引力不断减弱。通过对流出至省外对口帮扶城市的6398名农业转移人口开展落户意愿调查,表示不愿意落户城镇的5933人,占总数的9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3.2%。

(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有待提高。虽然通过户

籍制度改革,建立了"人地钱"挂钩政策,健全了农业转移人口财政支持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了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对转移支付规模、结构及保障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但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水平、社会治理和营商环境方面与发达省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一些城镇义务教育资源有限,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而且财力不足,短时间很难有根本性改善,致使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在同等享受就学、就医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突出存在保障层次不高问题,如进入优质公立学校难、纳入城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还需进一步扩大等。

(三)就业吸纳能力有待提升。当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

收入有2.64:1的倍差,全国现有2.9亿左右的农村异地转移就业人口,农村群众收入的60%以上来源于城镇非农产业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全国有20个左右的城市群聚集了全国75%左右的城镇常住人口,生产了占全国88%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2019年,户籍人口4571.45万人,常住人口3622.95万人;据宏观经济数据库公布数据显示,期末跨省就业人数556.4万人。大量跨省就业乡村户籍人口数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按户籍城镇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计算)的分母,是其跨省就业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分子,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导致了就业的不平衡,大量

乡村人口外出就业甚至跨省就业,导致农村"空壳"化,乡村

振兴战略实施缺乏可持续人力资源支撑,特别是必要的人才支撑。

三、健全完善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政策,更好地服务经济社

会高质量发展

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坚定不移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健全完善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政策,为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新未来作出新贡献。

(一)健全完善配套政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积

极性

1.全面落实"人地钱"挂钩政策。探索建立迁出农业转移

人口原有宅基地复垦复绿补助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

的机制,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新增建设用地和生活用地需求。健全完善、优化配置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较多地城市(城镇)从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积极性,制定出台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的优惠政策,切实增强城市(城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2.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落实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以及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由城镇户籍子女继承并办理不动产登记的规定。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的有机衔接,盘活农村集体与农户闲置资产。健全完善落户省外人员在就学、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和对口帮扶落户衔接服务工作机制,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3.逐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各种城乡利益差别。总结兜底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城乡利益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破解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权益差异问题,把附着在户口上的教育、医疗、低保、社保、社会福利等与户口脱钩,使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对应常住人口而非户籍身份,使户籍制度回归本位,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更好的惠及民生。

(二)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

1.实施公共服务保障工程。充分考虑易地扶贫搬迁、外来务工人员及农业转移人口规模,无缝衔接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在人口流入较多城镇加快建设布局中小学和幼儿园,实施普通高中示范引领行动计划,优化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加快推进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提质扩容,加强疾控

中心、医疗机构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

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加快城乡养老机构建设。持续健全完善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配套政策体系,推动改革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2.建立健全分析统计体系。建立准确反映人口规模、人员结构、地区分布的统计指标,健全科学反映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享有就业、教育、社保、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有关道路、公共交通、地下管网、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成本的分析统计体系,为规划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享受优质公共服务提供精准分析统计支持。

3.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科学评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水平,因地制宜制定完善符合实际的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和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补助机制,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更加有效的惠民利民。

(三)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1.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加快走出一条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发展新路。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全面提升城镇品质,优化新型

城镇化发展格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高质量发展城镇体系。

2.优化人力资源布局。严格执行全省城镇"零门槛"落户政策,服务已经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乡村人口、升学进城的大中专院校学生等更好地融入城镇。探索实行城市群内居住证互认制度,推动公共资源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通过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引导促进农村群众就近就业或返乡创业。优化产业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吸引高等院校专家、大学生等参与乡村振兴,推动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3.调整优化户口迁移政策。按照"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的原则,在持续实施农村籍学生"来去自由"的户口迁移政策基础上,探索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实现"人户一致""户随人走",创新建立城乡"来去自由"的户口迁移政策,还原户籍制度人口登记管理的本来功能,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人才、人力资源。

关于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全面提升市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建议

社会治理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市委市政府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按照自治区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及时建立了集中统一、高效务实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协调联动、科学精准的防控处置体系,为妥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我们应放眼长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把一些好的政策和做法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举一反三、未雨绸缪,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不断健全和完善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善于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重大安全风险挑战的冲击,进而提升应对其他类似危机的能力,促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不断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应急领导和指挥体系。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要

统筹预判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席位制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应急领导和指挥机构,分级分类建立应急委员会(或

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工作的集中统一

领导,统筹指挥调度应急队伍、应急资源等,准确分析研判形势发展变化,及时作出安排部署,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尽可能化解其不利影响,将损失降至最低。

2、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智

慧应急"(互联网+应急)系统和重大灾害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整合110、120、119等现有信息化系统资源,构建包括应急、水务、卫生、食品安全、环保、交通、民政、人防、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和消防救援等职能部门以及乡镇(街道)、社区(村)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监测网,打造一体化覆盖全市的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重大风险隐患在线监测、超前预警、高效处置。强化部门、区域、军地、条块、政企之间沟通协调,平战结合、形成合力,提升应急处置快速响应能力和应急资源快速集成能力。

3、加大风险源头管控力度。加强源头治理、前端处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完善"主动预防型"应急响应体系,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及时清除公共安全隐患,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持以县域为单元,强化

风险源的评估和监测预警,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处理。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安全风险研究,及时厘清监管事权,明确责任、消除盲区,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

预警能力。

4、着力提升应急防控处置能力。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应完善早期处置机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开展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先期救援,防止突发事件扩大升级。加大个人防护、特种装备和应急通信等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广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监测分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等能力。依托城乡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基础,及时采集突发公共事件防控信息,严控事件危害性传播和扩大。完善信息发布和运行机制,认真落实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制度,在主流媒体及时准确公布重要消息及事件调查处理结果,牢牢掌握新闻舆论话语权。

5、补齐公共领域应急短板。加大对公共卫生与防疫体系、

灾害救援体系、应急避难场所投资,制定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规划,进一步提高公共领域应急供给质量。强化养老、救助、儿童福利、精神卫生医疗等特殊机构、场所和重点人群防护措施,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投资力度,改善应急安全基础设施功能。加强应急处置一线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危险物品人员、密闭空间服务人员等人群的防护,有针对性落实防控措施。积极开展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制定实施安置、救助、补偿、抚恤、保险等善后以及恢复重建工作计划,组织受

影响的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

6、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法治保障体系。用好用活市域层面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立法权,探索建立特殊情况下授权政府采取临时性应急管理措施制定政策规章或发布决定、通告的制度及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用临时豁免制度等。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各部门专项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建立覆盖各领域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和危机响应机制,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和现场指挥工作流程演练,提高应急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研究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合同履约、企业债务、劳资关系、保险理赔等法律问题,强化分类指导,为困难企业和群众及时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7、加强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可考虑参照军队预备役机制,

按照"专兼结合、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原则,加强森林草原消防、气象与地质灾害应急、矿山与危险化学品应急、道路抢通和运输保障应急、水上搜救应急、市政公用事业保障应急、卫生与食品安全应急、特种设备救援应急、通信与电力保障应急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顶得住。建立健全社会化应急救援机制,用好应急志愿者队伍这支力量,完善物资装备、工作经费、人身保险等政策保障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者服

务机制,构建群防群治队伍体系。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进一

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决策咨询工作机制。

8、建设稳定可靠的应急后勤保障体系。充分运用"互联网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加快建设以自治区级应急平台为中心、市县两级应急平台为纽带、各级各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乡镇(街道)、社区(村)等基层组织和重要企事业单位终端为支点的四个层级应急服务保障平台,促进应急管理智能化。科学制定应急物资保障预案,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装备采购供应机制,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完善以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市场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模式,科学做好储备物资品类、仓储、调用、更新、报废等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优化应急资源投入结构,健全应急管理、应急救援、灾害救助资金快速拨付制度,统筹使用社会保障基金、公共服务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关于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地调研与思考

社会治理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我县作为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近年来坚持人民立场、改革思维,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紧盯难点痛点堵点,打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组合拳,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一、加强屋场阵地建设,稳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群众诉求如何合理表达、干群关系如何鱼水交融,这是基层治理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县选准屋场这个社会单元,注重制度上入手、常态化着力、实效处落脚,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一是把党小组建在屋场。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关的原则,以若干个屋场为单位设立党小组,主要开展理论学习、志愿服务、谈心谈话等活动。党小组所辖屋场,设立门前三包监督员、政策宣讲员和乡风文明劝导员,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推动党员精准联系服务群众,实现小事不出场,大事不出村。全县已设立屋场党小组753个,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把恳谈会开到屋场。按照整县推进、每村都开的原则,以村组屋场为依托,县级干部到联系的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后进村参会,乡镇工作人员分片到辖区村参

会,联村干部到重点小组参会,面对面听民意、释民惑、解民

难。会前,参会干部要做到方针政策、重点工作、村情社情三必熟和困难家庭、危重病人、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信访户、离任村干五必访。会上不拘形式、不限时间、不定内容、不打板子,哪里矛盾最多、哪里问题最突出,就优先把恳谈会开到哪里。三是把执行力落地屋场。围绕恳谈会所提意见建议,实行问题清单制、台账管理制和责任销号制,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推动工作下沉到屋场、政策宣讲到屋场、难题解决到屋场。截至目前,召开恳谈会957场,收集意见建议6869条,收集问题1764个、解决处理1492个。四是把评判权交给

屋场。将屋场恳谈会召开情况、反馈处置情况纳入全县年度绩

效考核评价指标,未能及时办结的责任单位要向县委书面说明原因,并向当事群众作出解释和答复,否则由执纪部门严肃追责问责。每年评选群众最满意的部门和群众最满意的干部,召开大会予以通报表彰,并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干部群众反映,这样心贴心交流国家大事、身边小事的形式非常好,人与人的关系拉近了,矛盾纠纷减少了,多年未解决的难事办好了。

二、探索县域校联体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期盼。县乡村三级义务教育,普遍城镇挤、乡村弱,师资力量结构性短缺,边远学校老师派不去、留不住。为了不让乡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把

校联体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

理能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实行教管一体,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深化教育治理结构改革,原乡镇中心学校

(教育办)全部撤销,一个乡镇只设一所联合学校,以一所初中为主校区,区域内其他学校改为分校区。加快教育去行政化力度,联合学校不设专职管理人员,班子成员一律登台授课,承担具体教学任务;在评先评优、评定职称时,与普通教师一视同仁、平等竞争,消除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别。二是注重城

乡统筹,发展更趋均衡的教育。一方面,统筹学校建设。进一

步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大力促进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均衡。集中力量底部攻坚,加强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完小和教学点,方便就近入学。另一方面,统筹师资调配。教师编制、待遇全部安排到联合学校,联合学校再根据生源变化、师资特点统一调配、灵活分配到各分校区。城乡教师实行交叉交流任教制,音体美专业教师实行走教制,中高级职称评定必须有乡村教学经历。今年以来,共调配183名中青年教师到小规模分校任教或走教、96人到乡村支教,代课教师全部清零。三是推

广协同办学,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线上与线下协同。启动网

络校联体建设,打造全县教学教管一张网,通过班班通、大数据管控中心、智慧教育云平台等信息化办学手段,实现管理共商、数据共用、教师共培、课题共研、成果共享。数字教育已

惠及1994个班级、7000余名教师、12.3万名学生。主校区与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