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意识形态工作材料38篇(调研报告、理论、党课等参考)(第9/18页)
心栽培和引导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使之成长为知识贮备丰富、思想道德高尚、综合素质过硬的新时代接班人。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教师成长,组织是关键。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关心、爱护、尊重教师,营造既严肃认真又轻松活泼的组织氛围,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助力教师成长为"四有"好老师,在教书育人上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广大教师要勇于承担立德树人这一神圣职责,当好学生的"引路人"、"系扣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光添彩。
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强国,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首先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学府,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不仅指高尚的道德品质,更是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日益严峻的国际政治形势更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高层次人才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因此高校要把意识形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要位置,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时刻关注、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扩大党组织影响力和号召力,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牢牢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四种思维
重庆理工大学国学研究所 郑建中
随着市场化的加深、网络化的渗透和国际化的加快,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内外诸多因素的挑战与风险,俨然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规律,"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因此,在转变观念和提升意识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境界,成为新时期高校筑牢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一、责任性思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从模糊性到明确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工作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2],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而言,更需要落实"责任制",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能动性,通过思想的武装和工作的机制提升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第一,高校各级党委必须明确担当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政治责任"。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高校办学的本然和应然。高校各级党委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实推进的主心骨。高校培养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的"追梦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教育的首要原则,是各级党委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立身之本的政治生命。
第二,高校各级党委必须明确履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主体责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艰巨性,决定了高校党委必须承担起全面领导的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了各单位党委对单位工作的主体责任,这是党中央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在领导体制上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3]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承担着学校全面领导和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是在党委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的责任人。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和统筹领导,将意识形态工作列入"铸魂工程"和"固本工程"。
第三,高校行政必须明确执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管理责任。大学校长和各
级各类部门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执行和管理责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就需要将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校长和高校行政部门需要依据党委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的要求,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承担意识形态的管理责任。高校党委宣传部门是意识形态的综合协调和落实部门,要制订好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定期协调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会,下发清单给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并及时督查反馈。高校各级职能部门和院系之间应共同协调分工,党政团齐抓共管,全方位实现意识形态的教育责任、服务责任、管控责任和领导责任的统一,忠实执行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具体管理责任。
二、空间性思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场域从平面性到立体化
20世纪西方思想界发生了一次影响深远的"空间转向"的变革,这一转向指出,空间不只是事物的承载器,也具有社会关系的生产性质。[4]因此,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就需要深化空间性思维,增强三类不同空间的意识形态建设,以增强思想舆论的引导力。
第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实效性,坚守"课堂空间"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5]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们党具有强大政治优势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党委、行政和院系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创新教育内容,上通"原理",下接"实践",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意蕴,不断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信念和信心,扩大教育空间的承载力。其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创新教育方法,在把握规律、与时俱进中推进方式的更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方法具有典型的教育空间性思维。意识形态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的空间性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步骤、过程和形式具体化、可量化、可考核和空间化,进而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性。最后,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言传身教和师生"共同空间"实践上下功夫,做到真信、真教、真学,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政策执行的坚定者和科学理论的创新者,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和以德促学,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和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
第二,增强校园文化的"环境空间"育人,提高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校园
文化是隐性的"环境空间"教育资源,在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氛围渲染"越来越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文化充实和发展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本体内容,更新和创造着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校园文化空间一般包含物质文化空间、精神文化空间和制度文化空间,其中物质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纽带,精神文化是核心,三者共同构成了高校意识形态"环境空间"建设的重要渠道。高校领导者和决策者要大力推动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物质设施建设,将校园打造成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场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激发校园活力,提升校园舆论氛围,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活跃在校园的课外场域中;开展高校师生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创新校园制度文明,以和谐民主、公平竞争和师德师风的制度建设为中心,构建良好的制度空间。
第三,增强高校"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向心力,提高意识形态领导力。网络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师生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场域,这直接产生两种效应: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人群已经转变成为各类"网民","人群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网络的多元化、开放性、去中心化和自由性导致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许多挑战。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已经成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关键。深化网络意识形态参与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增强意识形态的辨识能力,培育和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在对话和疏导中回应关切、阐释真理、赢得认同。学校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引领师生在网络空间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定中国道路。学校可以通过搭建校园沟通宣教平台,以新型的网络主流渠道,引导师生的网络理性思维,强化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学校还能以"网络空间安全法"为基础健全网络话语的法律法规,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规范化、秩序化,以适度监管为原则,合理平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实现高校师生"网络人"和"社会人"的恰当结合。
三、生产力思维: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生产从被动型到主动型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越发走向多元化和复杂化。高校作为各种社会思潮最敏感、最集中的生产和传播的区域,提高其多维度、多层次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动生产能力,是掌握话语权的重要内容。
第一,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对科学研究的话语引领。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专门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超过115万人,这是一个思想活跃的庞大群体。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积极推动适合科学工作者的话语形式,使得其乐于接受、能够接受党的价值引领和政治引导,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新时代要大力加强高校科研工作的"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推行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积极引导科研工作者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要明确指出自然科技领域的学术研究并非绝对的"价值中立"的"真空地带",因为科技工作者是有"价值倾向"和"思想导向"的,西方敌对势力常常以"价值中立"的舆论宣传行"和平演变""围追堵截"的事实。例如,西方国家以网络技术的领先地位对我国发动网络舆论战、以经济技术的强势在温室气体排放上对中国的打压排斥等都是典型的科技领域的意识形态之争。
第二,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话语引领。在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场域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常常遭遇多元化的哲学、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思潮的挑战,高校师生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经常处在"缺场"状态,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认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师生日常生活的引领,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增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一条现实的路径。首先,主流意识形态不能陷入形而上的抽象理论中,要提升话语内容对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合理诉求的及时回应,直面高校师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其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贴近高校师生生活,将理论和实践、抽象与具象结合起来,借鉴文化传统的活力、科技进步的优势和民主协商的亲和,创造出高校师生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话语表达形式,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更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师生的心理特征,增强话语的实效性。最后,高校要善于运用和优化传播媒介,将传统传媒和现代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主站网的宣传力度和深度,积极开展教师集中住宅区的线上和线下的鲜活传播,形成全域性的高校师生舆论引导格局,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
第三,提升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力度以增强主流
意识形态的话语力量。主流意识形态不仅具有建构性,是凝聚高校发展、高举正义旗帜的精神力量,需要进行正面宣传,也具有批判性,是批判错误思潮、揭露伪善面纱的精神武器,更需要进行舆论斗争。当前,高校普遍存在三大错误思潮,即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师生的"四个自信"产生了侵袭,影响了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认同。高校是一个国家的理论池、思想库,尤其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的智库之源,理应积极行动起来,运用批判的武器对资产阶级伪善的新自由主义、独断的普世价值和唯心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深刻的批判。西方舶来的新自由主义反对干预,推崇"看不见的手"可以完美地优化资源配置,这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深刻地揭露的"动物法"的"新变种",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严重不公和社会贫富高度分化的根源。西方国家宣传的普世价值并非真正全人类共有的价值类型,而是打着普遍适用的旗号兜售西方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夹带着各种"私货"的价值侵略。历史虚无主义表现为以"重读历史""客观史学"为旗号,使用"价值观前置""诠释前理解"的方式否定中国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西方敌对势力惯用的"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的恶毒手法,试图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历程,彻底否认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高校师生必须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清醒的甄别能力,运用批判的武器对流行于高校场域中的错误思潮予以清晰的揭露、有力的回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力量。
四、方法论思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从单向力到"四种力"
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改进和提升,将过去仅以宣传和灌输的单一性转向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方法,多层次、多维度地齐心合力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第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以实践的"脚力",贯彻以师生为中心的路线。高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存在场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对象就是教师和学生,因此要掌握师生的意识形态思想的领导权,就要贯彻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群众路线",既能做好师生的服务工作,又能落实意识形态的引导力。一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固本强基以提升其战斗堡垒作用,在密切联系师生的工作中做好教育引导。新时代的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在途径、内容和渠道上搭建好教育、服务和解决师生实际问题的交流网络:一方面,要放下架子、摆正心态,深入师生群体中了解师生的真实关切和现实需求,发动师生民主参与和监督,以实际行动获得师生的信赖,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信任度。另一方面,要拓展师生联系和沟通的渠道,完善高校党群服务中心和师生接待日活动,以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认同度。
第二,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有敏锐的"眼力",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判断
把握国内外各种思想、思潮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规律,能够发现和挖掘意识形态工作的典型案例,并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态势,推动意识形态事业的正能量的释放。就国内环境而言,党和国家面临着"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依然处在新常态之下的矛盾,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力,也增加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和难度;就国际环境而言,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全面打开外部世界联系的时间持续延后,加之美国的拜登上台,展开对中国新围堵的策略并没有根本改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斗争性要求更高。国内国外双重压力和机遇并存,以敏锐而全局的战略眼光牢牢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领导力,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思维方法。
第三,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有缜密的"脑力",深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能结合中国的实际、时代的需要和具体的环境,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所谓"脑力",就是指思考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意识形态工作的"脑力"要求,本质上就是要对意识形态理论有强大的贯通性、理解力和阐释力,就是能够适应具体情况进行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转化。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宣传师生、掌握师生和武装师生。其次,要发挥高校智力资源,提高意识形态阐释的"供给量",通过理论工作的科学研究、理论分析和思想论辩,形成强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最后,要积极回应广大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现实关切,在理论武装和贴近现实的辩证思维中淬炼意识形态工作的"脑力"。
第四,意识形态工作要有强劲的"笔力",以高超的语言艺术驾驭能力,增强意识形态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学风与文风,所谓的"笔力",就是意识形态工作中要说得好、写得妙,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首先,要以"回归生活"的方式,大众化地阐释意识形态的抽象理论,做到妙笔生花、生动活泼,言有物、写生情,能感染人、吸引人,努力创生出新时代的"新大众哲学"、传播"新大众思想"。其次,要以新媒体、融媒体为新时代的"大笔力"和"新笔力",将新闻网站、报刊书籍、影像图片、校园剧场和宿舍楼区等融合起来,以师生关系的热点、焦点和疑点为重心,系统构建意识形态引领的新风尚、新时尚。最后,要将党风和文风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实、筑牢。高校党员师生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的作风直接决定了党性问题,是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是否具有领导力、话语权的基础,
因此必须加强党的自身作风建设以促进文风的改变,并以文风的转变推动意识形态的"笔力"的自信和权威。
论自媒体时代公安院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辽宁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野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战略任务。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和独特角色,决定了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公安高校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自媒体时代公安院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新机遇
自媒体时代要强化公安院校主流话语权的理论引领。现代性重塑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环境下,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得他们更青睐图像、具有冲击力的信息。学生自身的变化,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1]只有顺应自媒体发展的潮流,将意识形态话语与新兴媒体的特点,即与可视化、即时性等传播优势相结合,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以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应用于信息时代场域,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只有采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将理论变得立体鲜活,才能散发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魅力,进而实现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有效引领。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自媒体、云计算等媒介技术的蓬勃发展,媒介管理结构、组织形态以及运作机制实现了有机重组,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空前强大。公安院校应将新兴技术手段转化为生产力,提高自身的管控能力,实现网络生态的优化。公安院校应从两个方面着手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一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意识,合理设置议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二是坚持创新为要,运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二、自媒体时代公安院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新挑战
总体上看,公安院校的意识形态建设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但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技术优势,以新媒介为载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公安院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出了新的
挑战。
(一)自媒体的盛行解构了传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统摄地位
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自上而下、上传下达的闭路辐射式传导,为广大受众提供的是单向性的沉浸式教育,更容易达成灌输的效果与目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前沿阵地,网络发声主体走向全民化、大众化、国际化,权威被普泛化所替代,突破了国家的边界,消解了权威的话语权统摄地位。在自媒体之下,大众能够以自己的话语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方式由直线式的单一模式走向多元的、互动的网状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话语受到他话语的渗透性、无形性的多外力作用,从而加大了受众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认同的难度。
(二)自媒体的"万花筒"使公安院校大学生在"一"与"多"的信息漩涡中应接不暇
新时代的中国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深水区。一方面,大学生高度自信于国家发展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大学生又存在理想主义色彩,不能够完全客观、理性、辩证地评价与分析中国目前发展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尤其是伴随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碎片化的信息充斥于网络,以文字、图片、声音与短视频的形式钩织成一个五彩缤纷又光怪陆离的大网,使广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这张大网中,世界被任意裁剪,各种各样社会思潮滋生蔓延、肆意生长,使价值观尚处于拔节孕穗阶段的大学生应接不暇。例如,校园贷的盛行正是"贫富差距"经由自媒体无限放大而产生的价值错乱。当前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单一的灌输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自媒体的冲击下,深处于信息漩涡之中的大学生一方面标榜个性,一方面又彷徨游离,这都成为当前高校必须要直面的新课题,尤其是公安院校作为培养预备警官的摇篮,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三、自媒体时代公安院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意识形态话语构建,必须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为前提。
(一)转变观念,筑牢公安院校主流话语权工作网络阵地
1.公安院校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主动学习和掌握新媒体技术,
积极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建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利用公安院校的自身优势,结合大数据手段,采集学生代表性情境中的数字化信息,建立数据库。综合运用关系分析、文本挖掘、情绪识别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掌握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其认知倾向。在对学生群体思想动态有所把握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回应他们关注的问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获得实效。
2.共建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提高全国公安院校的意识形态管控能力。依托于公安院校的自身优势,着力推进媒介技术综合管理平台的功能拓展与升级,实现全国公安院校、班级及寝室的全覆盖。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体系能够实现舆情的可视化管理,以便于科学预判舆情在全国公安院校范围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实现舆情的实时可管可控。同时,应加强网络主流话语权工作制度建设,规范主流话语权网络阵地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二)坚定信念,激发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内在动力
1.公安院校应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上下联动,在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的宣传思想工作梯队上花力气、下功夫。价值观是广大师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一旦确立将在长时间内影响主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讲者与践行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与传播需要投入相当的心血,唯有真信真懂真学,才能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另外,在对这支队伍的评价中,首要的考核标准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逐步转变在某些公安院校中存在的重能力轻素质的习惯,使其树立职业自信。
2.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公安院校坚持政治建校,肩负着培养国家卫士后备军的责任,这对教师尤其是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和建立一支态度积极、有崇高理想、勇于担当的师生工作队伍,引领网络舆论,维护绿色网络空间。与此同时,孕育健康、积极向上的公安院校网络文化,风清气正、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指向。公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融合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着力打造数字化校报校刊、品牌校园文化,建好建强官微,创作跟进新时代的网络文化作品、专题和专栏,形成
多层次的、政治过硬的浸润网络空间,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
3.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提高舆情分析与引领能力。首先,大力弘扬正能量,将宣传模范、宣传典型作为宣传的主题,大力提升模范、典型的网络主流话语权的传播效果。其次,对报道的不实消息,要敢于亮剑,让事实说话,用权威报道来正确引导,有理有据,深入人心,合情合理。防止被标题党利用来大量炒作,防止出现歪曲、错误的思想观念,防止学生轻信错误的言论,被其所引导和利用。
(三)铸魂育人,强化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导向
1.强化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导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主流话语权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对大学生的新特点以及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宣传思想工作要抛弃一味"灌输"的封闭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途径,在师生的互动与参与中将教育内容内化。将数字图书馆、电子书店、翻转课堂、直播平台等多种方式共同运用,生动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与发展历程,让师生通过网络的学习把握中国历史走向、面对的实际挑战、时代使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话语的正确理解,帮助学生正确思考社会政治等问题。同时,内容与形式要"两手抓",在建强公安院校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中要聚焦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公安院校师生群体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通过网络动员、思想教育与行为规范,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价值追求。在建立公安院校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权领域的网络阵地时,一定要注意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防止坐而论道,积极推进宣传与教育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