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范文-34篇(第50/81页)
成因分析:农村产业发展粗放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科技创新不足, 导致品种品质改良慢。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滞后,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存在"两 张皮"问题,农业新产品新技术供给不足。受农民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农业新 技术新品种普及率也比较低。目前长寿区许多农户还在沿用上世纪的种植技术, 一些柑橘大户反映科技人员不足、服务提供较少。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足, 导致产业提质动力弱。单家独户的农民受资金、能力、精力等限制,难以实现 产业提质增效。从长寿区情况看,散户经营占"大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 量偏少,特别是农民合作社不仅数量少而且"空壳"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产 业提质。三是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导致产业规模上不去。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供给比较薄弱,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较少、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适宜山地农 业的农业机械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农村电商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卖得掉、 卖得快、卖得好难以实现。四是品牌意识不强,导致产品效益上不去。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影响,多数农户或业主只关注产品不关注品牌,对农产品不 善宣传、不会包装,导致市场辨识度很低,好产品也难产生高效益。一些自有 品牌由于忽视农产品品牌文化内涵的研究挖掘,失去地方特色,难以打开市场。
三是设施短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但总量不足,水利、公路、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农民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 响。有的镇村生产设施配套不足,群众对果园肥水一体化灌溉、提引水设施和 生产性便道等需求迫切。龙河镇仁和村、永兴村、堰塘村、长安村4个村由于没有修建大桥,长期以来依靠渡船出行,人多时过河要花1个多小时。由于交通不便、物流成本较高,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少数农户未实现稳定脱贫。还有不 少镇存在物流设施不足、信息化服务滞后的问题。
成因分析:农村基础设施短缺,主要受到4个方面制约。一是规划统筹难形成的制约。乡村规划涉及规划、国土、环保、林业、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 且各部门均有相关指标控制要求,很容易产生规划冲突,导致项目难落地。二是项目筹资难形成的制约。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项目多具有公益属性,对政府投资依赖性强,融资渠道较窄,加上群众投工投劳积极性减退,一些重大项目因为资金短缺问题不能顺利实施。加之农业投资体制改革滞后,区县缺乏统筹调配能力,导致好项目缺资金难实施。三是建设用地难形成的制约。一些村永久基本农田占比较高,建设用地极为缺乏,导致有项目难建设;一些村公益项目规模较小,不具备报批条件,多数项目未经立项、规划、设计等环节即
开工建设,导致所占建设用地不合法;还有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因建设用地审批耗时长,不能及时动工建设。四是运营管理难形成的制约。部分交通、水利、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缺乏规范高效的运行管护,未能达到预期效益。有的公益性项目运行成本高,后期维护投入不足,难以持续运转。
四是资源不活。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问题, 难以适应规模化组织化的生产经营,农业自我造血功能不强。从长寿区来看, 在资源利用上存在大量耕地撂荒、大量宅基地闲置、大量林地微利流转问题, 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条件较好却很难增值。目前,长寿区林地流转费用仅5元
/年,农民财产性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3%左右。在资金投入上,农民自有资金有限,财政投入比较分散,社会资本进入较慢,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成因分析:农村资源要素难以激活,根源还在于机制不够健全、政策还不 够活。一是农村产权改革不到位,造成土地资源盘活较难。由于落实"三权分置"制度处于起步阶段,农村部分土地产权不明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 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除耕地、林地产权归属较为明确,其它如 山坪塘、四荒地、开荒地、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等没有完全明确。如农村集体 建设用地中的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虽然归宅基地使用权人使用,但在权属上 并未明确。农村土地、房屋等抵押尚处于探索阶段,变现机制还不健全。二是 缺乏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造成支农资金进入较难。政府对农业投入大,但涉农投入口子多、"撒胡椒面",很难拢起资金办大事。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 金融资本机制还不完善,政府对农业项目补助大多要求业主提供配套资金,但 配套比例较高,影响了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加上工商资本下乡受 用地难、梗阻多等制约,存在量小、持续性差的问题。三是缺乏风险防控和保 障机制,造成经营主体激活较难。农业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较大。但现有农业保险险种覆盖面相对较小,农业政策性保险仅有水稻、玉米、油菜、柑橘、渔业、生猪六个品种。另外,农业保险评估认定机制不完善,缺乏第三 方保险评估认定机构,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农业存在潜在风险,让不少农户和龙 头企业望而却步。
五是市场闭塞。乡村经济发展迟缓与乡村市场发育不足有直接关系,而二者又互为因果。从长寿区来看,农业产出满足自身需求之后,仅有少量剩余供市场交易,农产品商品化率偏低,市场交易呈小而散状况。很多农业企业主仅习惯于单打独斗、家族式的经营模式,通常是父亲当老板、儿子搞营销、老婆
管生产、亲戚齐上阵。八成以上农户主要靠提篮小卖、集市叫卖、等贩上门等方式销售富余农产品,运用电商平台也多数是买多卖少,"工业品进村"比重远大于"农产品进城"。
成因分析:农村市场发育不足与乡村经济落后相互影响,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乡村病。一是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区普遍未能有效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机制,虽然部分农村已有专业化的农产品种养业,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半商品化状态。农村集镇市场上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但来源杂乱,小规模的生产与销售使得客户来源得不到保障,难以在市场上形成影响。二是专业化水平低,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小农户生产缺少专业技术支撑和精细化管理,作业主要依靠人力,在动植物疾病防治、无公害生产等方面较为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近年来,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有毒添加、催化剂过度使用,打击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三是物流设施不健全,销售范围难以扩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是新鲜, 这就意味着农产品的运输必须要保障高效。比如,长寿区还没有标准的冻库, 冷链物流发展滞后,肉类、瓜果蔬菜在运输途中很难保鲜,较远距离的销售很难实现。再加上电商发展相对滞后,在互联网经济大环境下,小农户更难以对接上大市场。
六是集体松散。农村集体与农户的纽带不牢,部分群众集体意识淡漠、责 任意识淡化。以前,凡遇修桥补路,村民都能积极参与进来,自觉在土地调剂、筹资筹劳等方面大力支持,不计得失,邻里互帮。现在,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短 缺,用工费用较高,在修路修渠等公益事业建设时,村民很难有效组织起来。 一些村民"只管自家责任田",凡事只图自己方便,对公共利益缺乏责任意识, 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特别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有的 村民斤斤计较,不愿配合,还存在不少占道经营、乱停车辆、办红白喜事污染 环境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