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调研情况报告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调研情况报告
抓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关键在全社会一盘棋,各部门、各群体协同参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格局。早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作出了明确指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因此,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应理顺协同育人组织领导、平台共享、评价导向、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机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状况,找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断点和堵点,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集体座谈会、小型研讨会等方式,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对象为全国31个省、市、区(新疆建设兵团)的49所高校,涵盖了部属高校、地方高校、职业院校。调研面向学生、教师以及行政部门人员发放问卷并收集数据,每个高校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共计发放31850份,回收问卷30962份,回收率97.2%。其中教工版问卷3206份,有效问卷3206份,有效率为100%;发放学生版问卷27756份,有效问卷27756份,有效率为100%。调研内容涵盖了地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情况、课程思政推进情况、学生思想政治需求以及师生对于协同育人推进、评价以及激励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等内容。
1.协同育人主体自觉性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涉及多部门、多群体,协同育人需要各主体提高自觉性、保持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39.08%的受访教师和35.73%的受访学生对学校所在地政府部门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情况"不了解",但其中大多数的受访教师表示地方党政领导圆满完成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结合学习和工作至少讲1次课"的要求。32.72%的受访教师表示"学校尚未建立协同育人校内议事协调机构",26.86%的受访教师认为学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中存在"部门职责不明确,边界不清晰,经费支持不足"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和关注还不够,学校内部存在协同育人理念不清晰、权责不明、边界不清的问题,尽管调查对象对问题设计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但是总的说来,协同育人中各个育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2.协同育人平台有效性有待提高。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平台的目的在于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打通育人平台之间的壁垒,实现各项育人工作互联互通。然而,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育人平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在全方位育人过程中,需要协同发挥各个育人平台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46.51%的受访教师表示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教学"、强化"学生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33.32%的受访学生表示参加的校外实践与实习过程中的育人工作效果"一般"。二是平台作用发挥有待提高。近三成受访教师普遍对社会媒体、社会组织、党校、社会红色资源阵地与学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总体评价"一般"。这表明,平台主体育人合力的形成还有待加强。
3.协同育人机制联动性有待提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协同育人合力。从专题调研的情况看,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是缺乏有效协同的管理机制。调查结果显示,46.16%的受访教师认为"全员育人如何形成系统合力"是协同育人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34.37%的受访教师选择"所在学校没有协同育人的具体考核指标"。这表明高校协同育人方面的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二是缺乏导向明显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调查数据显示,52.18%的受访教师认为应该"建立督导、考核、表彰制度",强化全体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31.23%的受访教师表示"学校尚未建立协同育人相应激励机制"。这表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中协同育人评价和激励机制较为缺乏。三是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调查结果显示,69.53%的受访教工表示应该"制定各个岗位行为规范和管理办法,明确职责",进而强化指标导向和考核导向,为监督落实提供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主体涉及多部门,各主体之间考核指标的具体化和明确性不够,在实际监督落实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
4.协同育人资源整合性有待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资源的整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校内外协同育人资源整合不够。政府、社会和高校在育人资源的信息共享、平台共建、资源共用等方面整合不够,缺乏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调查数据显示,86.87%的受访教师认为高校有必要建立特聘校外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充实兼职导师师资库,承担高校形势政策课、实践教育课等育人职能,七成左右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成长过程希望得到政府、学校、企业等的"学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指导"。这表明校外育人主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校内外协同育人资源整合不够。二是校内育人资源的协同不够。在学生对"十大育人"体系建设的满意度调查中,对网络、管理、资助、服务、组织等方面的育人资源满意度不到一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互促作用不够明显,对于"您的专业课是否很好地结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一问题,40.07%的受访学生选择了"一般"或者"完全没有相关性"。调查结果表明,校内的育人资源整合还有待提高。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四维构建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中产生的问题与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三全育人"过程中育人主体思想认识问题,也有实践过程中对育人规律的把握问题,还有体制机制运行中的磨合问题。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领导机制、融合机制、融通机制、共享机制等加以解决。
1.突出协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一是理念上明确"责"。实现协同主体上下联动,需要全员育人的相关主体心中有责。地方党政领导、高校教师、社会组织、网络媒体、家庭等都需要明确在青年成长成才方面的责任,不断凝聚全员育人的共识。二是导向上聚焦"细"。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指导意见,主动关注、定期专题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助高校党委厘清在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中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要求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逐步构建起协同育人协调、考评、督导体系,为落实责任提供明确的参照。三是机制上突出"实"。高校要建立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内核机制,以"学校-院系-基层-学生"为内环机制和以"主管部门-高校-社会-家庭"为外环机制,推进党政领导班子联系班级、联系学生制度,出台定期家访、定期通报、定期评估的协同工作机制。探索推进向家庭出具书面的学生思想变化情况清单,学校每学年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思想发展情况。畅通家庭、学校、社会的议事、协调、协同机制,将基层党政领导班子抓协同育人工作纳入专项考核。
下一篇:农村基层腐败犯罪治理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