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银行关于新发展理念下金融支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策略的思考与对策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95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进入新时代、立足新阶段,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市作为**地区最大的城市,正处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阶段,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血液"功能定位更加重要。因此,只有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才能高效推动经济"双循环"畅通运转、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

(一)受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影响,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均遭遇重挫,全球经济陷入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加速重组,经济封锁政策造成跨国产业链传导受阻,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动不畅,部分制造业生产停摆。相反,数字经济成为复苏新动能,各国经济数字化转型步伐显著加快。与此同时,以G7为主的发达经济体与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分化,中国因疫情防控得力,成为率先复工复产并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反观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经济复苏前景存在隐忧,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处境更为艰难。因此,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拉动转变,对外贸易结构向拥有完整链条的产业倾斜,这为辽沈地区与全国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二)"双循环"是实现经济充分均衡的有效对策,也是重塑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在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下,一是要素循环效率将提速,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的流通活力提高,农业与能源产业链补短板深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通过升级改造与要素流动要求相匹配。二是科技循环水平将提升,数字经济赋能作用增强,工业互联网业已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基石。三是消费循环潜能将激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需求侧驱动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住房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国内外商品、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消费购买量会扩大,将为民族品牌崛起提供机遇,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创新升级将加快。

(三)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将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培育新的增长极。新发展格局下以内向经济支撑的地区在融入国内大循环时更具结构和时空优势,传统以内循环为主的地区和城市将迎来更多机遇。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上具有内生动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仍有发力空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带来充沛的消费动能,而且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提升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效率,并且以中心城市为圆点的城市集群,充分集聚并有效配置区域资源,形成国内大循环拼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发展格局下区域金融肩负的新任务

(一)供给侧增量提质要求金融要有新担当。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题,即通过国民经济生产和再生产流程,实现供求之间的动态均衡,而主要矛盾在供给侧、突出重点在于结构性的判断仍然符合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现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建设之中,建立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金融市场的初始融资是微观主体萌发的第一滴雨露。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本体。以疫情前20**年为例,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的**.*%、**的**.*%以及**的**.*%。中国的供给链条连续且供给体系完备,但优势门类以传统产业为主,既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又容易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替代。因此,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根基,内涵上需要推动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实现产业基础再造和现代化,并在受制于人的领域突破发展,加快对消费升级的响应效率;外延上要优化区域链条布局,发挥集群和规模化优势,提高区域间产业融合度,并在优势领域"走出去、赢回来"。

(二)需求侧补短板要求金融要有新作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新格局中的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注重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通堵点、补短板,统筹推进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内循环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同时,广泛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形成新消费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分配环节着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做好全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基础性保障,并继续稳定脱贫政策、巩固脱贫成果,壮大乡村有效消费人群。流通环节重点调控资产价格,防范社会进一步两极分化,从供给端发力,确保新市民、青年人有效需求充分释放。在消费环节着重引导消费重心向绿色、健康方向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将得到鼓励和培育,金融消费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实现金融与人的广泛高效结合。

(三)区域开放发展要求金融要有新布局。为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建立完整的内需体系,宏观上"二元多维"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着力提升综合带动作用,乡村振兴与城镇化、产业化高度融合,现代化城市向高质量生活质变。有效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需要在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对要素的吸纳、融合与配给,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涟漪式地向中心城市汇聚,并经过升级提质再借助市场力量向中心城市外围供给,以中心城市带动城乡之间、城市群间的依存互动关系。

三、支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金融策略

(一)掌握新思想、把握新机遇,引领金融创新发展。深刻领会"两个大局"是全局性的重大战略判断,准确研判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变化新特征,有力把握全球金融变革、我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开放和新一轮**振兴等重大发展机遇,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契机,树立**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区域中心地位。充分利用新一轮振兴为产业金融提供的巨大市场空间,创新发展机制,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功能,形成区域产融核心竞争力。紧紧跟随国家金融创改步伐,在市场化、制度化、机制化方面加强创新、主动探索,为地区金融业发展注入动力。加快实现科技赋能金融发展,支持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金融领域合理应用,摆脱后发劣势,抢先布局金融科技业态,先行推进金融科技应用,加快赶超金融行业领先地区。准确找到地区金融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定位,深度融入并成为"一带一路"先行先导的东部起点,积极发展自贸区跨境金融。

(二)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形成金融供给新布局。多目标下的经济社会振兴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供给体系,新发展格局下辽沈地区要通过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产业布局,建立完整的金融供给链条,做大做强本地法人,打造金融机构的"**军团",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质量,为地区经济全面、全方位地融入"双循环"提供合理充裕的金融资源。不断完善银行业体系,稳妥推动省内城商行、农信社机构改革,支持法人城商行稳健发展,通过商业模式、金融产品创新和综合化经营,打造内外知名的金融品牌。协助民营银行加强金融科技运用,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鼓励农商行完善治理结构,增强资本金实力,提升市场经营和深耕当地的能力。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竞争有序的银行业机构体系。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形成全国资本市场"沈阳板块";加快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丰富直接融资体系;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业,畅通金融系统微循环;创新健康发展区域要素交易市场,提高**区域金融中心的服务辐射功能。加快证券业机构发展,构建种类齐全、服务高效的证券业机构体系。用好用足国家**振兴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发起设立互助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科技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等一批新型保险法人机构。

(三)突出重点、强化服务,创新金融供给新模式。加强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创建**振兴产业金融解决方案,大力发展服务新经济的新金融。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有力支撑地区产业链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以及经济的全面振兴,推动金融成为**区域中心的核心服务功能。创建**振兴产业金融解决方案,围绕**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市场需求,优化银行信贷配置,推动实体经济产出效率的提升,引进培育以战略性投资为主的产业基金,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导向作用,支持产业并购基金战略性入股或控股**及**地区制造业重点企业。扩大军工、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具有优势且国家战略急需产业的间接融资规模和直接融资渠道,使金融成为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提链入链需要的现代制造服务业。加大对老工业基地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在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畅通新经济发展的资本投入通道,引导各类创投基金发展,支持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创新创业,促进老工业的优势资源向新经济领域转移,全方位打通老工业与新经济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通道。建立健全新经济企业的股权、知识产权、商标、应收账款等无形及流动资产价值评估和市场流转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加强针对新经济企业股权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担保、保险、债券等金融工具创新,为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新经济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专业金融服务,促进各类资本投向创新创业企业。鼓励发展互助担保、互助保险等新经济中小企业互助金融组织,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加强金融资源共享,分散融资风险,提升信用融资能力,助力小微市场主体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深耕普惠、拉长短板,激发"固本培源"新机能。服务经济发展是金融的初心,要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强化金融对乡村振兴、消费升级、绿色发展、双向开放等重大战略的支持服务功能,使金融成为新格局下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超导体。着力疏通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融资堵点,增强"两权抵押"融资的政策性保障,丰富涉农贷款有效抵质押物品种,发挥涉农担保、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支农资金供给体系和投入增长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金融信贷资金为支撑、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承担的多元化金融供给结构。优化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模式,支持城乡居民创新创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发挥金融在实现稳就业目标上的主力作用。积极对接消费金融需求,引导形成绿色消费理念,支持金融机构在计算机类、通信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3C)、教育、医美等拓展场景开展产品和服务链扩容,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为消费金融赋能,将金融科技嵌入消费信贷业务全流程风控之中,着力增强普惠金融获取率,降低微观主体金融服务接受成本,同时,配合国家做好对资本扭曲消费取向问题的矫正工作。地区金融管理部门和商业机构要全面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支持商业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等专营部门,加快实现绿色信贷供给增量扩面,支持金融机构研发绿色债券、保险、基金、理财等产品系列,鼓励发展多样化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协调并参与绿色评级、认证、交易、信息服务的平台和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健全企业环境信息监测与共享机制,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发展基础环境。

(五)夯实基础、集聚实力,建设城市金融新生态。围绕建设中心城市总目标,同步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完善地区金融发展的软、硬件基础,推进金融聚合功能提质发展,打造对接国际、服务全国、辐射**的金融功能集聚区和资本要素市场聚集地。着力提升金融聚集和吸收能力,形成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和集聚国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等高端金融资源,金融资源吸纳配置的枢纽地位凸显。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按照现代化、一体化、国际化发展思路,优化金融产业布局,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服务品质,强化金融系统能级,支持城乡基础设施承载力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加大金融商贸开发区与金融街两大集聚载体建设力度,为形成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制造业中心及综合枢纽而培育物流航空、产业供应链、离岸金融等特色金融服务,依托自贸区"金融岛"建立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等核心领域金融改革的先行先试机制,建成区域重要的期货、资本、债券、股票等特色金融产品交易与定价中心。加大对城市现代化建设改造的金融支持力度,以适应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民生发展为导向,优化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金融服务结构和机制,通过城市改造与金融发展互利互济,实现城市品质活力与金融发展环境同步改善、区域中心城市与金融中心建设协同进步。同时,加快金融"走出去"发展,建立健全金融机构行政区外、国境线外发展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奖补政策体系,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平台,积极争取开展跨境人民币金融开放业务试点,通过业务创新、行业整合等方式实现跨区域合规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影响力,扩大金融要素市场的辐射能力,积极为产业、要素参与"双循环"做好金融铺垫。

(六)约束激励、凝聚合力,构建政策传导新机制。坚持地方政府在主导地区经济融入"双循环"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金融主管部门协同配合作用,建立政策联动机制,形成"几家抬"的合力,着力疏通宏观政策传导,确保区域金融系统健康平稳发展。地方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制定地区金融发展规划,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协同推进实施,形成部门、上下、跨区、跨行业联动的良好局面。优化配合货币政策的财政贴息奖补政策,激发金融机构执行政策的能动性,着力提升金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政府引导基金支持效用,切实发挥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的风险分担作用。压实地方政府在调配金融资源、运用金融政策、防化金融风险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培养统筹金融支持融入"双循环"和中心城市建设工作中的组织能力。增强"双支柱"框架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性,通过优化约束机制畅通货币政策高效传导渠道,建立激励约束动态平衡机制,差别施策多档考核,确保金融机构经营决策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着力避免强约束下权责不对等而抑制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传导政策积极性。筑牢流动性"四道防线",保障金融风险在雏形期有效防控,守住防范风险第一关。加强财金等宏观政策配合与激励融合,寻求货币与监管、宏观与微观、金融与财政之间政策效益的相容和一致。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