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合集18篇(群管理分享)(第7/8页)
5.危机中展现责任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引领当代大学生看清宏大与渺小中的价值选择和使命担当,使青年更加领悟到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内涵,检验着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他们首先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调查显示,大学生高度配合应急管理的要求,有98.6%的大学生表示会尽量避免出门聚集,98.3%的大学生表示可以做到勤洗手、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由于大学生本身知识水平较高,在认知上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科学预防疾病的方法,对用科学战胜病毒有着坚定的信心。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大学生还努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疫情防控。虽然很多学生不能去一线抗疫,但是他们在村口、社区守一方平安,在高铁站和高速口的人流和车流中恪尽防治职守,在防疫用品生产工厂参与保障复工,更多的学生自觉上好线上课程,准备好升学备考和求职就业,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调查显示,有95.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愿意为疫情防控作出贡献。在具体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方面,有71.3%的大学生能够积极向亲人朋友宣传防护知识,35.8 %的大学生能够配合社区做好防控工作,20.3%的大学生能够做到举报网络谣言、积极辟谣。此外,当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工地的"云监工"(占比17.5%)、为重点疫区捐款捐物(占比15.9%)、转发求助信息(占比14.3%)、参与防疫志愿服务(占比10.6%)、创作以防控疫情为主题的短视频(占比8.1%)等活动,大学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调研中有学生说:"在疫情之下,我
们更加明确了自身的时代责任,时代洪流中我们很渺小,但也有塑造伟大的能力,防控战疫有医生、护士、警察、基层干部,也一定有我们大学生的身影。"可见,疫情当前,大学生以实际行动体现出自身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他们意识到在这场斗争中不能当看客,这是一种时代责任,是使命担当的具体表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所指出的:"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2]
二、疫情期间大学生学习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对学生生活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如无法按期返校、学习计划被扰乱、求职就业延后等。此次调研发现疫情期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引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律性差影响学习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虽发生在春节寒假期间,但由于持续时间较长,使得既有的学习安排突然中断。调查显示,有84.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计划被打乱,52.3%的大学生认为周末和暑期生活受到影响,33.5%的大学生认为资格水平考试受到影响。此外,认为实习见习受到影响(占比28.7%)、毕业论文和设计进度受阻(占比17.3%)、求职面试难进行(占比15.4%)、升学考试推迟(占比6.8%)、出国留学和交流项目受阻(占比2.9%)等情况也都有出现。
由于延迟开学,学生选择在家学习,但学习氛围和自律程度因家庭而异,学习时间无法得到充分保证。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比15.3%,1~3小时的占比41.1%,3~5小时的占比28.4%,综合来看,有84.8%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长低于5小时。从主要学习方式上看,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学习的大学生占比45.6%,线下自学的大学生占比31.2%,另有15.1%的大学生为老师网络指导,8.1%的大学生为线上集体讨论。居家学习考验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而且对于需要大量实践操作的理工类学科,学生技能的掌握会受到一定影响。
疫情暴发后,高校陆续开设网上课堂,学生可以在线选课。这些措施和课程丰富了学生疫情期间的生活,以充实有序的"学习重建",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疫情初期,很多学生上网学习存在技术障碍,对学习方式不熟悉,进入状态较慢。但随着课程内容的丰富,技术障碍的排除,学生逐渐适应了线上学习方式。但调研中仍有部分学生反映,网上开展问题研讨较为困难。每次围
绕主题讨论时,总有一些话题会引发漫无边际的延伸,不知不觉之间就把研讨变成了聊天,而且学生提出问题和老师解答问题之间往往会有一段间隙,导致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甚至把提问的主要意图忘记了。此外,线上讨论不像玩网络游戏,内心没有"罪恶感",以为自己在学习,其实是在聊天。可见,对于网上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需要不断磨合和继续探索。
2.居家隔离导致生活紊乱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高科技、强信息、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各类与疫情有关的消息以及受疫情影响的学习问题等都可能激发其不安定状态,使心态发生失衡。调查显示,当被问及"疫情对自己生活造成哪些负面影响"时,大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疫情导致生活节奏混乱"(占比55.1%),其次是"社会交际受到影响"(占比41.3%)。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家庭收入、身体、精神、睡眠及饮食等方面也受到一定影响。其中,家庭经济来源受到影响(占比25.6%)、身体状态变差(占比21.4%)、精神状态欠佳(占比17.3%)、睡眠质量变差(占比15.3%)、饮食质量下降(占比11.2%)、与父母关系变得紧张(占比8.8%)、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占比4.4%)等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占比。调研中有学生反映,居家隔离期间,白天有时会过于紧张,无心学习,晚上又会觉得虚度时光,从而产生负罪感,每天既恍惚又焦虑。此外,长期居家生活,由于观念、作息和行为上的差异,青年人与父母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居家隔离期间,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的渠道广泛,包括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和社交软件等。但与以往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同,此次疫情中电视广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现场"。调查显示,有72.2%的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最主要的来源为电视广播,在所有信息来源中占比最高。电视广播这一传统媒体能在疫情信息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与大学生在疫情期间与家人共同居住时间增多、电视作为"客厅媒体"使用率上升有关。同时,在互联网已经普及的当下,凭借庞大的青年用户基础,网络平台、社交软件也成为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的重要渠道,官方媒体网络平台(占比68.1%)、社交软件转发(含微信、QQ等)(占比51.3%)、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大V)
(占比45.0%)都是在大学生中排名仅次于电视广播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此外,报纸杂志(占比13.4%)、身边亲人好友告知(占比12.1%)、社区和小区公告
(占比11.3%)、短视频(占比7.0%)等也占有一定比例,是大学生接收信息的补充渠道。
3.就业受阻引发焦虑情绪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长约40万人,加之去年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存量,就业问题极为严峻。目前春季招聘的黄金季已经来临,但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困难,招聘市场需求下降,毕业学生就业压力陡增。三四月份这一求职择业的高峰期沉寂,对大学生就业签约造成沉重打击。有的学生在疫情前已和用人单位达成初步意向,需要进一步沟通交流,但由于受疫情防控的影响,单位无法正常运转,学生无法出门,一些公司的招聘、面试计划也随之更改,学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从上文分析中可知,大学生情绪整体受疫情影响不大。但若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影响程度因年级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情绪受疫情影响更大,大三和大四学生情绪受疫情影响的占比为27.3%,大一和大二学生的占比为22.2%;研二、研三学生情绪受疫情影响的占比为31.6%,研一学生的占比为26.4%。此外,大三和大四、研二和研三、博三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疫情期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占比分别为2.8%、3.4%和3.6%,也要高于大一和大二(占比2.1%)、研一(占比2.2%)、博一和博二(占比2.5%)的学生。可见,年级越高,情绪受疫情影响越大,这与高年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密切相关。高年级学生对就业服务的需求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大三和大四学生、研二和研三学生及博三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全面有效就业服务的占比分别为6.9%、15.1%和4.6%,而大一和大二学生、研一学生及博一和博二学生这一需求占比分别只有3.2%、4.3%和3.3%。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4.延迟返校亟须资源支持
随着返校时间的延迟,对居家学生加强学习资源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方式,保障学生各项学习任务顺利开展越发重要。调查显示,疫情期间高校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资源支持,如提供线上课程学习(占比79.8%)、组织老师线上对学生进行学业和专业辅导(占比63.1%)、免费远程开放图书馆数据库(占比52.3%)等。但从学生角度来看,仍期望学校能够加大支持力度和支持方式。有
61.2%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50.3%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时间更加灵活的学习课程和计划,44.7%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尽快确定开学时间,34.8%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开放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31.4%的学生希
望学校准备好开学后的防疫物资。此外,大学生还对疫情防控期间其他服务保障存在一定期待,如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占比27.5%)、提供全面有效的就业服务(占比24.1%)、提供身体健康指导(占比16.9%)、提供居家隔离生活指导(占比14.4%)等。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学校给予支持的期望存在群体差异。低年级学生对丰富网络学习资源的需求要高于高年级学生,希望学校提供丰富免费的网络学习资源的大一和大二学生及研一学生的占比分别为65.3%和65.4%,而大三和大四学生及研二和研三学生的占比则分别降至61.2%和56.8%。但高年级学生对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的需求要高于低年级学生,大三和大四学生、研二和研三学生及博三学生希望学校开放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的占比分别为34.5%、53.2%和58.3%,而大一和大二学生、研一学生及博一和博二学生这一需求占比则分别只有27.5%、50.1%和52.4%。这与不同学历、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同相关。学生年级越低,越需要通过课程掌握基础知识,因此,对网络学习资源的需求也就相对较高,而年级高的学生已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论文写作、毕业设计的场景增多,对文献资料及数据库的需求也就相应增加。可见,在疫情期间给学生提供资源保障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资源需求的差异程度。
此外,在疫情期间,很多高校没有统一的直播平台,各个学科老师选择了各种不同的直播平台开课,学生跟着老师上演网课平台"大逃亡",需要根据不同老师的选择来下载不同的软件。各个直播平台的稳定性无法保障、统一的教学体验无法满足、直播后数据留存的法律问题等也暴露了此次疫情期间在线网课的乱象和不足。
5.疫情回流仍是最大担忧
当前,全国上下对新冠肺炎的认识逐渐加深,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成效显著,疫情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持续低位运行,全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在各地配套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各项经济复苏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对于当前疫情防控的认知有哪些变化,需要及时了解,以便跟进工作。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关于疫情防控,当前您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时,有81.3%的大学生担心"海外疫情回流",占比最高;62.3%的大学生担心"复工复产复学扩大疫情";57.1%的大学生担心"经济社会短期内难以恢复";43.2%的大学生担心"一线医护人员未来的身体健康";33.4%的大学生担心"自己和
亲友存在感染风险";9.1%的大学生担心"中国国际形象受到影响",3.1%的大学生担心"重点地区疫情难以控制"。由此可见,大学生最担心的问题还是疫情回流的防控问题,以及复工复产复学导致疫情扩散等现象。因此,高校除了开设网络教育课程之外,有必要根据疫情局势的发展变化,通过在线平台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经济复苏信息,普及各地复工复产举措,在引导学生继续关注疫情防控的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2020年的重点工作上来,如精准扶贫等。此次疫情,很多国家都向中国伸出了援手,大学生对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57.3%的大学生认为"这是让我们暖心的举动",占比最高;45.3%的大学生认为"各国理应保持友好的态度"。此外,认为"体现了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占比36.8%)、"彰显了我国多年来对外友好交往的成效"(占比35.5%)、"体现了国际社会在抗击疫情上是命运共同体"(占比34.8%)这三种看法的学生占比相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我国近年来外交工作的高度评价及对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内心认可。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占比不大的看法,认为是基于人道主义关怀(占比13.4%)、是一种对外交往战略(占比12.3%)、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占比11.5%)、更明确了谁是中国的"朋友"(占比10.4%)等。
6.治理提升抱有更多期待
调查显示,有70.2%的大学生认同"疫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干部个人的问题,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现行体制无关",说明大部分学生将疫情防控中出现的问题归因于个人,而不是制度。但有14.3%的大学生对这一说法不认同,认为疫情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反映的是制度的深层次问题。此外,还有15.5%的大学生对是"制度原因"还是"个人原因"不置可否。调研中有学生谈到一些地方官员作风漂浮,连最基本的防疫情况都"一问三不知";有的担当意识不强,行动缓慢,消极敷衍,严重影响疫情防控效果;还有的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扯皮推诿,弄虚作假。很多学生通过此次疫情,开始对体制机制有更多反思,并提出"我们的制度为什么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屡禁不止?这不是个别现象,值得深入研究"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同时,在疫情发生初期,形形色色的疫情信息涌动、反转,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让人难辨真假。虽然主流媒体在净化谣言、安抚民心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但疫情早期的防控不力,仍然影响到大学生对信息透明度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有75.3%的大学生认同"此次疫情相关信息公开透明",但仍有24.7%的
大学生不认同这一说法。当被问及"此次疫情防控中最需要改进的部分"时,有63.3%的大学生认为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应该公开透明",在有待改进的问题中占比最高。而且,居住于湖北地区的学生对信息透明度的要求更高,有68.2%的湖北学生认为需要改进信息发布的透明度,而非湖北地区学生这一选项的占比只有62.8%。可见,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政府仍需在信息透明度上加大力度,加强有效信息供给,治理信息污染,进一步提高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此外,大学生认为此次疫情暴露出来需要改进的方面还有:对医护人员加强保护、严厉处置暴力伤医行为(占比44.4%),疫情防护用品作为国家战略储备物品(占比36.7%),依法治国落实到位、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占比34.2%),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和非法售卖、食用行为的打击(占比31.3%),稳定生活物资供应、保障群众日常生活(占比25.7%),打击网络谣言、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占比21.8%),加大对中小企业、农户、农场主复工复产的支持(占比23.3%),加大对社会捐赠物资使用和监管的公开透明度(占比15.7%),维护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防护物资等违法行为(占比8.5%),宣传引导科学防疫、调整和引导公众树立健康心态(占比5.1%),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占比3.1%)等,从内容上看,涉及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
三、对未来一个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建议
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扩散性和持续性决定了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是一场遭遇战,带有比较明显的"战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调整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启动预案,进入应急模式。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各高校按照教育部党组和属地有关部门防疫工作要求,火速响应疫情命令,切实扛起防控责任,健全督查督办工作机制,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疫情防控工作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和服务高效化,全力筑牢防疫战线,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坚决打赢校园疫情防控阻击战。调查显示,各高校已经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有:每天调查登记学生的所在地、旅居史及健康状况(占比95.2%),对学校进行封闭管理(占比94.9%),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舆论引导
(占比87.2),关注疫情严重地区师生的状况(占比85.3%),对学生提供抗疫指导和帮助(占比78.1%),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危机干预(占比75.4%),组织学生参与当地抗疫志愿服务(占比31.5%),对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学生提供
补贴(占比24.5%),提供疫情防控物资(占比21.7%)等。可见,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通过党组织、团组织、班级、导师等渠道密切联系青年学生,将政治优势转化为组织优势,通过思想引领和提供精品课程,稳定学生心态,并积极组织师生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懈努力。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对于疫情期间以及返校后的有关工作,课题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研究参考。
1.常沟通
疫情期间,要继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做好相关摸排调查工作,并提供在线或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更为贴近的心理支持与应对危机的各种方法。高校要把心理咨询列入党委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日程,把心理咨询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进行,向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恢复其心理平衡与动力。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文化活动,把广大学生吸引到这些活动中来,避免焦虑、烦躁情绪在学生中滋长和蔓延。要把开展文化活动与传承民族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活动的思想性、艺术性,要通过开展这些文化活动,达到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目的,为夺取疫情防控的最后胜利提供思想保证。此次疫情结束后,高校可在平日增设或渗透对突发疫情或突发性危机事件应对方面的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自身预防保障工作。
2.善引导
抗击疫情,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场难得的经历和磨砺。高校要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全员覆盖、全面覆盖,以及对学生培养的全程覆盖。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此次疫情,开始对公共安全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健康教育问题、法律道德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担忧与关注,这种关注是开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思想成熟的切入点。要注意淡化批评教育者的形象而代之以更为平等的沟通谈心者形象,少用大道理,多从具体案例出发,根据大学生在疫情中关注的不同问题,定制小切口议程,与他们展开互动,做到对症下药,把理说透、把话讲到、把疑解开,做到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引领而不替代,交心而不灌输,在尊重差异中增进共识,在包容多样中促进和谐,在分辨多元中确认主导。
3.分重点
要关注特殊群体,进一步增强高校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
一段时间,要重点做好毕业生答辩和特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克服疫情给毕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保证论文答辩、毕业鉴定等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毕业生按时、保质完成学业。积极推进网上就业活动的开展,协助通过空中宣讲、空中双选会、视频面试、网络签约等方式,开展春季招聘。进一步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支持毕业生实现多渠道就业。要特别关注特困生群体在疫情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建立特困生档案,实施贷学金、资助金、奖学金、缓减学杂费制度,以及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等措施,进一步解决好特困生在疫情期间的特殊问题。
4.强本领
高校教师要将此次疫情防控作为加强MOOC(慕课)建设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次机遇,做好积极应对新的教学形式挑战的准备,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改革创新,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熟练掌握互联网教学的操作方式和使用技巧,积极采用"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最大限度发挥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平台优质课程资源的优势,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代表性强、数量充足的在线课程资源,提升所承担课程建设水平,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打造课程教学新形态,确保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
威海市人大:调研全市公安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情况
焦杨、姜辉(2020年)
今年是实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为期目标的决胜之年。为总结扫黑除恶工作成果,推动专项斗争向长效常治方向发展,促进平安威海、法治威海建设,近日,威海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公安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组先后到市公安局、环翠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文登区和乳山市,听取了市公安局和区市政府工作汇报,实地察看了市公安局刑科所DNA实验室、反诈骗中心、公安指挥大厅和高区公安分局怡园派出所、文登区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乳山市公安分局乳山西警务工作站等工作现场,召开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深入了解全市公安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情况,听取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组指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科学谋划、攻坚克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今年是决胜之年,全市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高的政治自觉和更强的政治担当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要研究谋划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开展专项斗争的治本之策,统筹做好线索摸排、依法打击、深挖彻查、源头治理等各项工作,加大依法打击力度;要巩固斗争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推动长效常治;要发挥好专项斗争的牵引作用,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综合整治,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平安威海、法治威海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县级融媒体中心内容建设策略基于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调研
周天竞
(2020年)
我国当代传播体系中,县级媒体是处于最基层的一环,是中央与地方信息沟通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毛细血管"。习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①数字技术重塑媒体格局,但多元渠道并非直接带动内容价值的提升。在"移动优先"的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原则需要重新阐释。②
县级融媒体建设进程中,内容受体制、人员、技术、资金等因素综合作用,是评估建设成效最具象的维度。县域用户作为当前移动应用最大的增量群体,内容是县域用户关注、信任媒介平台的关键触点,能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地区信息生态圈争夺话语权增添筹码。有调研发现:"县级媒体当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落后,而是内容质量的低劣所导致的'四力'弱化。"③内容建设,事关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生存大计。
2019年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选派上百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驻扎在江门开平、清远英德、韶关新丰等14个县市调研。数字时代的经济变革和社会治理大潮正加速抵达各"神经末梢",广东的县级融媒体在壮大主流舆论的环境中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局。
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概况
2018年7月,广东省确定首批3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随后数量上升到57个。以统一技术、统一模式、共享配套的方案,为省内县级融媒体中心补齐通联、服务、指挥调度、监管功能,推动全省"一张网"的建设格局迅速落地。
1.县级"中央厨房"基本成型
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从"挂牌"开始,"中央厨房"模式被引入建设节奏。聚拢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公众号、微博、App以及政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生产和分发权,实现资源配置的多方位整合和优化,县级"中央厨房"框架基本成型。
广东省内,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成熟的社交媒体平台,党和政府的声音在"造船"和"借船"的协同推进、大屏和小屏的有效联动中向基层传播。如广东电视台与诸多县级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大型融媒产品《我为家乡打
call》,融合网络直播、短视频、微信推文等形式,为全省县级融媒体带来数亿级别的流量。
2.人才队伍向融媒体建设转型人才,是县级融媒体的支柱性力量。广东省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人员基本由当地广播电视台原班人马组建,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广播电视台和融媒体中心)。县广播电视台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面临人才流失、人员老化、专业复合型人才不足等困境。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强调记者具备全媒体技能和对新媒体产品"沉浸式体验"的理解。近年来,各县区广播电视台积极吸纳支撑融媒体发展的年轻人才。如新丰县2018年起以特聘专才的形式,用高待遇引进新媒体人才,配备给县融媒体中心。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速达改革开放的最基层,给记者转型升级带来认知难度。县级融媒体中心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注重优质直播内容、运营模式、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业务实操和潜能发掘,帮助各乡镇相关人员掌握融媒体内容建设的基本知识、业务技能和行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