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材料合集31篇,含意见决定、经验交流、调研报告、理论文章、领导讲话等(第5/1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059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36分钟。

-联动协调-督查考核"事件处理闭环,成为镇党委政府指挥调度、督查考核的神经中枢和基层大数据交汇集中、分析应用的智慧中心。省级层面以"免费开发、无偿使用、有偿维保"为原则,组织开发了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力争整合基层21个平台、77个APP,预计可为基层节约20多亿元。

二、聚合群众诉求,突出"四大转变"

(一)从管理本位向人民本位转变。

新体制在制度设计、机构设置和人员使用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民之所望、改革所向的价值理念和面向人民群众、符合基层需求、简约便民高效的要求。在管理理念和机构职能上,由管理本位向人民本位转变,由便于管理向便于服务转变,回应企业和群众诉求,注重改善用户体验,做到"让企业创业受尊重、让百姓办事不求人"。

(二)从碎片行政向整体政府转变。

通过机构综合设置、前台为群众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再造行政流程、人员统筹调配使用等一系列举措,从根本上改变"碎片化行政"现状,以整体简约政府形式对外进行管理服务,努力做到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复杂内部消化。

(三)从局部分散向系统集成转变。

一方面吸收借鉴全国各地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比如网格化管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综合设置等做法;另一方面注重改革配套和协调,制定审批执法规范、服务资源下沉、人员管理使用、财政分成支持等配套措施,使基层有人有权有物。

(四)从疲于应付向快速处置转变。

由于权力小、人员少,乡镇对域内的各类问题疲于应付、四处灭火,群众也很不理解。通过赋权力、改体制、统一网格

加网络等措施,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乡镇能够第一时

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反馈,精准回应企业群众诉求。"【藏经阁】,更多资料请联系QQ215425891"

三、聚力改革要求,注重"四个同步"

(一)与加强基层党建同步。

改革启动之初,就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紧扣治理抓党建、加强党建带治理。无论是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审批服务便民化,还是网格综合设置、统一指挥调度,都突出党建引领,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二)与推进"三治融合"同步。

改革中同步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升了基层自治水平。组建自治组织"三会",即爱心基金会、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法治组织"三团",即法律顾问团、普法宣读团、乡贤裁判团;德治组织"三队",即志愿服务队、村规监督队、矛盾调解队。在党建引领下,厘清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职责,形成了"事情一起干、好坏村民判、矛盾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三)与精准赋权赋能同步。

将300多项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发生频率高、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审批服务事项和行政执法权限,依法赋予乡镇政府统一对外行使,相关人员同步划转。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充分向基层倾斜,为改革落地见效提供保障。

(四)与运用信息技术同步。

将"互联网+"运用于基层治理的全领域、全过程。针对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等问题,"综合设置一网格""统一部署一张网"。指挥中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确保依法、安全、保密原则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有序共享部门数据,依法保护个人信息,使管理更精准、服务更方便、执法更高效。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省760个乡镇、500个街道全面复制推广"1+4"模式,进一步拓展改革领域、落实改革举措、强化改革保障,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路。

为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贡献人大力量

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积极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人大制度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为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人大应有的贡献。

一、强化政治引领夯实治理基础坚持党的领导,践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

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深入践行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以人大工作新作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围绕中心大局,贯彻落实县委重大决策部署。

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重要活动请示报告制度。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确定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重点,确保人大工作与县委决策部署同轴运转、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充分发挥县乡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作用,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把县委各

项决策、部署转化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

弘扬宪法精神,着力推进法治建设。

每年以"七五普法""江淮普法行""12·4国家宪法日"等为契机,集中开展"学宪法、讲宪法"宣传周活动,在"乡镇人大、人大机关、政府部门、人大代表"四个层面上推深做实,不断把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工作推向深入。同时,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积极践行依法治国新要求,加强法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二、强化监督实效,提升治理效能紧扣党委部署,精准推进监督。县人大常委会将推进县域治理工作纳入工作全局、列为工

作重点,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主动发力发声。围绕工业强县战略、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乡村振兴"猪虾菌鹅草"五大产业组织视察调研,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紧盯民生民心工程,对脱贫攻坚、社保基金管理、公共卫生防疫等工作进行监督,听取和审议相关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听取和审议预决算执行、财政收支审计、国民经济和国家发展计划等报告并提出意见建议。发挥财政预算联网监督功能,依法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为人民管好"钱袋子"。健全完善依法监督国有资产的机制和制度,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瞄准法治重点,突出监督实效。

今年,县人大常委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大气

污染防治法等执法检查活动,通过县乡两级人大联动监督,督促政府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国家治理方式创新。同时,注重增强监督实效,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既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视察调查、执法检查等常规性监督方法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日常监督,又加大专题询问等刚性监督力度,完善交办、研办、督办、测评等监督程序和方式,做好做实监督工作,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切实落实县人大常委会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每年定期书面述职制度,树牢宗旨意识,增强服务观念,提升服务能力。

依法作出决定,推动决策落实。

县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支持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决议》等重大决定决议。强化跟踪监督,确保决定落实。加强跟踪检查,强化监督问效,推动人大决议决定有效执行,确保决而有行、行而有果,以决定促监督,以监督促发展。采取专题调研、代表视察、询问、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涉及国家治理领域的各项决议决定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国家治理主体责任、工作措施的具体落实,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国家治理工作出成果、见实效,确保县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的有效贯彻落实。围绕县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决议》,每半年听取一次专项报告,组织县

内视察调研、县外学习考察,撰写高质量考察学习报告,为县

委决策部署提供参考,为促进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三、强化代表作用,释放治理活力搭好履职平台,深化治理体系。深入开展代表联系群众"提档升级"活动,突出标准化、

网络化、多元化,着力打造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全新履职平台。全县建立了22个乡镇和1个园区的合计105个基层"代表活动室",1个"人大"代表履职APP,为各级人大代表有序参与基层国家治理提供阵地保障。持续深化代表履职平台建设,推动国家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参与国家治理,不断完善和深化基层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鼓励各乡镇人大根据各自特点和优势,开展代表履职活动,让代表履职呈现"一乡一特色"的良好局面。

创新履职机制,激活治理能力。

一是让代表履职"动起来"。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请进来讲、走出去学等形式,组织人大代表学习宪法、代表法、监督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切实提高代表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履职能力。围绕当前国家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心选择议题,组织人大代表经常性开展走访选民、调研视察活动,参与基层治理实践,切实推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让代表履职"实起来"。充分尊重代表的主体地位,邀请代表列席相关会议,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切

实体现人大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2019年,

安排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87人次,组织代表参加工作评议、履职点评、专题询问、执法检查213人次,旁听人民法院案件庭审103人次,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137条。三是让代表履职"亮起来"。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机制,进一步加强县人大常委会与代表、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实现代表向选民述职、代表接待选民常态化。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分级分批组织全县1800余名代表深入70个贫困村,走访调研扶贫车间等项目建设运营、资金使用情况,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依托"代表活动室"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解决。利用QQ、微信、抖音等平台,搭建贫困户农产品网销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蔬菜、水果、畜禽、蛋类等农产品累计36万元。四是让代表履职"活起来"。创新代表建议办理机制,全面推行常委会主任、副主任领衔督办等做法,以办理实效和代表满意度作为目标,创新议案建议督办模式,建立议案建议督办"清单制、督察制、函询制",完善领衔督办和跟踪问效机制。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现场督办,年终听取县政府办理工作专项报告,开展满意度测评,向社会公开测评结果。回应代表要求,适时开展议案和重点建议办理工作"回头看",让代表议案建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强化自身建设,发挥治理能力

始终坚持讲政治。

坚持县人大常委会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读原著、学

原文、悟原理,提升理论素养。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做到常态化、规范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努力将县人大常委会建设成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各项职责的政治机关,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始终坚持守规矩。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相关规定,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做到令行禁止。检视反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问题,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提振务实高效、苦干实干、精益求精的精气神,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人大工作队伍。

始终坚持践宗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充分发挥代表联络机关作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替人民发声、为人民代言。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困。无论是调查研究、视察检查,还是评点述职、专题询问,都要以增加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衡量标准,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

始终坚持勇担当。

依法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完善基层人大制度。

加强乡镇人大联络指导,配齐配强乡镇人大副主席和专职人员,

全面提升乡镇人大整体水平。设立人大工作研究会,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积极推进基层人大工作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推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

强化三大举措 筑牢安全基础

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教诲告诫,是我们坚守安全红线、发展底线一以贯之的行动准则和不懈追求。我市应急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强力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深化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为抓手,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一、学习贯彻重要论述,扛起安全生产政治责任

"发展是大事,安全生产也是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空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内容系统部署。市应急管理局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贯彻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放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当好参谋助手,主动谋划、主动作为。紧紧抓住责任制落实这个安全生产工作的牛鼻子,通过建立健全明责、考核、督查、问责机制,构建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责追究"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扣紧了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安全生产的责任链;通过强化综合协调和全面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杜绝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不游离于"三个必须"之外;通过依法严格监管执法,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在岗在位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安全生产。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真学真懂真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实现全市工贸领域安全生产"零死亡",创下本地安全生产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二、强化重大风险防范,扎实开展三年整治行动

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安全生产领域的头等大事。我局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来完成。系统精准整治。强化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把精力放到真找问题、找真问题上。宏观上整体谋划、顶层设计、举纲抓目,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和保障机制。微观上拿出放大镜和显微镜,"人、机、环、管"

齐头并进,筛网排查,辨识评估,精准整治。方法上以大概率

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找准重大风险,成立专班、挂图作战、清单销号,让"黑天鹅"飞不起、"灰犀牛"冲不动。化解重大风险。把重大风险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聚焦风险高隐患多、事故易发多发的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煤矿、非煤矿山、消防、道路运输、交通运输、冶金、特种设备、渔业船舶、旅游、燃气、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危险废物等14个行业领域,坚持"零死角、零盲区、零疏漏",抽丝剥茧、层层剖析,找深查透,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务必见行动见成效。坚持制度先行。立足于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按照边整治、边总结、边规范、边完善的工作要求,抓住事故隐患在岗位、关键点在企业主要负责人这个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紧盯责任悬空、制度虚设、"三违"屡禁不止等顽疾痼瘴,通过改进监管方式,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安全文化,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破解安全生产难题,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构建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城市安全保障水平

人命关天,安全生产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试错",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深化双控机制。持续推进风险辨识控管与隐患排查治理"双控"机制建设,通过实施制度、技术、工程、管理等措施,超前辨识预判岗位、企业、区域安全风险,加强过程管控,实现闭环管理,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

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深化应急保障。推动安全生产与应急管

理体制机制上的深度融合,加强安全生产各环节和应急管理的衔接,科学编制预案,加强实战演练,打造专精尖队伍,扎实构建事故应急救援最后一道防线。深化系统治理。将安全生产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严密层级治理和行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推进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管控的网格化管理,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实施社会共治。坚持用常态化地宣传教育培训牢固职工群众的安全意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提升全社会安全生产治理能力。

我市正处于重大历史机遇最为集中、新旧动能转换最为紧要的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同样处于最为关键的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黄金阶段,守牢安全生产基本盘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将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上带好头、走在前,以"讲政治、勇担当、抓落实、促发展"为工作导向,勇担职责使命,只争朝夕奋战,加快推进新时代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于多元协调共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网络

调研报告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乡村治理历来是中国社会生活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前提基础。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使农村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有序、农村民生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乡村发展仍面临人才短缺、乡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治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一系列难题。

一是人才短缺,乏人治理。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年轻人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就业。据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而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底,在全国31422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初中以下学历者占比高达91.7%,55岁及

以上者占比为33.6%。相关统计资料也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各类

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不到5%。同时,当前农村党员人数占全国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我们党在农村地区的基本力量。但是,一些农村地区尚缺乏年轻有为、愿意做群众工作的"能人",而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也明显不足。总之,"缺技能人、缺年轻人、缺带头人"成为当前中国乡村振兴和治理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难题,农村人才相对短缺是推进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短板。

二是制度分割,亟须整合。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而且更加注重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强调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围绕乡村治理问题,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受到城乡差异及人们思维惯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制度碎片化、城乡分割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制度之间的整合不力,影响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序推进。比如,在处理城乡关系中,一些地方仍以城乡"二元"思维推动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不一,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存在分割,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三是执行不力,参与不够。

长期以来,在乡村人才短缺、人口老龄化和传统落后观念的共同影响下,一些乡村居民法律知识较为匮乏,有的人存在

畏法和不信法现象,乡村法治推行困难。其主要表现是,虽然

党纪国法和相关规章制度对乡村治理中的许多事项有明确规定,要求涉及农村的事务必须充分尊重农民合法权利,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的实践中,并成为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受益者;但在现实中却存在不少偏差,甚至是"时冷时热",影响有效乡村治理的实现。另外,不少乡村管理者还是采取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现代互联网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乡村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村劳动力在乡村振兴及其治理中的参与度。

四是文化阻断,传承不足。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农村地区差异显著,风俗习惯不尽一致。为此,乡村治理既需要坚持以法治为基础,也需要借助道德、习惯和文化的力量,尤其是考虑到正式制度和正式组织难以覆盖和无缝贴近千差万别的广大农村地区,更加需要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弥合作用,传承并弘扬乡村文明,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有序治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封闭静止的乡村形态逐渐走向开放流动,既往单一的农业劳动者已经分化,原先联系紧密的村庄共同体开始瓦解,传统价值观念的精神束缚被打破,但新的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

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和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合法与合理的纠结、情感与理智的交织伴随着乡村的发展,成为现代乡村治理的顽疾。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乡村治理涉及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就必须摒弃传统思维,创新发展,多元协调,共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首先,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第一,加大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力度。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英德市视察时明确指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担任支部书记,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二,加快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按照产村人融合的要求,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第三,充分发挥"三乡"人员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返乡、回乡、下乡等"三乡"人员是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重要的人力资源,只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有施展才干的平台和机制,才能为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现

代化发挥应有作用。

其次,推进乡村制度融合,破解二元结构难题。一是推进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机融合。在乡村治理中,要充分挖掘乡村各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

度的合理成分,尤其是注重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等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是实现涉农政策和制度的有机整合。

避免政出多门,有效缓解涉农制度碎片化难题,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为契机,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实行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清单制,为村级组织减负,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三是推进城乡制度融合。

加快城乡基本共同服务一体化进程,全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再次,整合多元社会资源,实现公众全面参与。其一,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只有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

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的受益者、建设者和治理者,才能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现代化才能长期可持续、行稳致远。

其二,发挥党和政府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

我们需要处理好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的关系,进一步加快新一轮农村改革,发挥政府在规划引

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当前,网络已成为许多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作生活不

可缺失的内容。为此,要充分认清互联网技术运用在乡村居民中普及的现实,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信息传递、交流及监督等作用,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督平台建设,加强群众对村级权力的有效监督,让乡村治理现代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最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三治"体系。

推进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正式制度和正式组织,而且需要充分发挥中国乡村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契机,做好文化传承,挖掘中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活力,推进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比如,可以进一步利用好百姓议事平台、乡绅协调机制在化解乡村矛盾及推进乡村民主建设进程中的功能,从而进一步发挥忠孝廉洁、家和万事兴、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优秀文化在破除不良习俗、建设乡风文明中春风化雨式的效能。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