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合集10篇(第3/4页)
2、X省国家高新区与全国、中部国家高新区对比情况
据《报告》公布,2019年全国有169家国家高新区,其中,中部地区44家国家高新区。
我省国家高新区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省国家高新区除企业、出口总额增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净利润和上缴税收增速呈现负增长,尤其是上缴税收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5个百分点,说明我省国家高新区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我省国家高新区平均规模低于与全国、中部国家高新区平均
规模
我省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平均规模均低于全国平均规
模,其中,营业收入全国排名第15位,中部地区排第6位;仅为湖北省(2176.8亿元)的三分之二。尤其是净利润、上缴税收、
出口总额仅为全国的一半。与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相比,园区生产总值、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高于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平均规模;出口总额基本持平;其他均低于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平均规模,净利润、上缴税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净利润不到湖北省平均规模(175.8亿元)的一半;上缴税收不到安徽省平均规模(111.0亿元)的二分之一。
我省国家高新区万人平均经济效益低于全国、中部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
我省国家高新区万人平均经济效益,除工业总产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均低于全国、中部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净利润、上缴税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我省国家高新区企业规模高于全国、中部国家高新区水平,但是"大而不强"
我省国家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平均规模高于全国、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平均规模,且工业总产值高于全国平均规模近40%。但是,其他指标低于全国、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平均规模。说明我省国家高新区企业"大而不强"。创新型企业数量太少,2019年全国国家高新区有2125家瞪羚企业和218家独
角兽企业,X省国家高新区仅有34家瞪羚企业和1家独角兽企。我省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与全国、中部国家高新区对比,有
强有弱,在技术合同交易额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我省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与全国、中部国家高新区对比,研
发机构、在孵企业园区平均数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且高于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在技术合同交易额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我省国家高新区技术合同交易额总数仅为湖北省国家高新区总数(333.2亿元)的20%。
X、X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有成效,
X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尚需努力
截止2019年,科技部已经批准18家创新型科技园区、29家创新型特色园区。X高新区是创新型科技园区,X高新区、X高新区是创新型特色园区。
X高新区、X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除出口总额外,均高于全国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平均水平,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和特色园区方面取得较好成绩。X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创新型特色园区水平,在净利润、上缴税收、出口总额方面存在较大短板。
我省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全国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
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有115家省级高新区(经开区)
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我省有6家新升级国家高新区。
我省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园区平均水平,除企业数持平外,其他均存在较大差距。其中营业收入相差160亿元,净利润、上缴税收相差近一半。我省新升级国家高新区整体排名靠后,缺乏持续推动园区创新发展动力,创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
发展引领能力急需加强。
综上所述,我省国家高新区与全国、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相比,总体排名落后,短板十分明显,发展质量不高,突出体现在增长速度不够快、龙头企业不够多、产业规模不够大、创新能力不够强、体制机制不够顺、园区布局不够优等问题。
四、加快促进X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评价情况分析,我省国家高新区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关于创建"五好"园区、推动新发展阶段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宗旨,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将高新区建成我省先进制造业高地引领区、科技创新高地示范区、改革开放高地先行区,为X省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奋力谱写新时代X新篇章提供强力支撑。着力做好以下"六个优化":
1、优化国家高新区全省发展格局,加快高新区提质升级
以全省"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为导向,优化我省国家高新区发展布局,加快提质升级,到2025年将X高新区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X等高新区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是加强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发展基础和创新资源等,对符合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省级高新区加快"以升促建"工作,力争"十四五"期末实现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
二是制定《X省省级高新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围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目标,推进省级高新区布局,力争2025年省级高新区达到60家以上。
三是大力推进全省高新区争先进位。按照《科技部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国科发火
【2021】106号)和《X省高新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湘科发
【2021】50号要求,全力抓好高新区争先进位工作。对全国排名靠前、进位明显的国家高新区,全省排名靠前、增长明显的省级高新区在科技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创新载体等方面给予支持。
2、优化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能级,聚集高端创新资源
国家高新区要面向国家战略和我省产业发展需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七大计划"。
一是以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设市场化运行的高水平实验设施、创新基地。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创新资源,联合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分支机构、研发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揭榜挂帅等方式整合省内外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布局百项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等产
业技术创新组织。
二是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联合骨干企业与省内高等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组建产教联盟,共建共管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协同培养人才。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面向全球引进一批科技顶尖人才与产业领军人才。
三是积极对接国家创新平台,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落户高新区。探索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加快建设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分市场或工作站。
3、优化国家高新区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国家高新区要瞄准全省实施先进装备制造业倍增等"八大工程"目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是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省市区三级联动的特色主导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引导高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形成国家高新区"两主一特"发展格局,推进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
二是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和分享经济持续壮大发展,引领新旧动能转换。
三是加速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瞄准
战略性新材料、新一代半导体、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完善"一产业、一平台、一(政策)体系"的专业化服务。
4、优化国家高新区创新主体结构,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着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市场需求、企业规模、人才团队等要素,制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清单,遴选认定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抢占技术标准话语权。
二是着力培养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培育体系,根据隐形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不同发展梯度,在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精准施策。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推动一批潜在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完善条件,实现升级。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数据库,实施分级管理、分级服务、分级扶持。
三是着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围绕产业高端化、产业上下游发展,大力培育为特色主导产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认定制度。建立多元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路径。支持专业化孵化器、众创空间培育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
强专业化孵化器、众创空间在重点地区和细分领域的梯次布局。加快实现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在高新区的全覆盖。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孵化情况列入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优化国家高新区开放创新力度,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
展
一是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
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建立跨区域长效合作机制,深化与北上广深等地创新协同、成果对接、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湘南湘西地区高新区要积极主动做好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移等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示范带动作用,鼓励X国家高新区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强与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湘西地区高新区对口合作与交流,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模式。
三是以加快中国(X)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深化与全球创新型高地的战略合作,通过共建海外创新中心、海外创业基地和国际合作产业园,深度融合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格局,依托世界制造大会、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
6、优化国家高新区营商服务环境,探索现代化治理模式
国家高新区要加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力度,积极探索现代化治理模式。
一是制定促进高新区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对标上海、广东、江苏、河北等先进省市,研究制定《X省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国家高新区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起高新区建设的主体责任,立足高新区主责主业发展需求,统筹高新区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创新资源配置,给予高新区充分的财政、土地等政策保障,提高高新区现代化治理能力。
二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X省园区赋权指导目录》在全省高新区落实。在国家高新区开展商事制度试点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流程,全面实行"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加快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加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一证通办""一码通办""一网通办""全城通办""跨省通办"。在国家高新区推广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X)自贸区等相关先行先试政策。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求,打造"环节最少、效率最高、服务最优、风气最好"和"服务零距离、业务零差错、工作零积压、企业零投诉"的一流高新区。
三是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力度。推动商业银行在国家高新区设
立科技支行,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推动国家高新区率先实施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国家高新区
要设立种子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等,搭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国家高新区符合条件的国有创投企业建立跟投机制。符合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开发建设主体要积极开展上市融资工作。
四是建设绿色生态园区。编制发布国家高新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格执行区域限批制度。开展《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加大产城融合发展,着力提升高新区信息化水平,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来自:QQ群【藏经阁】,更多资料请联系QQ215425891,海量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五是进一步深化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按照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原则,优化高新区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优化管委会管理架构,推行大部门制,加强科技创新职能配置,实行扁平化管理。探索建设、运营、招商和服务的市场化模式。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实行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等。加快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更加激励干事创业的干部人事制度、更加系统集成的政策支持体系,实现国家高新区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率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率先、在振兴实体经济上率先,奋力走在全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前列。
建好建实X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
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X省推进X边区域合作创新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将红色文化传承、文化旅游融合作为重点合作内容,提出了建设X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以下简称"创新区")。
X和X同为红色旅游资源大省,在2020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开幕式上,X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正式成立。近年来,我们以建设创新区为抓手,抓实抓细,深入推进X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努力促进X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
一、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认识建设创新区的意义
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加快X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
建设创新区,是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的铸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整合X边异常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建设X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通过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共同传承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对于深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创新区,是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工程。X边区域是典型的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70%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所在省平均水平。通过红色旅游发展带动,有利于引进社会各方面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推动各种要素向革命老区优先聚集,支持老区建设、推动老区发展,建设红色、美丽、幸福乡村新家园。
建设创新区,是巩固X情谊、深化两省合作的连心工程。发展的实践一再表明,文化旅游可以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加深彼此的了解,使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爱好的人们加深彼此的理解,是增进交流的渠道,建立友谊的桥梁,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设X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可以让"X一家亲"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二、以更宽的视野坚定建设创新区的信心
建设X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的优势得天独厚。一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X边区位于连接环X城市群和环
鄱阳湖城市群的中心区域,地处"一带一部"黄金交汇区,可北上鄂豫皖、南达粤港澳、东接闽浙沪、西连渝川黔,已初步形成
立体交通网络。特别是今年韶山至井冈山红色专列的开通,有力拉动了红色旅游发展。
二是红色文化底蕴深厚。X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8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7个,X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1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个。X边区在建设苏区和红军的斗争中,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诞生了第一个省级和县级苏维埃政权、第一个工农兵政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升起了第一面工农革命军军旗。
三是自然生态特色鲜明。区域内县(市、区)森林覆盖率均在55%以上,其中13个县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拥有井冈山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和幕阜山、大围山、五指峰、陡水湖、碧湖潭等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生态旅游资源。
四是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区域内初步形成了烟花鞭炮、陶瓷、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态农业、旅游、装备制造和特种材料等主导产业。2019年X边区域合作县(市、区)实现旅游收入1300亿元以上,接待游客1.5亿人次以上,其中红色旅游占比70%以上。
五是文旅合作关系紧密。近年来,两省红色旅游交流合作迈
入快车道,建立省际红色旅游合作工作机制,签署《X边红色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成立X边红色文化旅游合作共同体,组织旅行社踩线、宣传推介会、X两省文化和旅游企业座谈会等系列宣传交流活动,编制《X边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明确轮流共同主
办中国红色文化艺术节和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对接合作。
三、以更有力的举措推进创新区建设
建设X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X两省热情高涨,正在加紧推进,但创新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两省自身努力与实干,更需要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
从国家层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支持,将创新区列入《罗霄山红色旅游发展规划》,适时为创新区授牌,打造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申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支持将湘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支持打造一批"初心源"旅游景区;支持X边文化和旅游资源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非遗进红色旅游景区工作;支持X边革命文物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进X边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建设红色基因数据库;支持定期在井冈山、韶山等地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峰论坛。
从两省政府层面加强统筹协调。积极争取两省省政府重视支
持,联合印发《X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督促两省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两省财政每年预算创新区建设专项经费,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配套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市场化投入,形成多级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体制机制,补齐创新区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围绕创新区红色
景点互通联动,加快区域内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通景道路连通对接,实现三级公路直达国家3A级以上景区,打造X边旅游环线,提升旅游通达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从两省文旅部门层面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组建合作平台,每年定期召开X边红色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制定实施两省互惠协同的文化旅游奖励政策,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构建X边红色旅游信息平台,促进X边红色旅游信息互动。持续发行初心源·湘鄂赣文旅一卡通,一卡通累计使用价值超3000元,持卡可无限次免费进入加盟景区。今后,要扩大一卡通的覆盖面,带动食、住、行、游、购、娱、信(息)等旅游全要素消费。共同规划建设X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实行统一规划线路、统一产品开发,统一宣传促销、统一监管服务,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共同治理市场秩序,完善"黄金周"和重大节假日旅游信息通报及重大事件的预警、通报制度,实行两省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诚信信息、合法旅游营运车辆信息共享。
推进X临空经济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随着X"三高四新"战略的强力推进,X临空经济示范区成为X参与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窗口。目前,全国已经有郑州、青岛、重庆等17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各
区之间竞争激烈。2021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X临空经济示范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武汉、南昌、合肥、太原等地建设临空经济区。"2021年7月27日,《中共X省委X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发布,指出:"推动X临空经济示范区制度创新和功能升级"。为此,大力推进X临空经济示范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正当其时。
一、X临空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临空经济是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以航空货运和商务人流为支撑、以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为主的经济。临空经济区是指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应,促进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
从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X临空经济示范区位于X市主城区东侧,规划范围西至京港澳高速,东至机场东大道,北至盼盼路、远大路、漓湘路一线,南至湘府路、东六路、劳动东路一线,总面积140平方公里。示范区的建设将成为X临空经济发展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结合点,对推进X与沿路各国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经济协作与共同繁荣,活跃X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X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
(2019-2035年)》明确提出战略定位,那就是要打造长江经济带
空铁联运枢纽、创新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构建现代化高端临空产业体系、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智慧航空城。
二、X临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航空物流发展受限,航空枢纽功能还有待挖潜
据海关统计,2021年上半年,X航空运输进出口值为33亿美元,排名在X水路运输、公路运输之后。X机场货运进出口
102.8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下同)下降6.4%;X综保区进出口94.2亿元,下降34.9%。目前,X机场国际货运航线为14条,出口货运量3.6万吨;但是离航空枢纽地位相差较远。
2、开放型平台整合优化不够,新发展格局未形成
据海关统计,2021年上半年,X省进出口总值260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X成为X外贸发展领头雁,进出口额占全省外贸总额的50.1%,排名第一。虽然X开放型经济在全省首屈一指,但是发展的规模还比较小,尤其是开放型平台的整合优
化还远远不够。目前,X临空经济示范区与X自贸区X片区、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X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型平台相互交织,"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发展合力尚未形成。
3、临空产业相对比较薄弱,辐射带动效应不强
据海关统计,2021年上半年,X综保区监管进口保税跨境电商(1210)货物清单57.6万份,下降53.8%,货值9393万元,下降66.5%;曾经高速发展的跨境电商业务进入缓慢期。另外,X综保区内加工贸易以SMT贴片进料加工及黄金、项链等贵金属、玉石的来料加工为主,更多的是产品的简单加工和装配,生产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除X综保区区内产业外,区外的产业布局较慢,与区内未形成产业上下游关系,产业依赖性不高;进入区内的基本上以"一日游业务"为主,产业链条延伸较短。
三、支持X临空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1、打造高效的临空经济示范区管理体制,增强治理能力和
水平
围绕打造"特色鲜明、高质高效、全国领先"的临空经济示
范区,着力理顺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确保政令畅通、决策正确、执行到位。
一是推进行政利益主体合理运行,凝聚工作合力。发挥省市两级政府决策核心作用,统筹区域内各行政主体,聚焦临空型开放经济构建,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深入推进,总结推广"X经验",为X外贸高质量发展聚力。
二是建立健全临空经济发展政策法规,明确职责定位和发展思路。成立由省市政府、海关、学院专家教授组成的临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尽快出台加强临空经济发展的计划和指导性意见,从目标规划、产业发展、功能发挥、扶持政策等方面确定发展思路和方向路径。制定临空经济发展的行政法规和实施细则,积极推进《中国(X)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落地运行,为临空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三是精准招商引企引资,避免企业发展"水土不服"。集全
X之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建立省市政府领导牵头的临空经济示范区招商促进工作联席会议,开通企业入驻审批、财税费优惠、用地、用人、金融保障等方面的"绿色通道"。创新实施基金招商、金融招商、产业链招商、互联网大数据智慧招商等新模式,从干成一个项目深化为带动一串项目,促进形成更多集聚高度、成长性好、特色鲜明的经济体。严格落实海关总署关于《综合保税区适合入区项目指引》《综合保税区审核设立指导意见(试行)》等两个文件精神,强化与海关业务职能部门和现场海关的沟通联系,主动邀请海关参与招商引资决策,重点引进具有产业集聚功能的企业,为企业引进和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