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调研报告合集30篇(人大)(第2/1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35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46分钟。

三、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坚持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

2、做好教师法治和纪律教育工作。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系列文件为重点,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和规则意识,提升依法执教、规范执教能力,将法治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尤其是对新入职教师培训。加强警示教育,以案为鉴,提醒广大教师坚守师德底线。

3、开展优秀教师选树宣传工作。对广大教师而言,影响力最大、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身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秀教师事迹。因此,要坚持"典型引路、榜样示范",开展"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活动,利用"繁峙名师""课改杰出教师""最美乡村教师"等评选活动,总结劳动模范的成绩,交流先进个人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4、健全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工作。制定量化而又可操作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拓宽师德师风评价渠道,学校在对教师评估的同时,也要参考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意见,尽可能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完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县教科局、各学校要公开电话、设置信箱,依法依规接受群众监督。

5、抓好青年教师教学指导工作。目前,青年教师在我县教师总数中占比较重,他们思维活跃,与学生更容易沟通,但其在社会阅历、教学经验等方面有所缺乏。学校要通过老带新等机制,发挥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方法,让这支队伍充分发挥教书育人主力军作用。

6、推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工作。通过开学第一课、教师节主题日等活动,将尊师重教观念渗透进学生的价值体系。对评选出的优秀教师,做好表彰奖励,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热情。同时也要维护教师依法执教的执业权利,保证教师尊严不受到侵害。善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传递教师正能量,让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繁峙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工作的调研报告

2021年06月03日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安排,5月18日,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平牢的带领下,由法工委调研组,深入县人民法院,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基本情况

诉讼服务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群众和服务审判执行的重要职能。近年来,县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原则,着力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在诉讼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开辟了跨域立案、信访接待等14个窗口;努力践行让"数据多跑路,群众最多跑一次"诉讼服务理念,采取线上2.0诉讼服务体系,提倡网上办案;依托移动微法院等线上服务端口,让当事人做到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司法服务。总的来说,县人民法院在诉讼服务工作方面站位高、基础实、服务广、团队强、办理快、满意度高,在全省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新需求,保障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调研中看,县人民法院在诉讼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诉讼服务工作社会知晓度有待提升。一些当事人,对诉讼服务中心的职能还比较陌生,不能很好利用这些司法资源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2、人民调解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诉前调解成功率,各类人民调解组织还没能形成有效合力。

3、诉讼服务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充分。一些当事人对诉讼服务网、移动微法院这些线上自助系统认识不够,诉讼服务仍处于"面对面"模式,不能全面体现诉讼服务便民利民的核心价值。

第三、相关建议

推进诉讼服务建设,是实现司法便民利民、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抓宣传,切实提高诉讼服务社会知晓率。积极创新宣传手段,利用各种电子媒介,广泛宣传诉讼服务工作以及司法便民的规范管理,机制创新做法,提高诉讼服务工作知名度。要以案释法,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让人民群众在开放、透明的诉讼服务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抓管理,培养高素质诉讼服务人员。结合工作实际,优化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配置,加大学习培训力度,经常对外学习交流,汲取优秀先进诉讼服务经验,从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能力。

3、抓应用,提高科技服务化手段。在坚持现有网络资源的同时,加大信息化软硬件的投入,进一步健全诉讼服务网,整合各种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更多诉讼服务网上办理的"智慧诉讼服务"新模式,为诉讼人提供一体化、全方位、高效率的诉讼服务。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新区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研究室新闻宣传处

2021年04月01日

优化营商环境既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也是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破堵点、解难题的有效措施,对于推动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召开项目负责人座谈会以及带着问题走审批窗口、进职能部门等方式,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纷纷表示,切实感受到了新区优良营商环境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反映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进一步优化全区营商环境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调研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就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和努力方向进行了研究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01全区优化营商环境

工作总体情况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审批部门和窗口单位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和"办事不求人"为抓手,努力打造"极简"政务环境,不断优化营商投资环境,提高行政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工作作风的改善,较好地实现了"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工作要求。项目建设企业和新落户企业对新区在审批环节、网上办理等服务事项方面普遍满意,整体评价营商环境较好。一是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行政审批局集中行使新区97%的行政许可事项,有效提高了审批效率,为企业快捷高效办理业务提供了便利。二是推行"承诺即开工",大幅度降低企业成本,压缩审批时限。三是打造企业开办全流程直通车,实现企业注册登记的自助办理、自行承诺、自主申报、智能"秒批"。四是深化"一件事一次办"落实,推出39项"套餐式主题政务服务",实现"办一件事只跑一次,事项再多一次办妥",有力地推动了"最多跑一次"改革迭代升级。五是构建政、银、企合作的便利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就近办"和"办事不求人"的工作要求。六是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队伍之外再无执法",建设了"哈尔滨新区审批监管执法一体化综合平台",实现了审批、监管、执法部门的业务联通,构建全方位政务服务体系。七是实施四小场所"以照为主,承诺代证"和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改善市场主体在登记注册中存在的困难,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八是完善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制度,解决了过去企业退出市场审批耗时长、环节多、反复跑的问题,减少企业办事成本及行政审批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九是规范了行政审批标准化服务流程,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及"首席服务员"制度,努力转变服务方式,变"坐等"审批为主动服务,促进便利化政务服务体系的建设。【藏经阁】QQ545658867,海量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0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务服务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一是行政审批、管理、服务还需进一步创新和提速。大科学项目办事人员反映,在各行政审批部门办理相关手续过程中,各部门分别要求组件审批,部门之间各自独立审批,企业准备的报批材料大体相同,却要给每个部门都报送一套复印件且加盖公章和法人章。企业认为审批环节多、要件多、时间长;基础公司反映,招投标"评定"分离后,在"定标"环节上需要进一步提速。二是缺少为企业服务的专门部门和"一口式"服务企业的服务机制,企业为解决一件事要跑多个部门,办事比较难。某集团反映2017年引进上外附属实验学校,因土地征拆问题一直不能供地,延误了项目建设计划。目前征拆已经结束,但土地一直没有挂牌。企业计划今年开工,明年竣工,工期很紧,希望能尽快供地。某热力公司反映,发电燃料为秸秆,需要从农田拉运到企业,10月末为存储期,但目前途经的道路还没有修好,运货的大型车辆无法进入农田,将影响秸秆拉运。某产业园反映施工现场有四个高压电线杆需要尽快迁移,虽然找到多个部门,但因为涉及百姓变压器补偿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以上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时间非常紧迫,但是因为缺少专门为企业服务的部门和"一口式"服务企业机制,缺少跟踪督办机制,导致企业的诉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二)涉企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一是缺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涉企政策统一发布、在线检索、申报服务等方面做得不够好。有企业反映,新区"黄金30条"等优惠政策是听说后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感觉不够权威和准确,在政策享受方面也缺少一站式申报服务。二是惠企政策宣传不够,还存在重制定轻落实的问题。在座谈中,多数企业反映,对新区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了解得不多,不知道自身是否符合条件以及找谁对接、如何兑现等,能够用好用足的企业很少。这其中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但更主要的还是我们宣传解读不到位,细化执行不到位,特别是在精准对接方面做得不够好,没能对企业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把相关政策向企业宣传好、解释透。三是政府之外的服务还有"短板"。有企业反映,施工单位到银行缴存农民工工资保障金需要企业负责人本人携带相关手续到缴存银行进行面试。由于施工企业大部分是外地企业,企业负责人主要在外地工作或者经常出差,专程从外地赶到指定银行参加面试,非常不方便。

(三)全链条政策支持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一是金融创新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目前,新区尚未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在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较早进入新区的均信担保公司因资金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区企业融资需求。二是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拓宽覆盖面。海凭高科公司、绿菩提食品等企业反映,目前新区给予大项目、大企业的扶持力度很大,但是对小微企业和各类产业园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还缺少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亟待补充完善。三是人才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在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步消退,人力资本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形势下,全国许多城市掀起"抢人大战"。各地为争取现存劳动力,新政不断加码,但新区还没有拿出有强大吸引力的"留人"政策。

(四)对政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企业解决问题还缺少主动性。一是供热配套费存在重复收取的问题。有企业反映,2017年1月1日前,新并网单位交完政府收取的配套费后,还要按照每平方米52元标准向供热单位交纳供热工程费。2017年1月1日后,根据省里相关文件,在企业交纳的配套费中,供热按照每平方米30元标准收取,企业无需再单独向供热单位交纳费用。但是因政府收取的供热配套费没有投入配套供热工程建设,供热单位没有得到这笔资金,因此,仍然收取52元的供热工程建设费或由并网单位自行建设规划红线外的配套供热工程。虽然这一问题不只在新区存在,市里相关部门也正在进行调研,但是确实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企业意见也比较大,应该引起重视,进一步加大对上汇报沟通的力度,促进问题尽快解决。二是收取道路开口费问题。全区城管部门依据2004年市政府相关文件向企业收取开口费(2014年,市城管局又下发文件,对2004年市政府文件的部分标准做了调整)。因为有些省市已不再收取这项费用,有的企业在工程概算中没有此项费用,导致开口费在建设成本中无法列支。据了解,这项费用是全区代市财政征收,如果减免也需要市里同意,但事关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还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对上沟通汇报。

(五)硬环境建设还不够完善。一是大项目周边环境配套问题。如宝能集团经贸科技园区项目周边特别是世茂大道(智谷大街--王万铁路段)的环境绿化美化和交通标志线、交通信号灯等交通设施建设都不到位。安装了路灯但是夜间不亮;地下雨水管网不通,造成路面积水和地面下陷;附近的公园初步建成,但管理和维护都不到位。二是电力保障问题。随着环西片区项目增加,电力非常紧张,该片区时常停电,最多一个月停五次,最长一次停电两天,给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带来很大困难。大科学和工大航博两个项目正式用电没有到位。项目场地内部变电所建设完成,具备供电条件,但是红线外正式用电工程始终没有落实,影响到企业工程验收及投产使用。三是道路排水配套问题。华美太古家居广场项目配套市政道路特别是规划43路及污水排水设施没有配建,随着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和小区居民入住,污水排放等问题将成为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大问题。绿菩提食品公司市政污水管线没有铺设到企业,企业污水无法排放。四是公共交通保障问题。特通电气公司反映,企业所在地没有公交车,出行十分不方便。还有的企业反映,企业门前有公交车经过,但附近没有站台,乘车也十分困难。

03关于进一步优化全区营商环境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与企业的期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近一段时间,国内多个城市发布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政,加快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步伐。这些都提醒我们,优化营商环境一刻也不能停歇,必须针对目前各方面存在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充分结合发展实际,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和举措,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制定出台新区优化营商环境规范性文件,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总体上,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还不够,影响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需要进一步破除,在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规范和创新监管执法、促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增强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今年1月1日起,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经正式实施。《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也于去年3月1日起施行。建议新区按照中央、国务院和省里的部署,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做好细化、优化工作,制定出台新区优化营商环境规范性文件。一方面,对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建立更加便利的企业服务和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新区对资本和创业的吸引力作出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另一方面通过规范性文件,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加安心,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在新区投资兴业的信心。

(二)加快打造更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政务环境是检验营商环境的直观窗口,应继续围绕"高效便利"推进改革创新。一是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要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把企业、群众当作"客人",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从企业、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心倾听、感受企业和群众的需求。要查找办事流程中存在的痛点和堵点,加大审批服务改革力度和精准度,让企业、群众少跑路;要积极主动帮助企业降低综合成本,让企业少花钱;要加大对企业的关怀,设立专门为企业服务的部门和"一口式"企业服务机制,真正做到企业烦事有人理、难事有人帮,凡事只对一个部门,一口协调解决企业的全部问题。二是进一步实施投资与服务便利化改革。要不断探索创新新的便民利企服务方式,持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针对调研中企业提出的问题,建议借鉴外地做法,尽快推行电子材料应用。行政审批部门和申请人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使用、制作、形成符合规定要求的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与手写签名、实物印章、纸质证照、纸质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除法律法规明确要求提供纸质材料外,行政审批部门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纸质材料。三是尽快打造新区网上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可以通过网上平台查询新区区情、各项扶持政策等资讯,还可以通过平台申报兑现惠企政策、向区政府提交各类与营商环境相关的咨询、服务、投诉、意见、建议等诉求。区政府要通过平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研发服务、大数据服务等,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企业提供综合要素服务。

(三)倾力打造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政策持续发力,方能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一是短期帮扶与长效支持相结合。上半年,在抗疫情稳经济的背景下,区政府聚焦企业复工复产,出台了"抗疫温情二十一条",从多方面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在后疫情时代,面对经济下行和国际贸易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应在现有"黄金30条"、"新驱25条"基础上,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为导向,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目标,紧密结合新区实际,持续调整和推出新的扶持政策,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在助推新区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强企业、大项目。二是探索建立企业参与惠企利企政策制定机制。好的惠企利企政策,要让企业"解渴"、让企业受益,让企业家有很强的获得感。因此,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必须扩大企业参与度。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听取企业的呼声,了解企业的期盼。要建立企业家座谈会、专题会等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向企业家通报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惠企利企政策实施后,还要开展由第三方机构主导、企业家代表参与的政策落实情况评估。三是做好惠企利企政策的精准解读和落实。对国家、省、市和新区出台的政策,都要制定实施细则。可从政府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政策解读宣讲工作专班,对各项惠企政策进行细化,分产业编制操作手册、分产业组织政策宣讲会。还可采取"案例式"方法,从各产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详细解读其可以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将其作为示范进行宣讲,其它企业参照执行即可。在搞好解读、宣讲的同时,还要设立专门机构,由专人全程协助企业办理政策兑现。

(四)全力打造一流硬环境。硬环境在营商环境优化中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要让企业留下来并发展壮大,要提高创新创业的活跃度,都离不开坚实的硬环境。一是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要围着重大项目干。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围绕重大项目,加大对水、电、气、讯、路等基础建设投入,加快提升配套水平,全方位满足企业建设和发展需要。特别是对宝能集团、绿菩提食品公司等企业提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所需资金不多、施工时间不长,却可以为企业排忧解难,更应该优先安排,抓紧实施。对特通电气公司等企业提出的加快公交、医院、超市等生活设施配套建设的意见,也应该进一步做好统筹安排,能完善的尽快完善,在较短时间内提升人气、集聚商气,满足企业生产生活需求;一时不能实现的,也要拿出规划和进度安排,让企业心里有数,给企业吃"定心丸"。二是加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调研中宝能集团反映的路灯不亮、公园弃管等问题都暴露出新区目前城市管理水平与国家和省市赋予新区的定位还有较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新区要解决好城市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就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拿出塑造艺术品的耐心、细心和匠心。建议加快建设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及时准确了解群众需求和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对城市各类事件和疑难问题的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对城市运行趋势和问题演化的研判能力,做到超前管理,主动工作。三是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应对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复苏和增长的背景下,"新基建"已经成为政策焦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新基建"不但可以为助力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提供重要支撑,还将成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助力。智慧先行,将是下一步营造更加优良营商环境的必由之路。建议区政府结合全区发展实际,全面布局"新基建",通过加强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手段运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全面提高政务服务的品质和效能,以科技创新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黄山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0年08月31日

按照年度工作安排,7月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赴部分区县、市直有关部门以及部分重点企业和项目现场,开展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调研,并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计划执行概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疫情和特大洪涝灾害影响,全市上下拼搏实干、攻坚克难,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逐步向稳,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主要体现在:经济指标上,各项量化指标均止跌企稳,大部分指标增速回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等多项指标实现正增长;产业发展上,全面落实援企稳岗、减免税费等系列政策措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促进各个产业加速回暖,上半年一产、二产GDP实现正增长,三产GDP增速较一季度收窄7.5个百分点;民生保障上,全力推进33项民生工程和扶贫"十大工程",统筹做好教育卫生、医疗养老、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平稳发展,全市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二、存在主要问题

受新冠疫情、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复杂严峻的国际经贸环境的叠加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发展指标方面。表现在:经济指标上,与年度目标相比,上半年有11项指标存在较大差距,与全省相比,上半年17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0项指标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项指标全省靠后。产业发展上,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7%,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1%,尤其是受新冠疫情的直接冲击,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下降56.2%和57.7%。

二是发展质量方面。表现在:从收入质量来看,上半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虽然降幅逐月收窄,但增幅仍处于全省末尾,尤其是非税收入占比达3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3个百分点,下半年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翘尾及新冠疫情影响,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会更加明显,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加剧。从经济结构来看,全市房地产投资占比达39.8%,房地产税收占税收总额近三分之一,经济发展、税收收入还较多地依赖房地产支撑。

三是发展后劲方面。表现在:项目投资上,上半年新入库5000万元以上和5000万元以下项目,同比分别下降27.6%和21.05%,在库项目剩余投资额不足350亿元。规上工业上,"入规企业培育库"中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成长速度缓慢,全市规上工业企业531户,上半年新入规工业企业31户,出规48户,净减少17户。三产发展上,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意愿不高、旅游消费恢复尚需时日,生活服务业仍处于深度下降区间。

三、工作意见建议

一是进一步强化目标意识。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正视差距,牢牢把握宏观经济复苏加快、政策调节力度加大、旅游市场回暖加速等机遇,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促进经济再加速、全年夺胜利。要进一步强化监测、分析研判,加强对主要经济指标尤其是缺口较大以及位次靠后指标的监测分析,科学排定月度、季度发展计划,推动有欠账行业尽快回补、增长提速。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大力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防汛救灾和恢复生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二是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新型工业化、旅游+"是全市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当前,要高度关注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针对企业在灾后恢复生产、项目推进建设、生产要素保障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尤其是注重发挥市级领导联系"市级队"工业企业示范推动作用,努力为企业"真解问题、解真问题"。要高度关注旅游市场复苏的问题,尤其是要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突出以政府牵头、企业为主,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以线上为主的方式,加大旅游营销宣传力度,加强对新冠疫情低风险区域以及周边城市的旅游营销工作,努力把游客引进来、住下来,切实把"旅游+"优势发挥好。

三是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切实强化担当作为、积极奉献的精神。当前,要以开展"融杭接沪"突破年活动为契机,一方面要落细落实融杭实施意见和黄杭两市"1+9"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各类合作事项,在跨区域合作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另一方面要推深做实"融杭接沪"各项工作,尤其是要加强"杭沪"两地先进经验、开放理念的学习,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