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部长2022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党课讲稿、经验材料-251篇(第5/54页)
6、开展组织工作"大培训、大调研、大整改、大宣传"专项活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工作提升年"部署要求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在全市组织系统开展了"大培训、大调研、大整改、大宣传"专项活动,先后举办"部长讲党课、科长讲业务"活动5期10人次,派出12个组进行组织工作综合调研督查,全面开展年度重点工作落实"回头看",推动问题"大起底"、促进任务"大清仓"、实现整改"无死角",努力打造"培育一流政治品质、争创一流工作业绩、锤炼一流务实作风、锻造一流过硬队伍"的模范机关。九原区打造"锋领九原"工作品牌,强化政治、组织、人才、示范"四个引领",推动组织工作提质增效。
7、实施年度"1+N"考核,重实践、重实干、重实效工作导向更鲜明。在全面承接落实自治区考核我市绩效指标的基础上,建立实施"1+N"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印发《加快包头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包头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绩效考核办法》《包头市重点信访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包头市平安建设考核评价办法》《党委(党组)书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进一步细化实化优化考核指标,依据市政府部门"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结果,取消排名后3位领导班子的评优资格,考核"指挥棒""风向标"效果更加突显。
8、实施"党建引领、服务贴心"行动,基层党组织阵地、堡垒、家园功能得到新加强。落实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五个三"要求,持续优化功能建设,累计腾退办公场所3.9万平方米,全部改造为服务群众功能用房,切实打造群众愿意来、经常来、喜欢来的温馨家园。组建覆盖全体党员和村(居)民家庭的联系服务群众微信群9581个,及时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政策,实现联系服务群众高效便捷、快速反应。
9、建立"两新"组织党建"1+10"组织体系,党建引领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取得新进展。针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条块分割、职责不清等问题,推进市"两新"组织党工委实体化运行,依托行业主管部门组建商会组织、小个专、律师、物业等10个行业党委,构建形成了统一归口、条块结合、职责明晰、管理顺畅的"1+10"党建工作新格局。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全区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上对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市委组织部在全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10、打造"一心多点"升级版,全市引才聚才质量成色实现新提升。市委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作为推进包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市委书记孟凡利先后30多次作出批示,主持召开人才政策座谈会,全面安排部署人才工作。出台重点产业领域中高端人才引育、青年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3项人才新政,细化科研服务、人才评价等配套措施47项,2021年柔性引进院士专家3人,引进各领域紧缺急需人才5509人,全市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有效激发、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向好,人才资源总量保持全区领先。人才工作创新做法在全区"组织工作提升年"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中国组织人事报》进行刊发。《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全力打造"工匠之都"》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稀土高新区代表全市在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盱眙县委组织部部长袁康:厚培乡村振兴组织动能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建引领,必须厚培乡村振兴组织动能,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要建强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发展功能,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农村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兴起的状况,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健全组织架构、激发组织活力,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拓宽阵地功能,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和布局调整,推进村级阵地体系功能建设,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红色矩阵",让"红色堡垒"真正成为服务群众、助推发展的前哨。抓实支部规范,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统筹推进"标准+示范"建设,推行党支部分类定级、星级管理、达标创优,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通过面上立标准、点上树示范,让支部活起来、强起来。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要抓住"振兴头雁"关键群体,深化村(社区)干部专职化专业化建设,规范选任程序,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切实选树一批发展壮村思路好、富民帮困能力强、乡风善治有实招的农村带头人队伍。管好党员干部中坚力量,加大在项目攻坚、壮村富民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力度,注重在青年农民中培养和发展党员;推行党员联户机制,开展"先锋群像"选树活动,建立比治理促服务、比产业促发展机制,让党员群众学有标杆、做有示范。吸引乡土人才源头活水,坚持项目引领、内引外联、因地制宜,不断丰富人才类型,扩大人才规模;拓宽农村人才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渠道,加大与高校人才合作力度,培养一批新农村建设的行家里手。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要激发增收活力,因地制宜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服则服、宜游则游,提高各类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优化整合资源,根据村自然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生产传统等要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万企联万村、强村带弱村行动,依托中心村党委统筹资源、抱团发展,推动村级产业资源共享、生态优势互补、集体经济共赢。创新经营方式,发挥农合组织在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作用,推广"党建+合作社+电商"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自贡市委组织部部长朱云:精耕细作培养年轻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自贡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年轻干部工作重要论述,把推动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战略之举,着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源源不断地培养选拔一批又一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
突出规划引领
系统谋划布局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强化顶层设计、提前谋篇布局。
既重当前又重长远。聚焦事业需求,下好干部队伍规划建设"先手棋",着眼未来5年、10年、15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需要,制定完善年轻干部中长期规划,做好定期分析、搞好需求测算、建好结构模型,聚焦年龄、学历、专业等指导性指标探索实施干部队伍结构优化专项预审,确保既有适应当前需要的执政骨干,又有面向未来的栋梁之才。
既重一域又重全局。培养年轻干部既是本地区本单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是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为党育才聚才的崇高使命,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跳出单位看单位、跳出地区看地区,由注重本级培养向注重梯次培养转变,统筹协调、上下联动用好用活干部资源,让干部出得来、走得稳、行得远。
既重个体又重整体。把年轻干部个人的成长放到队伍建设的"大盘子"中通盘考虑,既要因人而异设置好个体培养计划,又要系统思考谋划好整体的匹配度、契合度,围绕改善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研究选拔配备什么样的年轻干部。要将落实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与干部日常调研紧密结合,经常性开展领导班子运行调研,做好分析研判,为下一步选准用好干部、提升整体功能打牢坚实基础。
突出梯次建设
科学路径选苗
新时代新征程既需要好干部领跑,又需要一茬又一茬的年轻干部接班,要注重固本浚源、疏渠导流,及时把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优秀年轻干部挖掘出来、使用起来。
抓引进注入"活水源"。紧扣事业需要,突出人岗相适、精准匹配,合理设置公务员招录专业性指标,大力引进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与产业需要相关联的党政人才,持续加强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和青年高层次人才招录力度,逐步优化新进公务员队伍年龄和专业结构。
抓储备做大"蓄水池"。构建持续发现、及早储备、动态补充的长效机制,综合干部专业素养、知识储备、优势特长等方面,统筹年龄、性别、民族、党派等因素,分类建立并动态管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规划、基层治理等领域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为好中选优、择优培养做好铺垫,确保使用上有梯队、选择上有空间。
抓调配畅通"流水渠"。坚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结合班子长期需要和平时干部更替情况,有计划、有针对地抓好经常性交流调配,为班子新老交替提供充足来源。坚持拓宽视野、放宽眼界,打破部门界限、上下界限、条块界限,加大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调配力度,以"一渠清泉"激活"一池春水"。
突出成长成才
精耕细作培养
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不能搞大水漫灌,更不能任其自然生长,必须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
加强能力提升"精准滴灌"。突出政治铸魂,重点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教育引导干部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突出专业赋能,坚持"缺什么补什么",聚焦提高干部的"七种能力"办好专业化能力提升班,进一步弥补知识短板、增强战略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加强一线磨炼"培土施肥"。坚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战作为最好的训练,持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部门、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有计划地把年轻干部放到关键岗位、吃劲岗位、一线岗位磨砺成长,注重在基层一线增加年轻干部"一把手"经历,练就"宽肩膀"、勇挑"千斤担"。
加强教育管理"修枝剪叶"。坚持越是重点选拔的越要重点管理,越有培养潜力的越要严格要求,强化正向激励与反向鞭策,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和成长进程,既用好咬耳扯袖、提醒扶正手段,又加强关心关爱、宽容保护,及时纠正消极思想,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
突出德才兼备
鲜明导向用人
使用年轻干部体现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理念、担当、胸怀、能力,要多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坚持事业为上、立足岗位需要,选好用好发展最急需、组织最满意、群众最期盼的干部。
用信念坚定的人。要聚焦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进一步强化政治素质日常考察,深入了解年轻干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领会情况、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大是大非问题立场情况、急难险重任务担当情况、党的政治纪律遵守情况,真正把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人选出来、用起来。
用敢于斗争的人。要聚焦重大关头识真金,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鲜明导向树立起来,识别干部注重看斗争本领、考核干部注重看斗争成效、使用干部注重看斗争能力,切实将既有忧患意识、又保持战略定力,既坚持战略判断、又注重战术决断,既坚持斗争过程、又注重斗争实效的年轻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用善作善成的人。要重点看抓落实的能力,通过考人与考事相结合,看干部是否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切实把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选出来、用起来,把雷厉风行、紧抓快办的选出来、用起来,把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选出来、用起来。
吉林省委组织部部长张恩惠:"强基培苗"促成长
牢固树立"岗位是最好的锻炼、使用是最好的培养"理念,坚持省市县统筹联动和年轻化、高素质、专业化三位一体统筹考虑,注重墩苗式培养、周期性历练、大力度使用,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担当重任、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好比制陶烧瓷,如果坯子是个坏坯子,就烧不出好的瓷器。我们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从严从实加强教育管理,引导年轻干部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站在历史和全局战略高度,着眼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国家长治久安,对年轻干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要树立战略眼光,坚持长远规划,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吉林省着眼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需要,以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强基培苗"选育工程("314151"工程)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链,推动总书记重要论述重要指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优秀年轻干部人才不断涌现生动局面。
树立战略眼光,以系统思维研究谋划年轻干部工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把优秀年轻干部育出来、选上来、用起来、管起来,是新时代赋予组织工作重大使命。我们在实践中,注重从"三个维度"切入,加强顶层设计,研究谋划优秀年轻干部"强基培苗"选育工程,全方位、全链条、系统性串联起干部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储备等各个环节。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实施方案,并以省委文件印发。以贯彻新理念为引领,解决"工作怎么定位"问题。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引领带动干部人才工作任务实现由"满足当期基本选人用人需要"向"重视战略发现培养选拔"转变,工作重点实现由偏重于"用"向统筹"育选管用"转变,工作方法实现由"粗放运行"向"精准科学组织实施"转变。通过"三个转变"深层次推进全省干部人才培养选拔工作,使之与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落实相衔接、与换届人选储备相对接、与事业发展需要相连接,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干部人才保障。以破解难题为导向,解决"人难选"问题。立足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吉林振兴发展需要,谋划设计以"3个一百名年轻干部优选、4个一千名年轻干部优育、5个一万名年轻干部优储"为主要任务的"强基培苗"工程,着力解决干部队伍断层断档、青黄不接等问题。这些任务不是简单"百千万"的数字概念,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和深刻内涵,其中"5个一万"是源头基础,"4个一千"是中间环节,"3个一百"是关键少数,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完整体系。以现实需求为导向,解决"朝哪里走"问题。首次召开全省干部人才培养选拔专题会议,以五年为周期,通过实施"百名年轻党政正职优选优育、百名关键岗位人选战略储备、百名省市机关干部经历来源改善,千名年轻干部上下互派挂(任)职、千名年轻干部引进交流、千名年轻专业干部赋能、千名'女少非'干部统筹培养,万名年轻干部人才引进、万名年轻干部发现储备、万名选调生持续招录、万名年轻干部素质提升、万名年轻干部实践锻炼"12个计划,推动全省年轻干部队伍数量规模和来源结构实现"一稳定一翻番两提升三优化"。
坚持整体推进,以务实举措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吉林振兴,人是关键,重视年轻干部成长就是重视吉林长远发展。我们牢固树立"岗位是最好的锻炼、使用是最好的培养"理念,坚持省市县统筹联动和年轻化、高素质、专业化三位一体统筹考虑,注重墩苗式培养、周期性历练、大力度使用,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担当重任、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大范围调研,扩大视野广聚人才。立足"结构所需、功能所期",统筹省直和市县各层级,兼顾学历、年龄和专业等多层面,对156家省管班子和17家中央驻吉单位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发现优秀年轻干部894名,为换届提供了更为充足的人选准备。前瞻性培养,铸魂赋能提升本领。强化首课主课必修课意识,制定省市县三级联动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方案,推动年轻干部进一步增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全方位监测,及时掌握配备情况。精准算好"配了多少、还缺多少、储备多少"三笔账,先后3次对市县乡党政领导班子配备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提出配备优化和预警建议,为省委选人用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开展多样化筛选、差异化分类,为换届推荐结构性人选8批,251人提拔进市县或高校领导班子,有效发挥了优秀年轻干部选配比选保障作用。墩苗式历练,上挂下派培养锻炼。紧扣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奋力实现"两确保一率先"目标,印发全省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指导计划,引导年轻干部起而行之勇挑重担。选派45名干部在央企和地方间双向挂职、200名年轻干部在省市县乡间互派挂职,抽调160名年轻干部参与乡村振兴调研指导等中心工作,让年轻干部在实践"摔打"中增长才干。大力度使用,紧扣发展选贤任能。2021年换届,市州及高校配备45岁左右干部72人、其中"80后"11人,县级配备40岁左右干部201人,乡镇配备35岁以下干部2374人;跨领域选派36名专业干部充实市州党政领导班子,跨系统选拔26名优秀干部进入高校领导班子;29名干部跳过隐性台阶得到提拔重用,有力提振了干事创业精气神。
强化管理监督,以严的要求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好比制陶烧瓷,如果坯子是个坏坯子,就烧不出好的瓷器。我们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印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提出从严从实加强教育管理措施,引导年轻干部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严把政治首关。坚持把政治把关作为第一位任务,把廉政建设作为底线要求,出台政治素质考察《意见》,创新政治表现要问、政治认知要谈等"六要措施",全过程使用政治表现负面清单,考准考实对党忠诚、理想信念等13个方面政治表现,切实做到首关不过、余关莫论。经常谈话提醒。坚持抓早抓小、预防在先,省委书记每季度与新提拔干部包括年轻干部进行勤政廉政谈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与年轻干部逐一全覆盖谈话,做到对新任职和交流任职、参加中青班学习、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年轻干部"三必谈",教育年轻干部时刻牢记"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的谆谆教诲。扎紧制度笼子。健全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各项制度,严格落实函询、诫勉、个人事项报告及查核、"凡提四必"、廉政意见"双签字"等制度,定期分析年轻干部队伍情况,防止年轻干部"前脚踏上仕途,后脚就步入歧途"。强化日常管理。坚持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把八小时之内管理与八小时之外监督贯通起来,多渠道了解干部群众对年轻干部的反映,加强警示教育,让年轻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确保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始终是一泓清泉。推进能上能下。坚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动态调整,树立"上"的导向、明确"下"的遵循,对政治上不过硬、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担当、能力上不适应、作风上不扎实的及时调整,做到优进绌退。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培树"严新细实"优良新风,全面推行"五化"工作法,用不懈奋斗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让"奋斗有我、就在吉林"成为年轻干部鲜明标签和厚重底色。
注重立柱架梁,以改革精神构建育选管用制度链条。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既有自身规律特点,也富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只有构建系统完备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成熟定型的工作体系,才能为党长期执政提供坚强干部人才支撑。我们在实践中借鉴"产品生产线"理念,从选材、锻造、管理、监督等各环节入手,探索构建集育选管用于一体的闭合制度链条,着力提升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责任制,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形成纵向到市县、横向到省直部门和高校国企整体贯通工作新格局。强化部门联动,统战、妇联、民宗等部门侧重在各自领域择优向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年轻干部,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建立常态发现机制。创新实施"六步优选法",每年开展1次优秀年轻干部专题调研,通过强化党委把关推优、面上谈话聚焦荐优、深入调研问优、多渠道听取意见比优、个人面谈直观察优、综合研判择优,全面掌握不同年龄段优秀年轻干部的数量、专长、分布等情况。建立系统培养机制。分级分类建立成长档案,每年安排20%优秀年轻干部参加系统的政治理论培训、对10%以上优秀年轻干部进行专业化培训,加强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工作指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持续进行动态监测、实时预警,促进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和选拔使用有效贯通,推动保持合理配备。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党组)每年新提拔干部中优秀年轻干部要占15%以上,每半年进行评估,达不到比例要求的,任前审核或备案审核时指出问题,跟踪整改。建立从严管理机制。按照谁选派谁负责原则,强化对选拔选派选调干部的日常跟踪考察和差异化考核,优进绌退动态管理。要求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每半年至少与年轻干部进行1次谈心谈话,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每年与年轻干部进行全覆盖谈心谈话,关心关爱干部成长。建立督查评估机制。将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纳入省直部门及市县绩效考核、市县党委书记抓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实施述职,实行以月保年、年终总结、定期评估工作制度,跟踪督查推动落实。
射阳县委组织部部长尹胤祥:抓好换届后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集中换届,一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班子结构更优、活力更强,整体功能明显提升。对标新要求、融入新格局、担负新使命,组织部门需着眼长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打造实干担当、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干事创业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不仅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要聚焦党政一把手、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干部、新进班子成员三类"关键少数",精准实施递进式、全周期教育培训。强化政治历练,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为班子建设注入"清醒剂""营养剂"。强化专业训练,有计划、分层次开展"点单式"系统培训,培育本土创新型、实干型、专业型班子。强化实践锻炼,聚焦重点工作,设立干事平台、比拼舞台、竞技擂台,磨炼真本领、硬功夫。
"立政之道,察吏为先。"干部考核考什么、怎么考是指挥棒、风向标。突出"绩由事考、人以绩论"的鲜明导向,精准勾勒考评执行、效率、实绩"三维坐标系",做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平时监测抓执行,围绕重点任务落实,定目标、定责任、定标准,经常性深入开展"四不两直"现场调研,察看实情、倾听诉求、加油鼓劲。季度评估看效率,紧盯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民生实事,实行项目考评,晒进度、比速度、加温度,引导干部奋勇争先。年终考核评实绩,量身定制差异化综合"考卷",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准确考量单位班子工作实绩,切实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好班子是配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抓住"严""实"二字,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提升执行效力。日常监督无盲区,深入开展换届"回头看"调研,抓住"关键""风险"岗位干部,关注"履新期、闪光时"的心理波动,一体开展纪律、监察、派驻、巡察监督,及时发现"苗头",消除"萌芽"。制度管控全过程,聚焦项目审批、人事任免等"三重一大"事项,建立完善议事决策规则,全方位、全领域扎紧扎密制度"笼子",做到流程监控、过程管控、全程把控,推动干部权力运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奖惩兑现明导向,对表现突出、贡献较大的单位、班子成员,深化"三项机制"运用,强化正向激励,落实职务职级并行、调任转任等政策制度;对考核结果异常、波动较大的单位、班子成员,及时开展约谈提醒、调整交流,推动各级干部当好答卷人、交出高分卷。
东阿县委组织部部长周青:推动基层党建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落地才能生根,根深才能叶茂。基层党建工作千头万绪,关键是提高抓落实能力,推动党建工作落地生根。近年来,东阿县紧扣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探索建立"三张清单",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抓落实能力和实效。
聚焦问题清单明确方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抓落实的着力点。基层党建工作面广量大,找准问题、树好靶标,抓落实才更有方向性。实践表明,越是问题突出、基础薄弱的地方,越需要下大气力、对症下药,防止出现"木桶效应"。要把精准把握和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广泛开展"领题""蹲点""下沉""遍访"式调研,自上而下、上下联动梳理问题,把聚焦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基层关注的热点问题、制约发展的难点问题找出来,剖析病根、开准药方,让重点更加突出、目标更加明晰,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年初各级党组织梳理问题8大类94项,全部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要点和党组织书记履职问题台账,逐一对账销号、靶向整改落实,推动基层党组织聚焦问题共同想办法、定措施,既坚定解决好问题的信心,也明确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集中精力抓突破,把工作中的痛点、堵点、风险点变成创新的闪光点,以重点问题的攻坚带动全局的优化提升。
聚焦任务清单集聚资源。抓基层党建,重在抓好全域提升。长期以来,由于工作基础、重视程度、资源投入等方面的差异,农村、社区、非公、机关等领域党建工作开展不平衡,影响了整体效能。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树立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把各领域党建统筹起来、把各方面资源力量整合起来。近年来,东阿县以建立任务清单为抓手,明确打造农村党建联合体"四个工程"、社区党建综合体"三项行动"、非公党建共同体"两个提升"、机关党建融合体"一个品牌",在县级层面把各类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要素充分整合起来,推动重心向基层下沉、资源向基层倾斜、力量向一线集结,实现精准集约投放,让各领域党建目标更加明确、用力更加精准、保障更加有效,推动一大批"老大难"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