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部长2022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党课讲稿、经验材料-251篇(第8/54页)
坚持以学为先、筑牢根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及时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纳入市县党校、大巴山干部学院、巴中村政学院、干部讲习堂重点培训内容,分层分类举办读书班、主体班、进修班、研讨班等40余期,推动理论学习全覆盖。
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少而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有声有色。
全市6300余个党支部高质量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3200余件。召开全市"两优一先"表彰大会,隆重表彰90名个人、60个基层党组织,向1.6万余名老党员颁发纪念章,向8000余名党员发放温馨贺卡,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坚持全域统筹、一体推进,推动干教体系成型成势。
以县级党校分类改革为契机重塑干教体系,深入实施"一把手"提能、专业化领导干部培养、年轻干部铸魂"三大工程",加快构建集群式阵地、差异化培训、全要素保障"三大体系",致力打造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的一流干教品牌,努力将干部的时间、精力和关注点引导到学习提能、勤思善谋上来。"大巴山干部学院"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淬炼和政治历练"大熔炉","巴中村政学院"成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教育实践基地,"巴中干部讲习堂"成为常态化的干部综合素养补给平台......
坚持选贤任能
以鲜明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事业兴衰,唯在用人。一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全市组织系统紧紧围绕"五好"目标,以市县乡集中换届为统揽,优化干部选育管用工作,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使用,实现各级党政班子年轻干部数量、学历层次、专业化水平比例提升和平均年龄下降"三升一降"的良好效果,真正换出了新面貌、新气象、新担当。
用人导向既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
坚决落实市委"用好五种人、七种人尤其不能用"和"18字"要求,一手抓正向激励,让人品正、能力强、清爽干净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一批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扛硬活、打硬仗、一贯表现优秀的"干将"得到重用,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抢险救灾等重大斗争一线提拔重用干部占比达63.5%,12名乡镇党政正职走上了县处级岗位。一手抓反向约束,敢于向投机钻营、讲关系、架天线、打招呼、搞勾兑现象拔刀亮剑,因瞒报漏报个人事项、干部档案有问题、党风廉政不过关等因素,24名动议人选被放下,2名市管干部被免职。
干部结构跟上发展"节奏",后发赶超才有澎湃动力。
坚持把结构调优、功能调强,通盘考虑干部经历、专业、年龄、性别、党派等要素,严格县乡领导班子结构性配备要求,注重优势互补、梯次配备,防止结构"硬"、功能"软"。向文旅新区、经开区、财政、交通、水利等部门充实了一批专业干部;4家市管国企董事会、经理层主要负责人,均有相应专业背景;县(区)党政班子中熟悉党的建设、三农工作、对外开放的分别达45.6%、60.8%、24.1%,县(区)班子中女干部、年轻干部、党外干部等结构性人选应配尽配,全部达到省委要求。
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
坚持以大格局、大胸怀关注培养年轻干部,出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11条措施,首批选派28名干部"双向互派",94名干部到改革开放前线、项目工作一线、排难攻坚火线长见识、提能力、炼韧劲,着力蓄足事业发展"源头活水"。坚持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换届后40岁以下市管干部、35岁以下乡科级领导干部同比增长41.5%、26.9%。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
换届工作中,始终保持大兵压境、动辄则咎的高压态势,把风险研判贯穿始终,提前部署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和干部人事档案审核"两项专项整治行动",开展3轮全覆盖督查督导,未发现违反换届纪律的人和事。制定公务员调任实施细则、平时考核办法等系列制度,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同时,深入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出台退岗干部、受处理处分干部管理等办法,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释放"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满满正能量。
坚持强基固本
以组织体系优势凝聚发展强大动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年来,全市组织系统坚持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着力夯实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筑牢坚强战斗堡垒,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
夯实基层基础是组织建设的关键。
在农村,扎实开展"筑网强基"行动,标准化设置村级党委22个、总支399个、支部895个。顺利完成全市1809个村(社区)"两委"换届,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4%,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高8.5个百分点、平均年龄下降3岁,班子结构全面优化,整体活力明显增强。
在城市,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推行"三联三融"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17个街道全面推行大工委,构建形成"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架构。
在两新领域,聚力推动"两个覆盖"集中攻坚,新成立行业党委8个,新建党组织77个,打造王府井-黄家沟片区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示范片,巴中西部国际商贸城被评为"全省十大两新党建示范商圈市场"。
同时,扎实开展机关党建"灯下黑"、企事业单位党建"两张皮"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95个,推动国有企业、公办学校、公立医院等领域党建工作实现新提升。
党建引领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重要之举和必然要求。
扎实推进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出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六抓六促"具体措施,推动各类资源下沉、打牢振兴基础。着眼帮扶有为选派过硬力量,向765个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帮扶队员2269名,向345个产业环线、地理边远等其他村选派帮扶干部851名。着眼发展有路抓实村级集体经济,新增集体经济年收入100万元以上村2个、10万元以上村25个。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方向、目标、方式和效果,把城乡基层治理与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协同推进,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治理"四张任务清单",逐项定人、定时、定责,有效破解"多头管、无人干"问题。创新推进"十项微改革",深化184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6个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1058个城镇老旧小区治理攻坚。开展"群众诉求大起底",组建"巴中跑团",解决群众实际问题4500余个,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坚持改革创新
以科学有效政策机制广聚八方贤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年来,全市组织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更加坚实。
"硬核"的政策是做大人才"蛋糕"的突破点。
创新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配套出台现代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和人才工作先行区"1+4"支持措施,首次将"双一流"高校本科生、产业人才、柔性引进人才纳入支持范围,人才待遇在川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2021年下半年,第四届"智汇巴中·才领未来"专项引才活动走进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14所高校,签订意向协议1579份、同比增长45.93%,创历史新高;全年引进急需紧缺人才548名、同比增长20%,首批柔性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5名......这是巴中人才新政成效显现最有力的证明。
事业、平台、价值是实现留住人才的关键之举。
围绕再造培育平台,坚持"不唯高大上,更重实效性",与巴中"1+3"主导产业相适的9所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用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等20余个;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启动建设首个人才科创"飞地"。深化人才评价,评选市级领军人才15名,3名专家人才入选"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
围绕再造干事平台,扩大"职称评聘绿色通道"适用范围,降低"特设岗位"适用门槛,完善"岗编适度分离"机制,畅通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动渠道,对优秀人才实行身份转变、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职务提升"四个优先",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留住人才,还要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努力让各类人才有归属感、幸福感、荣誉感。
市委召开专家人才座谈会,为40名专家人才发放荣誉证书。制定《市委市政府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方案》,市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42名高层次专家人才。全面推行"巴山优才卡"制度,建立"1+6+N"人才服务体系,新装修人才公寓248套,拓展"青年人才卡"服务项目20余项......拴心留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加快形成。
东风浩荡满眼春,万里征程催人急。2022年,全市组织系统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攻坚破局年"为主题,以"提质进位"为目标,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株洲市委组织部部长李武宁:厚植制造名城人才优势
产业是人才成长的舞台,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引擎。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闭环运行、融合互促,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才有坚实智力支撑
聚焦痛点难点堵点大胆改革创新,破除各种有形无形的弹簧门、天花板,建立健全放权松绑与约束监督相结合的人才管理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湖南株洲是"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工业城市,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340多项第一。近年来,株洲市立足工业城市特质,围绕培育制造名城集聚高端人才,以深厚的人才资源优势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发愤图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振老工业城市雄风,不断提升在全国先进制造版图中的位势。
坚持产才融合,打造人才集聚磁场。产业是人才成长的舞台,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引擎。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闭环运行、融合互促,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才有坚实智力支撑。聚焦主导产业引。立足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硬质合金等支柱产业及其"卡脖子"技术,推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揭榜挂帅"和"赛马"制,以"企业出题、政府张榜、能者解题"方式,面向国内外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努力打通产业"卡链处"、补好人才"断链点"。聚焦发展需求育。立足2个世界级、1个国家级和多个区域级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制造"匠才"。实施企业家成长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还懂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发挥株洲职教城优势,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为产业发展输送技能人才。聚焦重点项目用。积极探索建立项目与人才对接机制,定期组织科技、发改等部门,为重点项目配人才,为重点人才挑项目,为重点项目建设引进或配备专业技术人才。
坚持改革创新,构筑人才荟萃优势。聚焦人才个体和用人主体反映的痛点难点堵点大胆改革创新,破除各种有形无形的弹簧门、天花板,建立健全放权松绑与约束监督相结合的人才管理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用人主体和人才活力。大力支持自主引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以市场化、社会化手段推进人才资源配置。注重吸纳企业优秀招聘专员进入市招才引智队伍,建立高校人才直达企业快速通道,鼓励民营企业柔性引才。大力支持自主识才。人才评价具有"指挥棒"作用,要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来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推动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企业自主开展人才评价,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资源配置权。大力支持自主举才。加大企业举荐人才力度,实施"行行出人才"荐才行动,支持税收贡献突出的企业举荐核心人才评定高层次人才。聘请知名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担任株洲"招才引智大使",以才引才、以才聚才,释放"链式"效应。
坚持筑巢引凤,营造人才发展生态。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吸引集聚人才,靠政策更靠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要营造待遇适当、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厚植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发展土壤,努力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政治上关心。健全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机制和人才工作者直接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定期组织"政企早餐会",大力吸纳优秀人才入党,推荐优秀人才参选"两代表一委员",不断增强人才归属感。生活上贴心。完善软硬件设施,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兑现奖励、奖补、购房补贴等各项经费,完善人才"绿卡"制度,加大人才公寓、人才驿站建设管理力度,努力为高层次人才解决住房、就医、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关键小事",不断增强人才获得感。事业上尽心。结合国家所需、湖南所要、市场所盼、株洲所能,为各类人才搭建更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干事创业平台,不断增强人才价值感。氛围上舒心。加强城市营销,塑造城市形象,加大企业家专题宣传和典型人才宣传力度,举办人才主题月活动等,营造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人才认同感。
坚持党管人才,凝聚人才工作合力。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把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党委(党组)定期研究重大人才政策、重点人才问题、重要人才工作;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扛牢"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组织部门抓统筹、抓协调、抓推进,有关部门要抓具体、抓落实、抓保障,努力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大人才工作格局。要传导工作压力,将人才工作纳入绩效评估和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推动形成积极创新、争先进位良好态势。加强政治引领,根据各类人才的年龄阶段、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因素,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情国情市情、形势政策等教育,引导人才涵养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的有机统一。
赤峰市组织部部长孙艾芳:培养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
科学把握干部成长规律,突出战略规划,强化递进式培养,从基层墩苗开始,多岗位历练、多层面考验,让干部经历更丰富、能力更扎实,防止年轻干部变成"速生材"
全面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要求,不断深化差异化考核,推动年轻干部同台竞技、同场赛马,精准科学评价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让年轻干部看到,只要扎实工作组织就不会埋没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要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成为党和人民忠诚可靠的干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结合换届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把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营造有利于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着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坚持用严格的政治历练塑造年轻干部。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首要任务是教育引导他们始终对党忠诚,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为管根本、保方向的基础工作来抓,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全面开展年轻干部政治能力履职能力培训,确保年轻干部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要推动年轻干部不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丰厚滋养、砥砺精神品格、校准人生航向,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增强做党的事业接班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注重发挥党内政治生活"熔炉"作用,督促年轻干部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党员宗旨意识,打牢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的根基。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磨砺年轻干部。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年轻干部要在实践中历练、在斗争中提高,在艰苦边远地区、重大斗争一线壮筋骨、长才干、砺心性。要把火热实践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最好课堂,有计划地把政治素质好、有能力、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放到改革发展稳定一线去摔打,把重担压到他们身上,让他们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经受难事急事锻炼。要科学把握干部成长规律,突出战略规划,强化递进式培养,从基层墩苗开始,多岗位历练、多层面考验,让干部经历更丰富、能力更扎实,防止年轻干部变成"速生材"。要注重扬长避短,用其所长,根据年轻干部的专业特长、性格特质、成长经历,精准科学培养锻炼干部,确保锻炼培养方向与岗位特点、工作职责相贯通,与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相契合。
坚持全方位综合施策激励年轻干部。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工作热情高、干劲足,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事业发展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要着力形成鼓励担当、崇尚实干的良好政治生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大胆选拔使用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大力选树敢于担当负责的先进典型,让实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要加大关爱政策落实力度,把政策和待遇向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区倾斜,巩固深化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成果,经常与干部谈心谈话,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要全面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要求,不断深化差异化考核,推动年轻干部同台竞技、同场赛马,精准科学评价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让年轻干部看到,只要扎实工作组织就不会埋没。要保护好年轻干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加强容错纠错,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引导他们放下顾虑、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全意干事创业。
坚持从严从实管理监督年轻干部。年轻干部处在人生阅历的丰富期、政治素质的积累期、工作本领的提高期,只有从严从实严格管理,才是对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真正的负责。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切实把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统一起来,把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衔接起来,把八小时之内的管理和八小时之外的管理贯通起来,教育引导年轻干部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要在日常跟踪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年轻干部在关键时刻、重大考验面前站稳政治立场、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政治自律,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个人发展服从组织决定,不搞自我设计和预设晋升路线图,克服急功近利、坐等提拔等消极思想。要加强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年轻干部调研,把不符合条件、相形见绌的从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中及时调整出去,把表现突出、有发展潜力的及时补充进来,始终保持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一池活水"。
张家港市委组织部部长朱艳:优化干部选育管用链条
党员干部是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牢牢抓住干部队伍建设"牛鼻子",不断强化融合思维、前瞻思维、创新思维,优化干部选育管用链条,建设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强化融合思维,构建干部资源"大循环"。拓宽"大视野"、树立"大格局",系统谋划长远"整体账",充分挖掘干部资源的整体效能,实现"1+1>2"的叠加效应。把握好"一盘棋"与"一着棋"的关系。下好"一盘棋",就是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只要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不管来自机关、乡镇、企业哪类单位,不管属于公务员、事业人员、编外人员哪类身份,都要及时纳入组织视野,千方百计关注好、培养好、使用好。下好"一着棋",就是要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从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角度,科学研判"该用谁",而不是从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角度出发,简单"拨弄人头"、考虑"谁该用"。将"用好一个、激励一片、带动一群"作为干部调配的目标方向,及时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以用人导向引领干部奋斗指向。把握好"扎根"与"交流"的关系。专业干部队伍建设要保持"定力",围绕高质量发展关键节点,研究制定重点专业领域干部培养计划,广泛营造"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的良好氛围,让专业干部在专业领域、专业岗位上蓄力成长、扎根奉献,推动专业干部梯队持续建优、"专家型"领导干部储备不断增强。干部交流特别是年轻干部交流要提升"魄力",既要立足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更大力度推动年轻干部跨部门、跨条块交流,让整个干部队伍动起来、活起来,着力实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也要从加强干部培养、激发干部潜能出发,推动年轻干部"走出舒适区,探索未知区",消除职业倦怠、打破思维定式、保持进取状态。
强化前瞻思维,优化干部培养"全周期"。坚持近期需求与长远战略相结合。树立"走一步,看三步"的思维,着眼长远,统筹谋划、科学实施干部梯队建设工作,切实构建"短期建优梯队,长期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建设科学合理的干部梯队,既需要绘好"施工图",更离不开抓好"施工队"。要将干部梯队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层层落实党组织负责人抓干部梯队建设的政治责任,推动各层各级拔高站位、转变思想,坚决破除本位主义、跳出条条框框,凝聚做大做稳年轻干部"基本盘"的工作合力,推动实现优秀年轻干部争相涌现、人才辈出。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相结合。把"量质并重"的要求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拉长时间轴、着眼全流程,系统优化干部"选育管用"的完整周期。创新模式、拓宽渠道,把底子好、潜力足的"好苗子"引进来、留下来,不断充实优秀年轻干部的源头储备。搭建平台、丰富载体,按"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为各层各级干部精准赋能,加速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养。树牢"吃苦才吃香,有为才有位"的风向标,以挂职实训等方式,推动年轻干部到改革发展前沿、急难险重一线,经受艰苦岗位、繁重任务的磨砺考验,实现年轻干部在"干"中成长、在"干"中选拔。
强化创新思维,提振干部创业"精气神"。解放思想接天线、抓宏观。突出与时俱进、与时偕行,紧扣高质量发展中心大局,引领广大干部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的生动实践中,不断赋予"张家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张家港精神"这个"传家宝"永葆生机、代际传承。注重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抓住开发区"去行政化"的改革契机,厘清开发区与乡镇(街道)的职能边界,推动开发区全面瘦身强体、回归经济主业,乡镇(街道)聚焦社会治理、专注民生福祉。着力打破"大锅饭""铁饭碗"的老观念老机制,研究探索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模式,增强经济一线干部的内生动能。注重抓落实、抓成效,从解决影响干部担当作为的堵点问题出发,不断创新工作举措、优化工作路径,在坚持从严主基调的前提下,持续加强对干部的精细化激励、精准化关爱。进一步推动"三项机制"往深里走、往实里走,研究"三项机制"细化实施办法,强化"正面清单""负面清单"运用力度,放大典型引路、榜样引领的示范效应,让干部切身感受到"有强度"的激励和"有底线"的包容,广泛营造"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浓厚氛围。进一步畅通干部"能上能下"的通道,聚焦中层干部"中梗阻"问题,明确"能下"的情形,按"教育为先、分类施策"的思路,综合运用提醒谈话、"考验型"交流、降职降级等举措,努力为人岗不适的干部"找出路",坚决向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亮剑",持续树牢激励担当、鞭策后进的正确导向。
宜宾市委组织部部长李静:厚培高质量发展人才动能
坚持人岗相适、以用为本,客观评价人才、充分信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探索推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尊重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客观规律,大力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客文化,允许人才"二次创业""跌倒再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四川宜宾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意识,紧紧抓住政策机制创新和引进、培养、使用、服务四个环节,健全工作体系、创新思路举措,加速融入全国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以更优政策,加强人才激励扶持。人才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政策的竞争。只有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优厚的人才政策,才能更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把握主动。突出抓好机制改革。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聚焦制约人才发展的编制、职称、待遇、科研项目实施、科研经费管理等突出问题,强化措施、精准施策、逐一攻坚,有效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梦想价值顺利实现。突出抓好激励扶持。采取"资金+基金""政府+市场"相结合的模式,用好用活两院院士来宜创新创业十条措施、大学城科创城人才支持保障措施等系列政策,在科研经费、办公场地、投资融资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不断巩固人才政策比较优势,充分释放人才政策"磁场"效应。突出抓好投入保障。充分认识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始终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健全完善人才多元投入机制,持续提升人才政策吸引力和竞争力,真正让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一流业绩获得一流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