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要点-45篇(第17/51页)
3.平常抓"日周月"排查。融合《非煤矿山重大风险管控清单指南》,督促企业分岗位制定隐患排查清单。严格隐患排查"日周月"工作机制,推进岗位排查和安全员排查"双轨并行"。实行员工辨风险、班组评风险、专家定风险、分级定责控风险四位一体管理风险体系,重大隐患整改要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
4.关键抓总工制度落实。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管理和技术管理"两套机构"。把总工程师制度落细做实,严格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审查、实施和监督,严格技术决策权和指挥权,严格履职抄告制度、述职制度和诚信管理制度。聚焦"两虚假""两出借"突出问题,深化技术服务机构整治,塑造有良心、有担当、有诚信的矿山安全技术服务团队。
5.重点抓一线岗位规范操作。聚焦一线岗位员工会操作,落实全员参与、全过程孕育、重点岗位全覆盖的"三全"举措,推动一线岗位员工安全责任落实,坚决杜绝岗位员工违章作业。开展企业主要负责人、总工程师、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建立矿山逢查必考制度,查考结合、以考促培、以考促改。
(三)坚持规模化发展,筑牢安全保障根基。
1.严格"两低"限制。水泥用灰岩和建筑石料用灰岩新设最低生产规模少于51万吨的,已设采矿权整合扩能(或增划资源)最低生产规模少于50万吨的,或最低开采年限少于3年的,原则上不再向市局申报安全设施设计评审;因乡镇(街道)民生工程等建设确有需求的,按照市上有关要求,要说明原因,需提前报市局审批同意后方可上报。
2.提速"小散乱差"矿山整治。深入推进矿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依规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产能。
3.提速"机械化"改造。落实《金属非金属矿山新型适用安全技术及装备推广目录(第一批)》,引导支持中小型矿山加快凿岩、撬毛、支护、铲装、运输等机械化改造,大型矿山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和重点岗位机器人替代。2023年底,全县所有露天矿山破碎进料口机械化改造达到100%;地下矿山机械排危100%。
4.提速"信息化"赋能。加快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领域创新应用。加快"智能视频监控+安全风险管控+'互联网+执法'"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矿山岗位作业、企业管理、监管执法多跨协同,以全域数字化推动矿山治理模式变革、方式重塑、能力提升,统筹推进矿山重要区域视频与局应急平台联网率达100%,破碎进料口视频监控达100%。
5.强化示范引领。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数字化创新,践行新发展理念,开展"全生命周期安全绿色智慧矿山"示范创建,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型现代化矿山,引领全县矿山迭代升级高质量安全发展,积极推动全县大型矿山建设项目落地。
(四)严格监管执法,强化事故责任追责。
1.严把行政许可关。严把开采深度超800米、与煤共生金属非金属矿山,边坡高度超200米、开采规模超1000万吨的露天非煤矿山,以及坝高超200米、库容超1亿立方米的尾矿库建设项目安全准入关。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新建项目一次设计或者经改扩建后年产300万吨及以上或者最大开采深1000米及以上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建设项目、对年产1000万吨及以上或者边坡高度200米及以上的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建设项目,一律报市局后送国家审核。
2.切实加强监管执法。坚持执法"清零"和执法"三个强度"提升,加强"四不两直"和暗访执法检查,强化解剖式、警示性,强化安全责任保险和工伤事故介入事前调查,溯源事故真相,剖析事故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全面加强类似事件防范。
3.严格事故" 一案双查"和"三责同追"。按照市上有关要求,对不具备安全条件且又发生事故的矿山,强制停产停业整顿。发生一般事故死亡1人的,一律停产3个月;发生一般事故死亡2人的,一律停产6个月;发生较大事故的,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提请属地政府依法关闭。坚持"有案必查、一案双查、三责同追、四不放过",严格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协作联动,推动落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事故"行刑衔接"。
三、保障措施
(一)统筹全县"一盘棋"。
以县政府名义制定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推动市政府《关于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地,统筹全县矿山安全发展,形成工作"一盘棋"。加强对属地乡镇(街道)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的业务指导,落实属地乡镇(街道)非煤矿山"一对一"监管,扭成工作"一股绳"。
(二)强化矿山服务。
落实矿山联合选址制度,协同推进"净矿"出让,服务安全发展。依托矿安办平台,建立部门协同季度例会机制,及时化解企业急难愁盼。
(三)严格矿山安全考核。
进一步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考核,凡发生事故均要在乡镇(街道)年度考核中扣分,取消当年矿山安全生产工作评先评优资格。
2023年全县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2023年全市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要点》和《2023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结合我县矿山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本要点。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严管优服,切实加强监管力量与能力建设,实行以我为主与依托专家队伍支撑相结合,有效落实分级属地监管责任,督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逐企弄清矿山安全生产的硬件条件(工艺、技术、装备、队伍等)、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的构建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健全与落实、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动态达标、重大风险隐患管控治理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与演练、应急救援机制的建立等情况底数;全面深入分析研判矿山突出安全风险隐患,对风险隐患突出矿山实施重点监管;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引导推动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升级和智能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采取合法有力有效办法措施,推进全县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坚决防范遏制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全县矿山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
二、靠实责任,推进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一)健全完善矿山安全监管制度机制
1.全面落实矿山安全监管责任。按照《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关于进一步压实矿山安全监管监察责任切实消除监管盲区的通知》要求,全面落实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县安委办督导监管责任。
2.运用约谈问责等方式强化企业责任落实。持续压紧责任链条,对矿山及其上级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履行不到位、问题隐患整改不彻底或者屡查不改的,综合运用提醒、告诫、督促整改谈话和实施警告、行政处罚等方式,加大安全生产问责力度,靠实企业主体责任。
(二)严把矿山安全生产许可准入关
3.严格矿山安全设施设计"三同时"规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关于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组织不少于5名专家审查非煤矿山安全设施设计,落实现场复核工作机制,逾期未完成建设的项目,要重新履行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程序。
4.统筹安全许可申报和现场核查。配合省、市应急部门做好安全生产许可现场核查和问题整改等,对全县矿山安全生产许可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县应急局要全面掌握辖区内矿山企业的各类证照情况,指导企业完善申报资料,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未按期延续的,一律先执法后办证。
5.聚焦"放管服"优化审办流程。规范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审批办理程序,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缩短证照办理时限,实现从"线下跑"向"网上办"转变。
(三)深入开展矿山安全生产整治
6.开展露天矿山边坡管理专项整治。所有露天非煤矿山要开展边坡专项治理,边坡现状高于100米的露天矿山和排土场,每年要进行一次边坡稳定性分析。
7.开展矿山安全培训专项检查。严格按照《甘肃省矿山安全培训专项检查实施方案》要求,严厉打击不培训、假培训,培训不到位,考试徇私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实行矿山"五职"矿长报备,分批次组织好矿山"五职"矿长和安全管理人员集中考试。
8.开展露天转井工开采矿山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摸清利用上部露天采坑排放尾砂等矿山底数,督促企业开展全覆盖排查,落实各项整治措施,并组织专业力量对安全风险等进行评估论证。
(四)提升矿山综合安全保障水平
9.提升矿山标准化建设质量。严格执行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要求,鼓励提高标准化等级。正常生产的非煤矿山要在三年内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化水平。
10.定期开展矿山领域风险研判。针对矿山系统性、区域性和基础性风险,定期开展风险研判,紧盯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定期发布风险分析报告和安全警示提示信息,推动企业化解防控各类风险隐患。
11.落实矿山企业紧急情况停产撤人规定。矿山企业要在调度室醒目位置张贴紧急情况停产撤人授权书,积极与气象、地震、自然资源等部门沟通会商,建立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协调联动机制和信息通报制度,完善"叫应"机制,出现险情,第一时间组织撤出受威胁区域人员。
12.开展矿山事故案例复盘溯源。认真落实《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关于2022年矿山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的通报》提出的各项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工作要求,组织矿山企业观看省应急厅制作的景泰"7·23"煤矿重大边坡坍塌事故、红沙岗一号煤矿"6·5"事故等10起警示教育视频,以案示警、以案为戒,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五)坚决整治非煤矿山突出问题
13.提升露天矿山安全保障能力。露天矿山应严格按照设计,自上而下分台阶开展,严禁掏采或"一面墙"开采,运输道路坡度、宽度,排土工艺、排土顺序、总边坡角、排土挡石坝应符合标准要求;古浪县铁柜山石灰石矿等露天矿集中开采区域,应进一步核实相邻矿山之间的安全距离,并采取相应对策,确保安全生产。
14.开展好"解剖式"安全会诊。统筹露天边坡整治、安全培训专项整治等,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开展"解剖式"安全会诊,帮助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问题。
(六)推进矿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15.落实全国矿山智能化建设视频会议精神。加快先进技术和装备在矿山安全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智能化技术与安全生产融合发展,引导矿山企业以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实现"自动化减人,机械化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