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年上半年全区法治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
关于2023年上半年全区法治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区法治建设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XX、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多措并举,狠抓落实,稳步推进法治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现将上半年全区法治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始终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
一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深化。全区各级党委(党组)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会、报告会、干部例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作为区委党校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重点课程,作为全社会法治工作者必修课,各部门各单位开展了全战线、全覆盖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活动,并转化为推动法治建设的思想自觉。上半年,组织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等活动18场次。
二是法治建设主体责任不断靠实。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全区各级各部门按照法治XX建设"一规划两方案"(即:《法治XX建设规划(2021-2025年)》、《XX市XX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XX市XX区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要求,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今年上半年,各单位会前学法50余场次,举办各类法治讲座30场次。
三是持续强化法治建设督查考核。将法治建设纳入全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发挥区委依法治区办统筹协调、督促落实作用,确保法治建设重大部署、重要任务、重点工作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开展法治督察3次。
(二)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制定了2023年领导干部学法计划,对全区领导干部学法作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常务会议会前学法、举办法治讲座培训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认真学法用法,不断凝聚法治建设共识。持续推进行政决策法治化,落实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制度,凡涉及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重大决策事项,都组织专家、专业机构进行论证,尤其是涉法事项都征询法律顾问的意见建议。
二是切实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对全区2941项权责清单事项和1062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和"合规性审查"。全面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对16家单位144个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材料明细在政务大厅窗口显著位置摆放,简化办理要件,提升办事效率。开展行政执法能力三年提升行动,对全区1367名行政执法人员积极开展培训,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切实提升了全区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审查制度,对备案不及时的部门及时进行了督促,全区行政执法部门执法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三是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全面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目前,全区所有行政复议案件由区司法局办理。进一步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坚持便民利民、应受尽受原则,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和时限对行政复议申请进行审查,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合法的行政救济申请权。今年以来,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6件,受理6件,其中维持1件,驳回1件,确认违法1件,终止1件,正在办理2件。行政应诉案件11件,均及时提交了答辩应诉证据材料,并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政府领导积极参加了诉讼案件开庭审理。
(三)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以迎接省、市"八五"普法中期评估为契机,督促指导各级各单位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开展"法律八进"活动。今年上半年,共开展法治宣传教育88场次,发放宣传资料5.4万余份,全区63名法治副校长为全区中小学开展法治讲座430场次,邀请XX教授开展法治讲座1次。
二是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指导村(居)依法制定基层组织工作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和自治规范,为村(居)管理、民生事务、生产经营等活动提供法律意见。目前全区已创建83个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9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3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培养"法律明白人"1727人,带动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特色法治乡村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是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结合当前开展的"三抓三促"行动、主动创稳行动和"铸忠诚警魂"活动,围绕全区乡村振兴任务,坚持定期排查和重点节点集中排查相结合,积极推进"阳光调解"等多元化化解机制,以创建"枫桥式"司法所和"枫桥式"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契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联系基层、贴近群众、信息灵通、方便快捷的优势,做好矛盾纠纷预防预测和排查调处工作。今年以来,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02起,调处902起,调解成功889起,调成率为98.5%,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1.4万元。
(四)扎实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按照中央依法治国办和省、市统一部署,自今年3月份至10月底,在全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自整治开展以来,我区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各相关单位扛牢主体责任,专项整治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XXX同志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XXX同志、区政府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XXX同志任副组长,纪委监委、政法委、宣传部、检察院、公安分局、司法局、交运局等单位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和6个专责工作组,制定印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工作方案》,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发布了专项整治公告。
二是紧扣目标任务,工作不断走深走实。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和区交通运输局坚持"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紧扣逐利执法、执法不规范、执法方式简单僵化、执法粗暴、执法"寻租"等六个方面重点整治内容,深入检视自身问题,认真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建立工作台账,边查边改、祛疴治乱。坚持开门抓整治,畅通群众投诉渠道,通过各类举报投诉平台,广泛收集问题线索,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排查出11个问题线索,其中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排查出9个问题、区交通运输局排查出2个问题,已整改完成9个,2个正在整改。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为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大力宣传专项整治工作,充分展现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工作新作为、新气象,营造群众参与和支持的氛围,形成专项整治正能量。全区共开展集中宣传2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悬挂宣传横幅36条,滚动播放专项整治工作宣传标语1200余次,在城区主要路口制作固定宣传牌14块。
(五)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进一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宣传应用"12348XX法网"平台,实现了平台业务与法律宣传、人民调解、公证、法律援助等业务的一站式应用。积极发挥村(居)法律顾问在宣传法律法规,参与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化解,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作用,为村(居)和广大群众提供了普惠性、公益性的法律服务。学习贯彻新修订的《XX省法律援助条例》,扩大援助范围,降低援助门槛。今年上半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61件。
二是加强对律师事务所监督管理。强化对律师行为的日常监管,对执业活动和执业纪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律所建立健全诚信档案、诚信监督等制度,促进我区律师行业服务水平提高。切实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七一前夕,有4家律所7名律师被市司法局、市律协授予优秀律师事务所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三是创新公证服务方式方法。推出"绿色简便公证"服务理念,通过在小区设立公证服务点,采用上门服务和"零接触"视频线上公证相结合的方式,开辟公证绿色通道,切实为当事人提供便利服务。同时严把受理、审查、审批、出证四关,从程序上和制度上保证公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上半年,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1476件,公证咨询1750人次。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打算
今年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法治建设工作任务,合力推进法治XX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个别单位对法治建设的认识还不足;二是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不高;三是普法宣传的方式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履行法治建设工作职能,努力完成各项法治建设工作任务。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广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加强社会面宣讲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网络、进宗教场所,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二是不断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加大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力度,强化对行政执法案件办理情况的检查考核。积极推广柔性执法制度,全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专业知识和党性修养学习培训、考核力度,努力提升法治建设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积极创造良好的法治化社会环境。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认真组织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化跟踪督办,全力抓好法治为民办实事落地落实,切实解决好法治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具体实事项目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和企业在法治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