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领导调研报告-26篇(第28/44页)
四是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打好治水、治气、治土"组合拳",深化"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清新空气示范区"创建等工作,让"台州蓝""台州美"成为金名片。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的环保制度,牢牢管控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深入实施河长制、湾(滩)长制、湖长制,全面强化巡、管、护的职责。
五是推动民生事业发展。以教育、医疗卫生为重点,拿出超常规的举措,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跨越式发展。教育方面,瞄准全省第一方阵,着力打造教育高地,培育一流名校,全力引进国内省内顶尖中小学和学前教育资源,提升整体质量。卫生方面,坚持量质并举,全力引进国内排名靠前的知名医院和一流专科医院,启动市级医院创"三甲"工作,探索以县(市、区)为单位建设医联体、推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
六是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加强对城乡垃圾分类、清运、处置以及城市店面房、广告招牌、停车、小区物业等有效治理。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推广智慧水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管网、智慧安全、智慧环保等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城市管理长效化,健全城市网格化管理、街(路)长制、城管工作站等制度。推动管理重心下沉,加强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治理,培养社工队伍,打通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
七是推进美丽乡村升级。启动实施"新百千工程",以更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全域推进美丽乡村扩面提质,促进"点上美"和"全域美"统一,变"盆景"为"风景"。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加快生态公厕普及,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深入推进"田园革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整洁田园、美丽农业。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的修缮、保护、开发,留住乡愁。
八是促进社会文明提质。不断把文明城市建设推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构筑台州社会文明新高地。充分发挥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其进一步融入城市精神,更好地感召人、鼓舞人。拓展深化提升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台州人"主题教育实践,培树更多的道德模范、台州好人、最美人物,让文明之花开遍台州大地。
坚持生态兴县 立足自身特色
--新昌乡村振兴路径探索的调研手记
中共新昌县委书记 邵全卯
新昌是个山区县,无论区域面积还是人口占比,农村都占了大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较重。根据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决策部署,5月27日至28日,我与县农办、农林局、交通局、旅委等相关部门同志前往东茗乡,进行了为期2天1夜的蹲点调研,希望通过同农村基层党员群众的面对面交流,了解乡村振兴的问题和困难,明确路径,落实措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新昌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为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贡献。
实施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东茗乡是新昌县乡村旅游特色乡镇之一,地处新昌县西南部,距城区17公里,面积近50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共5279户、1.3万余人,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2%。这几年,搭上了乡村旅游的顺风车,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相继摘得了"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并入选省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名单。
在这里,我先后调研了前后坪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白岩村的乡村旅游招商选资项目--倒脱靴乡村公园、东丰坑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情况,督查了通景公路建设,走访了下岩贝村的几家农户,考察了豪源农业基地,看望了乡中心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从走访调研情况来看,县里要求的"三治一提升"、垃圾分类、乡村旅游发展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落实,实施成效也十分明显。比如,前后坪村把垃圾分类纳入了村规民约,建立荣辱榜,村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成了县里的示范村。又如,下岩贝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吸引了上海等地的客人来此租房常住,并成为长三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许多老百姓靠着"卖风景"就过上了好日子。总体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村发展变化很大,尤其是基层干部群众勇于作为的意识很强、干事劲头很足,都想着要为村里的发展做点事情。
实施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晚上,我邀请8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召开了乡村振兴座谈会。从大家的言谈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农村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的渴求,也了解到了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是集体经济增收办法还比较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二是乡村旅游发展碎片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民宿、农家乐发展水平不高,大多属于"低小散"。
三是农村的配套设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道路交通已经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东茗乡的困境,其实也就是全县农村发展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我要求相关部门及时梳理,统筹谋划,积极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对村干部普遍关注的如何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问题当场提出了三点意见:一要珍惜村里的资产资源,发展也必须考虑可持续原则,不能贱卖贱租,相关部门要制订专门的政策,限定期限;二要量力而行搞建设,不能拍拍脑袋就上项目,更不能有"一口吃成胖子"的想法;三要把握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平衡点,构建起共建共赢的好机制。
下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思路
一路调研,一路收获,我感受到了群众想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看到了农村发展的无限希望,越来越对乡村振兴充满了信心,工作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1.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理念的转变。思路决定出路,必须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特别是村干部的思路要转变,杜绝等靠要的思想,切实把主体责任担起来,结合上级和县里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引导政策,从每个村的自然禀赋、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实际出发,科学制定一条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2.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优势的发挥。生态是新昌最大的优势,要坚持"生态兴县"不动摇,把新昌农村生态良好的优势发挥出来,借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东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建设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A级景区村、精品民宿,打造新昌乡村旅游品牌,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此过程中,必须突出强村富民的导向,把村里集体资产用起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使集体经济和农民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3.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的发展。新昌是个农业特色县,但产业竞争力还不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产品供给质量、供给效率还有很多文章可做。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巩固茶叶主导产业,提升水果、山地蔬菜等特色块状产业,建成一批高标准优质农产品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农业特色园区,努力提升农业的附加值。
4.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保障的加强。一要加强人才队伍保障,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要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培养一支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带头人队伍,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二要加强政策保障,突出实效、精准、规范的原则,制订出台鼓励扶持乡村振兴的政策,通过政策的引领和推动,加速乡村振兴。三要加强环境保障,要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把农村打造成大花园,吸引更多的"人潮""钱潮"。
蹲点时短,振兴路长。总的来看,现在新昌乡村振兴的时机已经具备,条件已基本成熟,各项工作蓄势待发。只要我们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
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
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
--天台县平桥镇下王村蹲点调研报告
浙江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熊建平
按照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要求,6月20日~22日,我到天台县下王村围绕统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开展三个整天、足不出村、吃住农村的深度蹲点调研。3天调研中,随机访谈了农户、乡贤代表16户,夜访村民5户,重点访谈了县委书记、县农办主任、镇委书记、驻村干部、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等三级主要干部7名;利用半天时间,列席了下王村两委主持召开的村民主协商议事会,村民议事员围绕本村重点项目进行广泛讨论,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利用半天时间,主持召开下王村、平桥镇乡贤代表等参加的乡村振兴乡贤工作座谈会,围绕发挥乡贤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建议。通过这次蹲点调研,既在点上深入掌握了一个村的基本情况,又对面上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一、基本情况
下王村地处天台县西部平原中心地带,东距平桥镇镇区约1公里,南邻始丰溪,西邻省级农业园区,北邻62省道,地理位置优越。全村有耕地1970亩,山林2933亩,自然资源丰富。村内共755户,总人口2458人,有村民小组29个,党员68人,村民代表70人,常年外出人口828人,主要从事家具、筛网产销等行业,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约8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约2.3万元。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先后获评省级生态村、省级森林村庄、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县经济强村竞赛活动先进村以及县、镇两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1.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下王村是天台县最早开展土地流转的村庄之一,摸索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农户"的致富路。全村共流转土地1200余亩,占全村土地的70%,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目前,已开发梨园500亩、桃园300亩,每年产值超4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50余万元。同时,还在62省道旁建了农贸集散中心,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做"招商引资"文章,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创造30余万元收入。目前,该村正在全面加强产业拓展,通过发展水果采摘游、农耕体验游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多元化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资源较为丰富,特色比较鲜明。下王村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明显,乡村气息浓厚。依托始丰溪独特资源,布局规划了省A级景区村创建计划;村内200多年老宗祠基本元素保存完好,尽管原来20多处连片古宅如今只剩3处,仍有一定特色优势;拥有舞狮、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目前,该村正在按照"农业+旅游"模式,谋划与周边三个特色村形成"产业联盟",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力打造集产业、观光、旅游、生态于一体的新产业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