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调研报告-40篇(第80/81页)
发展有着不同的任务,且各个阶段之间互相联系与影响。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培训研修机制,主要是通过经验交流、教学研讨、专题培训等方式,建立和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师的定期联系机制,尤其是大学教师要到中小学校合作开展道德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
同时,因受限于知识来源和专业背景,中小学思政教师对思政课的一些新要求,恰恰是高校思政教师的所长。大中小学一体化的一些专题性研修和培训, 如"法治教育",对于中小学思政教师在法治教育教学标准设定、内容衔接、方式方法、课程设置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整体提升将会有很大帮助。
(2)充分发挥上海市师德培训的体制机制优势,优化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的体制机制和平台。
一是进一步加强上海中小学德育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思政课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扩大思政课骨干教师队伍规模,通过培育孵化中小学思政名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切实发挥教育教学研究功能。按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需求, 从思政、法治、教育教学特点和方法、思政育人基本规律等方面开展具体深入的探索研究,进一步服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3)探索中小学思政教师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新做法。比如,大力挖掘各学科潜在的思政"潜力"教师,鼓励对思政学科有兴趣的各学科教师参与思政的培训、申报思政的课题,从中挖掘可以兼职甚至专职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人才。
又如,加强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将思政教师培训与党建培训相结合,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2.探索建立横向贯通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学科融合体系
(1)深化学科德育已有成果,实现思政课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实施。横向上跨学科一体化的中小学思政教师培训,可以丰富思政教师的学科背景,提升思政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学科背景和跨学科素养的丰富正是上好思政课这门特殊的学科所需要的,可以使思政教师主动改善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通过跨学科一体化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全员德育意识。
(2)深化思政课校本特色建设,实现思政教育与学校资源融合构建。结合办学特色、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思政融于每所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中,形成有中小学个性特色、富有实效、最接地气的"各类系
列课程"。让中小学思政课堂成为让学生感受中国自信、关注城市发展、践行爱国荣校的育人大课堂。
3.探索建立层级联动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管理协同体系
(1)建立市、区、集团校、学校联动的培训工作责任制。上下联动、责任到位,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进一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更加重视家校社的协同。尤其是家庭教育的作用,探索家校合作育人的有效路径。家庭教育既是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道德知识、道德能力的最初源头, 也是最大的来源。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强家校互通互联,通过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整体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筑堡垒 聚民心 强根基 清镇市犀牛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调查报告之党建篇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舒波
(2023年3月20日)
最近,一则"新闻"在清镇市卫城镇犀牛村传播开来:村里的"刺头"曹远富变了。曾经,曹远富很让村干部"头疼",不管村里安排什么事情,他都要唱反调。现在的他一反常态,村里搞农村"五治"、流转土地、建农机合作社,他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类似曹远富这样发生变化的村民,在犀牛村还有不少。
扫描上面二维码加好友,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曹远富们"的变化,源于犀牛村"两委"服务意识和能力的不断增强, 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用有38年党龄的老党员张忠全的话说, "现在的党支部,一天忙着建基地、发展项目,让村民增加收入得实惠,做的都是合老百姓心的事情,他们的工作大家肯定支持配合。"
犀牛村三面环山、土地贫瘠,受自然条件限制,曾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村。加之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干群矛盾较深,村民之间也不团结,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空壳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丹记得,2021年, 村"两委"新班子走马上任时,村集体的账面上,每年只有400元的出租鱼塘的租金和2000元的林场承包费。"这点收入,连维持村里的基本运转都不够,哪里还谈得上发展。"面对窘境,林丹当时夜不成寐。
面对困难,林丹和新的村"两委"成员迎难而上。问计于民谋发展,是林丹和同事的"第一招"。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听发展的建议;村里在外面办企业、做生意、开挖掘机的乡亲,都是他们求教的对象 经过一番走访调查, 犀牛村决定利用毗邻交通要道、土地较为平整的优势,盘活土地资源,发展产业基地,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积极培养"五金"农民,即:通过吸纳农户加入合作社增加农户"股金"分红,流转农户土地增加农户"租金"收入,组织农户在基地工作增加农户"薪金"收入,引导农户销售农副产品增加
农户"现金"收入,动员农户缴纳养老保险增加农户"养老金"收入。
犀牛村乡村振兴的"一村一策"逐渐明晰了,关键还要抓落实。要改变家乡的面貌,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就要敢于闯、勇于试,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犀牛村村"两委"的共识。
在与犀牛村老农机手曾提军的交流中,林丹收到建议:目前贵州农机服务领域的市场空间很大,村里可以组建农机合作社,既可以增加村民的就业渠道, 还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
说干就干。曾经在外打工多年的林丹深知市场机遇稍纵即逝的道理。她邀请清镇市、卫城镇农业部门的领导进村入户,为村民宣讲扶持政策;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了解市场信息;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宣传发动群众参与 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和准备后,采取"村集体+农户"的"1+1"混合发展模式,由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专业农机合作社的计划迅速成形。
建立农机合作社需要资金,林丹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松带头入股。在入股的11人中,党员和村、组干部就占了6人,他们成为村里发展混合制经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2022年4月,清镇市第一家党组织领办的专业农机合作社--清镇市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启动运营。不到一年时间,农机合作社业务辐射到金沙、平坝、花溪、黔西、龙里、安龙、惠水等地,开展社会化服务耕地面积约7650亩,无人机植保面积8000余亩,经营性收入达112万元,利润42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21.9万。目前,该农机合作社已经发展到拥有玉米大豆收割机、油菜移栽机、播种机、无人机等农机24台的规模。2022年,犀牛村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3 万元,村"两委"从村集体经营性收益中支出20万元给全村村民分红。农机专业合作社等项目运营的成功,让乡亲们增强了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