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各类调研报告-45篇(第85/90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37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第三,持续扩大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释放消费潜力。必须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内需仍然具有旺盛的潜力。当前中国社会有4亿中等收入人群和10亿较低收入人群,建议用3个五年规划时间,再帮助4亿人口迈入中等收入群体,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充分释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发展潜力。这就需要在城镇化方面下大力气,让那些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变成城市的居民,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同时支持外来务工人员的家人随迁城市并扎根落户。根据ACCEPT课题组测算,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每年至少能拉动GDP增长0.7-0.75个百分点。

(二)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稳定并吸纳就业,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发展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当前中国就业形势承压。为了应对短期的就业压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推动吸纳就业的重点行业发展,稳定就业大户。服务业是中国吸纳就业的主力,也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根据2018年数据,中国服务业就业人员达3.6亿人,吸纳了超过46%的就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也指出,教育、建筑、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是近年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点行业。应大力推动重点行业和相关企业发展,通过保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要注意到当前互联网行业等就业大户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在发展中解决监管的问题,以稳定就业。

第二,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发展,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集中表现为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需求之间不匹配。为此,建议政府加大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发展,动员毕业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这样,短期内可以缓解就业市场压力,长期则有助于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三)畅通基建融资机制,加大新基建、新能源投资强度

当前宏观形势复杂,海外流动性紧缩,使用货币政策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财政政策相较而言有更大空间,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落地主要依靠基建项目。关于扩大基建投资,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新老基建共同发力,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传统基建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则包括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基建仍在基建项目中占比较大,是稳定经济的主要项目,但是铁路等传统基建项目已经历高速发展期而逐渐趋于稳定;而新基建兼具确定性和成长性,符合政策大方向,不会轻易改变趋势,也是稳定经济的重要项目。相较于传统基建,新基建供需缺口大,需求呈指数上升,成长性强,行业处在新兴发展期,具有更强的投资潜力。

第二,畅通融资渠道,确保基建项目顺利推进。目前国内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建议增加专项债的发行,加大其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并且在适当时候考虑发行特殊国债;在信贷需求总体低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放量基建贷款;针对公益性项目,给予财政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进一步推进城投政策松绑,减少基建配套融资约束;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县城建设,规范推广PPP模式;稳妥推进基建REITs试点。

第三,考虑碳税的潜在收益,加大对新能源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适度超前推进风电光伏基地、"东数西算"工程和新能源消纳工程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并提供配套资金。积极拓展地方政府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来源,鼓励金融机构为新能源企业提供绿色债券和信贷支持。此外,可设立新能源财政专项补贴资金,及时有效地为新能源市场主体纾困。同时,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力量进入,联合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与传统的大型火电、水电、核电项目不同,新能源项目往往体量较小,尤其是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式新能源项目零星分散、点多面广,可将这类项目向民间资本开放,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自优势。

第四,建议考虑成立全国性的基础设施投资公司,统一管理地方重点基建项目的规划、融资、建设与监督。比照世界银行及其他国际开发机构的运作方式,由这一公司对全国地方重点基建项目进行市场化的成本收益分析,对于具备可行性的项目发行债券或组织社会资本进行融资,并行使出资人权利对项目进行监督、追责。通过该方式,一方面可以把地方政府的大量隐性债务从银行体系中切割出去,转而依赖债券融资,不让地方政府的融资和再融资继续挤占宝贵的银行信贷资源,从而有效缓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双管齐下",对地方政府的借贷行为进行根本性的有效管理,从而对其举债及投资行为产生有效制约。

(四)坚持"房住不炒",稳定房地产市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房地产市场经过短期的调整之后,率先恢复至正常时期的投资强度和销售水平,成为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了快速转冷,当前房地产投资、销售、贷款、土地购置呈全面负增长,这既不利于宏观经济问题的解决,又不利于百姓住房难题的解决。就推动房地产业重回正常健康增长的趋势,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商改住,重点满足青年人住房需要,防止住房成本过快上升。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大城市租房开支占年轻人收入的比重高达40%,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加强对房屋市场的监管和干预,控制房屋的租金价格,但如果不能有效地刺激房屋供给增加,这样的租金管制可能只会抑制可用的住房数量。尽管各地在加大保障房建设的力度,但是征地、拆迁、开发环节耗时长,且保障房建设地段普遍偏远,通勤时间成本高昂,因而依旧难以有效解决青年人及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问题。根据发达国家在解决大城市病、增加住房供给上所采取的政策及其效果来看,刺激利用率不足的商业地产进行修缮和改造,是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房屋供给的更有效率的方式。建议对于有房价上涨压力的大型城市,积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商业或工业用建筑向公寓的转化改造。

第二,支持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群体的购房意愿。目前约束刚需和改善性需求购房的政策主要是两个:一是首套房利率水平的激励效果不足,二是二套房首付比例过高。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曾采取了首套房利率7折的措施鼓励刚需购房,当前经济下行幅度超过2008年,而首套房购房利率则大幅高于2008年的相对水平,2008年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5.58%,首套房为3.9%,而当前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75%,而首套房贷款利率为4.45%,居民购房的实际信贷成本显著高于2008年。此外,当前二套改善性住房的首付比例,在不少城市中实际比重接近80%,严重制约了正常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建议在"一城一策"的前提下,降低首套房贷款利率,降低二套住房首付比例。此外,在过去几年房地产调控中,投资投机需求已经完全被遏制,甚至显示出需求不足的城市,可以考虑退出限购政策,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