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调研报告-34篇(第89/93页)
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三个重点突破是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利用举国体制优势和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通过党的全面领导促进东、中、西部、东北地区和特殊类型区之间的区域对口支援帮扶,实现不同区域在发展机会上的均等化,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区域自组织机制的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对于大国范围内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四大板块"之间和不同类型区域内部在自然地理条件、资源要素组合、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分异特征十分明显。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始条件不同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特征,我国欠发达地区、北方地区和边疆地区、民族地区以及革命老区、资源枯竭地区和以生态保育为主的限制或禁止开发区等,仅靠发挥市场的力量、自身的能动性和依靠本地资源条件是很难实现跨越和赶超发展目标的。因此,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持续加大东西部区域协作力度,主动深入开展区域间对口支援,不断创新区域间和区域内开展对口协作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由各级政府、国资国企和民营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区域帮扶体系,不断筑牢全社会稳定和谐和长治久安的物质根基。为推动各种类型、全方位的区域对口支援帮扶,我们还要不断完善生态受益区与生态保护区、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等不同区域间的利益补偿机制,在生态(产品)
服务价值核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返还、接续替代产业培育、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财政事权事项支岀责任分担等方面,按照区际公平、权责对等的原则,为
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区或不同主体功能区主导作用的顺畅发挥提供经济社会成本补偿,提高人才、土地、产业、投资、财政、货币、环保等政策指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明确区域补偿帮扶的内涵、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五、简短结语和进一步延伸讨论
长期以来,全世界各国或经济体都在探求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可行路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从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洞察了人类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在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进一步补充指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 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① 近70多年来中国城乡区域发展最宝贵的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中依赖不断推进的改革来解决城乡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紧紧抓住影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核心的"瓶颈"问题进行"渐进式"突破。当中国的城乡区域发展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性影响,当中国未来30年约有超过10亿规模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区域,当低碳经济、生态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和谐成为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理念,以及与信息化、人力资本、新型基础设施、制度因素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而伴生的区域安全、生态保护、空间协同等的趋势成为主导城乡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之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城乡区域每个个体在数字经济时代可接触到的信息渠道、信息量在急剧提升时,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演化过程不仅仅是经济行为,还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行为和更为重要的非线性区域响应过程,其间的社会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生态文明观、技术进步观、空间正义观等非经济因素会越来越对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10多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以及由此发生的城乡网络化空间格局重塑、城乡社会治理与城乡新经济、新业态、新发展模式创新给城乡融合和区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形塑作用, 城乡区域在数字时代的产业空间布局、知识生产、平台经济、数据信息要素流动和以现代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信息管理中心等为主体的中心城市(核心圈- 聚集圈-扩散圈)的集聚扩散效应和创新动能不断显现,城乡区域精明增长、和
谐宜居、功能紧凑、生态文明的要求以及元宇宙、虚拟空间、流动空间、机器学习(算法)等的影响导致城乡区域发展呈现许多新变化、新特征,出现不少新问题和面临新的风险挑战。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如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产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差异,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均衡性。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承认客观差异,不能搞一刀切"。② 面向2035年奋斗目标和本世纪中叶左右的更长时期,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前无古人的全新道路进程中,着力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艰辛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百年建党精神,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加坚定对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我国对探索发展中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区域协调发展规律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续写对更多发展中国家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
镇江法院:扛起服务大局新使命 谱写司法为民新篇章
调研组成员 欧阳本祺
(2023年1月6日)
编者按: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其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如何更好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促进司法扭住"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点?2022年12月起,本报与东南大学法学院组成"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调研组,深入全省政法部门采访、调研,融合学界、业界、媒体的智慧和观察,挖掘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精彩故事、生动实践、成功经验。
下一篇:2023年调研报告-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