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584篇(第34/125页)
下足"激励料",以"动力源泉"催发"扎根"之力,助人才"种子"茁壮成长。"得人者兴,失人者衰"。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组织环境中,各地区要精心选拔与培育人才,更要善于激励和留住人才。构建全面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是关键。要通过优化薪酬体系,设立创新奖励计划,提供明确的职业晋升通道,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要素的活力,进而彰显人才的市场价值,点燃他们的创新激情与创造活力。此外,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也至关重要,要关心人才的家庭与生活,提供细致入微的关怀与支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专心发展。为了营造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还应加强组织文化建设,让人才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成长,激发他们为组织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与意愿。
深耕"创新田",以"智慧火花"点燃"变革"之路,让人才"种子"硕果累累。"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则是创新的源泉。要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推动社会进步,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予人才充分的自主权,尊重科研规律,让人才在创新道路上自由驰骋,摆脱不必要的束缚。要营造一种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创新氛围,让每一次尝试都成为成长的阶梯,让每一份努力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同时,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鼓励跨界交流与合作,让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此外,要加大科研投入,为人才提供顶尖的科研设施与资源,让他们在创新的道路上更加从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让科技的力量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造福于人民,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要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高质量发展最前沿的乡村,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有可为,各地区要沿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轨迹,不断探索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径,秉持"创新引领、质量优先"的理念,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引领农村经济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植"乡愿"于"产业沃土",以"创新引擎"与"绿色发展"齐头并进。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新质生产力正悄然生长。这片土地上,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基层党组织深入田间地头,以"智能引擎"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底色,将新质生产力的种子播撒在乡村产业的沃土之上。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乡村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要将绿色发展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再利用,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共同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家园。
聚"乡才"于"创新高地",以"人才引擎"与"创新动力"交相辉映。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基层党组织要将人才工作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打造"创新高地",吸引和聚集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和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质的服务保障,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产业集群。
联"乡情"于"共富纽带",以"民心所向"与"时代呼唤"同频共振。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上的振兴更是文化上的振兴。在文化的熏陶下,乡村正焕发出新的气象和活力,他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基层党组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文化铸魂"凝聚发展共识和力量,要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打造"创新高地"和"文化铸魂"工程,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同时,要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蓬勃发展,开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读懂"回信期许"攀越"科技高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时强调,要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回信"中的殷殷期许,坚持"四个面向",着眼长远把握大势、直面问题抢占先机、集思广益迎难而上,以"高素质人才""高能级平台""高标准体系"破难攻坚、攀峰搏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聚"高素质人才"而用之,澎湃"各尽其才、大显身手"的科创强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一文中强调,要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进程中,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扮演着核心角色。因此,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网络结构至关重要,广大党员干部要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发挥高素质干部队伍优势,结合本地要素资源、自然禀赋、产业结构、发展动能,多做有思想有见地、有内涵有深度的全局性思考、前瞻性谋划、穿透式研究,同时打好招引"组合拳",以识才的慧眼、引才的良方、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科创人才集聚"强磁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澎湃人才动能。
造"高能级平台"而用之,擘画"汇聚资源,转化运用"的科创大格局。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能够实现人才集聚、力量集中、投产共振、优势互补,是夯实科技创新根基,激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当前,创新资源要素加剧向重大创新平台汇聚已然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可以说,加快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既是国家战略指向,也是创新资源协同联动和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持续供给能力的应有之义。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涓滴汇聚成海"的行动自觉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沉下心来优环境、善作善成建平台、主动出击抓项目,不断铸就"国之重器",努力攻破"卡脖子"难关,练就自主创新"真本领",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梯次衔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基础研究、创新转化、产业澎湃"共融共促的创新生态,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建"高标准体系"而用之,营造"上下同欲、勇攀高峰"的科创好氛围。全球目前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其显著特征是"大":科学研究活动规模大、跨学科参与研究人员多、科学问题复杂程度高、研究结果对于人类认知世界和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惟有"上下同欲,万众一心"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推动创新,才能迈上新的科技高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稳中求进,立足岗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评价机制、转化机制,引导多主体参与、多产业引领、多纬度延伸,"多管齐下"建立健全科学研究保障高标准体系,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坚持高声量传播、高流量发动、高质量宣发,通过学校教育、科普讲座、青年宣讲、网络宣传、实践体验等途径引导社会公众热爱、支持、投身科技创新,培养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营造"人人崇尚科学,人人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
在党纪学习教育中"励志""立身""力行"
当前,全党上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广大党员干部要将此次党纪学习教育视作一场正本清源、去腐生肌的"修行",坚持把纪律规矩摆在"最高处"、刻进"最深处"、落到"最实处",做到知纪以"励志"、明纪以"立身"、守纪以"力行",让党纪学习教育成效切实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把纪律规矩摆在"最高处",坚定信念知纪以"励志"。执志不绝群,则不能臻于成功。不论是"怕死不当共产党"的刘胡兰,还是"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亦或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无数革命先辈在面对绝境、身陷囹圄时都毅然选择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用滚烫的鲜血和热忱的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纪律性高不高,取决于信仰度纯不纯"。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次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来一次彻头彻尾的灵魂洗礼,切实在"学"上下苦功、用真情,把纪律规矩深化于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原汁原味、逐字逐句的学习,掌握重点、吃透难点、扫除疑点,逐渐转"被动遵守"为"主动执行"。要在"外求其文"的同时更注重"内求其质",综合运用参考文献、权威解读和官方注释,把各项纪律之间的关系梳理出来,将其中蕴含着的组织期盼和人民期许挖掘出来,在学思践悟中筑牢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确保初心如磐、意志坚定。
把纪律规矩刻进"最深处",坚实根基明纪以"立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党员干部而言,纪律规矩是去腐生肌的良药,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把"药"用好、把"根"扎深,才能在不断地自我规制、自我革命中实现自我进化。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此次党纪学习教育的"主线",扎实做好新旧《条例》的对照分析,把为什么修订、改了哪些地方、修订背后的考量等搞清楚、弄明白,总结把握好纪律规矩的"变与不变",用一以贯之的"老规矩"来督促自己不断校准坐标,用紧跟形势的"新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缩小差距。要坚持打好"强心针"、用好"清醒剂",以身边的反面教材和典型案例为戒,在"以案促思、以案促学、以案促改"中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不断涵养"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把纪律规矩落到"最实处",坚持原则守纪以"力行"。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党纪学习教育绝不能停留于纸面、止步于会场。唯有坚持学用贯通、知行合一,用"学纪知纪明纪"来支撑"守纪",在现实工作中不断增强服务能力、锤炼斗争本领,才能干出一番成绩、不辱为民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杜绝"雨过地皮湿"和"学用两张皮",把党的"六大纪律"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将严守"八项规定"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做到不论事关大小、后果轻重,都坚决不含糊、不擦边、不伸手,坚定不移站稳政治立场,慎始如初牢原则底线。要坚持把开展党纪学习与聚焦主责主业结合起来,用纪律增强动力、用实干破解难题,主动深入一线、植根人民,在群众"急难愁盼"之处挺膺奋进,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心和"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不屈毅力,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做实功、务实效、求实绩。
〔图解〕党的六大纪律--群众纪律篇
2024-6-1306:32上传
下载附件(482.68KB)
2024-6-1306:32上传
下载附件(583.82KB)
2024-6-1306:32上传
下载附件(851.05KB)
2024-6-1306:32上传
下载附件(641.84KB)
善做"加减乘除"解好党纪学习教育"方程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围绕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学会利用"加减乘除法"解好党纪学习教育"方程式",切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在理论学习上做"加法",在"深学细悟、学深悟透"中抓好党纪学习教育消化。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学"是前提、是基础,只有学深悟透,才能清楚知道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对照党章党规党纪,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要以"新旧对照""以案促学"等方式对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对照学习、学用结合,切实深化对《条例》的理解运用,自觉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和行动,真正使学习党纪的过程成为增强纪律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在常学常思、真学深学中摆正姿态、坚定信念,把纪律规矩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
在短板弱项上做"减法",在"常思常省、自我检视"中抓好党纪学习教育深化。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许多时候看不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过程就是一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党员干部要对党纪国法心怀敬畏,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把党纪学习教育当做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时刻秉持"三省吾身"的态度,发扬"刀刃向内"的精神,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态度改正缺点和错误,时刻校准思想之标、调整行为之舵、绷紧作风之弦。要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主动接受批评的勇气和自觉,经常用反光镜看自己,用放大镜看别人,做到既喝得"苦口良药",又听得"逆耳忠言",真正让党纪学习教育动真碰硬有辣味,红脸出汗触灵魂。
在为民服务上做"乘法",在"念兹在兹、笃行不怠"中抓好党纪学习教育转化。人民满意是党员干部最好的勋章。党纪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在"知",落脚点在"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人民满意作为最大政绩,始终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仅身子扑在一线工作中,更得让心也沉下去,坚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多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从基层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聚焦查摆发现的问题下真功夫、实功夫,解决一批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真正用诚心听民意、用真情暖民心、用实效解民忧,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作风顽疾上做"除法",在"保持本色、正己律己"中抓好党纪学习教育固化。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按规矩办"既是刚性的约束,更要干事创业的"安全阀",要时时、处处、事事讲规矩,以"规"格物,以"矩"修身,明晰公与私的"警戒线"、是与非的"高压线"、情与纪的"分界线",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做到不偏向、不越轨、不出格。在工作和生活中,不仅要对纪律规矩"心存敬畏",更要做到"知止而不为",自觉规范工作圈、净化朋友圈、纯洁社交圈、管住生活圈,既在廉洁上"管得住手脚"、又在工作上"放得开手脚",牢固树立防腐拒变意识,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