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0篇(第45/82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5032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02分钟。

克服"点水式",刨根问底、追本溯源写好"实"字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一千、道一万,解决问题最关键,在实际调研中,摒弃"调而不研""研而不深"的坏毛病,有的情况多、分析少,调查多、研究少,蜻蜓点水地来,稀里糊涂的走,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调研要以实事求是为依据,坚持调查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观点贯穿于调查研究实地走访、课题选择、结论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中,决不搞浮在表面、蜻蜓点水的"假把式""打卡式"调研,只有这样,在调研过程中才能归纳出问题、提炼出观点、总结出经验,从而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策和建议,最终让调研成果真正应用到实践。

立足"乡土情怀"点亮"文化经济"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是坚持发扬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乡村振兴,文化铸魂!我们应在乡土文化的"沃野"中守正创新、持续深耕,推动乡土文化大众化、市场化、产业化,繁荣发展好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经济"。

守望"乡土情怀",让更多"独家故事"被听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道:文化得靠记忆......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在日新月异的浪潮中保留乡土本色,不仅要在因地制宜建好村志馆、民俗馆等硬设施中花心思,更要在讲好"乡土故事"、留住"独家记忆"等文化软实力中下苦功。在新的起点上,传承和弘扬好乡土文化,不仅要在主流文化中厚植乡土情怀,也要在偏安一隅的"二次元"等小众文化里,尝试运用多元化的叙事方式,探索乡土文化的"转码创新",以大家乐于、易于接受的方式将乡土风情、民俗故事广泛输出。

实现"票房价值",让更多"独门绝技"被看见。《之江新语》中曾提到"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更难讲是先进文化"。从不同文化"水土"中滋养出来的乡土技艺和文创作品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有为大众所熟知的昆曲、刺绣、皮影戏,也有较冷门的漆艺、蜡染、通草花等等。要推动走好市场化的发展之路,让乡土技艺和文创作品既不"故作清高",又不"趋利媚俗"。只要肯动脑筋,"小革新"照样能创出"大效益"。借助新型传播载体、文化创意和科技手段,通过链接资源、推动联名合作、联动大屏和小屏等方式,以自信自强的态度、有趣有料的内容让传统文化产品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同时,以市场资本反哺文化发展,为更多优秀乡土人才"铺路架梯",营造好尊重市场规律、鼓励文化创新的良性发展环境。

点亮"文化经济",让更多"独特业态"被激活。从"村晚""村BA"再到"村超",贵州乡村的生动实践证明,乡土文化"大有可为",乡村经济业态转型升级"蓄势待发"。"足球联赛+民族舞+特色小吃","村"字号赛事让球迷及游客在别样的烟火气中感受到了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民俗魅力。多种业态互相渗透、"混搭"模式爆火出圈的背后,不仅得益于乡村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内涵,更在于当地文体旅资源恰到好处的创新和融合。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我们要充分挖掘丰富的乡土资源、深耕丰厚的文化土壤,在先行先试中探索更多可能性,让乡土文化和产业经济实现"双向奔富"。

品味人才九条以"人才+"开创高质量发展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40年后的今天,"人才九条"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才是强国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人才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面对愈加凸显的"新常态"和"机遇期"特征,我们要加快集聚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团队。

"人才+创新",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事在人为",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强化对人才的跟踪培育。根据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锻炼,根据发展需求和前景,打好培育工作的"提前量",促使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做到新旧知识的融合提升,坚持实践中培育人才。鼓励人才到基层一线,确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做到培养一个成才一个。

"人才+产业",激活高质量发展"内驱力"。人才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强。要聚焦产业发展来发掘人才潜力,不管是专家的"大创新",还是一线工人的"小创新",我们不问出身,不限可能,让更多人才快速成长成产业领军人物。让人才"第一资源"更好地激活创新"第一动力",构建人才链的"强"、托举产业链的"优",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产业发展中交出优异答卷,催生更多领军型人才,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内驱力"。

"人才+改革",凝聚高质量发展"大合力"。针对人才工作制度改革,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要强化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机制,着力解决人才管理中行政化、"官本位"问题,解决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问题,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问题,让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人才+高校",提供高质量发展"强支撑"。高校是国民教育的关键点和各类人才的聚集地,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与高校强有力的教育引导和知识培训息息相关。要积极抓住高校毕业窗口期,第一时间实施人才引进行动,持续加大对优质人才队伍的拓展,形成后备人才储备库。无论是理论研究型人才还是实操应用型人才都是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胸怀"国之大者"为国育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支撑"。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如今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不断打造好中华民族复兴号"人才森林",实现更多从"0到1"的事业突破!

全面从严治党"全心"书写荣光

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

文章强调,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全党的共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使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政治、思想、组织保证。"党员干部要从学习这篇文章中,深刻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自觉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坚定"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信仰,以"忠诚之心"笃定前行方向。文章中谈到,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也是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一大法宝。回看过去走过的路,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我们党都能突出重围、发展壮大,靠的就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以对党的忠诚之心,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

涵养"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思想自觉,以"干净之心"站稳群众立场。文章中指出,新时代10年,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回望我们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始终坚持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以敢于壮士断腕的勇气,保持健康肌体和持久活力,让党的事业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防止在"温水煮青蛙"中蜕化变质,在"糖衣炮弹"的袭击下不攻自破。要始终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常思律己之益、常想放纵之害,以"金刚不坏之身",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以良好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跟随。

筑牢"万众一心加油干"的组织根基,以"担当之心"凝聚奋进力量。文章中讲到,党的建设推进到哪里,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就要构建到哪里。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而创造一切美好的未来,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只有以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万众一心加油干"的磅礴力量。党员干部要坚决扛起责任担当,在实践的最前沿和矛盾的第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要时刻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实际行动"守住人民的心";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动力。

为基层减负"做加法"

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日前在京举行。会议指出,要"通过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断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胜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障。"基层减负必须紧抓基层"痛点"、直击现实"难点",避免不必要的"折腾",在能效、治理和管用上"做加法",确保基层减负工作取得实效。

剪断"多余线",能效"做加法"。基层减负从"瘦身"开始,精文少会、减负提质是首要。五花八门的会必然会耗费时间,哪能挪得出精力;沉浸在种类繁多的文件里必然会分散注意,哪能抓得住问题;各个条线的检查必然会绊住脚步,哪能办得了实事。试想,"千条线"拉着"一根针",这根针怎么能使得出劲呢?基层干部若如"陀螺"般旋转,哪有时间和精力下基层、走实地、访实情呢?因此,基层减负先要把那些占用时间、增加负担、毫无意义的"线"剪断,让干部能"腾出手"为基层谋发展,能"撸起袖"为群众办实事,能"出重拳"对问题出实招,不在重复性、无意义的事情上"空耗空转",才能让群众"这会那会这都不会"的抱怨和"这忙那忙都在瞎忙"的质疑绝于耳,让"会"得其用、"忙"得其章,让干部心里踏实、手里有劲。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