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0篇(第46/82页)
祛除"花架子",治理"做加法"。文章有了"穿靴戴帽"的花架子,就衍生出了长篇大论、华而不实的文风;调研有了"调演"的花架子,就衍生出了"热热闹闹一车子,走马观花走过场"的场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顺着"花架子"滋长。为基层减负,要对形式主义靶向治理,把"花架子"拆除,把"渲染色"洗去,不要"嘈嘈切切错杂弹",而要"曲终收拨当心画",对着"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拨出"响弦"。不要"花头",干部才能以轻松、积极的状态投身到为民服务中去,才能有更多时间到田间地头、厂房车间去,当好群众疑惑的"解读器",当好群众问题的"收纳箱",当好群众建议的"传声筒",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让群众的日子更有奔头、幸福感更强,这也是基层减负的旨归。
不要"楼间响",管用"做加法"。为基层减负要谨防"楼间声音响,不见人下来"的情况,要以切实管用的硬招为干部"卸下包袱",助干部"轻装上阵"。要合并"同类项",避免会议重叠"费时多"、防止多头工作"担子重",把能合并的会合并,把能一次性报送的报表系统整合,不向基层推卸责任、下达指标;还要多按"删除键",及时解散不必要的工作群,不把"打卡次数""回复速度"和"截图多少"作为工作好坏的衡量,删"繁"才能就简,工作中的繁冗、繁杂通通都要"卸下来",树立起"拍得多"不如"干得好"的实绩观,树立"群众好才是真的好"的实践观。不要"楼间响",而要"真下楼",没了应接不暇的眼球负担、指尖负担和心理负担,少了不必要的工作任务、报表填写、迎检安排,干部就能迈开步子、甩开膀子干事创业,为基层事业注入活力。
为人才开辟更多成长"赛道"
政以才治,国以人兴。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做好人才工作,是政治责任、历史使命、人民重托。回顾40年前正定推出的"人才九条",不拘一格招贤才、用人才,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高瞻远瞩的事业布局、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至今看来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做到多方聚才、大胆用才、真心留才,为人才开辟更多成长"赛道",让千里马在新时代奋斗逐梦的征程中善作善成、竞相奔腾。
加快思想转变,筑巢搭台擘画"人才蓝图"。人才引进要有新思路、宽眼界、大举措,这就要有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当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急需各类优秀人才"加盟"助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吐故纳新,要提高人才引进效率和质量。要将思想由"重引进"向"引留并重"转变。人才竞争不仅包括"引才"竞争,还包括"育才""用才"和"留才"竞争,既要引得进来,还要留得下来。由"招引个体"向"招引团队"转变。要更加着眼实际,将引才视野由高校向市场和企业拓展,由引进单独人才向引进带资金、带项目的创新团队转变,持续提升人才质量规模、完善人才结构。要将人才"为我所有"的思想转变为人才"为我所用"。坚持需求导向,加快人才科创"飞地"建设,柔性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推动形成"总部在外地、基地在本地;研发设计在外地、成果转化在本地"的人才新业态。
深化人才改革,开源引流激活"一池春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工作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用人主体四者间的关系,明确功能定位、消除过度干预,让用人主体在培养、吸引、使用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建立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客观公正、进步表现、社会反映等核心要求,分层分类开展绩效考评。要广泛开展人才评价职能试点,引导用人单位出台个性化管理评价制度,给足选才用才留才上的自主空间。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建立人才就业诚信档案,出台打破区域、户籍、身份等限制的人才流动硬措施,推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跨界"交流任职。按照"专业配对""岗编分离"等原则,在事业单位设立流动岗位,鼓励专技人才到基层一线挂职兼职或离岗创新创业。
加强保障激励,拴心留人营造"最优生态"。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让人才引得回、留得下、干得好,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尤为重要。这需要各方面协同发力,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保障激励措施。持续加大发展投入。一方面,按时足额兑现安家补助及相关津贴补贴。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着力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和"隐形台阶"。搭建好干事创业舞台。聚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梦工场",探索实施"项目+人才"捆绑式招商引资政策,对大学毕业生、高端特殊人才创业,实行"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形成"高层次人才领航、专业人才支撑、产业人才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集中优势资源攻关一批重大课题、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营造好敬才重才氛围。设立人才"微论坛",协调解决好住房安居、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具体问题,解除人才后顾之忧。常态开展交流联谊活动,建立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培树先进典型,强化宣传推介,构建爱才惜才的良好生态。
我在"茶"中品鉴"以学正风"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民群众看主题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对于我们选调生而言,"以学正风"犹如炎炎夏日中的一壶香茗,以"务实、清廉、俭朴"这"三味"为我们"降温下火",君子不可一日无茶,"以学正风"也不可一日"缺席",作风建设将在"润物细无声"中伴随我们成长。
"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喝"大碗茶",大兴务实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浅尝辄止"的"云调研"和"形式至上"的"钦差式调研"无法真正切准把稳民生之"脉",更无法打出纾困解难的"解穴手"。求真务实是调查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我们选调生要勇于打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思维定式,敢于"下深水捕活鱼",多去村民家中喝喝"大碗茶",解解"胸中浮躁",扎好下沉基层一线的马步,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问"民意、"解"民忧、"知"民心,用"沾泥"的双脚"走"出调研报告,用"粗糙"的双手"挖"出"一手资料",在"家长里短"中分析问题,在"七嘴八舌"中找准症结,在"解剖麻雀"中提准对策,做到群众急难愁盼有回音、有着落,真正将问题解决在基层,让调研报告字里行间"冒热气""接地气",让读者闻到"乡土气"。
"只留清气满乾坤",多喝"醒脑茶",弘扬清廉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一身正气是青年干部的做人之本,清正廉洁是青年干部的从政之基,面对"利益之诱",我们选调生要多喝喝"醒脑茶",保持"头脑清醒",严以修身、正心明道,做到"心有戒尺",时常"照照镜""洗洗澡",不断"净化自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众多活生生的例子表明,走向深渊,往往是从一包烟、一盒茶、一瓶酒开始,"伸手"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对于贪污腐败而言,"零"和"一"即是质变。"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我们选调生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法纪意识,将党纪法规刻进心中,时刻保持"阳光透明",严防"贪污年轻化",不让"小官巨贪"在我们身上发生,做到"群众询问不推诿、组织检查不心虚",固守好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初心。
"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喝"静心茶",养成俭朴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我们现在能拥有"不愁吃、不愁穿"的"家底",全是靠几代人"勒紧裤腰带"的节俭奋斗得来的,绝不能在我们的指尖、嘴边、盘中"溜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们选调生要多喝喝"静心茶",远离"攀比奢靡",始终保持洁己奉公、克勤克俭,不为外界的喧嚣舒适所"迷惑"。要知不足、明差距、补短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守各类"铁规矩、硬杠杠",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主义,不比"排场"比"业绩",不比"享受"比"作风",始终自警自励、慎始慎微,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八个大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细悟"人才九条"中的基层道理
4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40年后的今天,重读"人才九条",感悟其中关于人才振兴的道理,对今日基层乡村人才振兴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化"僵"为"活",让人才"招得来"。畅通外来人才引进机制,破除社会偏见,以基层党委、政府为引进主体,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保险、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建立人才县级、镇级联系帮带机制,递好"橄榄枝"。同时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允许人才在县镇、科局之间灵活流动,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对于本地人才,通过组建村级乡土人才调研组,进行摸底统计,通过走访座谈、群众代表推选、村民代表大会推荐等方式,把转业退伍军人、外出务工有一技之长的青年、本地致富能手等高素质农民大力回引,重点培养。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通过"支部+协会""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把致富能人吸引到党组织周围,汇聚"大专家"和"土专家""田秀才",充分活化人才引进和流动机体系,做好"引"字文章。
化"弱"为"强",让人才"上得去"。系统分析现存人才的知识、专业、年龄结构特点,依据当下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引进较为欠缺的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乡村规划、文化传播等领域人才。同时大力推动技能技术下乡入户,积极协调科研院所专家、学者走进乡村,讲授种养业、旅游业、加工业、服务业相关专业知识,发挥村级"领头雁""领军人才"辐射带动作用,联合培养一批懂厨艺、会编织、善木工、能种养的技术人才,解决基层人才高龄化、总量少、水平不高的共性问题,提升"育"字水平。
化"走"为"留",让人才"留得住"。留才最重为留心,引进和培育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上半场",如何让人才真正留在乡村、扎根乡村,做到不仅"请得来""用得好",更要"留得住",则是至关重要的"下半场"。对各类人才要充分体现组织的重视和关怀,充分发挥"人才服务中心""人社中心"的服务作用,从家属子女安排、工作生活安排、住房地块审批等方面给予"定居人才"适当优待,扎实做到利益有倾斜,生活有帮助,科研有扶持,以"店小二"精神做好人才服务,以"保姆式"政策建强人才保障。对有贡献、有成绩的人才,要做好宣传树优工作,在表彰奖励、提能培训、职务晋升等方面上予以政策倾斜,增强人才"归属感""自豪感""幸福感",让人才将无限激情、充沛干劲投入争优争先、干事创业当中,化解基层"留不住人""留不长人"的"老大难"问题,悟透"留"字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