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委会工作讲话-98篇(第7/18页)
二、科学确定2019年我市经济工作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六次、八次全会精神,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为战略平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在建设新时代又富又美济源、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的征程中迈出更大步伐,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综合各方面因素,市委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节能降耗、环保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定任务,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确定上述预期目标,重点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关于经济增速,我们充分考虑今年形势更为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确定性更大等诸多因素,与国家、省同步适当调低增长预期,为调结构、转动能、促转型留出更多空间、蓄积更多后劲。经济增长只要不出现大起大落,就不必纠结于增长速度的一时一地变化,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把目标引导到建设新时代又富又美济源、在中原更加出彩进程中济源出重彩上来,把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引导到新发展理念上来,把发展方向引导到高质量发展上来,把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引导到迎难而上、担当拼搏上来。预期目标中,我们提出"三个同步""三个高于",有利于保持并强化济源的优势,提升我们在全省的地位、存在和气势,对内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对外扩大影响、树立形象。
落实总体要求,实现预期目标,推进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轨道,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把握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总基调和基本方法。稳中求进,"稳"是主基调,是基础和大局;"进"是目标和方向,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必须把"稳"和"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我们讲"稳",就是把该稳的坚决稳住,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我们追求的"稳",是有战略性的稳,决不是消极应对、不思进取、自缚手脚,决不是面对外部环境发生的明显变化无动于衷,决不是面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无所作为,坚决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坚决防止犯颠覆性错误。我们讲"进",就是该进的要进取,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要把握"稳"与"进"的辩证法,以"稳"来保障"进",以"进"来支撑"稳",既稳扎稳打,又主动作为,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要贯彻好"八字方针"总要求。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这八字方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管总的要求。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坚决处置"僵尸企业",推动产能市场出清。进一步降低各类营商成本,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加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补短板力度。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调动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加快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步伐,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要提升产业链水平,依托有色、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升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要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市场需求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三要发挥好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战略平台作用。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是彰显济源发展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金字招牌"。要按照"一核两区两带多点"发展格局,突出全域产城融合特色,努力建设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生态环境优良、居民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办好今年产城融合示范区高层论坛。坚持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统筹人产城三大要素、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按照全域规划,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小城镇、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抢抓国家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政策机遇,积极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力做好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前期和沿太行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济阳高速公路、济洛西高速公路、济源至洛阳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加强能源、水利、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三、抓好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走好我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必须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主要矛盾,着力抓好以下八项重点任务。
第一,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稳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要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相机精准施策,把握力度和节奏,确保全年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坚决避免出现大起大落。要加强经济运行监测。经济发展一旦出现较大波动,影响的是市场信心,损害的是向好预期,再想恢复绝非易事。要针对经济运行波动、主要指标预警预测,做好经济运行月监测、季分析,准确把握经济走势,科学研判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具有前瞻性、针对性措施,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要抓住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进一步强化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市级领导靠前指挥,各级各部门统筹协调,全力支持保障实体经济发展,帮助企业攻克"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对企业互保链风险控制防范化解,企业银企对接,企业生产、市政工程、民生建设石料供应,企业优惠政策兑现等问题,组织专人专班,集中精力攻坚。持续开展"四有"企业脱困帮扶等行动,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一时有困难的企业,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要加强项目支撑。今年,中央和省委都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安排部署。要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抢抓政策机遇,突出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积极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强支撑的重点项目,加大有效投资力度。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配套、重大基础设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投资规模。既要发挥好政府投资杠杆撬动作用,又要发挥好市场机制和社会投资作用,完善激励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激活民间投资,用好外来资金,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第二,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要牢牢把握目标任务,聚焦突出问题,全力攻坚,务求实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重点防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非法集资、企业信用债违约、互联网借贷等领域风险隐患,稳妥处理问题楼盘、金融等风险,切实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脱贫攻坚方面,聚焦精准方略,坚持高质量脱贫与防返贫相结合、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加大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突出产业扶贫和就业创业扶贫,统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生活改善和公共服务、内生动力和外部帮扶,继续打好"四场硬仗",开展"六大行动",实施"四项工程",巩固脱贫成果,减少和防止贫困返贫,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重视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污染防治方面,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四大行动",优化调整"四个结构",打好"十大标志性战役",重点推动实施豫港焦化、国电豫源等工业企业"退城入园",确保完成省定年度目标。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抓好我市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实施,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对盘溪河等7条河流开展综合整治,开展畜禽养殖专项治理行动,确保城市建成区内消除黑臭水体。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强化面源污染管控,加快推进冶炼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设。启动土壤修复项目二期工程,推进耕地安全利用。
第三,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却已出现制造业占经济比重过快下降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强市主战略,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瞄准绿色化、智能化、中高端化方向,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要加快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大力支持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发展,继续引导重点工业企业在重大技术攻坚、节能减排增效、优化治理结构、深化开放合作上下狠功夫,加快推进中原国际白银城、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工业智能化改造,着力推进富士康智能改造项目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要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转型升级的希望所在。要加大支持扶持力度,推动清水源、白云实业等拥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隐型冠军",进一步增加高技术和高成长性企业在我市工业中的比重。发挥我市食品饮料发展优势,推进伊利、中沃、丰之源等企业做大做强,打造百亿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加快引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和服务企业,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成长性产业,打造新的增长点。要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服务业是我市发展的短板,同时也是最具潜力的产业。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做好做大"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推进王屋山(济水源)国家5A级景区创建,抓好王屋山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做大做活旅游市场,完善旅游多种业态,丰富各种旅游要素,让济源旅游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标准规划建设玉川物流园区,加快推进纳米杂化中试基地建设,提升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平台运营水平。
第四,着力实施城市提质增效,强化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坚持秀灵美丽宜居幸福的城市定位,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掀起城市建设新高潮,提高城市建设品位,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城市规划要适度超前。充分尊重城市建设规律,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历史文化文脉,加强城市总体设计,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战略性、前瞻性,保持规划的协调性、兼容性、互补性,突出我们的城市品质、城市特点、城市个性,注重创意、注重细节,对城市天际线、色彩、建筑风格、清风廊道等都要高标准规划设计,把我们的城市规划得更加现代、更有魅力、更有特色。要加强城市风貌设计,坚持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加快编制济水源、小浪底北岸新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城市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以及传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规划。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按照规划干到底、管到位、建设好。城市建设要统筹兼顾。积极谋划推进人民医院东迁、城市商业综合体、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博物馆、美术馆多馆合一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愚公移山干部学院和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建设,打造新的城市地标。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世纪广场改造、愚公移山雕塑广场、地下停车场建设要尽快见效,黄河大道、愚公路改造提升要加快推进,城区断头路打通、拥堵路段改造、坑洼路段修补要积极推进,公共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要加快配套完善。研究解决市区部分道路拥堵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着力改善城市水生态,完成小浪底北岸灌区引水入城,加快推进盘溪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开工建设济水源、曲阳湖、万洋湖、蟒河、苇泉河等补水工程,连通城市水系。抢抓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机遇,量力而行、试点先行,更加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注重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配套,重点打造近民亲民便民的生活圈、教育圈、健身圈、文化圈,提升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质量。城市管理要精益求精。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加大城市环卫保洁力度,"以克论净",进一步提高城市清洁度。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城市违法建设行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好大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和信息分割,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强化城市经营,用好用活土地储备制度,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统一供应,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增加城市发展后劲。
第五,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优先工程,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大力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努力在乡村振兴上走在全省前列、作出示范。要以产业兴旺为基础推动农业强起来。持续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培育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倡导"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积极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持续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要以生态宜居为根本促进农村美起来。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坚持规划引领、典型示范,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全面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今年年底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断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建管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实现村村通客车。抓紧推进"一荒变四园"建设,让农村废弃宅基地和荒地变成游园、果园、菜园、花园。要以农村改革为关键实现农民富起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持续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和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进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抓好乡村治理。实施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和"镇选村培"党员积极分子工程,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服务功能,提升组织力。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发挥村级各类组织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第六,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绿色GDP已经成为一个地方高质量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行动,为发展增容量,为民生增福祉,为城市增颜值,着力打造看得见太行王屋青山秀水、听得见济水之源泉水叮咚的美丽家园。要持续加强生态保护。按照国家和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高标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我们初步划定济源生态保护红线区域490.4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5.82%,已报省政府审批,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就要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加强黄河湿地、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黄楝树原始森林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加快构建沿黄、沿太行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要深入推进生态治理。围绕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六化"目标,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对中心城区59处7097亩空闲地进行全部绿化,确保年底前完成2.77万亩城郊造林绿化任务,建好古轵公园、蟒河公园等城市公园和济源植物园、2个城郊森林公园、乡土树种植物园。实施"护源行动",加快对济水西源、东源水源保护和济水源区域生态保护开发,建设以千年绝代双骄为标志的千亩精品牡丹园。大力整治太行山石料非法开采、沿黄铝矾土非法开采、沁河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实施北部矿山开采区生态修复和沁河河道疏浚生态涵养工程。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快推进豫光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万洋废旧铅酸电池拆解等循环经济项目,规划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发展支持力度,做强做优绿色经济。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尽快启动碳排放交易市场,开展用能权交易。坚持综合施策,进一步做好能耗"双控"、煤炭总控及碳排放控制工作,严控新上耗煤项目,坚决退出落后和低效产能。加快静脉产业园建设,推进生产生活领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继续推进全市清洁取暖工作,2019年城区清洁取暖率达到90%,城乡结合部清洁取暖率达到70%,农村清洁取暖率达到40%。
第七,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济源过去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创新创造,新时代推动济源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也在于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我们要持续深入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决克服和防止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耽于幻想、不思进取的倾向,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新跨越。要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把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聚焦企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倾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和亲清的新型政商环境,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真正让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深化产权结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改革,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大抓民营经济发展,倡导企业家精神,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产权保护,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家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让民营企业家放手发展、放心发展。要积极推进机构改革,按照省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体制改革,争取示范区管委会尽快挂牌。持续深化投融资、文化体制、社会治理等各领域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不断创造新的"济源模式""济源经验"。要持续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站位全国全省发展大格局,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我省"三区一群"等重大发展战略,争取成功申创河南自贸区济源联动发展区等开放平台。抓住省委、省政府着力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发展、加快豫西北地区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主动融入、积极作为,推动济源与洛阳深度融合发展,提升跨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积极做好济源海关选址和建设工作,争取早日投入运行。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真正让济源成为吸纳投资的洼地。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机构、平台、人才,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有色、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制造、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培育工程,组建产业发展专家库,落实相关人才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济兴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交易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使济源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乐园。
第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提高就业质量。聚焦推动城乡居民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全面落实和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继续开展大众创业扶持项目和创业补贴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分流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就业总体稳定。切实安置好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和子女入学工作。要大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要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以老城区改造提升为重点,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实施城区公交全免费,打造宜居之城、幸福之城。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大班额"等问题,开工建设卢仝学校、轵城实验小学扩建等项目,完成愚公路小学、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对19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进行维修改造。加快推进城市书屋、街头篮球场等便民设施建设,开展好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薪酬制度改革、员额制备案管理试点工作;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式医保支付方式,落实好医保慢性病病种和报销比例调整政策,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深入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抓好企业社保征缴扩面工作,提升社会保险信息化水平,构建覆盖城乡、协同经办、一体服务的大社保服务体系,争取开展基本照护保险制度试点工作。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法治济源、平安济源建设,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强化信访积案化解,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依法有力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依法严惩、打早打小、除恶务尽,还人民群众以公平正义、朗朗乾坤。要把安全生产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抓细抓早、抓实抓严,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四、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考验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一场硬仗。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第一,把握政治方向,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听从党中央号令。我们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形势、分析问题,更好地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任务如何艰巨,都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多从政治上思考问题,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注重把方向、谋全局、抓大事、促落实,把党委的权威树起来,把党的纪律规矩严起来,把党和人民的事业领起来,不为闲言碎语所惑,不为困难风险所惧,确保党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第二,树立"学"的导向,练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本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学习研究、锤炼过硬本领。要继续坚持以讲促学、以研促学、以考促学,在全市上下进一步树立学的导向、营造学的氛围。对领导干部来讲,学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是一辈子的事情。学理论要"沉下心"。理论武装是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看家本领,坚持读原文、悟原理,深入学习领会贯穿其中的思想精髓和实践要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研究思考,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政治水平。学政策要"钻进去"。勤于钻研、刻苦钻研,吃透弄懂政策,努力钻研业务,培养专业能力,弘扬专业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真正成为推动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争当"专家型"领导。调查研究要"扑下身"。到基层一线去、到群众中间去,察实情、听真话,在基层实践中汲取营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学习来认识规律、创新思维、掌握方法,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学会用市场的、法治的、改革的手段来处理复杂问题。要在不断的学习中经风雨、长才干、壮筋骨,提升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实效性,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第三,树立"干"的导向,激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作为。干部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当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要在全市进一步树立"干"的鲜明导向,着力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想干不想干,关键看实干。习近平总书记讲领导干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又富又美济源,不是等出来的、喊出来的,而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必须牢记初心和使命,强化为民意识,忠诚履职尽责,以锲而不舍的毅力、抓铁有痕的决心,抖擞精神全力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拼命干,鼓实劲、想实招、务实功、见实效,主动作为,善谋善为,用实干成就事业新发展,用汗水浇铸济源新辉煌。会干不会干,大家比比看。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关隘和共同难题,谁的谋划高、动作快、措施实,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王国生书记多次强调"五比五不比":比谁对会议精神吃得更透、把握得更准,而不是比谁会开得快、材料报得早;比谁的增长点多,而不是比谁现在的亮点多;比谁的工作抓手多,而不是比谁的口号响、思路多;比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而不是比领导干部的个人能力;比攻坚克难的战斗力,而不是比轰轰烈烈的大场面。每个干部、每个单位都要对照"五比五不比"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对标先进,争先晋位,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能干不能干,担当是关键。为官不避事,干事不避难。面对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污染防治、城市提质、乡村振兴等艰巨任务,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矛盾问题,我们必须咬定目标、咬紧牙关,困难关头冲上去,关键时候豁出去,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攻克艰难险阻,开拓工作新局面。要进一步树立实干担当的鲜明导向,旗帜鲜明支持干事者、褒奖担当者、保护改革者,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让大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干工作,让愚公干事有平台、智叟耍滑无市场,真正把党员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企业家创新创业的创造性激发出来,让全市人民改革发展的磅礴伟力迸发出来。
第四,树立"严"的导向,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效实绩。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我们从去年开始在全市部署开展作风建设三年行动,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就是要从作风抓起、从纪律严起,营造一种严的风气、严的氛围,让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在济源这片土地上无处藏身。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政绩观,勤勤恳恳干实事,扎扎实实办好事,迎难而上破难事,集中精力谋大事,不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不搞虚头巴脑的形象工程,不搞劳民伤财的半拉子工程。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执行"六大纪律",培育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认真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问题,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的重要指示,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既敢想敢干,又埋头苦干,既雷厉风行,又行稳致远,既只争朝夕,又久久为功,既"功成不必在我",又"成功必定有我",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打出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同志们,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克难攻坚、担当作为,为加快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新时代又富又美济源、在中原更加出彩进程中济源出重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上的报告
(2019年1月8日)
梁维东
同志们:
现在,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作工作报告。
一、2018年东莞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东莞升格地级市30周年。在这关键一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广东工作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是时隔六年再次视察广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让东莞全市上下倍受鼓舞、倍感温暖、倍感振奋。一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等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围绕争当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的目标,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提升执行力,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优的良好态势更加明显,东莞改革发展呈现出新气象新局面。预计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250-8300亿元、增长7.0-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9%,进出口增长10%以上,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0%。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东莞一切工作,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市委坚定不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与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以及对广东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一体学习领会、整体贯彻落实,组织开展系列学习培训、大宣传大宣讲等活动,推动全市持续兴起学习贯彻热潮。市委领导班子以上率下,带头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带头抓好学习、联系督导、开展调研、讲授党课。坚持联系实际学深悟透,按照省委"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的要求,扎实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东莞"专题调研,召开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奋力争当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又深入推进两大综合性课题和六大领域44个重点专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东莞改革发展的思路举措,奋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东莞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二)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出台实施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1+5"系列文件,系统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的整体思路,并形成"路线图"和"时间表"。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恶劣影响,推动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巡视整改任务,将中央巡视反馈问题细化分解成256项整改措施,将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具体分解成146项整改工作,立行立改、真改实改,巡视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坚决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出台检查考核实施方案等文件,3次开展全市督导检查。全面落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党委(党组)抓党建责任清单,重点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制度建设。高质量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常态化推进驻点联系工作。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对3个镇开展近半年的深入调研,研究制定一系列基层治理政策,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提高全市党员干部守纪守法的自觉性。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坚决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深入开展扶贫领域、环保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深入推进市委巡察工作,有效推动整改落实和巡察成果运用。出台全面加强执行力建设《意见》和配套政策,围绕强化思想动力、制度动力、组织动力等,有效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三)积极探索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以"市委一号文"出台关于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破解东莞发展中的困难,紧紧围绕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扎实抓好49项国家、省级改革试点(示范、试验)任务,加快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突破。深化园区统筹组团发展体制机制,探索优化市直管镇体制,率先在松山湖片区探索深化联动协调发展,片区辐射带动能力、镇街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启动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高,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效初显。政务服务改革深入推进,市民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一平台三工程"科学市场监管体系获得"中国法治政府奖"。探索实施代建制改革,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市属重点国有企业的重组整合以及相关配套改革工作。持续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新时代信访工作机制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成立市监察委员会,监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东莞市机构改革方案》获省批准,召开市委全会进行动员部署,全市机构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四)加快建设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散裂中子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南方光源前期预研工作全面启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批10个科研团队落户,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揭牌成立,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700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11月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提高到52.5%和39.1%。制定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重特大项目十条",高规格召开产业招商大会,引进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全面打响重大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大会战,一大批项目开工、竣工投产。出台"非公经济50条",大力扶持民营、外资企业发展。突出保障制造业发展,划定工业保护红线,试行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继续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加快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深入开展"倍增计划",创新推出"高质量倍增十条"新政,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和精准服务,1-11月市级试点企业和协同倍增企业主营业务同比增长18.4%。优化人才和金融供给,部署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着力提升现有人才和产业工人的技能,打造技能人才之都,设立总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和产业并购基金,推动境内外上市企业增至45家。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推进政府债务清理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在可控范围。
(五)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明确"打造一中心,强化三功能"的总体定位和思路。着力打造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合作平台,松山湖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滨海湾新区进入实质建设阶段。深化构建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形成了三批40项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改革做法。深入分析研究和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加快培育外贸新模式新业态,虎门港综合保税区获批成立,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1-11月全市纳入海关统计的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量和增速均排名全国第一,全市进出口中一般贸易(含保税物流)占比突破50%,连续两年在海关总署"外贸百强城"榜单名列全国第三。深化莞港澳台合作,加快推动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常平火车站TOD"香港城"等重大合作项目落地建设。在香港举办近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莞港产业合作联合推介会,达成产业投资合作签约项目21个共约350亿元。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经贸、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1-11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增长26.5%。积极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建设,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更加紧密。
(六)着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实施30项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新招收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和补贴学位15.58万个、同比增长129.1%,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被国务院办公厅表扬,异地就医结算工作和医疗机构覆盖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启动建设,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着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稳步推进援藏援疆援川、东西部扶贫协作云南昭通、与黑龙江对口合作、对口帮扶韶关以及韶关、揭阳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工作。加快次发达镇村发展,预计8个次发达镇有4个率先实现GDP破百亿目标,70个次发达村(社区)经营性纯收入同比增长14.7%。坚持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抓手,深入推进平安东莞建设,共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44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4854人,"两抢"立案数大幅下降77.4%,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组建公安铁骑队伍,深入推进"智网工程"和"二标四实"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整体稳定好转,成功防御和应对超强台风"山竹"。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全域文明创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开展涉黄问题整治,我市"飓风2018"行动涉黄专项在全省排名第一。
(七)全力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升级迈出坚实步伐。以"市政府一号文"出台关于推动美丽东莞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第一批次项目库中已有200个项目基本完成,广深高速沿线综合提升取得初步成效。采取创新手段治理交通拥堵,如期完成第一批12个交通拥堵节点整治,得到市民好评。加大城市"六乱"整治力度,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夜景灯光、"厕所革命"等工程,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创新"两违"治理机制,以"五个一批"方式加快解决违法建筑历史遗留问题,铁腕治理历史违法建筑超千万平方米,基本实现新增违建"零增长"。全面改革城市更新政策,出台系列加快"三旧"改造特别是"工改工"的配套政策,组建城市更新基金,全年完成"三旧"改造5000多亩,45个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编制抓紧推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推进63个重点项目建设。
(八)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解决瓶颈问题,顺利配合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环保督察工作,得到上级肯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水污染治理,全年新建截污管网超过1500公里,长度为历年之最。全面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落地见效,以大兵团作战方式整体推进茅洲河、石马河流域污染整治,强化内河涌及黑臭水体治理,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总体改善。打响蓝天保卫战,出台实施32项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淘汰整治"散乱污"企业1.3万多家。坚决打赢净土防御战,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3个土壤修复试点工程。加快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快绿色发展转型,强化环保管控,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建设项目差别化环保准入管理。
一年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和改进党委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工作职责,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市。认真贯彻落实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开展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和民族、宗教、港澳台海外工作,不断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党管武装、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发展等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过去一年的成绩,是在复杂形势、艰巨挑战下取得的,难能可贵、鼓舞人心。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东莞发展还面临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更为凸显、更加迫切需要解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湾区城市仍然任重道远。比如,整体产业发展层次仍然偏低,起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单一,受外部环境影响,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效应更加明显;城市品质与广深港等先进城市相比,差距与不足仍然比较明显;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大、促进社会融合难度大、优质公共服务缺口大等问题仍然突出;党的建设还有薄弱环节,执行力建设的成效还有待提升,全面从严治党仍需长抓不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广东量身打造的宏伟蓝图和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路线图、任务书,是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广东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扎实推动东莞各项工作,努力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鲜明号召,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继续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次来到广东,就是要宣誓改革再出发、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又郑重宣示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庄严发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动员令,奏响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最强音。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是东莞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法宝和关键一招。我们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庆祝,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激发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奋力书写新的辉煌。全市上下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信任、肯定与重托,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总结运用好40年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传承和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始终做到"九个必须坚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不断开创新时代东莞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应有贡献。
(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意图,纲举目张推动全市改革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用"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寓意广东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出要把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我们要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引带动全局工作,发挥自身优势,从更大平台参与开放合作,从更广领域推动内涵提升,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扩大开放合作的示范功能、现代优质生活的服务功能,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东莞的积极贡献。
(三)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指出世界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让我们豁然开朗。总书记指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之中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5个方面新内涵,正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方向所指、机遇所系。我们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结合东莞的情况来审视把握外部环境和发展大势,切实在国际国内发展大格局下找准东莞定位,在危机中把握发展机遇,坚持办好自己的事情,稳住产业链和配套优势,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深刻领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1+1+9"工作部署,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新时代东莞工作新局面。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准确把握我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部署了2019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对我们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全会明确提出,"1+1+9"工作部署是广东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具体行动方案和施工图,必须进一步完善、优化、提升,全力抓好落实。李希书记强调,要全省上下一张施工图干到底,接续抓好"1+1+9"工作部署的深入落实。此外,李希书记在总结讲话中专门强调,要扑下身子抓落实。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东莞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探索创新,一项一项抓落实,推动"1+1+9"工作部署在东莞落地见效,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新时代东莞工作新局面。
三、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创新实干,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当前,东莞发展进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窗口期叠加的阶段。我们要在新时代争当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和"1+1+9"工作部署,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顺应湾区时代城市群发展潮流,突出以品质取胜,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城市定位。"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是我们在长期坚持的城市定位引领下,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明确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和价值追求。打造"湾区都市",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1+1+9"工作部署,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国家战略和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抢抓和应对湾区城市群格局重构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按照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标准,高标准推进城市升级,以城市提升带动经济社会的综合转型;打造"品质东莞",就是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强化品质意识,全方位打造高品质的城市、产业和生活,全面提升东莞的长远竞争力,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尽快实现生产总值破万亿,让人民群众在高品质生活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把东莞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一是城市更有品位。城市品质内涵不断提升,城市格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整体提升,空间拓展取得重要突破,城市交通更加顺畅,与大湾区城市的互联互通更加紧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对全球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全面提升。
二是产业更有竞争力。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融入大湾区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巩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高品质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整体发展更加均衡、更加良性,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三是对外开放更有优势。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工贸易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显著增强,外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拓展,市场和产业更加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全球网络,形成更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更加凸显。
四是体制机制更有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机构职能体系更加完善,营商环境、对外开放合作、投融资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资源配置效率和政务服务效率不断提高,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城市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不同层次人才在东莞充分迸发创造力。
五是基层更有战斗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党领导下的基层协同共治机制更加完善,各领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各阶层各群体融合发展,"智网工程"成效充分体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全面振兴步伐加快,次发达镇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六是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高品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公共服务覆盖面和供给质量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得到进一步关爱,平安东莞和法治东莞建设深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化更加繁荣兴盛,让在东莞工作生活的市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四、聚焦关键领域狠抓突破,奋力开创新时代东莞工作新局面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东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新时代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时期,各项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也事关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传承和发展。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广东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和"1+1+9"工作部署,围绕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扭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发展空间拓展、产业体系升级、基层基础强化、民生福祉增进、重点改革突破"六大工程",奋力开创新时代东莞工作新局面。
市委考虑,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实际执行时努力争取更好结果;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加快形成与国际一流湾区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格局
当前,东莞已进入城市带动经济社会综合转型的新阶段,必须以参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为契机,以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标准,抓紧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品质内涵,加快推动城市升级。
一要优化城市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内涵。城市格局决定城市的品质、潜力和内涵。要在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谋划东莞的城市发展,按照"多中心、分片区、网络化"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空间格局,强化"三心"的互联互通及对外交通联系,发挥其对全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推动片区统筹发展取得更大成效,构建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中心城区要充分发挥"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莞邑香"的山、水、城共融的空间资源优势,以"一心两轴三片区"为重点抓手,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强化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松山湖要坚持"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发展理念,以"一轴线两平台三中心"为主要抓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科技新城。滨海湾新区要紧紧围绕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定位,按照"一廊两轴三板块"总体空间布局,打造兴业宜居智慧湾区新城、东莞未来发展新引擎。要推动"市、镇、村"三级联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内涵。园区、镇街要围绕魅力小城建设,结合本地产业、生态、文化等特色提升品质、彰显魅力,努力实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村(社区)要从营造干净有序安全的环境做起,加强环卫保洁、绿化提升和安全保障,完善停车、文化服务、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以"经营城市"的理念,不断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渠道,推进城市有序开发。
二要加强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让交通出行更畅通。要大力构建"大交通"格局,健全交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各种交通之间的接驳短板,进一步增创东莞的交通优势。要积极融入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布局,主动对接高铁和城际轨道规划建设,加快推动地铁1号线全线开工,启动2号线三期与深圳的对接。要探索推进"云巴"等新型公交系统规划建设,进一步打通断头路,完善"微循环",构建"内畅外联"的路网系统。要强力推进治堵攻坚行动,通过智慧交通建设、优化公交资源、完善慢行系统、加强道路执法和施工管理等方式,破解城市拥堵问题。
三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进一步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由打响到打好,由单点突破到科学系统精准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治水攻坚战要紧盯2020年考核断面水体达标的目标,强化系统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理念,全面补齐截污治水短板,加强内河涌及黑臭水体治理,开展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深化茅洲河、石马河等重点流域整治,并将茅洲河整治作为全市水污染治理的"一号工程"和"示范工程",确保茅洲河水质在2020年达到Ⅴ类。蓝天保卫战要紧盯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主要大气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目标,推进重点行业煤改气、VOCs深度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扬尘污染管控等重点工作,基本完成"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净土防御战要紧盯2020年受污染耕地和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不低于90%的目标,基本摸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推进土壤治理,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要加快固废处置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强制分类,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得到有效处置,确保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新增生活垃圾100%实现"全焚烧、零填埋"。要加强污染源监管,高质量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提升执法科技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
四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营造干净有序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科学管理体系,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要坚持疏堵结合,扎实推进违建治理,在坚守新增违建"零增长"这一底线的同时,分类分步开展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工作,对符合补办条件的给予补办不动产权证,盘活"沉睡"社会资产。要坚持全链条管理,全面优化城乡市容环境,有效解决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要着力建立健全精细化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数字城管融入"智网工程",提升数字城管智慧化水平,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网络全覆盖。
(二)实施发展空间拓展工程,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我市实体经济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制约在于土地空间承载力不足,新增空间开发和存量空间升级都亟待提速。要坚持用好增量和盘活存量两手抓,坚持节约集约原则,推动新增用地向都市核心区和重点发展区域倾斜,突出向城市更新要空间,切实提高空间承载能力和产出效益。
一要以重大平台开发打造高品质新空间。市重大平台是关系东莞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眼光,进行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开发建设。要充分发挥松山湖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提升带动周边镇发展能力,着力打造适宜高端人才工作生活的综合环境,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器的质量和内涵,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切实将松山湖高新区打造成引领东莞发展的创新高地。要大力推动中子科学城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空间整理为重点、以项目落地为抓手,全力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等重点项目建设,联合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申请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一批高端科研人才,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关联前沿产业,加快形成建设规模和集聚效应,建设湾区创新高地。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滨海湾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整备开发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大力引进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努力把滨海湾新区建设成为东莞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要进一步理顺水乡新城片区统筹发展机制,优化中心、支点、节点的规划布局,加快东莞西站启动区和麻涌站启动区统筹开发,努力建设高质量统筹发展示范区。要创新银瓶合作创新区开发建设机制,推动重点区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招商引资等工作实现实质性突破。
二要以城市更新提升空间承载力。我市城市更新潜力巨大,今后三年将划定总面积3万亩的100个更新单元。我们必须通过简化审批程序、推进连片改造、完善收益分配等方式,尽快将改造潜力转化为看得见的改造成果。要完善配套政策,大力支持"工改工"和连片改造,鼓励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节点地区开展"工改M0",用三年时间打造一批标志性的更新片区和项目。要通过试行单一主体挂牌招商等模式,建立公平透明的城市更新公开市场。鼓励相关市属国有企业加大"工改工"参与力度,强化对产业空间的引导,打造更多"产业社区"。
三要加快推进TOD综合开发建设。要适应城市从沿公路发展向沿轨道发展的转变趋势,坚持规划引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为导向,因地制宜强化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努力提高TOD综合开发效益。要重点推进东莞火车站、虎门高铁站、东莞汽车总站等TOD综合开发,科学谋划和有序推进地铁1号线、2号线相关站点的TOD综合开发,加快TID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地铁上盖综合体。
四要大力推动土地统筹整备取得突破进展。要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市主导、市镇联合收储、市镇村共享收益的原则,以统筹整备TOD站点周边区域土地、临深片区土地等为试点,加快探索建立土地利用市镇村利益共享平衡机制和市属国有企业土地整理机制,提升土地统筹、收储和整备水平。
(三)实施产业体系升级工程,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更要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一要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进一步强化东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这一核心功能,不断增强创新能力。要加快构建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实施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发展一批高成长性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实现从"数量优势"到"质量优势"的转变。要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计划,强化与创新镇协同创新,大力培育新技术、发展新产业。要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健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围绕我市产业所需、优势所能,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要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军地联合攻关和技术双向转化机制。要推进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逐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二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制定完善我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合理配置产业发展资源。要深入实施高质量倍增计划,并逐步将好的经验做法推广到全市。要全力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实施"互联网+"和"文化+"战略,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要深入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大力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发起设立一批产业并购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以控制核心技术、上下游关键资源、重要销售渠道、价格决定权等为目标的并购重组行为,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小升规",打造知名区域品牌,推动现有制造业加快形成产业配套新优势。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保税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
三要加强产业精准招商和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要瞄准五大领域十大重点产业,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完善项目科学筛选机制,提高招商精准度和实效性,引进一批能支撑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要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全流程管理服务机制,强化项目用地保障,推动重大招商项目加快落地动工见效。要坚持引进和培育双管齐下,瞄准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的新一代通信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积极引入龙头型领军型企业,推动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培育一批能形成新支撑点的优势产业集群。要大力推动5G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市场化应用。
四要大力扶持企业发展。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必须始终高度重视企业发展和企业家价值,弘扬企业家精神,按照中央"六稳"要求,扎实做好重商、安商、稳商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帮助企业坚定信心、稳定预期,支持广大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非公经济50条"尽快落地见效,加大精准扶持力度,帮助各类企业应对因外围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困难。要帮助企业抢先把握好中央首次将国内市场提到战略高度、提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大机遇,认真筹划开展新一轮"莞货全国行"活动,加强与国内知名展会合作,创新供应链金融,帮助企业扩大内销市场。要探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深入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建立健全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让"东莞制造"成为高质量、高品质的代名词。要继续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五要增创人力资源红利。我市集聚了500多万产业工人队伍,也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这是东莞未来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要大力推动人力资源与城市、产业同步升级,推动"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要围绕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大力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通过引进一批关键人才、发挥现有人才的聪明才智和提升现有产业工人的技能,把东莞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要继续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要对接企业中高端人才需求,建立一批海内外人才工作站,布局全球全国招才引智网络。要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提升人才服务社会化水平,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
六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要坚守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定位,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扩大金融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开创产融结合、互动发展新格局。要大力培育发展融资租赁、新型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大力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推动跨境金融业务发展,吸引一批知名创投风投机构落户,为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要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探索建设"上市公司产业园",引进和培育一批上市企业。要制定实施地方金融机构倍增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创新发展。要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用好信贷风险补偿制度和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协助企业转贷,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落实"强监管"工作要求,加强重点领域潜在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上一篇:商丘市市长张建慧讲话-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