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四季度文章汇编36篇(第2/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559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6分钟。

今年7月底8月初,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北京、河北等地重大人员伤亡。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受灾群众,高度重视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强调"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努力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要求"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做好受伤人员救治和遇难者家属安抚工作",嘱咐"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确保灾区学生有学上,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群众家中、走进房屋重建施工现场,详细了解房屋受损、修缮支出、施工进展、冬季取暖等情况,对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提出明确要求。殷切的嘱托、不尽的牵挂,彰显人民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让受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凝聚起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力量。

房屋修缮加固重建,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头等大事。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灾区下一步的考验就是温暖过冬,要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近期,北京、河北等地针对冬季来临,持续加大受损房屋修缮重建进度,给受灾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北京房山西太平村,地处山区,灾害发生时,"户户都过水",最后算下来,需要重建5户、修缮11户。如今,修缮重建顺利推进,许多受损房屋修缮工作已经完成,村民还换了新窗户,把暖气片换成了地暖,比以前更暖和。受损房屋修缮重建,承载群众生活期盼。对少数经济条件困难的受灾群众,如何保障其住有所居?在河北涿州刁窝四村,村委会联系施工单位,统一为8户困难群众在原址建设安置房,大大降低重建成本,并由村集体先行垫付资金。"比过去老房子住着方便""过冬也不怕冷了",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心中的温暖感受。坚持查漏补缺,把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汇聚基层组织、党员干部、街坊邻里、各方面专业力量和志愿者的强大合力,加强对困难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的救助帮扶,才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安全温暖过冬。

当前,受灾地区房屋修缮、加固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还是重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重建户,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格外关心,过渡期有特殊困难、自身无法解决居住问题的,要给予适当安置。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因灾返贫。"受灾地区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从"努力帮助受灾群众和企业、商户渡过难关",到"家家户户生活和社区居住环境的恢复";从"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到"大幅度提高水利设施、防汛设施水平";从"继续抓紧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到"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都要统筹推进、落实落细,切实做到让人民群众安心、放心、暖心。

走在河北涿州万全庄村,新铺的沥青路平坦整洁,粉刷的墙面美观大方,墙上胡良晓月、双塔晴烟等"涿州八景图"引人注目。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美丽的小村庄,3个月前刚刚遭受过严重的洪涝灾害。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这样的重建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令人惊叹。风雨之后见彩虹。经历过无数风雨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迎难而上、不懈奋斗,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人民论坛)

走在湖北武汉蔡甸区,满目山清水秀,环境格外优美。数据显示,2015-2022年,蔡甸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58.9%上升至89.7%。2020年以来,蔡甸区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消除任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前不久,当地还获评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曾经一段时间,这里的人们饱受环境污染之苦。通过强化源头管控和污染防治、精准招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更高的企业项目、发挥全域旅游品牌优势等多措并举,当地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同时,蔡甸百姓大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垃圾分类、植绿护绿、节能降碳、开立"个人碳账户"......绿色化、低碳化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新潮流。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质量,而且攸关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实践告诉我们,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必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XX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这深刻揭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才能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既需要生产方式的转型,也需要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受同一方水土滋养,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谁是局外人,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只有人人动手、人人尽责,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才能形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强大合力。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浙江安吉余村,村口一块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十分醒目。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挣碳汇",这个小村庄的美丽蝶变,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体现。如今,这一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长江经济带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收获的不仅有一江清水、两岸青翠的壮阔美景,还有"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普遍共识。从余村的转变,到长江经济带发展发生重大变化,再到新时代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之所以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人民的高品质生活,内在地包括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这离不开每个人出的一份力。外卖是否选择绿色包装,出行是乘坐私家车还是选择公共交通,购物时是用塑料袋还是自备布袋,能否做到垃圾分类、节约粮食......每个人生活中的细小选择,看似微不足道,但乘以14亿多人口数,就能迸发出绿色低碳的强大合力。当越来越多人坚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觉悟过来、行动起来,做绿色低碳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不仅能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更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进一步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我国许多地方正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将绿色低碳理念浸润到衣食住行游用等方方面面。当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进一步汇聚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劲动力,定能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绘出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

"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人民论坛)

秋日的赣鄱大地,斑斓如画,生机勃勃,美不胜收。在江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同乡亲们亲切交流,勉励大家:"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城镇比重上升,乡村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未来,我国即便是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还将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他们与城镇居民一样,也向往在居住地就能过上现代生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让农村落下、农业落后、农民掉队。但也要清醒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们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让广袤山乡成为广大农民乐享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江西婺源县菊径村,山环水绕,古韵悠然,当地坚持"修旧如旧",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修复,挖掘徽派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延续了文脉、留住了乡愁。作为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芒景村将"不得使用化肥农药""茶叶只允许采摘七成"等写入村规民约,成就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佳话。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乌岩头村,将旧宅改建成艺术作坊,办起民俗博物馆,建起时尚民宿,古村风貌与现代元素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实践表明,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能涵养宜居生态,还能激活美丽经济、成就美好生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进乡村自然资源加快增值,就一定能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撬动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天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是近两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只有把农业农村搞好了,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他们才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到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再到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才能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做好"三农"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铆足干劲、拼搏向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人民论坛)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广西作出这样的定位。近日,在广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殷殷嘱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发展壮大林业产业、文旅产业、养老产业、大健康产业,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这对于全国各地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方努力做好"生态+"文章,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在江西省资溪县,当地依托53万亩毛竹资源打造竹科技产业园,涵盖上游竹拉丝、中游竹板、下游竹家居等产业,不仅提升了生态产品附加值,也让一个个生态产业链从绿水青山间"长出来"。在四川省丹棱县,当地守好生态家底,发展"美丽经济",探索打造了"民宿+度假"的乡村旅游新模式,让好风光变成村民的"金饭碗"。神州大地上,一个个逐绿前行、点绿成金的故事,生动印证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刻道理。

实践告诉我们,"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走不长远,"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也不是可行之路。只有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更多人看到良好生态蕴含的经济社会价值,激发起爱绿护绿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年,福建省武平县禁止天然林商业采伐,"不砍树怎么富?"一度困扰着不少人。后来,武平县因地制宜,将紫灵芝确定为林下经济主导产业。捷文村村民李广军种植紫灵芝,亩均年收益约为早年伐木收入的20倍。为了进一步改善紫灵芝生长环境,近年来李广军主动上山补种阔叶树,昔日"砍树人"如今成了"护树人"。让保护环境的人尝到"甜头"、得到实惠,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能更好保护自然价值、增值自然资本。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才能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增绿就是增优势",要坚持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让"绿宝盆"更多变为"聚宝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实现共赢,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今天,从林业碳汇交易稳步推进,到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方兴未艾......添绿增金、借绿生金的方法不胜枚举。思路决定出路。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打开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更好架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创造更多"点绿成金"的新奇迹,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人。

更多人行动起来,接续奋斗,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我们就能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更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人民论坛)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石。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讲好家风故事,引导广大妇女发挥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在涵养家教、培育家风方面,妇女具有独特作用。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陶母拒鱼""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故事,讲的正是这样的道理。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母亲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行,对子女价值观念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今天,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风采,坚韧从容的性格品德,在千行百业里闪光,也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特质。广大妇女将这些美好特质注入家庭建设,不仅能提升每一个家庭的温馨感、凝聚力,更有助于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推动全社会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清风正气。从这个角度来说,更好发挥妇女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作用,关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也关系国家发展、民族进步。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如今,越来越多优秀妇女代表厚植家国情怀,以小家庭的和睦共建大社会的和谐。在江西,"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女儿甘公荣,扶危济困、热心公益,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家风;在广东,"民间河长"黄敏文带动家人投身护河行动之中,以"绿色家庭"建设助力城市环境越来越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征程上,广大妇女既爱小家,也爱国家,带领家庭成员共同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就能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