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55篇
目录
1. 多措并举,防范外卖食品浪费(评论员观察) 4
2. 节粮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纵横) 7
3. 推动虚拟人产业健康规范发展(人民时评) 9
4. 在乡村播撒阅读的种子(暖闻热评) 12
5. 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人民观点) 14
6. 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现场评论) 18
7. 持续整治"黄牛"乱象 21
8. 让医疗服务更高效贴心(人民时评) 23
9.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26
10. 智能客服要真服务(微观) 29
11. 从"一粒米"感受文化中国 32
12. 当好科技与田野的桥梁(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34
13. 厚植开放优势(纵横) 36
14. 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人民时评) 39
15. 找到"金点子"拓宽"好路子"(现场评论) 42
16.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人民时评) 45
17. 加强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 48
18. 让"土特产"成为"金招牌"(纵横) 51
19.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人民观点) 53
20. 推动中国制造抵达更多"极点"(新知) 57
21. 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人民时评) 60
22. 讲好铸魂育人的"大思政课"(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63
23. 让社区成为幸福家园(治理者说) 65
24. 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连线评论员·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④) 68
25.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纵横) 73
26.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金台随笔) 75
27. 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治理者说) 78
28. 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人民观点) 81
29.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民时评) 85
30. 推动暑期旅游市场升级提质(纵横) 88
31. 不断提升健康教育水平(纵横) 90
32. 村史馆里故事多(现场评论) 92
33. 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 95
34. 合作共赢是共同期盼(评论员观察) 97
35. 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人民观点) 100
36. 把地方特色食品做成大产业(评论员观察) 104
37. 当好便利生活的小蜜蜂(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107
38.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现场评论) 109
39. 扩大开放,推动外贸稳中提质(人民时评) 111
40. 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人民观点) 114
41. 把传统的根扎深把创新的路走宽(金台随笔) 118
42. 持续挖潜,消费恢复态势好(人民时评) 120
43. 促进群众体育实现更大发展(大家谈·一起来想一起来干(22)·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123
44. 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人民观点) 126
45. 协同发力护航成长 130
46. 多一分体谅生一分清凉(暖闻热评) 132
47. 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人民时评) 134
48.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人民观点) 137
49. 以标准建设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新知) 141
50. 优化预约制让出游更舒心(纵横) 143
51. 产研融合激发科创潜力(纵横) 145
52. 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评论员观察) 147
53. 让"大通道"释放"大活力"(人民时评) 150
54. 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人民观点) 152
55. 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声音) 155
多措并举,防范外卖食品浪费(评论员观察)
推动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为一体的制止餐饮浪费共治格局
通过网络订餐,如今已成为不少人的消费习惯。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21亿。线上点餐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外卖食品浪费现象也引发关注。为了享受商家的"满减优惠",多加吃不了的食品;菜量标识不够明确,缺乏必要提醒,收到外卖才发现点多了......种种原因导致部分消费者超量点餐,使得网络订餐成为餐饮浪费的一个高发区。
防范外卖食品浪费,是制止餐饮浪费的重要环节,也是网络餐饮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餐饮外卖平台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网络餐饮平台引领带动作用有效防范外卖食品浪费的指导意见》,从优化餐品供给结构、强化全流程消费提醒、优化平台规则协议等方面提出10项举措。这对于充分发挥平台企业在引导适度点餐、推动"光盘行动"方面的带动作用,推动建立防范外卖食品浪费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餐饮平台入驻商户较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量大价廉是常用促销手段,商户推行小份菜、小份饭、小份饮料时往往会有所顾虑。对此,此次指导意见提出,"优化平台协议规则""建立健全商户激励机制"。一方面,平台应当科学设置起送价格、满减促销规则,避免不合理促销导致浪费。另一方面,对积极推广小份餐品的商户,可通过首页显著位置展示等方式加以激励。加强对商户的正向引导,推动商户精细管理,有利于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观念。
与线下消费有所不同,在网上点外卖,消费者对食物的成分、分量等缺乏直观感受,对原料、口味、制作工艺等也不一定了解。如果餐品信息过少,难以估计菜量,消费者往往会倾向于多点餐。对此,网络餐饮平台应当完善相关信息服务,进一步优化外卖餐品展示,引导商户如实准确填写餐品主要原料、口味等各项内容,多提供食品成分规格、建议消费人数等信息。完善餐品信息,强化消费提醒,有助于避免出现超量点餐的情况。
如今,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吃得适量、吃得健康。在网络餐饮平台上,"半份菜""单人套餐""减肥餐"等关键词搜索频次比较高。许多商户也在努力把握这些消费新趋势。比如,有的餐饮企业专门开发了一人食套餐,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定制套餐内容。有的推出小份菜、半份菜,甚至煎饺、烤鸭包、桂花拉糕等都可以按只出售。有效提升网络订餐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优化餐品供给结构,丰富餐品样式种类,积极使用小份餐盒、可降解餐盒,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也可以培养形成科学健康、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用餐习惯。
反对餐饮浪费,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为一体的制止餐饮浪费共治格局,在平台、商户与消费者之间形成防范食品浪费的有效互动,在促进粮食节约的同时,也将有利于网络餐饮行业实现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03日05版)
节粮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纵横)
目前,全国小麦主产区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应当看到,粮食在收割、储存、加工等环节的损失现象一直存在,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粮食增产的"无形良田"。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对于节粮减损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倡导"新食尚",树立崇尚粮食节约的文明理念也至关重要。
作为粮食生产大国,我国粮食节约减损的任务十分繁重。从中长期看,国内粮食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减少收割、储存、加工等环节的损失,客观上就是增加产量,有利于提高粮食供给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推进节粮减损意义重大,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抓好节粮减损,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粮食损失浪费问题不容忽视。以玉米为例,损耗率每降低1%,每亩就能为农民"抢回来"约20斤产量,按市场价格估算,每公顷可让农民增收约300元。此外,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粮食损失和浪费现象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已经从以往的"损失高、浪费低"转变为"损失降低、浪费升高"。
节粮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链条长、范围广、环节多。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节约减损协同联动。就目前来看,还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观念,推动全社会更加重视粮食减损问题。着眼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粮食和其他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标准,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导适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推进粮食收购、储存、加工和物流运输环节减少损失,切实降低损耗。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节粮减损涉及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政策法规等诸方面因素,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久久为功。
(摘编自《湖南日报》,原题为《节粮减损就是增产》)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03日05版)
推动虚拟人产业健康规范发展(人民时评)
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技术,虚拟人产业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技术创新和监管护航的双轮驱动
虚拟主播上线新闻节目、数字员工与客户在线互动、虚拟偶像亮相剧场舞台......近年来,从文娱传媒到金融科技,虚拟人产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一大批虚拟人入职不同岗位,大显身手。相关机构预测显示,到2030年,我国虚拟人产业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成为壮大数字经济的新增长点。
作为以数字技术打造的拟人化形象,虚拟人产业之所以能蓬勃兴起,关键在于市场需求广阔、应用场景丰富。从消费端看,无论是新闻播报、舞台竞演还是生活陪伴,语气、样貌及姿态都"形似人"的虚拟人,能给人们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沉浸式交互体验,比如情感交流、娱乐服务等,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企业端看,作为企业重要的数字资产,生成速度快、生产成本低的虚拟人,不仅能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释放生产力,还能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和应用场景,孵化千行千面的数字员工,从而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
虚拟人应用的步伐加快,也得益于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虚拟人产业生态,虚拟人产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渲染引擎和算法迭代优化,让形象更加精致细腻;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完善,为虚拟人注入"有趣的灵魂";建模技术发展,推动虚拟人制作成本下降、周期缩短......从技术研发、内容制造到平台运营、应用推广,趋于成熟的产业链上下游,让虚拟人拥有更强健的硬件、更细腻的表情、更自动化的流程,助力虚拟人产业加快走向成熟。
产业前景可期,但挑战犹存。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技术,虚拟人产业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技术创新和监管护航的双轮驱动。
一方面,要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3D显示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从单向展示的身份型虚拟人向双向交互的服务型虚拟人转变,推动虚拟人加速迈入大规模应用期,为消费市场和企业服务创造更大价值。以核心技术和核心设备为依托,一大批"听得清、听得懂、会表达"的虚拟人深度融合千行百业,将成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新生产力,通过更高效的产业协作,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进入深水区、前沿地带,法治是最可靠的轨道。作为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新业态,虚拟人快速发展延伸出的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和伦理风险需同步纳入考量。相关部门不妨紧跟创新需要,及时健全合规体系,让虚拟人产业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健康规范发展。不久前,杭州互联网法院就审理了首例涉"虚拟数字人"侵权案。依法保护打造和驱动虚拟人背后的知识产权,积极回应人工智能司法保护新需求,才能有力维护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在不远的未来,虚拟人有望成为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互入口,为人们带来更智能、更沉浸的数字生活新体验。我国在虚拟人产业领域具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深挖潜力,定能为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作出新贡献。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03日05版)
在乡村播撒阅读的种子(暖闻热评)
〔人物〕阅读推广人李刚
〔故事〕李刚是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的一名阅读推广人。捐赠近2万册书籍,走进赣州上百个乡镇,组织上千场公益阅读活动......10年来,李刚翻山越岭,分享阅读的快乐,传递知识的美好。2022年,李刚获评全国"乡村阅读榜样"。
〔点评〕
"如果阅读是一扇窗,我希望做那个拉开窗帘的人。"李刚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捐赠图书,到组织公益阅读活动,再到自费开设阅读书咖......这些年来,李刚默默地播种、静静地守望,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乡村的孩子们爱上阅读、享受阅读,从阅读中收获成长。
在新时代推进全民阅读,乡村不能缺位,农民不能缺席。原先,农村地区读书氛围相对欠缺,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时间不足、缺少有效的阅读指导、阅读困惑较多。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工作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全民阅读的服务网越织越密。截至2022年,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58.7万家,覆盖了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推动12.4亿册图书进农村,为全民阅读向乡村延伸提供了保障。
推动全民阅读向乡村延伸,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引导作用。分享阅读体验,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培养阅读习惯;发挥示范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多样、灵活、有效的伴读形式,激活了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了知识分享,让阅读逐渐成为乡村群众的日常。
阅读是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塑造淳朴的文明乡风。如今,像李刚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推广乡村阅读、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中来。有的农民作家通过创作反哺阅读,用书籍为乡村儿童插上梦想翅膀;有的乡村小学教师开办"四点半课堂",陪伴留守儿童成长;有的农家书屋创办人将自己开小卖部赚来的钱大部分用来购买书籍,开展阅读服务20多年......他们坚守初心、默默耕耘,架起图书与村民之间的桥梁,让田埂间、山乡中的书香氛围日渐浓厚。这些在乡村推广阅读的努力,如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了农村孩子们前行的道路。
党的XX大报告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阅读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同行者。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需要有更多人共同推动乡村阅读。多措并举,汇聚合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乡村文化氛围,就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03日05版)
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人民观点)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既葆有马克思主义之魂,更赋予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主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既让中华文明穿越时空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更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大气恢弘。文瀚阁里,"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主题展览,引领人们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伟力;文华堂内,"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基本陈列,引导人们领略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脉之盛。作为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国家版本馆浓墨重彩展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手稿手迹、档案资料,以及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文物和文献,将二者荟萃一堂,从版本视角为"两个结合"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