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第四季度文章汇编46篇(第6/1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62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21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网购用户10余年内呈现爆炸式增长,未来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空间仍然广阔。为电商高质量发展营造更优环境,充分发挥电商联通线上线下、生产消费、城市乡村、国内国际的独特优势,相信消费潜力将得到有效释放,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守护传承好绿色"国宝"(人民时评)

让古树名木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盎然,到"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壮阔悠远,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项脊轩志》里"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是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在四川广元古蜀道上的翠云廊,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出通知,就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进行部署,既要求"落实落细古树名木日常养护措施",又鼓励"开展对古树名木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的研究和必要的展示阐释",对更好保护古树名木、挖掘其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古树名木众多。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散生在广大城乡的有122.13万株,以古树群形式分布的有386.06万株,5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有5株。它们是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遗存,是大自然和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我国古代就有"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树木保护制度,今天做好古树名木保护要坚持守正创新,既从历史中寻找行之有效的护木经验,也要依托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手段,完善古树名木数据库,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格局。

保护古树名木,要讲好古树故事,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安徽黄山的迎客松,这些古树穿越时空,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塞罕坝的落叶松,大漠深处的胡杨林,种子"飞"上太空的普陀鹅耳枥,这些名木记录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印记。应精心挖掘整理每棵古树名木背后的动人故事,讲好并传承好这些故事,让古树名木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保护古树名木还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要把古树名木保护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城市建设规划时将古树名木保护考虑进去,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可围绕古树名木修建一些面向群众的文化休闲场所,让更多人了解古树名木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动更多群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枝繁叶茂、历经沧桑的古树名木,背后是繁荣、和平、昌盛的家国乡土。保护古树名木不仅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棵棵树、一片片林,更是通过古树名木的保护,延续文化传统、传承发展理念,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岁稔年丰,筑牢大国粮仓(人民时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折射出我国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五谷归仓,又迎来一个丰收年!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扛过台风、干旱、洪涝等多重挑战,取得这份丰收答卷,殊为不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沉甸甸的粮袋子,背后不仅是经济账,更连着政治账。今年以来,受极端天气多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地缘政治动荡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复杂多变,价格波动剧烈。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科学有效,市场调节及时有力,牢牢稳住了农业基本盘。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折射出我国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战略主动。

看丰收,"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越来越足。从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到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再到推进间套复种、整改复耕,各地积极盘活存量、挖掘增量,播种面积连续4年增加,为粮食丰收打下扎实基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环境资源约束下,与面积相比,粮食单产提升潜力还很大。从实践来看,立足耕种管收、地种药肥全环节找差距,集成配套各类资源措施,300个重点县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到73%,成为今年秋粮增产的鲜明亮点。

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长期不会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特别是要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一方面,耕地保护要量质并重,以"长牙齿"的硬招实招保数量、提质量,同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促进良田粮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在"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力,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补上短板弱项,挖掘农业科技增产潜力。

保障粮食安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必须坚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向主产区集中。近年来,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纵向补偿机制,不断加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投入,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继续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有利于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协同发展,进一步形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耕地保护合力,促进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

放眼黄淮海平原,新一季小麦已在悄然孕育。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实,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绘就更加壮丽的丰收画卷。

拓展群众"家门口的幸福"(人民时评)

既通过增加数量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也注重提升质量满足"好不好"的关切

早晨起来,在小区门口的社区早餐店点一份热气腾腾的早点;中午饭前,到社区便民菜店挑选几样新鲜的食材,做一顿丰盛的午餐;晚上闲暇,来社区便民中心领取代收的网购快递,修理坏了的衣服拉链......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发现,家门口的社区商业更完善、生活更方便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给群众带来了满满"家门口的幸福"。

在城市消费和生活的版图中,如果说大型购物中心是"主动脉",那么以周边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就像是"毛细血管",作用不可小视。建设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的重要举措,对于惠民生、扩内需、促消费,以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出台指导意见和建设指南、确定三批共150个地区开展试点、制定《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2021年以来,商务部联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6月底,前两批80个试点地区累计建设便民生活圈2057个,涉及商业网点45万个,带动社会投资440多亿元,带动就业300多万人,直接服务社区居民4200多万人。越来越多社区的服务更全面了、质量也更让人放心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给试点区域的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红利。

同时也要看到,从全国范围看,一些城市社区还存在商业网点布局不科学、设施老化、业态传统、服务单一、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居民生活不便利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比如,一些新小区商业配套招商还不齐全,生活不够便利;一些老旧社区,商业设施简陋、业态传统,由于历史原因,改造提升的空间有限;还有一些社区,老年人较多,但相应的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服务还不完善。建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必须瞄准消费需求,既通过增加数量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也注重提升质量满足"好不好"的关切。

从实践来看,一些地区在更好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上,积累了不少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方面的经验。北京将便民生活圈纳入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科学布局生活圈数量,建立动态地图、精准补建网点。上海徐汇区大力建设集养老、医疗、文体等为一体的"生活盒子",除了常规的社区食堂、医疗卫生、文体活动等,不少"生活盒子"还因地制宜提供特色服务。这些探索启示我们,建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既需要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缺什么、补什么,进一步提升服务的精准化水平,也需要千方百计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解决好如何补的问题。如此,才能更有效提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服务供给水平。

更好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还要继续向创新要动力。比如,鼓励场景和模式创新,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零售模式,赋能实体门店,拓展服务半径。再如,鼓励健身房、保健理疗店等进社区,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与养老托育圈、文化休闲圈、快递服务圈等"圈圈相融"。

以精准满足需求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提升社区生活消费的便利化、品质化水平为目标,相信在未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在改善服务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数字贸易繁荣发展(人民时评)

数字贸易打破了传统贸易的时空限制,对全球贸易的模式、结构、规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引领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

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直播电商数字人等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柬埔寨龙眼利用中国电商渠道拓展了销路;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经由海外仓转运至中国,被加工包装成挂耳咖啡,再由直播平台售出......前不久举办的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一些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令人眼前一亮,展现出数字贸易的旺盛活力。

习近平主席向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致贺信时指出:"当前,全球数字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新亮点。"本届数贸会汇聚超800家境内外数字贸易企业参展,有100多项"数字新品"首发首秀首展,现场签约项目32个,总签约金额1558.5亿元。数贸会是以数字贸易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型展会,为全球共商数字贸易合作、共享数字贸易红利搭建起平台,展现了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更多可能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贸易正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贸易,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数字贸易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商务部发布的《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2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为3727.1亿美元,同比增长3.4%,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这表明,我国数字贸易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促进全球数字贸易交流、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能为国际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

在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大背景下,发展数字贸易对于创造国际贸易新的可能性、维护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数字贸易打破了传统贸易的时空限制,对全球贸易的模式、结构、规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引领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线平台和数字技术让服务提供商能够直接面向全球市场,打开了新的贸易空间。比如,北京市依托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字贸易港",推进数字贸易国际合作。我国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贸易数字化应用场景,发展数字贸易具备独特优势,要进一步优化网络布局,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也要看到,我国数字贸易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数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规则体系需要健全、开放平台有待升级、经营主体竞争力有待提升等。下一步,要着力解决数字贸易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强国际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际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同时积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要求,不断完善数字贸易规则体系,才能为数字贸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强大支撑。

戴上AR眼镜挑战虚拟飞镖,无师自通就能演奏钢琴,与AI下棋机器人对弈......参观数贸会后,有人将其形容为"过'未来'的一天"。在数字化时代,数字贸易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利用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平台,共商合作、共促发展、共享成果,一定能将数字贸易打造成为共同发展的新引擎,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人民时评)

无论是应对"知识爆炸"还是对抗"知识老化",唯有与时俱进地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才能获得与时代同行共进的过硬本领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开启报名,12门课程1分钟内被抢光;山东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在10个县开展农民学历教育创新试点;我国慕课数量与学习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为更多人推开学习之门......如今,越来越多人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学习,拓展个人知识边界。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方面。教育部印发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调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打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完善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一系列举措和部署,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千秋伟业,人才为先。让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需要统筹协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优质教育体系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源头活水。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从数量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技能密集型转变。建设学习型社会,让人人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终身的配套服务,不仅能激活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让每个人都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还能凝聚起创新发展的蓬勃力量,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