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全年汇编192篇(第35/4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21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08分钟。

以法治护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人民时评)

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是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也是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内在要求

老城墙、吊脚楼、黄葛古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戴家巷,紧邻洪崖洞景区,近些年来,经过更新改造、保护利用,来此旅游休闲、感受山城文化魅力的游客络绎不绝。老旧建筑焕发新生,《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规章的护航,功不可没。法治,为当地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促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更加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

不仅是重庆市,近年来,各地聚焦"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等关键问题,纷纷出台地方性法规,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从实践来看,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是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也是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内在要求。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99个,中国传统村落8155个,历史文化街区1274片,历史建筑6.3万多处。随着保护对象不断扩充,如何实现应保尽保,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成为必须解答好的新课题。当前,在个别地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还存在建设性破坏屡禁不止、保护对象不完整、保护修缮不到位等情况。切实保护、利用、传承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必须进一步筑牢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屏障。

加强法治保障,不仅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也要强化法规制度的执行。前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这有助于强化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领域执法司法衔接,推动形成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的保护合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涉及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从加强执法检查,到发挥行政公益诉讼的督促协同优势,推动多部门共同履职、统筹协调,将法规制度执行到位、落到实处,才能不断提升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水平。

让城乡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城乡建设,既要守住法治底线,禁止破坏性地开发利用,也要依法加强活化利用。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口署前路,有一栋"90多岁"的红砖洋楼,去年被评为越秀区第二批传统风貌建筑。前两年,因为雨水多,小洋楼三层出现漏水现象,使用人不得不把三层的地砖全部撬开,重新做防水,再找来新地砖铺上,花费不少。针对此类情况,今年7月正式施行的《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明确提出:"非国有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责任人可以向市、区人民政府申请日常维护和修缮资金补助。"这有利于激发保护责任人的保护主动性和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就在群众身边,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应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及时依法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保护更有法治温度,才能更好凝聚各方力量。

今日之中国,锦绣大地上,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以法治护航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统筹好发展与保护,定能更好地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以法治手段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时评)

将爱国主义教育写入法律、形成制度,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激励亿万人民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程联动机制,利用红色资源、文化遗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场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久前,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首次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旨在以法治方式推动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开展。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要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入阐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内容。党的XX大报告提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进一步形成全社会一体遵循的法律规范,有利于更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法治方式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中华儿女自古敬仰精忠报国、以身许国、家国天下等爱国行为和精神。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凛然,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气节,万步炎"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担当......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写入法律、形成制度,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激励亿万人民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井冈山上,人们走进"元宇宙·境界井冈山"体验馆,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基因;体育赛场,五星红旗一次次伴随着国歌缓缓升起,令人肃然起敬;仰望苍穹,浩瀚太空里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让人精神振奋......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抽象的,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标志、祖国大好河山等方方面面。在实践中,爱国主义教育应主题鲜明、融入日常,既要紧扣党和国家的"大实践""大事业",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又要联系身边可感可知的"小点滴""小事例",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各环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在面向全体人民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扎根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各级各类学校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中。家长应把热爱祖国融入家庭教育,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孩子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要结合当代青少年接受习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加强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建设,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主体责任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

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以法治手段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定能激励无数个小我融入大我,把拳拳爱国情、殷殷报国志转化为新时代奋斗实践,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凝聚起磅礴力量。

以高质量科普厚植科技创新沃土(人民时评)

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新格局,才能更好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近距离观看月壤,体验火箭发射、月地驾驶和空间站生活,了解数字技术如何为兵马俑做"体检"......2023年全国科普日之际,各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让人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拉近了公众与科技创新的距离,激发了更多人的科学热情。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科普伴随科技创新而生,也驱动科技创新不断向前。科普能提升公民科学素质。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93%,较2015年提高了1倍多。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向前列迈进,奠定了丰厚的人力资源基础。科普也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无数青少年因科普触摸科学、了解科学,进而热爱科学、投身科学,成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科普还有助于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近些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普质量不断提升。比如,各地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通过"互联网+科普"创新传播方式,让科学知识更加深入人心。再比如,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设施跨越山水,将科学带到边远小城、工厂社区、乡野田间等,不断补齐基层科普短板。从线下为主到拥抱线上,从传授知识转向涵养科学精神,从"以我为主"到贴近大众,科普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在厚植创新沃土、夯实创新之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但也应看到,与科技创新的需求相比,科普工作仍有提升空间。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新格局,才能更好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激发科学兴趣应从娃娃抓起,科学的种子茁壮成长,离不开悉心呵护、持续培养。因此,有必要推动科普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已经开设了科学课程,但能够承担科学课程教育的专业老师相对不足。一方面,需要通过加强科学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科学教育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各类科技场馆资源,开展馆校合作,推出公益科学课等,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提升科普能力,更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科普需求,需要完善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比如,可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投入科普事业,丰富科普供给;还可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科普的公共服务效能,激活社会资源蕴藏的科普潜能。

加强科普工作,需要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工作队伍。2021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超180万人,但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的占比还很低,尤其是高质量科普人才存在较大缺口。通过强化经费支持、完善科普人才评价机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等措施,培养壮大科普人才队伍,才能让更多能做科普、愿做科普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

不久前,"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再次燃起孩子们对太空、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向往,彰显了高质量科普的重要意义。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必能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科技强国建设的动力也必将更加强劲。

以更优环境吸引高质量外资(人民时评)

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

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6方面24条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稳外资政策措施,释放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积极信号,以更有效提振外商投资信心,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进来。

对跨国投资决策来说,确定性的营商环境、可预期的收益是重要考虑因素。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持续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更优的环境和服务。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经贸环境中,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确定性显得弥足珍贵,这也是许多外商愿意长期投资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跨国投资低迷,叠加去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6.3%的高基数效应,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出现小幅下降。这只是短期数据波动,外商扩大对华投资整体趋势没有改变。但也要看到,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仍将继续面临下行压力,我国引资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

坚定外商投资信心,要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延续性,切实解决外资企业关注的营商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比如,能否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是外资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意见》提出,进一步明确"中国境内生产"的具体标准,推动加快修订政府采购法等。在平等享受支持政策方面,《意见》提出,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或涉及国家安全领域外,不得对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享受政策设置额外条件。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落到实处,才能稳定外国企业在华投资经营信心。

提振外商投资信心,要加快探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目前,中国一般制造业领域对外资已实现全面开放,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成为重点。《意见》提出"加大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先行先试力度""深入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试点"等措施,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制定各类涉外经贸政策措施时,应注重增强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比如在反垄断方面,我国已完成《禁止垄断协议规定》等5部反垄断法规配套规章,为合规经营提供清晰、透明、可预期的指引。随着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加快构建,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在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惠及外资企业。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把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重大国策,招商引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战略意义,着力扩增量、稳存量,并注重提质量。要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促进成效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应进一步探索运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将招商引资与"稳链补链强链"相结合,与"招才引智引技"相结合,引进一批补短板、强优势的高质量外资。

积极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超大规模市场蕴藏巨大发展潜力,随着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政策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以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故事必将续写更动人的新篇章。

以公共文化服务点亮美好生活(人民时评)

在山东威海,市民来到城市书房感受阅读之美、读书之乐;在湖南长沙,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的文化艺术培训;在浙江宁波,读者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联网借阅图书......近年来,各地积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提供更多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全社会的文化获得感持续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的是广大群众读书看报、看演出、看展览、参加文化活动等需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优质化、均等化"问题凸显。党的XX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更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是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有的城市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服务的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有乡村以挖掘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为基础,改造或建设小书屋、小礼堂、小戏台等主题功能空间。一些文化馆、文化站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一些非遗传习所开展非遗研学、手作体验、文创产品开发等活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这些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空间,充分发挥了以文促教、以文促旅等重要功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