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全年汇编192篇(第21/42页)
作为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河湖长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成熟。近年来,统筹协调、监督检查、考核问责等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河湖长制办公室等凝聚起各方力量,"河小青""巾帼河长""企业河长"等志愿服务品牌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形成党政主导、水利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河湖管理保护新局面。但也应看到,河湖保护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容易治的已取得重要进展,剩下的还有不少矛盾尖锐的"龙须沟"。各地应重拳出击、驰而不息,加大力度、延伸广度,让河湖长制实现"有能有效",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更好完善河湖长制、发挥其治理效能,需要在统筹协调上下功夫。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非法采砂、过度取水等问题困扰河湖健康。一体推进治水、治岸、治山、治污,需要区域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共治。从"分段管"到"全域管",从"一家管"到"合力管",必须完善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健全执法监督,让河湖不仅有人管更能管得好。一些地区探索"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等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公益诉讼衔接,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惩戒力度。继续以"河湖长+"为牵引,健全完善会商研判、资源共享、执法联动等长效工作机制,才能不断提高治理能力。
同时,还需要强化数字赋能,为河湖智慧化管理提供支撑。一些地方开发河湖长手机平台,实现了轨迹追踪、在线上报等功能,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当前智慧水利建设不断推进,各地应抢抓机遇,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河湖长制的深度融合,实现从人海战术到数据跑路、从拼体力到拼算力的转变,不断提升河湖治理保护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守护,并以制度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不仅体现出制度创新的突出成果,更彰显着对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情感。久久为功、真抓实干,继续完善河湖长制,将为建成幸福河湖打下坚实基础,绘就人水和谐的斑斓画卷。
让互联网时代书香更浓(人民时评)
出版行业作为以内容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必须不断优化产品供给,为读者更好更快地提供更多优质图书
在社交平台上晒年度书单,在城市书房里享受静谧的阅读时光,在热闹的直播间里购买书籍、交流阅读心得......当下人们的生活日常中,阅读有了许多新的打开方式。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全部图书定价总额)规模为871亿元。其中,短视频电商零售图书码洋同比上升42.86%,占比已赶超实体书店。不断变化的线上渠道,为纸质书销售找到新的出口,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新图景。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快速浏览。碎片化阅读的增加,并不必然以纸质书的退场为代价,也不意味着阅读兴趣的流失。事实上,人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总体上增多了。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保持增长。
短视频电商与图书之间碰撞出的"化学反应",反映了互联网对于阅读的正面推动作用。这种被称为"知识带货"的图书销售模式之所以兴起,得益于一批知识储备丰富的主播,在推介图书时增加了知识厚度,讲解生动有趣,令人耳目一新,从而有了更强烈的购书和阅读欲望。后来,一些作家也加入进来,与读者近距离交流互动,进一步提升了"知识带货"的热度。如今,在短视频电商平台上,文学、社科、历史等类图书在直播间纷纷亮相。许多优秀的作品、出色的故事,因为多渠道传播获得了更大影响力。比如,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借助直播推荐火爆"出圈",销售量显著增长。
当前,各种新的销售渠道不断兴起,人们的阅读热情有增无减,这为图书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那些高品质的作品才能获得更多关注。无论阅读方式怎样变化,销售渠道如何整合,出版行业作为以内容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必须不断优化产品供给,为读者更好更快地提供更多优质图书。一方面,要倾力抓好创作生产,努力打造更多原创的精品佳作,为读者提供更丰富选择。要注重挖掘经典作品的潜力,通过引入新的视角,密切当代读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结。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提升人们的购书和阅读体验。在这方面,智能化技术可以提供很大的助力。比如,北京发行集团打造的未来书店数字化应用场景,可为读者提供图书推荐、共享空间服务、社群服务、电子内容阅读服务、活动沙龙服务、个人书店管理等个性化服务。这样的全新体验,无疑更能让读者感受阅读的魅力。
最是书香能致远。重视学习、重视读书,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随着"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一个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时代正加速到来。用好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便利,让更多优质图书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就能助力书香中国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让居家养老享受专业照护服务(人民时评)
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契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期盼
中国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大多数老年人的现实选择也是如此。如何提高对这些老年人的照护水平,各地一直在积极探索。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探索推出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依托就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专业照护服务送到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高龄老年人家中,受到老年人和家属欢迎。
和普通居家养老相比,家庭养老床位在满足家人陪伴心理需求的同时,照护专业性明显提高。家庭养老床位不仅是物理上的一张床,还包含对老人的生活空间实施必要的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如配备24小时远程看护体系,安装一键呼叫智能设备等,以专业化管理提升照护质量和水平。
和请一名护理员上门服务相比,家庭养老床位的优势在于照护服务的稳定性,其背后的支持体系更强。提供前端服务的是一名驻家护理员,但提供业务支持的是一个由医护人员、养老管家、服务人员等组成的团队。这不仅可以提升照护服务专业性,还能更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照顾到老年人各方面需求。一些地区还鼓励支持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服务对象同步提供生活照料、居家护理和医疗服务,促进医养、康复服务在居家环境中深度融合。
家庭养老床位的出现,折射出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更多养老新方式。《"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健全建设、运营、管理政策,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政策支持,加上有更多基本公共资源下沉到群众身边,为家庭养老床位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家庭养老床位的发展,创新了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不仅有助于缓解机构养老资源不足,也可以让下沉到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家庭养老床位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和完善的空间还很大。比如,服务质量如何保证,责任风险如何划分,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制度化、规范化上进一步发力,加强家庭养老床位的质量和标准建设,对服务内容、频次、收费及各方权利义务、风险分担机制等作出规范,并加强监管。比如,上海提出,提供家庭养老床位的养老服务机构一般需形成"15分钟服务半径",确保及时响应服务对象需求。
作为新生事物,家庭养老床位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对一些家庭来说,这项服务还不够经济;开展相关业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则面临盈利能力不足、专业护理人员匮乏等困难。完善家庭养老床位这一服务新模式,需要政府部门、养老服务机构、家庭形成合力,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用好各方面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扶持,才能推动这项有益探索日益走向成熟。
居家养老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形式,在机构养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契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期盼,可以让更多老年人在家享受到专业化、个性化照护服务。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紧紧围绕老年人需求,积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就能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水平,让广大老年人过上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让考古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人民时评)
"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辽上京,见证中国百年考古历史的仰韶村,享有"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美誉的乾陵......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泥河湾等19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琉璃河等32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至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55家,立项80家,这彰显了我们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一个个考古发现,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能从中看到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可以说,考古发现是不可替代的文明课堂。从海昏侯墓等的发掘保护,到良渚、殷墟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再到清代晚期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出水,丰硕的考古成果,活化了历史场景,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如今,随着考古成果不断融入现代生活,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日益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良渚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被打造成综合生态复原、公众科普、公共考古等功能的城市文化公园,沿城垣两边而建的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河南新郑的城市标志,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十三五"期间,二里头、盘龙城等30余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累计接待公众1.54亿人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大型古遗址保护利用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兼顾了文物安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既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供了中国经验,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助力。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数量相比,目前的55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不足以构成完整体系。让考古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还需要持续发力、善作善成,确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应在保护上下功夫。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好。比如,安吉以农整压实保障,通过开展全域土地整治,辖区内搬迁民屋,收购农户青苗,为考古遗址公园的整体规划、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启示我们,建设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统筹采取不同保护手段,系统保护各级各类历史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应在活化利用上下功夫。利用是保护的拓展,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为考古遗址公园注入蓬勃生机。比如,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完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机制,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可以让文化遗产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加强文物价值阐释传播,融通多媒体资源,拓展传播渠道,能吸引更多人走近文化遗产。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不仅能让考古遗产重新焕发光彩,也有助于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石器美玉、秦砖汉瓦、城垣楼阁......考古发现,是蕴涵着丰富知识、智慧、艺术的无尽宝藏,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我们必能让更多考古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让老字号不断焕发新生机(人民时评)
老字号具有很高的经济、文化价值,是弥足珍贵的自主品牌。前不久,商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释放出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促进品牌消费的积极信号。
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当前,老字号广泛分布在食品加工、餐饮住宿、居民服务等多个领域,全国老字号年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今年春节假期,老字号餐饮外卖消费同比增长13.5%,拉动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8%。可以说,擦亮老字号这块"金字招牌",不仅对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等具有重要带动作用,而且有助于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打造中国品牌,培育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和特色传统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办法》对示范创建的总体要求、基本条件、申报认定、动态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为推动老字号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出路在于守正创新。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老字号经营效率、管理水平,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字号,借助新平台、新技术焕发新活力。有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关键词"老年货"搜索量上升120%。为更好实现规模发展,一些老字号企业引入外部力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定准群众认同、市场认可的调子,老字号们创新讲好品牌故事、搏击市场蓝海,开辟的是新领域新赛道,塑造的则是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质量强则品牌强、企业强。老字号的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品牌竞争力。在东北制药102分厂小容量制剂生产线A上,所有药品都要经历"拍照"及红外检测、高压放电检漏等流程;上海黄浦区融合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品牌、商标、知识产权等要素资源,为老凤祥等老字号企业提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各地实践表明,促进老字号品牌的持续成长,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关键。《办法》出台后,有关部门表示将大力推动老字号企业建设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引导老字号企业积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着力突出标准引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强化质量监管执法,我们才能以质量跃升促进品牌持续发展,打造更多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
老字号承载着丰富的生活和文化记忆,创建不易,维护更难。在市场竞争、政府监管、全社会共同监督中,相关经营主体要努力创新,发掘品牌价值,拓展更大市场,打造更加硬核的质量品牌,确保老字号"金字招牌"不褪色。将《办法》落实、落细,引导、支持老字号企业顺应市场机制、守正创新经营,我们一定能推动更多老字号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百姓生活,让老字号持续焕发新生机、涌现新活力。
让马拉松"流量"变发展"增量"(人民时评)
以"体育+"为抓手,连接城与人,推动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马拉松赛事才能更亲民,成为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北京半程马拉松、上海半程马拉松、郑开马拉松等多场比赛同日开赛;湘鄂龙凤双城马拉松燃情开跑,具有民族特色的"跨省"赛道吸引2万余名参赛者;沈阳绿岛环湖马拉松鸣枪开赛,8所高校数千名师生以奔跑的方式庆祝五四青年节......开春以来,多地马拉松赛事先后举办,呈现全面回归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