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一季度文章汇编37篇(第2/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350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9分钟。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梦想的实现是各要素、多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在各项战略部署、重要任务落实落地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不同、看法意见各异。越是如此,越要最大限度集众智、求共识。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重大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进行充分协商,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不断汇聚改革创新的强大合力。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系于你我。实现伟大梦想,汇聚微芒,造炬成阳。只要亿万人民拧成一股绳,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为实现梦想不懈努力,就一定能照亮时代苍穹,创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奋斗创造奇迹(思想纵横)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回望来时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依靠奋斗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维护团结奋斗的局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永久奋斗的韧劲,通过奋斗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古人云:"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团结奋斗,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锤炼铸就的宝贵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奋斗创造奇迹,必须始终维护团结奋斗的局面,在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的基础上,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要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步调一致向前进,坚决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党要始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为此,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确保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新时代十年,正是经历了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通过奋斗创造奇迹,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面前,在艰巨繁重的重大任务面前,都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百折不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保持永久奋斗的韧劲。我们不能因为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更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要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不畏艰险、永远锐意进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奋斗始于当下。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XX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奋斗、艰苦奋斗、永久奋斗,我们就能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更好发挥宪法制度优势和作用(思想纵横)

2022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署名文章《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强调"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在党治国理政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征程上,要更好发挥我国宪法制度的显著优势和重要作用,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苦苦探索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道路。然而,各种效仿西方的救国方案和制度模式纷纷宣告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艰辛探索和实践,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制定和实施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我国宪法集中人民智慧,体现全体人民共同意志,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高度统一,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

宪法作为上层建筑,必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1982年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后,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前提下,紧跟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步伐,历经5次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修正,实现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等,规定了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原则,规定了国家一系列大政方针,成为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在国家法治上的最高体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说明,我国宪法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突出位置,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推动我国宪法制度建设和宪法实施取得历史性成就。与时俱进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着力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根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作出具有重要宪制意义的新制度安排、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和实践推动,党对全面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宪法实施更加有效,宪法监督水平稳步提高,全社会宪法意识显著增强,我们党创制性运用宪法制度和宪法规定妥善解决了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应对了治国理政中的重大风险考验。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能力,把宪法实施贯彻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部实践中,贯彻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增强法律规范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以宪法的全面贯彻和有效实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要求"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不断加固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包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理念和实践。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清官廉吏、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廉洁事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厚德养廉、公而忘私、清正自守、光明坦荡等丰富的廉洁思想。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加强廉洁文化相关历史文献、文物古迹、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利用,挖掘廉洁文化资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心修身,守住为政之本,以实际行动守护廉洁文化根脉。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使清风正气得到广泛弘扬。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指出:"要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和家庭,促进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党风政风与社会风气的良性互动局面。"要紧扣"廉洁自律"这个主题,让更多基层干部、青年学生和普通群众接受廉洁文化熏陶,形成全社会崇清尚廉的浓厚氛围。探索形成沉浸体验、教育警醒、思想启发的廉洁文化教育新方式,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价值导向、行为约束、生态净化等作用。要把廉洁文化建设贯穿社会治理各领域各环节,在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中融入廉洁文化,动员全社会力量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传承和弘扬廉洁文化。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廉洁文化阵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指出:"如果先进的廉政文化不去占领文化阵地、营造社会氛围,腐败文化就会乘虚而入、污染社会、搞坏党风政风。"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廉洁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整体规划,注重把分散的廉洁文化资源整合起来,让干部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洁文化教育。可以结合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清廉村居建设,充分利用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等文化场所,因地制宜设立廉洁文化阵地,丰富廉洁文化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要善于运用数字化技术成果,建立数字媒体矩阵,提升廉洁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交互性,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喜闻乐见的清廉故事,让新时代廉洁文化在基层蔚然成风、深入人心。

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征程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建强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重要经验。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需要基层落实,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需要基层解决,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更是离不开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目光投向基层,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只有大抓基层,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实到基层,把群众工作落实到基层,才能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基层、做实基层,把每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大抓基层就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体制机制、干部队伍、服务能力等方面建设,使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及时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基层,确保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要着力建设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的党支部,在严密组织体系、严肃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严明党建责任上持续用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

组织是"形",思想是"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部署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学习教育中接受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党的XX大报告提出"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重要任务。要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实际工作中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基层工作干得好不好,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抓基层、强党建,目的是让基层党员干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实际行动服务群众,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要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聚焦基层治理的堵点、痛点、难点,从小切口入手,办好办实群众的身边事。在基层工作中,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注重问题导向,切实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民服务能力,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坚持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思想纵横)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党的XX大报告提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理论来自人民,是因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扎根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黄土地到黑土地、从吕梁山区到罗霄山脉、从零下十几摄氏度到海拔4000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深深植根人民群众、积极吸收人民群众智慧的科学理论。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把握客观情况变化,及时概括提炼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