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07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55篇(第6/1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818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61分钟。

周珊珊:这些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缩影。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群众也有更高的民生需求。就业、教育、医疗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着力优化的重点领域。围绕新需求、新期待,京津冀还需要持续发挥协同之力,切实解决广大百姓关心关切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赵威:京津冀协同发展,意味着三地公共服务资源再分配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重组。协同发展越深入,三地群众需要跨区办理的事项就会越多。人才一体化建设,牵涉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如何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是民生福祉问题,也事关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从推动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资格在京津冀三地互认,到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工作机制,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各类人才提供充足的筑梦空间、公平的发展机会、良好的创业环境。公共服务方面的协同,给群众和企业带来可知可感的便利。

张博:医疗是有温度的事业,群众感受更为直接。今年4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参保人员在区域内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过去,河北的患者总喜欢去北京大医院就医;如今,"患者不动医生动",优质医疗服务家门口享用。这省去了群众来回奔波,也有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高源:眼下正值毕业季,北京立足本市高校多、应届毕业生多的实际,举办多场就业服务季主题活动,帮助毕业生与用人方"双向奔赴";创新开展"入学即入职"培养模式改革,探索"2+1"人才培养路径;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促进硬科技项目孵化成长;等等。相关帮扶政策和就业服务,不仅有助于北京毕业生更好求职就业,也搭上京津冀三地"就业服务一体化"的快车,不断向津冀延伸,让三地学子都有更多选择空间。未来,随着公共就业服务愈发均等,社保转移接续更加顺畅,再加上非首都功能持续疏解,三地产业转型升级不断突破,相信会有更多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舞台上一展身手。

周珊珊: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打造民生福祉一张网,提升三地百姓幸福感,才能共同谱写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篇章。接下来,三地如何落实落细各项举措,让群众享受更多协同发展的红利?

高源:经过多年协同发展,北京与天津、河北紧密联动,在诸多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已经初步形成了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未来,北京将进一步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积极服务支持标志性疏解项目在雄安新区等地落地。在三地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北京也将立足首都优势,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链上,北京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落地转化,创造更多共享发展新机遇。

张博: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是河北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方向。接下来,河北会持续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协同发展动力活力;着力抓好重点对接事项落地落实,推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充分利用京津冀常态化对接合作机制,加强三地沟通对接。我们必须全面加快与京津公共服务标准对接,积极吸引京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河北布局,精准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享受更多协同发展的红利。

赵威:天津正在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对相关举措进行了细化和深化。比如,社会保障方面养老是重点,三地也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天津着手健全三地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定信息协调机制,强化养老服务标准、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结果互认,支持北京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在天津落地,推动天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茬接一茬地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果定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07日05版)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纵横)

在戈壁、盐碱地上发展农业,在大海上耕海牧渔,在寒冷的冬季种植反季节蔬菜......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农业突破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不久前印发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是我国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这将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提质增效。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供给充足,但在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还面临较大压力。现代设施农业包含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和工厂化育秧设施、粮食烘干设施、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突破资源、环境和市场的限制,拓宽农业发展时空,缓解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尽可能规避市场风险。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可节约耕地资源。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是重要食物。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应积极探索发展设施农业,重构动植物生长环境,引导农民在低丘缓坡地、戈壁、盐碱地和海洋等非耕地上建大棚、养殖场,以新路径拓展现代设施农业新空间。

建设工厂化育秧设施,可解决育秧难问题。水稻要高产,关键是育好秧。水稻育秧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生长条件要求较高。工厂化集中模式,可通过流水线作业进行大批量育秧,且秧苗整齐,有助于实现标准化秧盘与机械化插秧无缝衔接。因此,要加快建设工厂化育秧设施,补齐商品化育秧短板,满足水稻对高质量健康种苗的需求。

建设粮食减损绿色烘干设施,可帮助农户解决晒粮难问题。露天晾晒容易受天气影响,机械化烘干可减少粮食晾晒环节损失。要聚焦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需要,加快建设粮食减损绿色烘干设施,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可解决粮食储存难、保鲜难问题,延长粮食保鲜期,拓展市场空间。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要加强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有效提升粮食产地贮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实现收益最大化。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各地要坚持规划先行,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推动粮食生产从传统粗放式转向现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持续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能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原题为《现代设施农业让增产走上快车道》)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07日05版)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金台随笔)

贵州毕节黔西市的苗族村寨化屋村,原名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因被悬崖峭壁阻隔,这个小山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在精准扶贫政策有力推动下,化屋村不仅脱贫摘了帽,还做强了特色苗绣产业。回乡做苗绣的95后绣娘杨文丽,所在的非遗工坊去年销售火爆,带动当地数十名绣娘返乡就业。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非遗行业,在增进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拓宽实现人生价值途径的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源头活水。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与自然文化景观和文物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及其活态传承,其精粹总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凸显了"人"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

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要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深厚久远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传承人的实践经验弥足珍贵。例如,安徽泾县的宣纸生产过程包含100多道传统工序,没有多年积累难以掌握诀窍。不少非遗技艺、工序没有文字记录,有赖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长期实践的耳濡目染。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传承人素养,才能让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

接稳传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接力棒,要注重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和热情。近年来,各地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云南大理,当地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每年开展进校园活动达40多场次;在河南师范大学,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坚持了18年,越来越多青年学生被非遗的魅力感染,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这无疑是一种双赢:青少年收获了更多非遗文化的滋养,非遗传承也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非遗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又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复刻"永生"通草花、还原古籍中的美味、变易拉罐为惊艳凤冠,各个短视频平台上不少年轻人用巧手匠心制作非遗"爆款";一些剧场院团与直播平台合作,以直播等新形式为非遗传播注入活力。这些都启示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非遗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焕发新活力,才能让古老的非遗不断续写新的时代篇章。

丰富多彩的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遗定能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走入千家万户,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0日05版)

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治理者说)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项任务,必须发挥比较优势。衡阳市经济总量及综合实力多年稳居湖南省前列,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近年来,我们立足湖南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进一步挖掘自身潜能,坚定不移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加快布局中锻造长板。胸怀全局才能科学布局,锻造长板才能更好发展。衡阳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水陆空立体交通网通江达海,还是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发达。我们将依托这些优势,着力推进区域中心化进程。一方面,着眼全局,奋力融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内陆的集散地;另一方面,立足全省,加快建设区域经济、消费、医疗、教育、应急"五大中心",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带动作用,打造标杆、创造经验。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全省发展中找准方向,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加快把"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在做强产业中增强底气。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实体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底气足。衡阳大力实施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双轮驱动"战略,深耕电气设备、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十大主导产业,以产业链思维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扎实推进有色金属、盐卤化工、钢管及深加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基于自身特色,不断夯实产业根基,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在凝心聚力中攻坚克难。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凝聚合力,才能不断破难题解新题,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我们将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大力整治"懒、庸、怕、慢、假、奢"等作风问题,激浊扬清,扶正祛邪,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按照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要求,激励干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消除妨碍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因素,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唯有苦干实干,才能抓住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前进道路上,我们将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多作贡献,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多作贡献。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0日05版)

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人民观点)

坚持"两个结合",就要更加注重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加具有"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的高度自觉和坚定自信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可以为回答今天的时代课题提供智慧和启示

延续中华民族"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的传统,党的XX大前夕,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一至三编出版发行。在所作的序言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要"萃取历史精华,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体现着"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的高度自觉和主动。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扎根中国土壤,方有源头活水、充沛养分;坚持独立自主,方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坚持"两个结合",就要更加注重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加具有"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的高度自觉和坚定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比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立足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为理论和制度创新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