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95篇(第8/23页)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目前,我国基础研究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让企业更好集聚基础研究人才,就要推进高校企业协同,既探索培育适应企业的基础研究人员,也提高企业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吸引力,从而促进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在高校院所、企业之间合理的流动。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都承担起重要作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含金量将更高。站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高度,期待更多支持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政策措施落地实施,推动企业成为基础研究的生力军。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08日05版)
为路畅人安保驾护航(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路畅人安,是每个出行者及其亲人的期盼,更是我们高速公路养路人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工作中,我和同事们始终爱岗敬业,以创新谋发展,全力以赴守护道路畅通。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养路人就是脉络通畅的守护者。工作30多年来,我见证了吉林双辽高速公路的高速发展。刚工作时,道路养护只能靠全人工作业,效率非常低。那时候,双辽还没有高速公路,寥寥几辆大货车只能在坑洼路面上缓行。2010年后,纵横交错、便捷高效的高速公路网徐徐铺展,更多小轿车、新能源车在平坦路面上奔驰无阻。我们的养护工作也从定期修补变为随时养护,从任由路旁草木滋长变为绿化带精修细剪,从默默修复变为与车主保持沟通的"微笑服务"。公路等级的提升促进了公路养护的提档升级,进而保障了公路出行的品质。可以说,我们既见证和参与了交通业的大发展,也为物流业的提速提供了有力支撑。
好公路,三分建七分养。要让高速公路拥有更优质更长久的使用周期,养路护路必不可少。这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发现公路病害和危及高速公路正常运行的情况时,立即组织修复、排除险情。对吉林而言,除雪保畅是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年11月初,一场强降雪突袭,气温降至零下,路上的积雪很快没过脚面。工区全体工作人员迅速集结,战严寒、除积雪,虽然寒风彻骨,但无人懈怠。当天晚上,我们发现路上有一辆小汽车顶着暴风雪前行,立即驾驶铲雪车在前面开路,成功将其带到服务区休息,并建议司机等天气好转再出发。那一周,我们连续7天轮班上阵,没睡过一个踏实觉。全力坚守换来道路交通零事故,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褒奖。
养护工作不易,创造"好帮手"才能事半功倍。以绿化修建、路侧打草为例,依靠人工作业效率不高且不安全,有同事就曾被崩起的石子打碎了眼镜,险些伤及眼睛。为破解难题,我查阅资料,揣摩工艺,几乎将所有空闲时间投入钻研,把现有设备改制成多功能修剪车,达到了专业打草车剪树除草的效果。同事们使用起来更高效也更安心。齐心协力可以激活更多创新能量。这些年,我们完成技术革新项目24项、修旧利废16项,多功能树木修剪车、升降式警示灯等得到推广应用,节约运营成本300余万元。去年,公司筹建了创新工作室,鼓励职工进行创新创造,我的劲头更足了。干一行、钻一行,平凡的岗位也能有不凡的业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今天,我国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看着高速公路上的繁忙车流,就能感受到伟大祖国的澎湃活力。扎根交通运输一线,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把高速公路养护好,就是在为美好生活助力。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坚守岗位、优化服务,竭尽全力守护通行环境,与祖国交通事业发展同向前行。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08日05版)
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评论员观察)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坚决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好引领创新"政策组合拳",形成强大合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开放合作,共享未来;科创盛事,携手共赢。2023中关村论坛开幕式上,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等10项重大成果亮相,展现中国科技创新迸发的活力;闭幕式上,硅基光电子集成芯片与多功能系统等一系列成果,展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论坛共吸引来自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新创业者参会......各项活动精彩纷呈,奏响了开放创新、合作共享的强音。
习近平主席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强调:"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强劲引擎,体制改革是促进创新的点火系统。新时代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143项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显著成效,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基本建立,国务院机构改革作出了"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的重大部署。新征程上,把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仍要勇于攻坚、不断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好引领创新"政策组合拳",形成强大合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从50%到75%再到100%,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不断提升,让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更有底气;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让科研人员自主权不断扩大、积极性日益提高......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着眼未来,必须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做好科技管理改革"加减法",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机制,同时还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从而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同向而行、协同推进,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突出系统集成。比如,科技部等12部门印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围绕财政金融、成果转化、人才激励、企业创新等方面,推动出台下一批改革措施;日前正式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提出,推行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独立法人科研机构探索实行"财政科研经费包干制",等等。通过优化配置、整合重组,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才能持续推动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创新生态持续改善。
把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牵住、这步"先手棋"走好,在制度创新中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我们一定能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注入新动能,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民族复兴伟业。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08日05版)
用好红色资源开好"大思政课"(人民时评)
"当时,我国还没有大型电子计算机。'两弹一星'的科研工作者,就是用我们面前这件同款计算机进行运算,草稿纸从地面堆到房顶,装满了好几个仓库。"不久前,中共一大纪念馆带着馆藏珍贵文物藏品--飞鱼牌机械式计算机来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浦东新世界实验小学,开展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活动。生动的讲解,鲜活的细节,精彩的故事,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
一座革命纪念馆就是一个红色基因库,一件红色文物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前不久,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决定联合开展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旨在推广一批能够反映革命文物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的优秀成果。这一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大思政课"耕耘的是思想的田野,回答的是时代的课题,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在"大思政课"中用好用活这一"生动教材",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用好革命文物这一"生动教材",需要用"小切口"诠释大道理,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井冈山上,八角楼的灯光照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湖南沙洲村,"半条被子"讲述了长征路上的鱼水情深;黄土高原上,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一件件文物背后,是具体生动的红色故事。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应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推出一批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小故事,作为思政课教学案例;也可在小故事的基础上,推出主题巡展、微党课、情景剧、音乐剧、主题读物等。如此,方能讲好讲活"大思政课",切实发挥革命文物故事的育人作用。
同时,也需要汇聚合力,提升"大思政课"的实效性。横向看,"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光靠学校还不够,需要社会各方参与。比如,不妨支持学校与革命场馆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鼓励师生走进革命场馆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活动、志愿服务,推动思政课教师赴革命场馆培训研习、联合科研。纵向看,不同学龄段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认知存在差异,要增强育人实效,就必须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因此,不妨强化分众化教育,结合革命文物设计不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此外,还需要运用新技术提高参与度,强化"大思政课"的吸引力。课堂上,学生们佩戴VR眼镜,"云参观"红色场馆,身临其境重温红色岁月;课堂外,数字技术让文物展陈更加立体,让互动更加有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这也启示我们,坚持守正创新,运用好新技术,让有意义的"大思政课"更有意思,达到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用好红色资源,开好"大思政课",在青少年心中广撒深播"红色种子",必能更好引导他们明确前行方向,收获精神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08日05版)
"工业大米"也要智能制造(微观)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促进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为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支撑
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大趋势,推动传统行业企业科学高效开展数字化转型,对于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塑造竞争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螺丝钉虽不起眼,却是不可或缺的工业必需品。小到日常使用的手表手机,大到飞驰的汽车高铁、遨游太空的航天器,处处少不了它的身影。
螺丝钉,学名紧固件,作为最基础、最通用的机械零件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汽车制造、能源机械、航空航天等行业,有"工业大米"之称。我国就是"工业大米"的生产大国。
这些年,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下游产业对高强度、高性能、高精度、高附加值的紧固件需求越来越大,以往低技术含量、低质量、低附加值、弱品牌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紧固件产业提质升级是大势所趋。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成为不少企业的突破口。
数字化改造促进企业管理升级。河北邯郸永年区一家专业生产钻尾螺丝产品的紧固件企业,专注打造高端数字化、绿色化车间,破解了成本上升、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在浙江宁波一家紧固件公司一个高24米、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立体仓库内,仓储发货、盘点、清仓等步骤均已实现自动化,装满一个标准集装箱柜只需25分钟,装车效率提升了30%。把数字技术融入企业管理,能够用数字化方式优化企业运营,从而提升效率。
智能制造助力企业效率变革。在湖南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的车间里,一台台伸展"手臂"的机器人取代了人工,在生产线上有序进行调质热处理、热锻、机械加工、表面处理等操作,让预埋螺套的加工时间缩短70%、产量提升72%。在涵盖研发设计、采购供应、计划调度、生产作业、质量管控、企业管理、仓储物流等全流程的智能制造系统加持下,这家企业实现从单品到多个细分领域系列产品的创新和突破,其中风电预埋螺套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用好数字技术,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好抓手。
工业互联网应用,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能够快捷地建立连接。浙江宁波成立紧固件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紧固件行业提供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打通构建人、机、料、法、环智慧互联的企业"内链"和产业链上下游网络化共享、智慧化协作的"外链",帮助企业打破数据壁垒、打通信息孤岛,提高研发效率。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促进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为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支撑。
螺丝钉产业的转型,正是我国传统制造业拥抱数字化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大趋势,推动传统行业企业科学高效开展数字化转型,对于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塑造竞争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航空航天、重大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的快速发展,高端紧固件市场前景广阔。直面挑战、抢抓机遇、锐意创新,小螺丝钉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占据优势,成为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大典型。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09日05版)
遏制高价彩礼,树立婚俗新风(评论员观察)
遏制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是对婚姻美好的祝福,也是对社会文明的守护
在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彩礼限额被写入村规民约并公开上墙;在山东郓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倡导"低彩礼零彩礼",以文明简约的方式定格婚礼浪漫瞬间;在河北邯郸市肥乡区,获评"移风易俗好家庭"的家庭成员可获得免费体检等各项优惠政策......移风易俗、为爱减负,各地多管齐下,引导人们积极拥抱新婚俗,开启幸福生活。
牲酒赛秋社,箫鼓迎新婚。自古以来,婚礼承载着人们对婚姻家庭的美好希冀。新人在纳采、请期、亲迎等一道道仪式仪礼中缔结白首之约,唤起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感、使命感。但是,这些原本用以传递美好情谊的婚姻礼俗,在一些地方却"走了样""变了味"。比如,有的地方在婚俗领域存在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不良风气。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彩礼过高,还有车子、房子等硬性要求,让人直呼压力大。居高不下甚至一路看涨的彩礼,不仅成为不少家庭的负担,甚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让婚姻的缔结回归情感,让"重彩礼"回归"重礼仪",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