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14篇(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904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7分钟。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师沈超也表示,本次会议显示明年国家对稳增长的信心明显提升,有利于提高市场对疫后经济回升的信心,提高市场的风险偏好。目前市场风险溢价处于高位,源于市场信心仍不足,看好后续市场信心提升带来的风险溢价回落,市场有望实现估值修复。

"不管是制定政策,还是强调未来政策方向,本次会议都格外强调'信心'。从结果来看,本次会议所提出的各类举措及具体力度都将使得市场对于明年经济增长抱有更强信心。换言之,本次会议的积极信号将有效提振市场的风险偏好。"国泰基金相关人士表示,对于平台经济、国企改革、自主可控等长远问题上的定调,也使得受益行业的发展前景更为明确。这将有助于市场对相关行业及公司进行价值重估。

广发基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振信心,政策稳增长态度明确。政策稳中求进,经济预期改善有望推动权益资产上行,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和盈利预期有望得到提升。考虑到当前A股估值处于较低位置,明年A股或将受益于经济复苏带来的支撑。

海富通基金研究部认为,总的来说,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点包括:一是,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包括对于经济增长的要求、对于房地产和平台经济政策的转变、两个"毫不动摇"等,有利于提升风险偏好水平。二是,目标明确,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政策重点的转移,从供给侧转变为需求侧,扩大内需,依靠消费和投资。我们预计2023年的宏观政策是扩张性的,以多种方式和渠道积极扩大内需。

而诺安基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精神的贯彻执行,将在提振消费以及地产周期企稳方面起到尤为亮眼的效果。随着病毒新毒株自身特点的变化防疫政策也随之优化调整,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有望逐步消退、后续随着复工复产逐步推进、以及后端医疗保障工作的逐步落实和完善,有望持续提振内需。平台经济、民营经济以及外资支持力度的加强,或有利于调动各方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往前看,政策落地的力度及节奏、以及疫情影响消退的具体节奏仍需持续关注。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一是,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政策的主基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入康庄大道,这一战略不因短期的扰动而改变。二是,"两个毫不动摇"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企业家精神将成为创新的核心动力。三是,政策管理的系统化更加明确,宏观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弱化。

而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本次会议定调较为积极,其中提到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因此,明年我国实现较好的经济目标可能性很大,这将给投资者带来信心。

德邦基金认为,从定调上看,明年经济复苏企稳是大概率事件,当前权益市场最重要的行情基础就是经济走强的预期。目前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的短期冲击只是暂时的,防控政策调整带来的长期正向影响大于短期冲击。明年国内经济面临低基数效应,随着政策密集出台助力经济发展,国内经济将逐步回归潜在增速水平,企业盈利有望持续改善。

沿着稳增长预期寻找方向

大消费、房地产、高端制造被看好

究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了哪些投资机会?不少人士认为短期可从稳增长预期来找方向,消费、房地产、高端制造等值得关注,长期看从高质量发展思路去寻找方向,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被提及。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来看,2023年我们坚定看好中国权益市场。"汇添富相关人士表示,随着"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一政策回暖基调将持续提升风险偏好,疫情防控放开顺利推行假设下分子端企业盈利也有望持续改善。从细分方向来看,未来更看好消费复苏和高端制造业这两条主线。

一是随着扩内需远景规划出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引下明年消费复苏有望成为市场的投资主线之一。目前来看,尽管短期疫情防控放开后可能对经济产生扰动,但看长一些消费出行等链条复苏有望持续。一方面,疫情防控三年以来形成的消费低迷预期有望扭转,未来一段时间有望出现多个细分行业的陆续复苏。另一方面,从中长期来看,扩内需政策规划到了2035年,显示出未来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内需动力,这构成了投资消费板块的中长期逻辑。

二是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来看,不仅重视"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也提出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这显示出中国未来既要稳固当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相关具有全球优势的产业,也要积极参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未来新兴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分工。这意味着包括传统优势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相关的高端制造业仍将是市场关注的主线之一。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师沈超也认为可重点关注三方面机会。他具体分析,"促消费"相关的消费板块投资机会。会议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消费将成为明年政策扶持的重点和稳增长的核心。"保交楼"相关的地产链机会。会议强调房地产平稳发展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保安全"相关的自主可控板块机会。产业政策强调发展与安全并举,产业安全将成为明年政策重点扶持方向。

消费被不少投资人士看好。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李化松就表示,"消费方面,可能是2023年很重要的方向,包括居住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养老消费等方面。科技创新方面,核心软硬件的自主可控也会是重要方向。"

广发基金表示,结构方面,消费和自主可控短期内或相对受益。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明显的变化是拔高了消费的重要性,把"扩内需、扩消费"作为明年的第一大要点。近期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对如何扩消费作了系统性规划。后续可进一步关注政策具体落地情况。

此外,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大力强调发展科技产业、高新产业、高端制造产业等,但每一年的侧重点又略有不同。今年重新强调"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又重回最中心,跟随国家安全的大主题,重要性被抬至新高度。具体而言,沿"发展和安全"并举的角度进行配置,其中顺周期的食品饮料、医疗服务等方向将受益于人员流动以及经济活动的修复;而能源安全、自主可控相关的新能源和科技板块也有配置价值。

国泰基金也认为,从整体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建立了一个稳定且积极的政策预期,政策预期趋稳将提振整体风险偏好,惠及权益市场。此外,稳增长对于分子端将形成强大支撑,而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将使得分母端保持稳定。

从具体主题来看,会议的积极表态众多,关注四个方向:第一,扩内需中的消费。消费将迎来一轮自然复苏,考虑到会议格外重视收入增长所带动的消费改善,与居民消费升级换代相关的行业将因此受益。

第二,受益于地产政策优化的,包括金融、地产和地产后周期消费。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新动能,不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还是在新能源等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切,也将是政策持续发力的重点方向。

第四,国企改革。会议对于国企持续改革,并向市场化经营转型的态度十分清晰,优质国企的业绩表现或带来国企价值的重估。

海富通基金相关投研人员表示,影响今年股市的"内滞外胀"的核心变量均发生显著变化。内部,此前核心矛盾是外需下行背景下的内需不足问题。近期房地产等政策均出现根本性转变,从预期阶段进入政策落地之后的现实验证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2023年的政策方向为扩大内需,重点在消费和投资。

"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发力,流动性保持宽松,中国率先复苏仍是大概率事件。由于国内外不确定性均有望降低,预计市场将有较为明显的机会。"上述人士表示,风格上,短期成长性价比较高,以新能源、光伏、储能、风电、军工等为代表的主要细分行业的成交额占比及换手率均回到阶段性低位,性价比逐步提升。消费领域,考虑到最近三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逐步走向低位,储蓄率不断上升,一旦疫情等因素有改善的预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预计消费领域有望反弹。

中长期风格与行业的观点,在经济增长中枢没有显著上移或者下行的背景下,科技制造方向中小盘占优的情况或仍是常态。若经济修复预期改善,则风格或切换至价值。

港股方面,分母端和分子端均迎来了边际改善。分子端,中国的房地产等政策进一步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增长,经济预期存在修复空间。分母端,美国CPI连续低于预期,美联储紧缩退坡,港股估值端的压制出现明显修复。预期港股将迎来修复,结构上看好互联网、金融地产、地产后周期等。

中信保诚基金则表示,看好困境行业的政策转向,第一是房地产。预计政策出发点可能是防风险,但如果防风险需要行业的适度扩张,相应的需求侧政策仍需要追加出台,这些或将边际更利好金融、地产产业链。

第二是平台经济。政策出发点可能是吸纳就业,因此需要平台经济的适度扩张,关注后续绿电案例、以及常态化监管规则,这些将边际更利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平台经济。

第三是制造业改造升级:1、内涵从战略新兴产业延伸到传统行业;2、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重点支持;3、如获得财政性金融工具、新型举国体制等政策支持,或有望边际更利好通用机械。

德邦基金也认为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地产、投资、以及安全三大方向。在扩大内需上将会有更多投资机会,其中以住房、汽车为主。会议明确提及将住房改善定义为一种消费,支持刚需住房,对于地产板块的表态偏乐观。而制造业方面,狠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技改设备、资本开支或是重点方向。对于平台经济的表态也更加积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传统能源问题将再度平衡,增加传统能源的供给,保障能源安全。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认为,行业选择上,沿着稳增长预期和二十大报告寻找方向,有三条主线:一是基建链条,钢铁、建材、工程机械、建筑,二是消费,食品饮料、社会服务、商贸零售,三是科技成长:汽车、电力设备、军工、电子。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明年抓内需是首要工作,这包括消费和投资两项。由于消费占我国经济总量的比例更大,如果消费能更快的恢复,经济的弹性会很大。我们预计,明年在刺激消费方面会出台一些政策,如地产需求端的政策继续松绑,汽车、家电等方面也可能会出台一些鼓励政策等。

而招商基金相关人士表示,政策当前对于明年经济需求侧"稳增长"诉求提升,此为较今年基本面边际变化比较大的方面,除了长期导向的投资机会外,需要继续重视明年"稳增长"带来的相关投资机会。虽然扩内需首提消费,地产仍是核心,地产产业链在博弈波动后仍有一定机会。后续可考虑将投资逻辑链条从政策预期驱动逐步转向业绩兑现。

"从长远布局看,高质量发展将是投资的不二法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特别是独立自主的产业链安全,这些产业主要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领域,布局时需要均衡。"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

魏凤春还认为,房地产经过重组后,或将会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加速向公用事业转化,从而具备长期获取红利的价值。短期看,消费的恢复和扩大,可以根据估值修复的程度进行投资。此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也需要重点考虑。

权威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22年12月19日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如何看待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各类政策如何更好协调发力?怎样纲举目张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多位权威专家结合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尽管今年经济增长与年初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项指标较好完成,一些面向未来的结构性指标更有突出表现。预计全年经济总量将超过120万亿元,脱贫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国家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展望2023年,韩文秀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他进一步分析道,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经济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基数效应也将对明年经济数据形成一定支撑。

他表示,从一个完整过程看,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将产生类似"J曲线效应",即短期会对经济运行造成扰动,但全年是重大利好,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会加速释放。"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说,2020至2021年,居民消费平均实际增长率仅为4.4%,主要是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居民消费亟待恢复,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明年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同时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有利于恢复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宁吉喆说,相信在着力扩大内需等各项政策的作用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明年我国经济一定会迎来整体好转。

各类政策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分析,加力主要体现在: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金等,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提效主要体现在: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持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

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简单概括就是总量要够、结构要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说,总量要够,就是货币政策力度不能小于今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结构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

更好统筹各类政策,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韩文秀表示,各方面都要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及时发现和调整政策执行的偏差,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

纲举目张抓好重点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位列各项工作之首。

宁吉喆表示,着力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运行全面好转的当务之急。针对总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恢复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巩固和恢复吃穿用等基本消费,培育和扩大线上线下结合、"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新型消费。

会议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部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明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科技创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会议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前几年曾经出现过民营经济退场论,近一段时间也曾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议论,对'两个毫不动摇',党和政府的态度是鲜明的,立场是坚定的。"韩文秀说,"我们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韩文秀表示,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要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恪守契约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会议对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作出部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扎实做好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首先是要牢牢抓住改善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

谈及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韩文秀表示,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是重中之重。"房地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经济而言既是动力源,也是风险源。"

刘国强表示,在不偏离"房住不炒"定位之下,要以稳民生为落脚点,以稳市场主体为重要抓手,优化金融监管制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韩文秀表示,我们要坚定信心,奋力拼搏,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全方位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2-12-19

董琦宏观首席分析师

本次会议对于市场而言主要是印证了2023年的政策方向,超预期的内容相对有限,很多亮点集中在具体产业政策上,在提振信心的举措和制度改革的表态上超出市场预期。

会议解读主要谈三点:

一是会议的积极信号:

(1)总体定调对明年经济工作和信心恢复的重视程度有明显提升。

通稿两处提到稳增长,要求确保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从词频角度也能感受到,近三年的会议中,这次对经济强调的频率是最多的。

(2)2023年政策协调配合会更加合理高效。这一次通稿的布局谋篇有一个显著变化,在过去几年的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中,通常将主要任务与相关政策放到一起进行展望。例如,2021年分别在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七个方向将主要任务和政策目标一同给出。2020年的会议通稿中,并没有具体按照具体政策领域进行明确任务部署。但是2022年的会议通稿,在经济工作要求上首先提出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并且将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个领域政策目标单独集中给出,已经开始体现出机制体制变化的迹象,政策打架的情况会大幅改善。等到明年两会有更具体的政策细节落地。

二是明年经济工作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大的方面:

(1)风险应对方面,主要在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两个领域,集中在传统经济。整体讲求"稳",地产整体的定调我们理解为"以稳为主,稳中有升"。房住不炒在二十大报告中已经列明,后续保交楼、化解头部房企风险之后,向新发展模式过渡。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需求和供给的政策都会继续支持地产行业修复。此外,在债务风险应对中,基础设施投资依然围绕"十四五"重大工程。统经济领域的政策力度在2023年,将处在一种介于"托而不举"和"大搞刺激"之间的状态。核心的增量刺激不在传统投资领域。

(2)高质量发展是主线,政策刺激的主要方向。在产业和科技政策部分,会议强调发展和安全并举,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锻造双碳领域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科技自立自强,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对于具体任务安排中,会议提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涉及科技、能源两个领域:(1)攻关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2)重要能源增储上产和构建新型能源体系,(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4)对前沿技术进行强调(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我们预计,后续增量刺激将主要集中在高质量发展主线。

(3)"提振信心"上升到重要高度。会议多次强调信心问题,对于自身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对于经济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具体有三个抓手:(1)对平台经济定调全面转换,"引领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我们前期强调在"资本无序扩张管控"收尾后,平台经济的政策利好将开始出现,当前整体定调变化已经开始为后续行业更加积极健康地发展进行铺垫。(2)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力图改善营商环境预期。会议提及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期待"三中全会"的积极信号。(3)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加大外商权益保护。整体而言,在上述提振信心的要求下,我们认为2023年很难出现紧缩性的产业政策与抑制性金融政策,政策信号更偏向于引导微观主体提升信心。

三是对短期政策和经济的看法,2023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在于内需发力,消费被摆在优先位置,非常具体的提到了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投资其次,主要是重大工程以及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相关的制造业投资(科技、能源)。在这种格局下,传统政策财政和货币短期都不会收紧,二者都会保持对市场的友好状态,但是很难指望有大幅度的政策宽松和加码落地。向后看,我们觉得到两会前,核心问题在于疫情应对和各项中长期战略落地的细化,特别是围绕本次会议中重点的消费、科技领域还会不断有政策吹风。同时,对未来一个季度的基本面,我们更加谨慎,今年经济增速达3%的难度比较大,但意味着明年政策推进力度会更大。

方奕策略首席分析师

政策基调突出统筹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会议强调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财政政策方面: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推动财力下沉。我们认为,2023年财政支持力度将稳中向上,政府端(尤其是中央政府)杠杆率有望提升。货币政策方面:继续保持"稳健"表述,并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我们认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叠加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经济修复正在途中。

"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意味着政策重心正在发生转变与优化,由内需主导与推升的经济与市场将成为投资的关键线索。1)内需缘何如此重要?中短期视角:海外衰退隐忧渐起,出口支柱有所承压。长期视角下,大国博弈、逆全球化加剧,倒逼对外依赖度降低。2)如何看待内需对市场的意义?过去来看,供给侧改革因时而生,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产能过剩局面,并推动利润结构向上游集中。从盈利分配与估值的角度来看,全A非金融板块的PE和中下游企业盈利占比呈现典型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2020下半年以来,受成本端挤占的影响,中下游利润受到较大侵蚀,估值维度也经历显著拖累。展望未来,如果重心从供给侧转换到需求侧,那么由于科技制造与消费的提振,可以带来中下游利润的改善,由此看好未来市场估值中枢的修复与提升。

防风险,扩融资,稳需求:地产预期修复。会议要求"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我们认为,地产是前期市场重要压制因素,强监管导致房企被动缩表,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引发地产链信用风险累积,地产一度失速下行。11月以来地产政策积极纾困,"三支箭"、"金融十六条"、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等政策密集出台,悲观预期迎来转折。同时,需求端政策有望继续加码,预计2023年地产销售和投资增速均有望回升,行业逐渐企稳。

发展与安全并举:科技制造是中期线索。本次会议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因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后续包括财政、货币和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有望进一步协调配合,支持专精特新,引导转型升级。同时随着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提出,政策赋能和金融助力将成为科技创新加速发展的两大重要推动力量。

峰回路转,聚焦内需-复苏三剑客,转型三板斧。我们判断2023年中国将迈入新的一轮需求扩张与资产回报率改善的周期;加之,海外紧缩与强势美元步入尾声,A股市场将迎来峰回路转之势。行业比较与主题聚焦内需-复苏三剑客,转型三板斧。1)2023年H1受益于顺周期复苏板块,推荐金融、消费与地产链;2)H2蓝筹搭台成长唱戏,立足补短板与自主安全,关注设备、材料与医药。

刘扬主动配置首席分析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三个层面影响大类资产配置,分别是风格切换更清晰度、风格轮动幅度更大和长期配置方向的再确认。第一,本轮向复苏期切换的特征从犹疑到明确。过去一段时间,债市博弈政策对基本面的影响,30bp窄幅下行和上行;权益对基本面不敏感,但是对其他消息非常敏感。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将看到的是资产风格与基本面重新挂钩。会议之后,我们判断应继续调升这种风格转换的鲜明性、持续性。资产价格与基本面挂钩的第一阶段,是经济数据继续小幅走低但是股强债弱会走的更加坚决。这是因为从本次会议之后,我们将更加注重交易基本面预期的逻辑。资产价格与基本面挂钩的第二阶段,资金会根据经济总体和各产业的恢复弹性,做边际配置微调。第二,本轮大类资产风格轮动的幅度可能比想象的更大。会议传达的主要信号在于对经济发展和提振信心。虽然中期走势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程度无疑是在显著缩小的。一个适宜的金融和产业政策环境,去孕育一轮更大幅度风格轮动的概率正在提升。第三,长期配置方向得到强化。会议虽未提及,但实际传达了我们要坚定发展,实现核心目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扩大内需和科技强国作为配置主线的逻辑得以强化。

具体来看,会议对资产配置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维度:扩大内需、产业升级与预期修复。具体到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我们要重视本次会议报告强调的三个影响维度,侧重配置基于扩大内需、产业升级、以及预期修复的大类资产。

权益方面,随着经济复苏与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或给消费与内需板块带来一定配置机会。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确定性较强、政策支持方向明确。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由于政策导向的战略性与确定性,具有长期性的配置价值。

债券方面,预计货币政策基调稳健偏宽松,财政政策积极发力,地产行业信贷有望逐渐修复,利率上行压力变大,但后续外部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出现,可能年中会小幅走平乃至下行。

商品方面,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经济增长是主要任务,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大宗商品或逐渐出现配置机会。

汇率方面,对外开放程度增加与经济基本面逐渐修复,有望提振人民币汇率。

戴清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

核心观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增强经济信心,推动港股基本面预期继续修复。整体而言,本次会议对2023年宏观政策定调相比此前的政治局会议更加积极,稳增长成为核心,并将扩内需放在了战略层面。由于港股大部分企业营收都来源于国内需求,且前期跌幅超过A股相关板块,我们认为后续扩内需仍有政策,港股盈利预期上修值得期待。

本次会议对于"稳增长"基调提出了新的要求,结构上可分为促消费、保地产、稳就业三条主线:1)疫情防控强调要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度过流行期;2)财政在加力提效的基础上强调可持续性和地方债务风险防范,货币政策定调仍偏宽松;3)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了优先位置。在出口承压、投资力度有限的情况下,2023年消费将是推动国内经济从供给端到需求端修复的主要引擎之一;4)明确了对于房地产行业的保底态度,但同时重申"房住不炒"定位。地产供给端有政策托底,或仍有修复空间;5)对平台经济的作用给予进一步的肯定,未提及反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等。再次支持平台经济的主要意义在于释放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吸引部分外资投资,其根本目的是提振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能力。

政策的边际变化显示出对经济修复信心的增强,短期内港股市场可能继续交易政策向好预期。我们认为,2023年港股牛市预计将演绎"三级火箭"行情,1)一级火箭:政策利好仍将纷至沓来,风险偏好将继续修复;2)二级火箭:美债利率下行,估值打开进一步修复空间,恒指或修复至2022年6月前的位置;3)三级火箭:港股业绩筑底,盈利预期上修且兑现,恒指或修复至2022年1月前的水平。

映射至港股行业配置方向,建议继续关注内需相关的逆境反转策略。1)国内消费复苏两步走,相关行业将先后受益于场景释放和收入提升;平台经济监管力度有望边际放松,短期将直接利好港股互联网零售行业。中期有望改善就业、提升居民收入预期,并加快消费复苏从一阶段到二阶段的过渡。2)内外需的蹊跷板效应下,地产供给端"三箭齐发",行业景气度有望修复,从而带动港股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估值上行。

目前港股仍处于从交易政策预期到验证现实数据的过渡期,后续需关注经济指标能否兑现;中期角度来看,利空因素预期逐渐改善,港股有望翻过盈利、估值、风险偏好三座大山,迎来逆境反转曙光。

丁丹医药首席分析师

1、集采后周期:政策周期进入新的阶段:集采进入"后周期"(财报负面影响减弱),DRG尚在"早周期"(暂无明显影响),2023年迎来相对更好的投资窗口。医保控费方向不变,传统制造如何"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长久生命力还需创新。

2、创新新周期:经历了2019-2021年的资本市场为主驱力的创新行情,过去一年创新板块已回落至高位的3-4成。未来回归技术周期(从I/O到ADC、双抗等)和个股催化剂(研发、BD、商业化)驱动的行情。

3、疫情后周期:放开后疫情对医疗市场的影响将是先抑后扬:初期影响非新冠医疗供给,后期恢复并叠加先期需求释放。

4、推荐组合:

本土创新+国产替代:荣昌生物、康方生物、百济神州、迈瑞医疗、澳华内镜

政策影响见底+新一轮增长期:恒瑞医药、华东医药、华润三九、济川药业

疫情后复苏+自身景气度:爱尔眼科、益丰药房、大参林、南微医学

刘欣琦非银首席分析师

1、推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下投行和pe的投资机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11处提及金融。更是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表述。我们看好后续相关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落地对金融行业盈利及金融板块投资机会。推荐国金证券、中信证券、中金公司H和四川双马。

2、投资端定成败,看好度过疫情冲击后保险股明年的投资机会

前期保险股受益稳增长和房地产政策的超预期带来一波上涨。我们认为明年保险股将迎来由地产风险化解和利率回升带来的基本面改善。未来处于经济复苏验证期,如由于疫情原因出现股价调整则是最佳买点。看好投资端弹性更大的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

王聪电子首席分析师

【半导体自主可控加速,芯片库存边际改善迎布局良机】

1、看多半导体自主可控。中美科技摩擦与逆全球化是长期趋势,半导体制造环节自主可控是核心焦点。市场对半导体板块的悲观来自景气度下滑与制裁,而国产化产线扩产建设更多考虑自主可控。制裁对以存储为代表的fab资本开支带来负向影响,政策对以逻辑代工为主的国产线资本开支带来正向推动,叠加设备品类拓张以及国产化率提升,仍对国产设备订单保持乐观,看多半导体自主可控。

2、芯片库存高点已现,边际改善迎布局良机。泛消费类芯片下游终端库存水平低,原厂芯片库存3Q22累积至高位,预计后续逐季度压货至下游,边际改善明显。工业类芯片拉货动能季节性波动短期承压,汽车类芯片供需持续紧张。我们认为,4Q22是芯片库存的高点区域,后续是去库阶段,3Q23以后会出现库存的低点,中间某些时间会出现去库存速度最快的阶段(比如年报减值或降价压货等)。库存的高位区域对应股价的底部区域,边际改善迎布局良机。

3、需求仍为成长本质,产品创新仍为核心驱动力。重点关注三类需求:1)因疫情政策、通胀利率等带来的经济复苏,为普适性的泛消费需求;2)仍在增长与变化的行业细分环节,如汽车智能化、风光储等;3)公司层面积极推出新产品与新市场,补足产品线、面向新市场、提升市占率等。

4、看多半导体自主可控,布局库存边际改善的底部芯片类企业:

1)半导体自主可控: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华大九天、海光信息、龙芯中科;

2)底部边际改善的泛消费类芯片企业:圣邦股份、晶晨股份、恒玄科技、芯海科技;

3)汽车"三电系统"核心芯片,SiC、BMS、MCU:天岳先进、中瓷电子、纳芯微、赛微微电、国芯科技;

4)最值得期待的单品-苹果MR:立讯精密、东山精密、华兴源创;

庞均文电新首席分析师

看好风光储及电动车新技术。

光伏:23-24年复合增速40%,看好电池片、辅材、微逆、EPC;

风电:23年增速80%,产业链价格有望回暖,看好整机、滑动轴承、漂浮式风电;

储能:23年海外户储大储、国内大储增速有望翻倍,看好PCS、系统集成等;

电动车:看好盈利回暖的锂电池、新技术钠电池等。

王彦龙通信首席分析师

经济会议中特别提到两个问题:数字经济和"产业链卡脖子"问题。

首先数字经济这块,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和内涵,对于通信领域来看,主要是数字基建和数字运营。数字基建这块,未来几年运营商资本开支总盘子可能较为平,但是结构在发生变化,主要是固网和云计算投入较多,像固网这块正在进行双千兆升级,对于PON模块及芯片拉动较为明显;云计算这块,主要是对一些DCI连接等有拉动。运营这块,我们主要是看到电信运营商上的责任和机会,他们将从"普遍互联网接入"的重任向"数字经济"基石方向转变,有望在云计算、数据要素、安全、AI等方面有更大业务拓展机会。

"产业链卡脖子"问题,由于通信行业发展时间很久,过去20多年在国内各方等合力下,国内通信设备集成层面上,以及大多数器件方面已经实现了自主可控,只有那些大芯片层面还问题较大,自主可控路途比较漫长。所以我们主要推荐光通信领域的国产替代机会,因为在通信网络里,光占据大部分,而光模块、光器件、光芯片方面并不是不可逾越,但渗透率还有空间,尤其是芯片层面,未来几年进入了国产化的深水区。目前我国光芯片厂商主流产品与海外差一个代际。例如海外光芯片领先水平已经适配当前下游速率最高的400G/800G模块,而目前国内光芯片厂商较为成熟的产品主要集中在DFB直调芯片,速率普遍在25G及以下,可应用于部分100G模块中。2021年全球2.5G芯片中国厂商占比已经超过90%,10G芯片预计占比60%,我国10G及以下光芯片自给率高,但一到25G就一样了,25G及以上DFB激光器芯片生产主要来源于日本和美国,占比高达90%。但是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国内已经有一批实现突破的企业,无论是在性能、工艺还是客户进展方面,正走在"1-N"的进展中,这块值得重点关注。

徐乔威机械首席分析师

中央经济会议对机械行业的利好主要在于工程机械行业以及通用自动化这两个方面。

工程机械方面,我们认为政策边际放松首先有利于跟开工率相关的建设机械,其次再到挖机销量环节。从挖机销量的角度来讲,11月份的挖机销量表现会不错的,但是12月份可能会有一些压力。明年一季度,随着整个房地产的开工率的逐渐提升,挖机销量有可能能够维持正增长的状态。

通用自动化方面,我们现在是坚定看好,今年四季度相对来说还会比较不错,明年一季度会有一些压力,有可能会有一些行业的负增长,主要是因为今年一季度基数相对比较高。另外一块是因为疫情,疫情放松之后,有可能会在一季度迎来一波爆发,这两个因素使得明年的一季度会有一些压力。明年二三季度肯定能够转正,并且今年二三季度受到疫情的影响,基数也比较低,同时又有国家支持政策。这一波通用自动化至少能够看到明年三季度到四季度。在具体的子行业里面,我们比较看好的是机床刀具、工业阀门、压铸机。

刘越男社服首席分析师

预期领先基本面,政策导向与疫后修复两大主线

政策导向型:

①教育信息化:预计订单有爆发式增长,明年利润有望快速兑现;

②平台经济:去年底预判负面政策到底,今年中央经济会议变为较为支持的口径,重点看好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出海方向,同时平台经济在保就业等领域也有相关动作;看好本身赛道有增长,例如互联网电商出海是降维打击,海外竞争环境较温和,目前出海标的估值便宜(阿里巴巴等),推荐顺序:美团、拼多多、BOSS直聘;

③免税:2025年政策风险慢慢降低解除,预计明年出境游放开,市内免税店政策可能落地,板块政策催化相对较多;

④保就业方向:人力资源服务,行业Q3增速中枢优于预期,若明年经济恢复正常,预计行业增速恢复至30%+,核心公司估值10-20x,首推北京城乡、科锐国际;

⑤近视防控及母婴产业链:近视防控利好零售端,博士眼镜;母婴产业链政策一直大力扶持,鼓励生育,但业绩端反馈需要一定时间,看好个股逻辑扩张转型标的孩子王。

疫后修复方向:

几波感染高峰过去后,预计消费会迎来高速增长。主要推荐两条主线:①成长型公司,股价没有反映成长能力,推荐酒店与餐饮板块的锦江酒店、华住集团、君亭酒店、首旅酒店、金陵饭店;②低估值补涨标的,推荐中青旅、兰生股份等。

平价消费方向:港股名创优品,美股拼多多,明年蜜雪冰城。

蔡雯娟家电首席分析师

家电:迎接基本面修复的曙光,估值修复波折向上

1)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消费端的提法更加积极,以及对化解房地产存量风险有望地带来竣工数据好转,叠加当前地产端政策频出,疫情放松不断兑现,开弓没有回头箭,区别在于基本面修复的时长,因此改善的终点已现,无非是1个季度还是3个季度基本面修复,估值水平也会波折向上。

2)明年下半年基本面会比上半年修复的概率更大,因此上半年预计会有较大波动,下半年修复复苏的确定性增强,建议逢低布局。

针对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兼顾内外需的情况,我们建议把握以下几条基本面修复主线:

1)地产修复确定性较高,地产后周期产业链进入改善通道。地产端利好政策出台密度加大,随着后续"保交楼"政策进一步落实及部分保障性住房、廉租房项目落地,地产后周期企业估值端有望持续改善,进而逐步反应至基本面层面。厨电板块与地产相关度更高,前期基本面受损较为明显,保交楼政策已在Q3ToB端有所体现,后续随其进一步落地,ToC端有望在明年Q2实现改善。推荐【老板电器】。

2)强者恒强,明年上半年考验各家公司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例如疫情反复与制造供应链之间的扰动,内外销需求的波动)。看好龙头公司的分散经营与抗风险能力,行业波折阶段,整合市场正当时,看好综合管理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白电龙头目前处于估值低位,推荐【海尔智家】、【美的集团】。

3)抓住结构性提升的个股机会。消费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中产消费降级与注重性价比的趋势凸显,个体公司仍有结构性机会,主要集中在平衡好自身的产品升级,与市场需求结构性下降之间的机会,以此为代表的【飞科电器】、【小熊电器】、【新宝股份】。

4)成长赛道仍具长期空间。可选成长赛道中,长期渗透率空间与短期确定性刚需之间有矛盾,但仍需乐观看待长期空间,尽管集成灶、投影仪、扫地机等成长赛道个股的三季报表现不佳,但考虑到产品长期的渗透率仍在低位,且行业内的龙头个股仍在不断研发新品,行业需求由创新新品驱动,重点可关注创新能力居前的【石头科技】、【科沃斯】、【极米科技】;

5)成本改善及布局第二曲线成长的公司仍有机会。黑电版块公司整体因面板价格下跌迎来较好的业绩财报,考虑到Q4的世界杯效应,仍有较好的布局机会,重点关注【海信视像】【TCL电子】。此外,积极转型汽车零部件类的公司调整后也有进一步成长的机会,开拓第二增长曲线的态势不变。重点可关注【三花智控】【盾安环境】【东方电热】。

谢皓宇地产首席分析师

供稳需松的政策,平稳过渡新模式---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点评

导读:将支持住房改善放至扩大内需的第一位,将需求侧重要性提到极高的位置,同时,供给侧风险则放在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当中,供稳需松的政策,向新模式平稳过渡。

1、本次报告主要亮点在于支持住房改善需求,并放至扩大内需的第一位,这是在解决了供给侧矛盾之后,楼市仍处下行趋势的应有做法,同时还将需求放在后面的经济金融风险小节,表明支持需求对防风险也有重大意义。

需求侧政策已有预期,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不会提到具体政策,但这次将需求侧支持放在了极为靠前的位置,为此后针对需求端出台更为超前的政策做好了铺垫。同时,在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处,再次强调要支持刚性和改善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我们认为,这说明需求的支持对化解当前风险也极为重要,从过去的纯供给侧风险向需求侧风险过渡,具备重要的意义。

2、供给侧仍然延续了此前的政策,以风险化解为主,和以往地产周期相比,依然缺少了房企重启扩表周期的途径,整体呈现供给侧以平稳发展、内部整合为主,最终选拔出优秀企业。

本次会议与房地产相关的,除了前述的需求侧支持以外,全部放在了化解风险这一小节,其中,明确提到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整体来看,供给侧的政策仍然是延续此前的做法,例如,即便是第二支箭,但发行依赖于资产担保,对整体信用扩张依然难度较大,更多的是不再出现明显的信用收缩。因此,我们认为,供给侧政策整体是以平稳发展、内部整合,最终达到供给侧出清的效果,选拔优秀企业。

3、供给侧稳定、需求侧放松,进入到和海外房地产市场一样的模式,即降低房企杠杆率、提高居民杠杆率,整体信用保持一致,但可以降低居民购房门槛,有利于行业长期稳定发展,平稳过渡新发展模式,具备重要意义。

我们曾经反复提出,土地信用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本质,也是有别于海外房地产市场的最显著特征,在指标上的呈现就是房企的杠杆率水平远高于海外房企、而居民杠杆率又低于海外居民,原因就在于中国信用派生的源头在于房企通过融资的方式去拿地。本次会议,对新模式的表述,变为了"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具备重要意义,通过限制资产的重复抵押来降低房企杠杆率水平,以减少囤地的可能性,同时,降低居民购房门槛和降低贷款利率,能够有效降低居民的购房压力,最终可以让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属性逐步的从房企端金融向居民端金融过渡,也即从投资端、切换为消费端,实现更为良性的循环。

4、本次会议,对房地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侧政策之后,不仅仅是信用能力,还有产品能力也将摆在房企面前,对有信用、有产品的房企来说将迎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在确保信用的前提下,从产品角度,目前市场比较认可的包括龙湖集团、建发股份、招商蛇口、万科A、保利发展、金地集团等,同时,一些小玩家和新玩家也在奋力改进自己产品,比如中交地产等。

韩其成建筑首席分析师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1)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稳健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3)广义基建投资增速2022年为12%左右,预期2023年仍维持8-10%高位。

2、支持住房改善,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1)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2)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3)央企凭借融资/销售优势提升地产开发份额和房建资产质量:第三季度地产销售中国中铁增55%/中国铁建增39%(土地进前十)/中国建筑增7%(中海上升到第四)。中国建筑22PE4.2倍(万保招金PE8.3倍)、PB0.66低于万保招金PB1.03倍。

3、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1)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2)前期证监会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上交所推出《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鼓励中央企业探索将价值实现因素纳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定向增发)。支持符合条件公司开展中长期激励(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化学/中国交建)。通过资产重组(中国电建/中钢国际/中材国际)等方式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支持利于突出主业优势子企业分拆上市(中国交建/铁建)。(3)央企资产待重估:中国铁建2022PE4.2倍(历史最高PE平均20倍/2015年最高24倍)PB0.52倍,中国中铁22PE4.7倍(最高PE平均14倍/2015年最高40倍)PB0.6倍,中国交建22PE7.4倍(最高PE平均14倍/2015年最高20倍)PB0.62倍。

4、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1)国家2023年将考虑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峰会(十周年),2014年一带一路行情央企如中国中铁涨936%/中国电建涨684%等大涨。(2)第三届一带一路峰会叠加疫情宽松2023年国际工程弹性大:前3季度中国交建订单境外占比14%(疫情前最高占比31%),中国化学境外占9%(最高占60%),中国电建境外占14%(最高占47%)。

5、综合推荐(1)地产七方向:一是地产开发/EPC推荐中国建筑(首推)/中国铁建等;二是设计推华阳国际;三是新开工推铝膜志特新材;四是设备租赁华铁应急受益;五是施工评估推深圳瑞捷;六是装配式钢结构推鸿路钢构,七是装饰推金螳螂,亚厦股份受益。(2)基建四方向:一是首推央企中国中铁(首推)/中国交建等;二是地方国企推安徽建工,浙江交科等受益;三是设计推设计总院/苏交科等,地铁设计受益;四是园林碳汇推东珠生态,蒙草生态等受益。(3)一带一路:推中国化学(己二腈)/中材国际,中钢国际/北方国际/上海港湾/中工国际受益。

6、(4)新能源电力四方向:一是风光电储推荐中国电建(首推)/中国能建/粤水电;二是BIPV推荐杭萧钢构(钙钛矿)/江河集团/永福股份/东南网架,龙元建设受益;三是核电推荐上海建工(土基熔盐核堆);四是智能电网推荐安科瑞/智洋创新等。(5)新能源汽车四方向:一是锂推荐四川路桥,东华科技/天铁股份/百利科技受益;二是氢推荐华电重工/隧道股份;三是镍推荐中国中冶;四是车路协同推荐华设集团,深城交受益。(6)消费文旅两方向:一是食品消费中粮科工/中国海诚等受益;二是文娱元宇宙大丰实业/岭南股份等受益。

李鹏飞钢铁首席分析师

看好钢铁板块配置机会

1.经济预期修复,地产迎拐点,钢铁将受益。地产、基建、制造业,政策与预期皆修复的背景下,钢铁板块值得重视。自2021年9月开始的地产端下行,导致钢铁行业需求持续走弱,叠加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导致的成本高企使得钢铁行业利润持续收缩,三季度上市钢企较多出现亏损,行业进入寒冬。2022年下半年,伴随地产端政策逐步出现拐点,无论是居民利率端还是房企融资端都出现了积极变化,从政策向基本面的销售、拿地、开工传导虽有时滞,但我们认为这也足够导致2023年的钢铁需求预期从底部逐步抬升,年初的金三银四也将存在更多期待,行业大概率从亏损走向盈利,相应的周期复苏交易也将重新出现。

2.估值底部区域,长期逻辑未改,配置价值凸显。钢铁板块目前从PB的角度来看,已经处于底部区域,龙头公司大多进入估值最低水平,这种低估值历史上发生的次数并不多,而且伴随着危机或行业持续性的大规模亏损,从目前的一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等因素看,目前的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明显低估,另外如果看钢企的吨钢重置成本与吨钢市值比较,也具有较大的修复空间。钢铁行业从长期来看,行业加速集中度提升,兼并收购持续推进,行业格局优化,龙头公司定价权提升,降本增效与报表修复未改,当前的估值水平具有较大程度的修复空间,配置价值凸显。

3.拥抱材料与资源景气时代。当前我们比较看好的赛道,一是火电机组更新改造,带来超超临界锅炉管需求的爆发,超级不锈钢304及T91/T92等不锈钢和合金钢钢管需求确定性较高,龙头公司积极扩产,享受产能增加与产品结构提升,订单饱满成本下降;第二是军工领域高温合金的需求持续拉动,尤其是军品,飞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需求旺盛;第三是硅钢,宝武合并后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定价权增加,一些优质民企不断提高技术实力,增加高端牌号产能,量利齐升。金属粉材领域,核心是下游需求景气度高,公司绑定下游核心客户,不断拓宽产品结构,募投项目逐步投产,业绩确定性高,客户、技术、认证等壁垒高,享受行业高景气。炭素行业积极布局特种石墨,核石墨、等静压石墨放量,持续进口替代。资源为王,我们继续看好钒矿、钛矿、铁矿、锂矿、稀土矿等相应产业链和龙头公司。自主可控背景下,核心资源依然具有长期价值。

4.我们维持行业增持评级。重点推荐普钢龙头,方大特钢、华菱钢铁、宝钢股份、首钢股份、太钢不锈等;特钢板块推荐盛德鑫泰、久立特材、图南股份、抚顺特钢、中信特钢、甬金股份等;新材料板块推荐铂科新材、悦安新材、屹通新材、方大炭素等;资源板块推荐安宁股份、钒钛股份、永兴材料、包钢股份等;港股推荐天工国际、中国东方集团等标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之一: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2022-12-1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从多个方面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特别强调了消费恢复在经济运行转好中的重要作用,并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注入稳定持久动能。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消费是经济的压舱石,对于经济增长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表示,在2023年全球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外需进一步萎缩的背景下,内需尤其是消费的作用将更为凸显。今年以来,消费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约束:疫情反复限制消费场景、失业率上升限制消费能力、信心不足限制消费意愿。

中共中央、国务院此前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释放重要信号,要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此次会议再次将提振内需列为重中之重,要求"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

植信投资研究院认为,相较于投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内生动力。随着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步伐加快,投资对内需的提振作用越来越小,扩大内需需要更多向依靠消费进行转变。在疫情发生前的9年间,最终消费支出对于GDP的贡献率保持在55%-69%的区间内,且贡献率都大于资本形成,表明中国内需增长已逐渐向以消费为主要拉动力的路径上转变。疫情发生3年以来,消费受到的冲击远大于投资,因此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优先拉动消费快速回升是推动明年内需回暖和经济稳步恢复的关键。疫情期间,各类市场主体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其中,居民部门隐性失业率上升,收入减少,防御性储蓄提升,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对于重新提升预期,缓解消费后顾之忧有较大推动作用。房地产相关消费和汽车消费将会成为拉动明年消费快速回升的两大抓手。同时,以政府资本为基础,社会资本有力参与固定资产投资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保障。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大有可为

根据会议,2023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为"精准有力"。具体来说,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精准有力"与近几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适度""灵活适度"的提法不同。"有力"意味着人民银行将通过适时适度降准降息等方式,"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适度提升杠杆率。明年,美联储加息将见顶,中美无风险利差将会收窄,同时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大,物价总体温和,货币政策宽松的掣肘将大为减弱。而"精准"则将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对应的是结构性工具以及PSL等。

植信投资研究院认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的提法可以看出中央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视。明年,人民银行可能会继续加大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的规模或降低再贷款利率,以不低于现有规模的结构性工具持续支持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甚至可能会扩展至消费领域,增大对消费需求恢复的金融支持。

近年来,人民银行围绕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人民银行公布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情况表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合计达到5.5461万亿元,涵盖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抵押补充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高度重视统筹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2022-12-18

央视网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总结了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其中释放了哪些值得期待的积极信号,一起来听一听专家的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

对此,多位专家都表示,高度重视统筹,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鲜明特点。

在专家看来,除了"统筹","加力"也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值得关注的一个关键词。这意味着,明年在财政、金融、产业,以及科技人才、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确保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经济学者张连起: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支持力度。

此外,专家表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信心",做出了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重大判断。中央提出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经济工作,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政策举措出台。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会议强调,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中央在考虑安排这些,不光体现了经济决策的问题导向,也积极回应了民生关切,向市场和社会各界释放出强烈的积极信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大要点权威解读

2022-12-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对2023年的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会议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稳增长被置于更突出的位置。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从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方面部署了具体工作。

【要点1】

"稳"是明年经济工作核心关键词

稳增长被置于更突出位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目前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为经济总量的修复创造了良好环境。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有利于统一思想,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进一步聚焦到稳经济上来。"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张俊伟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充分表明中央已经把恢复经济总量平衡问题视作当前经济运行的首要工作。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中,"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出现了两次。稳增长也被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可以预计,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中央将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张俊伟说。

会议还明确要求,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明年国内经济增速将出现较大幅度反弹,其中居民消费修复将成为主动力,2022年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可能改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明显增强。"这也是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一个重要标志。"王青说。

【要点2】

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明年财政支出力度或更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明年财政政策的基调是"加力提效",将力度和规模置于效果之前,体现出比今年和去年更强的稳增长取向。这意味着,明年财政支出力度将更大,赤字规模和专项债总和仍会保持一定强度,带动总需求回升。

罗志恒预计,基准情形下,明年财政赤字率或突破3%,提高至3.5%左右,当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可能在3.65万亿元左右。

"在操作方向上,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侧重点会从投资拉动为主,逐步转向以消费拉动为主,以消费带投资、促投资,形成消费、投资并重齐动的新发展格局。"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认为。

在张依群看来,加力提效的同时,财政政策也将更加注重两个底线:一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重点做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提高地方政府债券投资的安全性、有效性,坚决打击各种违规违法行为;二是兜牢民生底线,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入手,充分发挥一次分配市场调节基础作用,一二三次分配协同加力、推进共同富裕。

【要点3】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加大力度支持小微、科创、绿色领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这强调了货币政策的精准性。目前,实体经济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更多要靠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发力。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可以发挥稳定金融市场运行的功能。同时,小微、科创和绿色发展仍然是明年的主要支持方向,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需要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这些方面的信贷支持。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表明下一步阶段货币政策将重点在"精准"和"有力"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精准",就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输血",实施精准滴灌,优化信贷结构。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有力"意味着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的同时要有力度。

连平表示,货币政策力度要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匹配。财政资源投入后,需要金融的配套支持和跟进,否则财政政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通常而言,1元的财政资源投入,需要4元以上的金融资源投入来进行配套,以实现较好的宏观政策的效应。"这意味着2023年可能有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宽裕,推动市场利率水平进一步下行,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连平表示。

【要点4】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会议还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多位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明年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有助于更好实现这一目标。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吴垠表示,我国的产业政策以往缺乏配套金融支持和科技支撑,产能过剩、低端竞争等问题经常出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可以发挥合力,有利于突围核心技术、增强产业竞争力。

吴垠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优化产业政策,预计明年的产业政策会进一步聚焦关键领域。同时,发展数字经济是明年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发挥我国市场规模、人力资源和金融体系优势,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博览财经首席经济师李宏图认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是明年产业政策的重点内容。可以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此外,还需要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要点5】

完善生育与延迟退休政策

助力缓解人口总量压力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畅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社会政策方面,着重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就业、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生育支持、延迟退休。

"前11个月的就业数据显示,青年人口就业情况已经出现了明显改善,但城镇调查失业率仍然偏高,进一步强调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当前的切实需要。完善生育政策与延迟退休政策,有利于缓解人口的总量压力和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杨畅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唐遥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分重视对社会和民生工作的部署。目前中国的整体失业率不高,但16到24岁年龄段的失业率显著高于整体失业率,因此青年就业是会议提出"三稳"中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还分析表示,由于我国面临老龄化挑战,支持生育有利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提出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和我国预期寿命的增长相适应,这一方面能提升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老龄化对养老保险资金的短期和长期压力。

【要点6】

部署六个"更好统筹"

抓经济质量是未来主要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六个"更好统筹",包括: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

对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继续将"质"放在"量"前面,而且"质"的要求是"有效"提升,显得更为迫切。"质"的重要性上升,也意味着抓经济质量是未来的主要方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