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14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904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7分钟。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汇编

(14篇)

目录

1.【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五个关注点 3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家解读】张军:恢复消费的紧迫性远远高于投资 9

3.发力增长·着力统筹·坚定信心 15

4.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双实企业"将助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4

5.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科技元素 28

6.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32

7.解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丨聚力重点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39

8.更加突出稳增长首要任务扩内需 44

9.重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哪些信号?万字最新解读来了...... 47

10.权威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75

11.全方位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81

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之一: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110

1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高度重视统筹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114

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大要点权威解读 116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五个关注点

作者:周跃辉

2022年12月27日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落下帷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为了解中国年度经济政策的"风向标",其提出的形势判断、思路要点、重点任务、政策举措等为经济界所广泛关注。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的研究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依然是主基调。这次会议延续了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提出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这一主基调的提出,显然与党中央关于2023年的经济形势判断密切相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了0.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仅为5.3%,这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显然增速回落较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因此,党中央提出来抓2023年的经济工作必须要把稳增长作为"第一主题",稳就业、稳物价,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成为制定2023年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

第二,扩大内需战略被放在稳增长的首位。既然稳增长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第一主题",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稳增长最重要的抓手是什么?这次会议给出了答案,即为扩大内需战略。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当宏观经济处于下行通道时,在市场没有完全出清之前,一般由有效需求不足所导致。这里的有效需求,一般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这三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中国经济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需求收缩,这是客观事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仅为4.9%,大大弱于疫情之前,消费需求亦受到严重抑制。因此,这次会议部署了2023年五项重点任务,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五项重点任务之首,足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相关部委围绕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也会陆续出台。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恰逢其时。

第三,将消费需求摆在扩大内需战略的优先位置。国内需求包括两个方面,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关于这两大需求,中央文件一般有两句常见的表述,即发挥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发挥投资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经济学理论看,消费需求较之投资需求更具有稳定性,投资需求容易随市场预期等发生较大波动。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且明确"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会议还具体提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对2023年如何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如何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需要有"干货"政策。

第四,住房改善被列为"第一内需"。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讨论,这几年争议比较多。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拉动中国经济内需的两大行业,一个房地产,另一个是汽车,其他还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如此之大。事实上,住房消费比较是居民最大的单一消费。目前,全国平均商品房单价在每平方米1万元左右,单套商品房的平均总价在100万元左右,而居民新车平均每辆的价格中位数大约在20万元左右。至于手机、家电、旅游、教育、养老等,都无法跟住房消费相比。正常年份,中国每年新房销售额在18万亿左右,二手房销售额在7万亿左右,两者相加25万亿,住房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是无法替代、无与伦比的。当然,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过度市场化,容易引发金融风险。这次会议,明确将"住房改善"列为"第一内需",这意味着不少地方对二套房的诸多限制,比如限购、限贷(认房认贷)等,都可能在2023年被取消或者大幅降低门槛。

第五,为民营企业创造更良好、更安心的环境。当前,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这次会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强调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我国是否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各种不正确的议论,给社会信心和发展前景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对此,党中央坚决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次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比如,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国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依规经营等等,都意味着2023年党中央要为民营企业创造更良好、更安心的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注点远不止以上五个方面。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开放、就业等问题,这次会议都做了细致的部署。我们可通过相关渠道进一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家解读】张军:恢复消费的紧迫性远远高于投资

2022-12-27

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国政府宏观政策取向的一次调整。过往,在逆周期调控过程中,政府投资往往成为政府优先使用的抓手。疫情三年,虽然其他国家和地区已有大规模派发现金、消费券的成功先例,但中国政府对这些手段的使用相对谨慎。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消费的优先级,是否意味着明年宏观调控的工具选取上将更偏向消费,而非投资?《中国新闻周刊》专访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请他解析支撑明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政策路径。

"放开"是经济恢复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

中国新闻周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哪些表述让你印象深刻?

张军: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可以看出,决策层显然已经意识到目前整体经济状况比较严峻,并且释放出明确信号,明年将会为恢复经济增长做出最大努力。

同时,会议还传递出其他四个比较重要的信息:一是调整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将经济发展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二是过去若干年,我们一贯强调供给侧改革,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释放的信号是转向需求侧管理。三是重申"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又一次作出系统阐述,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也以问答的形式回应相关问题。四是更加突出财政政策的作用,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防疫政策的迅速优化对经济恢复的影响?

张军: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内部原因导致,而非受到外部冲击的结果,因此需要对一些政策进行系统调整。比如今年经济状况比较严峻,很大程度受到防疫政策影响,需要优化防疫政策以消除其带来的不确定性。防疫政策优化相当于经济恢复的"一阶条件",即"放开"是经济恢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他的宏观调控政策相当于"二阶条件",只有在"一阶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然,防疫政策优化并不意味着疫情消失,疫情依然会对明年上半年的经济构成较大冲击,预计明年下半年的情况会好于上半年。"放开"后需要若干月度过感染峰值,这也是其他国家、地区在"放开"后必然经历的过程,从初期的谨慎逐步恢复到正常生活。同时,防疫政策优化也不意味着经济会自动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经历疫情三年,已经形成一些"疤痕",因此尚需宏观政策支持。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应该如何更合理设定?

张军:其实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为每一年设定经济增速目标其实是有风险的。一些发达国家往往以季度为单位,对下一季度的经济增速进行预测,后续情况改变,预测也可以被修正,这涉及宏观经济管理的科学性问题。

虽然今年经济增速尚未出炉,但外界推测在3.5%左右,这意味着疫情三年,从2020年到2022年,经济平均增速为4.6%。考虑到今年基数较低,会变相推高明年经济增速。明年经济增速目标定在5%以上,比如达到5.5%是合适的,实际增速可以高于这一目标。

可以推迟一些投资项目上马

中国新闻周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对于提振市场信心有多大的意义?

张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很重要,但更要从制度、法律层面予以更多确认,避免未来再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也提到,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甚至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法院审理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类似金融法院,可以不受地方政府干预。再比如在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中,可以加入是否善待民营企业的维度。因此,后续需要有一些实质性举措支撑"两个毫不动摇"。

中国新闻周刊:该如何理解宏观政策的重心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管理?

张军:其实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需求侧问题与供给侧问题很多时候密不可分,因为需求侧问题与家庭、个人的收入与就业息息相关,而中国九成以上的就业并非大型企业提供,其中很多为自雇型的小微企业经营者、个体工商户,占比可能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高。

进行需求侧管理,特别是恢复和扩大消费,就需要改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状况。因此一些供给侧的政策,比如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真金白银"的纾困政策,有助于改善就业、增加收入,同样可以对需求侧带来改善。

中国新闻周刊:有观点认为,在居民消费与政府投资两者的选择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倾向是更偏重前者?

张军:希望决策层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做出改变。中国投资规模依然很大,约占GDP一半左右,达到五六十万亿元规模,但是其中一些投资项目短期内并不具有急迫性,向后推迟并不会带来重大影响。相反,一些居民面临的消费支出问题可能更为迫切。

经历三年疫情,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其中的自雇型就业者,"手停口停",但是却面临很多刚性消费支出,比如房租、水电燃气费用等,因此需要重点关注这部分脆弱群体的消费支出恢复。也许他们收入的恢复还需要等待经济的逐步恢复,但是现阶段需要确保他们基本的消费支出。尽量缓解他们收入下降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政府应该填补其中的缺口,这也是我们呼吁短期内向中低收入家庭发放现金补贴的原因。

那么钱从哪里来?这时就可以推迟一些投资项目上马,一个投资项目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充分释放,与一些居民消费支出在轻重缓急上有很大差异。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意味着决策层已经意识到,恢复消费的紧迫性远远高于投资。如果明年全国两会时可以出台更多、更具体的帮助经济恢复的政策,明年中国经济恢复的动力可能会从消费领域的带动开始。

发力增长·着力统筹·坚定信心

--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作者:胡敏

发布时间:2022-12-27

"六个更好统筹"这一全新提法引人关注,意味深长。"六个更好统筹"是用实事求是的、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准确把握住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

2022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极其丰富。会议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事求是地研判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明确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和五大政策取向,强调注重"六个更好统筹"的工作方法,全面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坚定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信心,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对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十分重要十分关键。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发力增长努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2022年年初以来,两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我国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界政治经济进入新的复杂动荡期,年初的俄乌冲突带来地缘政治复杂演变并引致世界性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为应对高通胀美联储一年来无节制地连续加息引发金融资本市场剧烈波动,世界经济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出稳经济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人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国内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一年,我们还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问世,一批重要改革开放举措出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这些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加倍珍惜。

即将到来的2023年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两步走战略目标开局起步的关键一年,是补回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关键一年,也是在更高起点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尤为重要。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中求进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工作方法,是有效应对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的规律性认识和宝贵经验。稳是基础,进是目的,行稳才能致远,有进才能保稳,稳中求进才能发展安全。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稳"还是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要以稳促进,发力经济增长,让我国经济尽快恢复到疫情前合理增长状态。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任务的部署,首先就是要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前提下,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稳住社会心理预期、稳住社会经济大局。具体抓手就是要从扩大国内需求入手,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明年尤其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同时积极扩大各方面有效投资。

其次就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实现国民经济畅通循环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是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支撑。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紧紧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第三就是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目前1.6亿户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为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一视同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第四是积极应对明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大力度地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为明年我国经济复苏和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创造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着力"六个更好统筹"加强各方面有效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针对明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着力做到"六个更好统筹"。这一全新提法引人关注,意味深长。"六个更好统筹"是用实事求是的、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准确把握住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近3年来,党中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障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随着病毒变异以及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抓住这一重要时间窗口,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从防控疫情转向集中医疗资源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同时不遗余力地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

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推动经济韧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两步走战略目标,我国经济增长必须在更长时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经济发展潜能、夯实经济发展后劲,有效抵御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只有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合理增长,通过量的合理增长支撑质的有效提升,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运行好转的重要抓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就在会议召开前夕,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为今后一个时期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提供了行动指南。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就是要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端协同发力、共同配合,释放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促进的巨大发展潜能。

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是促进经济回稳向上的有力保证。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大政策体系,既沿用了过去几年宏观政策工具的施策方向和积极效应,又与时俱进布局了政策施力的新的着力点,特别强调要增强全局观,更好统筹总量经济政策和其他结构性政策的有机配合,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评估。这个全局观就要求政策落实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政策实施的"单打一""一刀切"现象,降低相互干扰和摩擦,减少政策效应传递过程中的信息衰减,切实防止产生政策运用的合成谬误,要更加有效地发挥促进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社会发展活力的长远性、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政策的作用。

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重塑经济竞争新优势的基础支撑。这进一步表明了我们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意志。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塑我国经济竞争新优势的基础支撑。

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是实现经济稳中向好长期态势的重要保证。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更加注重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坚持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安排的正确的思维理念和工作方法。

政策决策和制定部门与各地方执行部门只有充分理解政策意图,把准核心要义,既守正又创新,注重科学统筹,加强协同配合、切实担负责任,才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坚定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纲举目张做好明年工作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根本制度不动摇,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一切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尊重人的价值遵循社会心理预期,坚决破除束缚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弊端,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激活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全社会创造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事业长足发展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为新征程上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坚实基础,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历史主动,坚持科学态度,坚定发展信心,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我们相信,风雨过后必将看见最美丽的彩虹。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双实企业"将助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2-12-26

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下,日前召开的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再次强调发展实体经济和强化制造业的发展,释放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提振各界信心的信号,也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确定了大方向。

在此背景下,不少专家认为,表明我国更加重视发展制造业,加大技术创新和要素资源向制造业有效集聚,尤其是要提升"双实企业"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做大做强"中国制造"。

所谓"双实企业",第一个"实",是企业自身起家于实体经济,并且是智能化转型的先行者;第二个"实",则是企业有能力为其他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行赋能。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庆斌日前在由看懂APP举办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时指出:"双实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通过软硬件的结合,也在输出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他们通过技术,捕捉生产线上的数据,优化生产线上的流程。联想集团、三一重工、海尔等先进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它们在推进工业互联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把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技能、管理技巧向其他企业赋能输出。

实际上,长期以来,传统生产要素低成本是中国制造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优势弱化,对全球低端生产环节吸引力减弱,给稳定制造业比重造成困难。因而,提升"双实企业"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经济学家任泽平日前也表示,"双实企业"可以在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引领性作用,因为它们拥有丰富的智能化转型经验,可以把自身积累的创新技术成果、对制造业场景的理解、转型的经验与能力,打造成通用解决方案,结合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具体需要来解决问题。双实企业对于整个中国经济来说,是领头羊与放大器,对中国奔赴"制造强国"极为重要、不可或缺。

据悉,提早布局的联想集团、浪潮、海尔,是任泽平眼中双实企业的佼佼者。例如联想集团早在十多年前就从纯ODM/OEM模式脱离出来,营建自有制造能力,并逐渐进化出扎实的制造业基因。同时,联想集团还锻造了一条充满了韧性和力量供应链。2019年后,联想向新IT转型,把其具备的能力经验、对制造业场景的理解,赋能更多实体经济企业的智能化。联想作为智能化先行者,对业务高速扩张期的供应链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帮客户例如宁德时代等提供了智能转型规划、新IT架构升级,实现终端设备统一管理、数据容灾备份、业务零中断、设备运维效率大幅提高。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也认为,当下的重点是把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企业,把数字化平台、数字化技术跟经济发展相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突破点就在于"数实融合"。"就供需两端来说,数字经济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可以更好地融合和发展。一方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这样的传统产业需要提质、降本、增效,需要产业升级转型;另外一方面,我国数字经济基础虽不错,但仍要提高质量。"王鹏认为,"数实融合"就得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企业融合发展。

此外,王鹏还引出"双实企业",即本身在做实体经济,有实体经济的经验,也有数字化的经验,可以持续赋能实体经济。"双实企业"可以在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引领性作用,因为其拥有丰富的智能化转型经验,可以把自身积累的创新技术成果、对制造业场景的理解、转型的经验与能力,打造成通用解决方案,结合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具体需要来解决问题。

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科技元素

2022-12-26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如何理解包括平台经济在内的数字经济之重要角色?未来应怎样支持平台企业的发展?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谈角色:有助于贯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

"从经济稳增长的角度来看,包括平台经济在内的数字经济是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部部长王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

王晓明表示,平台经济体量大,增长空间大,带动就业多,特别是作为数字经济的主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向上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经济经过一定阶段的治理,加之相关法规制度逐渐完善,已经具备重新焕发活力加速发展的条件,在复杂的形势下,应当发挥经济增长的带动引领作用,在国内数字经济发展和国际产业竞争中大显身手。

"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事关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构筑,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有助于贯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单志广指出,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也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加快推进:有利于加速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消费领域平台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展望未来,数字技术赋能企业转型将加速推进,不仅在消费、娱乐、医疗等领域形成一批引领数字化转型的平台企业,还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处理器等领域形成若干决胜全球化竞争的创新生态系统,平台与平台的较量、创新生态与创新生态的竞争将成为大国经济博弈的新常态。"单志广分析。

谈监管:把平台经济纳入新的治理框架

至于如何发挥平台经济的作用,王晓明认为,这就需要在对平台经济的常态化监管和治理前提下,明确平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通过正向激励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

"常态化监管和治理就是要把平台经济纳入到新的发展轨道和治理框架中来,使其发展与我国新经济的基本制度构建更符合,与国民经济系统的不同部门更协调,与国家安全以及创新发展的大方向更一致。"王晓明说。

王晓明认为,"数据二十条"等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将为数字经济的规范、健康发展创造更加完备的制度基础。他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快出台促进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鼓励平台经济重点发展、优先发展的白名单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为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单志广分析,对平台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有利于加强平台各市场主体权益保护,维护好用户数据权益及隐私权,明确平台企业劳动保护责任;有利于构建有活力、有创新力的制度环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内和国际,促进公平竞争,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有利于健全平台经济法律法规,及时弥补规则空白和漏洞,加强数据产权制度建设,强化平台企业数据安全责任;有利于引导平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夯实底层技术根基,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

对需要鼓励发展的重点领域,王晓明提出,我国当前阶段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数实融合",因此应鼓励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与能源、交通、制造、农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鼓励平台企业深度参与科技创新,尤其在关键技术领域将数字科技的根基扎牢。

"同时,平台企业应把握住明年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真正在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王晓明建议。

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作者:王威

时间:2022-12-2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其中有哪些新提法、新表述?又释放出什么样值得期待的积极信号?记者采访了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广东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海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自贸港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李世杰,看专家如何解读。

稳中求进强化信心

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研判新一年中国经济?会议的若干表述中,有哪些值得重点关注?

徐洪才认为,此次会议表明当前我们已将工作重心更加聚焦到经济恢复上来。从此次会议和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动向看,疫情防控将要逐步进入一个更趋常态化的阶段,防控措施也正在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在作出相关调整后,我们可以把恢复正常经济秩序,从而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被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徐洪才表示,从当前情况看,外需具有不确定性,经济企稳还是需要靠发挥内需的作用。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抓手就是消费和投资。这就需要宏观政策加以配合,为此会议也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体现出宏观经济政策要为稳定经济提供保障。

徐洪才认为,新一年的货币政策将主要聚焦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融资成本。具体来看,总量政策将保持适度宽松,结构性政策方面将有一些创新。比如说,在低碳、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方面存在政策空间。而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政府加杠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可能将成为一个发力的关键。在资金来源方面,或将通过发债或者创新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手段,实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新一年的赤字率幅度也应该会有一个整体的考虑。资金的落地要聚焦一些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领域、高科技等相关产业要向高端转变。

李志坚认为,"稳"和提振信心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的最重要信号。

产业发展要稳,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李志坚以广东为例说,必须充分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脊梁"作用,一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带领制造业产业链上、中、下游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二是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对制造业脆弱"关节"进行技术攻坚,提升制造业的发展韧性和发展质量,并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出"广东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发展要稳,必须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广东是我国市场主体规模最大、民营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两个毫不动摇"将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带来利好,提振信心。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广东一是要加快推进国企转型与改革,进一步调动国企在关乎国计民生战略领域的创新积极性和引领性。二是从政策、法律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公平、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重新焕发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活力和支柱作用。同时,通过发挥好国企与民企的互补作用,共同塑造广东经济的竞争新优势。

李世杰表示,明年是稳定社会发展预期,增强社会发展动力、活力的关键一年。过去三年,疫情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预期,特别是民间投资的预期有很大冲击。"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当务之急是稳定各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预期,形成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共识。

徐洪才关注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信心",作出了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重大判断。会议强调,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度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不仅体现了经济决策的问题导向,也积极回应了民生关切,向市场和社会各界释放出强烈的积极信号。"对于明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应该抱有坚定的信心。"徐洪才说。

新提法新期待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对此,多位专家都表示,高度重视统筹,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鲜明特点。强调"六个统筹",也意味着不要顾此失彼,而是要考虑各项工作的相互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3年的5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五大任务之首。专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放在首位,是党中央从当前和长远考虑的战略之举。

徐洪才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到扩大内需时,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一种主动选择。如今,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去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4%,但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差强人意。因此,消费回暖对促内需、稳增长意义重大。要恢复和扩大消费,增加居民收入非常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徐洪才认为,增加收入既要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逐步健全再分配机制,重视发挥三次分配各自的作用,又要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李世杰表示,中国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额已超过100万亿,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单靠外贸出口是拉不动的,必须坚持以国内市场为主要经济发展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深化国内供给侧改革作为主要目标,依靠自身的发展动能,释放国内市场活力,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过去一段时间,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但受疫情影响,社会消费是受冲击最大的领域。当然也要看到,消费也是扩大内需最有成长空间和潜力的领域。因此,要想实现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提振全社会消费,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毫无疑义都要建立在自身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扩大的基础上。我们应立足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启动,进一步通过扩大开放用好国内国外双重资源,包括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依托海南自贸港等国内自贸试验区深化规则对接,开发国内国外市场,从而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逻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了"产业政策"的相关内容。这一表述此前出现较少,受到各界普遍关注。

徐洪才认为,会议提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安全"这个关键词值得关注。会议还提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些表述都是互相连贯的,意味着产业政策将向特定方向倾斜,重点资金也将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在新的一年,可以预期的是:一是将在科技、创新等方面会有相应的政策倾斜;二是在民生领域会有相应的政策倾斜。

李世杰认为,过去的产业政策通常以补贴作为主要政策着力点,但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规则、规制、标准等对接,强化与国际各经济体之间的区域经贸合作关系,就需要重新思考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如何协同的问题。海南自由贸易港已率先推动全面落实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就是有益的探索。我们要认真思考产业政策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层面,让产业政策更多地保持在宏观调控层面,扩大功能性、普惠式的产业政策,而不要轻易对市场主体使用直接的补贴政策,也要避免差异化的产业补贴政策,以免导致有违市场公平竞争的现象。

解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丨聚力重点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2022年12月22日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等具体举措。

业内人士指出,会议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补短板、锻长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着力补强

产业链薄弱环节

近几年受多重因素影响,保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遇到挑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至关重要。

会议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对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关键是要以守正创新方式办好自己的事。"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这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强保障和最大底气。要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个根本,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抓紧补短板、锻长板,努力做到更好生存、持续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郝伟伟认为,在全球产业链格局加速重塑的背景下,加快补足关键短板、强化薄弱环节,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及抗风险能力的必然选择。要面向工业基础领域,以及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高端芯片等重点产业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应用牵引、整机带动,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可靠性。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区域间高度协同化。

开辟引领

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会议还提出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说,对于传统制造业,关键是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竞争力,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更加坚实。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加快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开辟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明年要继续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任务,顺应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的需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加快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核心技术,增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郝伟伟说。

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数字技术正在广泛地向各个产业、各个领域渗透和融合,深刻地重塑和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说,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深化数字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推动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加快新业态新模式的场景应用,壮大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互联网医疗等数字产业,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发展新动能。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

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提出"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看来,我国产业政策正加快向强配置、重协同、促优化的方向转变,从而激发广大企业形成内生发展动力,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不过当前,金融、科技、产业的脱节问题仍然存在。

"根据会议的部署,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链、金融链与产业链的高效适配,构建融通创新循环生态。"朱明皓说,要梳理当前急需攻关、提前布局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构建自主、协同、开放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避免创新资源投入浪费、产能过剩、低端竞争等问题。以产业为牵引增强金融主动供给,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等支持力度。

郝伟伟认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下一步要围绕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技项目攻关,促进关键技术、人才、资本等多种要素的相互驱动。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资源,探索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更加突出稳增长首要任务扩内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22-12-2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京举行,会议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强调明年要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同时提出六个"更好统筹"。我们认为,此次会议更加突出稳增长基调,推动经济运行好转的决心明确。其中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预计将成为未来中长期的政策主线。

从宏观政策看,会议在"加大力度"的说法上突出"协调配合"。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力的同时加回"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而有同样措词的2016年、2019年、2020年和2022年,均是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年份。我们认为明年央行仍将保持流动性相对宽松以支持实体经济复苏,但主要手段集中于各领域再贷款、再贴现、PSL以及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以及"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显示明年财政将维持在一定强度,我们认为明年广义财政支出赤字可能与今年维持平稳,但财政的发力方式有望发生变化:去年底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新的减税降费,而明年"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预计成为积极财政的三个着力点。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明年五大任务之首,指出"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近期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显示扩大内需不仅仅是明年也是未来长期的政策导向。从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来看,"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及"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明年扩消费的优先级高于扩投资。

风险提示:本材料由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为客户服务资料,并非基金宣传推介资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投资于权益类基金存在较大收益波动风险,完整业绩见产品详情页。投资人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在全面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费率结构、各销售渠道收费标准等情况,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以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审慎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重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哪些信号?万字最新解读来了......

2022-12-20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关于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定调。那么,本次会议释放出哪些重磅信号?后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走向?对市场有哪些深远影响?透露了哪些投资机会?

多家基金公司表示,重磅会议释放多重积极信号,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明年财政政策强调"加力提效",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力",对2023年A股市场更有信心,从投资机会来看,短期可从稳增长预期来找方向,消费、房地产、高端制造等值得关注,长期看从高质量发展思路去寻找方向,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被提及。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重磅会议释放多重积极信号

此次会议最关注哪些内容?不少基金公司提出"发展"、"稳"、"安全"等关键词。

汇添富基金表示,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整体经济工作做了详细部署,整体来看会议释放了"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这一明确信号。从会议通稿来看,最大的变化体现在:

一是客观阐述了当前市场预期偏弱的情况,同时也强调了要提振信心。本次会议延续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以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表述,但是也提出了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这一表述值得高度关注,显示出明年经济建设将成为重中之重,而且首先需要提振市场信心,推动2023年经济工作开好局。

二是对于前期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市场高度关注明年如何扩内需。本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并继续发挥具有乘数效应的政府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相关重大工程。

三是从房地产表态来看,给出了未来一段时间政策支持的方向,特别是"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地产企业风险以及推动房地产企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等表述值得重视。

综合来看,本次会议显示明年政策将加大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将会有更多措施出台,促进经济增长。这些后续要出台的措施值得持续关注。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本次会议释放了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突出了市场的基础作用,将长期的高质量发展与短期的稳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2023年经济稳步回升奠定了基础。

本次会议最大的变化是提出了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的全方位的管理方式,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与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并没有传递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期思维,更强调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与战术的配合,这是现代化管理的应有之义。这是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作用清晰划分、共克时艰的有力举措,对于长期的稳健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预计2023年增长目标在5%左右,赤字率、专项债额度均会上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继续使用,货币政策基调不变。会议要求从稳定市场信心入手,统筹做好重点工作:居住、新能源车、养老等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产业政策围绕二十大要求,着力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坚定"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开放力度;着力保交楼、促融资、稳主体、稳信心,坚决防范和化解房地产等领域的经济金融风险。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则谈到,继续坚持"房住不炒",这表明中央对房地产态度总基调没有变化,也意味着2023年不会对房地产出台强刺激政策。今年房地产行业相对低迷,前11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近10%,再考虑到对上下游的影响,房地产已经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一大掣肘。但即使房地产行业面临困难,决策层也没有再次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当前的政策目标依然是支持房地产业向新模式平稳过渡,大方向上延续"托而不举"。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支持刚需和改善住房",这是对于"房住"的政策微调,明年依然值得期待。

广发基金表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发展"和"稳"出现的次数在2021年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依然为第一和第二大关键词,"安全"首次成为第三大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稳"字出现次数为过去10年最高,政府稳增长的态度明确。关于经济形势,会议定调延续了"三重压力"的表述,但同时强调,随着各项政策效果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信心。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提振信心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纲举目张"中的"纲",会议表态积极,随着政策发力,明年的经济环境大概率将有所好转。

南方基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彰显稳增长诉求。第一,对2023年增长目标表述积极,延续12月政治局会议"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提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总目标描述与12月政治局会议保持一致。12月政治局会议是2019年以来,首次提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并附加"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体现出对2023年的增长诉求积极。

第二,对明年经济恢复预期乐观,"六稳六保"转"三稳"。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2019年开始提"六稳"要求(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对2021年提出了"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第三,2023年,总目标的描述中,"六稳六保"调整为"三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体现了对2023年经济内生修复动能的乐观态度。

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李化松表示,本次会议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对于信心的提振。和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更加聚焦于经济发展和对于民营经济的支持。过去一段时间,因为内外部因素的干扰,市场对于"两个毫不动摇"和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信心,产生了一些疑惑。

但是中国经济在内外部冲击下,虽然短期的利润表有些受损,但是资产负债表没有变差,居民的储蓄率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持续提升。本次会议的召开,应该会有力提振市场的信心。我们关注后续会有相关的举措出台。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师沈超表示,本次会议最重要的变化是政策重心将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从过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成"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欧美经济面临衰退的2023年,外需边际走弱或难以避免,扩大内需将成为明年稳经济的重中之重。

国泰基金表示,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决策层对于明年经济充满信心。尽管会议强调当前经济"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但还是明确指出"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求各单位"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二是,政策设计更加注重协调配合。今年的会议强调"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布置了"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类政策的重点任务。同时,会议还提出了六个"更好统筹",明确不同经济工作的平衡问题。

三是,政策给予了市场经济更大的活跃度。本次会议共提及11次"支持",为近10年来最多,惠及平台经济、新兴产业等多个方面。将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当作五大工作之一来抓,并提出让国企"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目标。施政逻辑明确强调"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

海富通基金研究部表示,第一,对未来形势的判断:依然是三重压力。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第二,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第三,明年经济工作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天弘基金表示,大力提振信心,是本次会议最大的超预期之处,会议明确提出"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并对明年经济发展给出了明确预判"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会议同时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整体而言,这有助于显著提振市场各方主体对于明年经济发展的信心。

中信保诚基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5个坚持"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两个毫不动摇"、"对外开放"、"法治",均意在提振民企、外企信心。重申政治局会议的2023年经济工作目标和原则,明确稳增长,市场预期2023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为应对"预期转弱",提出深化改革开放、提振市场信心,也指向民企、外企。为应对"供给冲击",提出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见产业升级、强链补链仍是重要抓手。为应对"需求收缩",提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优化疫情防控,助力于修复消费场景和消费主体信心。

总体基调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近,但预计2023年政策效果可能好于2022年,原因:1)2022年二季度、四季度的低基数;2)防疫、地产调控等约束条件的统筹优化。而这些均指向盈利预期修复和风险偏好修复,或可关注疫情高峰释放后市场主体行为的变化和政策应对。

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抓手:1)扩大内需:不仅要恢复,还要扩大,刺激意图明显,住房改善或带来向上弹性;2)现代化产业:围绕"安全",面向全球产业分工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创造就业的平台经济,有较大的边际变化;3)"两个毫不动摇"、吸引和利用外资,都是为了提振民企、外企信心;4)防范化解房地产带来的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万家基金宏观分析师喻坤表示,经济内外部仍存压力,核心是提振信心,改善预期。会议指出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仍然较大,内部是去年持续至今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应该是指欧洲地缘政治、海外高通胀和未来的潜在衰退风险、以及中美竞争等影响。在此背景下,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可以看出,政策的核心取向是推动经济回归潜在增速,以及促进市场信心加快恢复。

德邦基金表示,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的如期召开释放了积极信号。当前国内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叠加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经济受影响程度加深。但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市场的主要关注点会集中在明年的政策发力方向,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

此外,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最大的信号就是要提振市场信心,会议多次提出要提振市场信心,如"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两个"毫不动摇"要是给予民营企业信心。

此次会议制定了五大任务,其中第一大就是抓内需,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会议重点提到了将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作为主要抓手。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谈及接下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汇添富基金表示,从宏观政策的表述来看,不管是前期12月6日的政治局会议,还是12月16号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指出,"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显示出明年宏观政策更多是发挥组合拳的作用,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同组合中寻找实现经济复苏的最优解。对于接下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们认为:

一是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从2021年的"提升效能"转变为"加力提效",显示出财政支出仍会保持必要规模,但未来政策倾斜方向有望更加突出。财政政策既强调在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上实现组合优化,也强调了财政可持续性。因此明年有望继续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在财政使用方向上有望将更多向扩内需、产业安全和科技自立等国家战略支持的方向倾斜。

二是在货币政策上,强调"稳健",再提"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相比2021年,将"灵活适度"的提法调整为"精准有力",显示2023年货币政策工具将进一步发力,我们也深刻认同央行刘国强副行长"总量要够、结构要准"的货币政策表述。从目前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债务和中小银行等流动性风险仍未充分化解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有望保持稳健偏宽松的格局,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快速复苏。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财政政策是积极的,预期将会合理提升财政赤字,通过专项债、财政贴息等方式,增加财政结构性的支出,特别是对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方面、居民消费恢复和扩大的支持上。同时,财政政策的积极也将是克制的,财政扩张的主力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方面,主要保障财政的可持续性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可控。

货币政策是稳健的,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是主要的内容,总量上并不会出现2022年过分宽货币的情况。信贷政策是结构性的,主要是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同时,货币政策还需要在处理风险方面留有余地。

南方基金表示,对财政政策的描述强调"保障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且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继续强调"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边际上没有出现市场预期的放松。因此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目标和新增专项债额度不会过于激进,赤字率目标有望小幅抬升至3%,专项债额度约4万亿,但准财政工具的使用规模将根据经济实际情况具备较大的灵活性,稳增长的同时坚持高质量发展。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师沈超表示,2023年财政政策强调"加力提效",整体仍有望保持积极。2022年财政政策重点是"减税降费",2023年是则强调"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通常来说,财政贴息一般会与产业政策结合,比如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进行贴息扶持。

货币政策表达为"精准有力",预计明年货币不会大水漫灌,但仍会保持相对宽松的流动性。同时更多配合财政政策,进行精准的结构性扶持。

国泰基金表示,今年会议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是"加力提效",与2021年的"提升效能"和2020年的"提质增效"相比,把"加力"置于"提效"之前,说明政策重心明显向着加大力度的方向倾斜。

今年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精准有力",与2021年的"灵活适度"和2020年的"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相比,货币政策更强调其结构功能。同时,本次会议重提"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同样重提的还有"两个稳定"--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这或许意味着数量宽松政策的概率有所下降,未来货币宽松的重心或转向价格型工具。

海富通基金研究部表示,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的安排,接下来预计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万家基金宏观分析师喻坤表示,财政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力,狭义和广义赤字均有加码空间。财政政策要求"加力提效",较前两年的表述最大的变化是要求"加力",这意味着明年财政政策力度在今年基础上仍有提升空间。从具体措施来看,会议弱化了"减税降费",而更强调"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发力重心更偏向支出端,预计赤字率可能有所上调,同时专项债预计维持较高规模。财政贴息贷款也有助于增强为实体降成本的效果,属于货币财政协同发力的举措,预计明年进一步扩大使用。

此外,政策性金融机构预计也将构成广义赤字的发力重心。货币总体基调变化不大,边际上更强调精准。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力",变化在于边际上更强调精准,但同时力度仍然会维持,这意味着货币总体偏宽的取向暂时也没有变化。流动性基调不变,仍然是"保持合理充裕"。

中信保诚基金表示,积极财政:提高赤字率、运用专项债、财政性金融工具维持中央财政支出力度,通过转移支付化解地方财政压力。稳健货币:预计配合财政政策为主,努力维持出口下行环境下的汇率稳定,以及地产风险暴露期的金融体系稳定。

德邦基金表示,会议强调财政要"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货币政策更强调要"精准有力"。"精准"说明未来会更多的结构化货币政策出台,"有力"则是政策托底信心的反映。表明明年财政政策将会加力,货币方面继续保持流动性充裕。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增长的决心更强,2023年稳增长再度升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将有力推动经济修复。

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李化松表示,与国外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宏观政策整体偏紧。接下来整体的政策空间预计相对较大。对于财政政策,我们目前的政策空间还比较大,未来发力空间较大。对于货币政策倾向于温和货币、宽松信用的政策组合。

此外,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2023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持续发力,预计明年赤字率会小幅提升,政策性金融工具也会继续投放。但也应看到,明年的核心矛盾在于消费,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不是无限度的,而是要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债务风险可控。

提振市场信心

2023年A股表现可期

不少基金公司投资人士认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带给市场以信心,众多人士坚定看好A股中长期投资价值。

天弘基金表示,与过往相比,此次会议最值得关注的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大力提振信心,这也是本次会议最大的超预期之处。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信心的大幅改善和增强预计对于A股市场会有较为直接的正面影响,投资者对明年经济基本面的预期将显著增强。

其次,是外需下行背景下着力扩大内需。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托底性力量居民资产负债表依然稳健,当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消失,勤劳的中国老百姓积攒下来的购买力值得期待。对应到资本市场投资,需要关注不同消费行为的修复顺序。明年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着力点是加大投资,2022年基建增速比较强劲,2023年预计还能够保持在一个相近的中枢之内,基建增速仍会比较强劲。

最后,是毫不动摇支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这方面预计未来会有相关的产业政策出台,对于资本市场的相关领域如信创等,也或许会存在相应的投资机会。

天弘基金表示,在政策重心重回经济增长、疫情扰动持续降低、房地产融资环境明显改善等多方积极因素共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回升。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利好令A股的战略投资机会进一步凸显,2023年A股表现可期。

"还是增强市场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信心,因此将会修复市场的风险偏好水平,将有望促进国内外长期资金的回流。"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李化松更是乐观表示。

汇添富基金表示,首先,经济定调更加积极,促就业、增收入、提信心是重要发力环节,扩内需则是明年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这些都将直接利好股市的分子端修复,明年全A盈利周期有望逐步企稳向上,因此,会议的积极定调无疑将对市场信心形成重要的提振作用。

其次,本次会议对今年市场的各项制约因素都针对性地予以了积极回应,一则在防疫领域重申防疫政策将持续优化,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二则在地产领域强调保障地产合理融资需求,化解信用风险,支持刚需与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地产发展迈向新常态;三则在平台经济领域,延续监管但侧重常态化,同时强调要支持和发挥平台企业在模式创新、创造就业和国际竞争中的优势。这些都将引领消费、地产、互联网等产业迈向疫后发展新阶段。

此外,在产业投资领域,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并强调高质量发展,兼顾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这也意味着我国产业链现代化将加速推进,能源、粮食、矿产安全保障力度将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部件研发也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