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8月经济类文稿汇编-27篇(第4/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670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90分钟。

"晋江经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晋江经验"不仅是晋江的宝贵经验,更是福建省、我国沿海地区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不仅是对民营经济从孕育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深邃思考、积极实践。"晋江经验"的总结提出,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科学统筹的系统观念、勇于创新的胆魄意识、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殷切希望,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晋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旗帜鲜明提出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充分肯定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认识和理论支撑上为民营经济发展廓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晋江经验"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从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总结探索经验、提出明确要求,贯穿着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高超政治智慧,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胜法宝,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民营经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多个层面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晋江经验"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寄语民营企业家"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扎实做好民营经济发展各项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福建民营经济在"晋江经验"引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在新发展阶段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20年来,福建历届省委省政府传承弘扬"晋江经验",鼓励、支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搏击商海、勇立潮头,闯出敢为人先的新路,书写敢拼会赢的传奇,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主体、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潜力大、韧性足、空间广的特点没有改变,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民营经济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机遇。从福建看,全省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努力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让民营企业发展具有更加宽广的舞台。

新发展阶段,机遇之大前所未有,挑战之大也前所未有,关键是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化危为机。当前,福建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普遍性影响,也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因素。从自身因素看,主要是福建民营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企业占比较低,产业链条较短,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还不够强。我们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准确把握大局大势,紧紧抓住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的历史机遇,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共同推动新发展阶段福建民营经济实现新跃升。

传承弘扬"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对"晋江经验"最好的传承弘扬,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理解把握"晋江经验"蕴含的科学理念和工作方法,鼓励、支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强化科技创新,着力实现转型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晋江经验"的重要一条就是科技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内外龙头企业都在超前布局和应用新技术。福建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省70%的科技成果,拥有全省80%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全面加强原始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广招优秀人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坚守实业主业,着力壮大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晋江经验"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历史上,广大民营企业家充分发挥福建"山海亚侨特台"等优势,靠实业起家,长期专注于一双鞋、一片纸、一泡茶、一块玻璃、一片电池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涌现出一批知名民营企业。新时代新征程,要促进民营企业深耕细分市场、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努力实现数字变革、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培育形成更多"单打冠军""独角兽"等行业领军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企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开拓更大市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晋江经验"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在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新时代新征程,要引导民营企业进一步强化改革意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实现转型变革,更好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树立世界眼光、拓展国际视野,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等机遇,用好福建自贸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金砖国家创新基地及侨务大省等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让更多高端要素汇聚福建,让更多"福建制造""福建服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家弘扬闽商精神,着力打造一流企业家队伍。闽商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生动体现,"晋江经验"蕴含着广大闽商善观时变、顺势而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等精神特质。新时代新征程,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弘扬优良传统,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努力成为现代化高素质企业家;争当爱国敬业的典范,树牢正确的国家观、法治观、事业观、财富观,听党话、跟党走;争当守法经营的典范,聚精会神办企业、遵规守法搞经营,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争当创新创业的典范,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精神,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成为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争当回报社会的典范,稳定就业岗位,深化产业帮扶,投身公益事业,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

促进福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营造高质量的发展环境、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全力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一是依法保护好合法权益。强化法治福建、诚信福建建设,加快打造海丝中央法务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保护机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制止一切不必要的检查、督查和考核。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二是全面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顶格"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深入落实我省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贷及房租减免、水电气补贴等系列措施,并根据市场主体需求,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推出新政策。三是切实打造好营商环境。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负面清单制度,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进一步有序放宽市场准入,保障公平竞争。对标国际一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加快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四是持续构建好亲清政商关系。弘扬"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传统,健全政企会商、干部挂钩联系服务企业等制度,做到亲而有度守底线、清而有为敢担当。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好则经济好,企业强则经济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传承弘扬"晋江经验",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点燃创业激情、掀起创造热潮,推动新时代福建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构建科学完善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李中

2022-08-18

优化营商环境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改革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多次强调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努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构建科学完善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务院专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组织开展营商环境状况测评,一方面发挥营商环境评价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和督促作用,另一方面激发各级部门贯彻执行法律政策的动力和活力,从而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政策执行的"中温下冷"问题。

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营商环境评价缺乏国家层面的制度依据,评价指标有待完善。201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衡量企业全生命周期、反映城市投资吸引力、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而,之后并未出台正式的营商环境评价制度对评价机制、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进行明确规定,致使各地营商环境评价操作缺乏统一标准,弹性较大,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此外,部分评价指标内涵相对宽泛、外延比较模糊,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同时,对营商环境优化中存在的梗阻性问题挖掘不够,一些重要评价指标依然缺失,比如对政府涉企服务是否存在拖拉、推诿行为;是否存在随意性执法行为;是否存在乱摊派、乱检查等改革痛点和难点问题仍关注不够。

第三方评价制度存在局限性,透明度有待提升。调研发现,营商环境评价涉及评价内容广泛、评价数据获取量大和评价环节纷繁,独立第三方作为评价主体面临体制内部数据信息获取不易、人力财力有限等现实问题。特别是我国营商环境评价相关数据主要掌握在各级党政和司法机关手里,无法通过公开渠道进行查询,这就导致第三方评价机构只能采用公开文献可查询的数据进行评价,同时辅以专家评议和公众满意度等主观指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此外,营商环境评价透明度还有待提升。目前,各地营商环境评价大多采取第三方机构评价方式,然而大多数评价机构并未公开如何筛选样本企业、如何组织填报问卷、如何校验数据信息等评价过程。显然,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都还可以更加规范、更加透明。

营商环境评价结果运用存在难度。评价结果有效运用才能真正发挥评价作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评价之后更加关注评价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得到改进,如果评价结果得不到有效运用,不仅影响评价的公信力,还会削弱公众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目前来看,由于我国各地营商环境评价缺乏舆论传递压力和奖惩机制,致使营商环境评价结果难以有效转换为推动各地营商环境改善的驱动力。如何保证评价结果得以有效运用,进而发挥评价结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进步作用,仍是当前我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加强营商环境评价顶层设计,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在国家层面制定营商环境评价办法,为各地营商环境评价提供统一标尺。在实际操作中,可将各地成熟经验和有益探索尽快上升为制度安排,明确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体制机制、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切实提升评价体系的规范性和法治化水平。此外,还应进一步优化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重点围绕创业阶段、获得场地、获得融资、日常运营等关乎企业发展的维度,从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需求出发,来观测和衡量其所处的办事环节、时限、成本等影响其运行的环境,明确指标的具体含义和指向,提升评价指标的实操性,充分回应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关切,让"便利度"不仅仅是企业的主观经验感受,而且是客观的办事环节、时限、成本和绩效的测量。尤其是企业最关切的市场竞争不公平、政策不连续、执法不公正、市场信用与监管等体制机制性问题要有明确的评价指标。

为第三方评价提供制度化保障,提升评价透明度。营商环境评估涉及方方面面的信息和细则,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服务必不可少。鉴于当前我国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其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一方面,要对营商环境的评价范围、准入资质、经费保障、评价程序、结果运用和监督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提高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信息公开与数据共享力度。政府相关机构应加大相关政务信息的公开力度,确保第三方评价主体能够依法依规获得相关基础数据,以便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和可信度,更好发挥营商环境评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督促作用。此外,对于第三方评价机构来讲,要进一步提升评价过程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及时公开相关评价工作开展情况,比如企业满意度测评与调查问卷、企业样本筛选方法、数据校验方式等,定期按程序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建立健全营商环境评价结果运用机制。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属地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督促各级政府、部门真正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营商环境考核评价,加大考核力度,制定配套奖励措施,对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与表彰奖励;对破坏营商环境和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要督查问责,严厉查处执行不力、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坚决消除各类隐性障碍和"潜规则",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此外,还应建立国内营商环境常态化评比机制,定期对各省市营商环境进行全面动态的监测、评估,充分发挥评价指数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进一步激发地方政府改革动力,以更好促进各地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法治环境的全面优化提升。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解决矛盾问题

吕铁

2022-08-16

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我们既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又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不断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并且具有时代领先性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其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阶段要求、自身比较优势变化以及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而且要有持续创新以及催生新兴产业的能力。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成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中短期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当前国内经济循环不畅的主要原因是供给难以适应需求转型升级的要求。要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就要着力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从长期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产业体系整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疫情冲击也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风险隐患。在此背景下,需不断推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更好保障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

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拥有强大的产业规模优势和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且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各产业的内部结构看,都呈现出明显的高级化特征。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方兴未艾,能够不断为产业发展变革注入新动力。但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看,仍需解决好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产业体系完备与产业基础能力较弱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尤其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基础软件等配套领域的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得优势。

产业基础领域往往要求产品具有更强的专业性、精密性、耐用性和稳定性,需要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持续深耕。在以往的规模扩张阶段,我国产业发展主要追求在短期内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许多企业没有将资源和精力聚焦于细分领域的自主创新,导致产业基础能力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链控制力较弱之间的矛盾。在现行评价标准下,我国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高度化特征,即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的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占比也快速上升。同时,我们依然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标准话语权较弱等问题,高端产业领域中多数企业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中低端,缺乏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和话语权。

现代产业体系是在全球资源配置体系下运行的,全球分工已逐渐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变,分工模式也由产业分工、产品分工拓展为技术分工和知识分工。我国现行的产业结构评价标准更多关注产业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背后更加复杂的技术分工和知识分工。例如,虽然发达国家将高端产品零部件外包给我国企业制造,但其中较少包含附加值高的关键零部件,或者制造零部件的关键装备仍需进口。即便我国企业能够承担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但从知识分工角度看,依然难以掌握核心试验数据和概念设计等关键知识,也难以开展原始创新活动。这些问题都值得重视。

三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与数字产业传统产业融合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数字经济时代,现代产业体系应当是互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投入产出体系,其产业组织特征也应表现为以各类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大企业主导生产服务、中小企业有序协同。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仍存在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不充分问题。

一方面,大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基础薄弱,多数仍停留在信息化初级阶段,数字技术尚未得到普遍应用。另一方面,权威标准较为缺乏,数据互通性较差。传统产业应用场景复杂,涉及种类繁多的生产装备,各种网络协议、工业协议和数据格式之间缺乏权威的统一标准,使得数据之间难以兼容互通,也就难以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

这些问题使得现代通信、智能装备等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难度加大,企业也难以依托平台实现对数字技术的有效吸收和应用。

找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突出矛盾,需采取有力举措,在加快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增强产业链控制力、促进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切实发力。

一要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产业基础再造。着力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切实转变观念,鼓励企业在细分领域做精、做深,推动中小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产业链生态环境,尤其是帮助其建立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塑造其在产业链条中的互补性功能定位;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市场需求,为其创新技术、产品的商业化和基于应用的后续成长迭代提供机会。

二要发挥国有企业在补链、强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对战略性产业链的控制力。我国需要增强自主可控能力的产业恰恰是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如果购买引进的传统路径遭遇阻碍,那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坚持自主创新就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路径。应聚焦重点领域,以重点保障战略性产业链自主可控为目标,基于市场原则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把握好自主可控与竞争效率的平衡。一方面,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开展重点产业筛选、产业分层分类、产业链短板梳理等工作,为集中力量补短板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创造条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引导不同规模、各类所有制企业在创新生态中承担相应的任务和角色,更好激发产业体系的创新效率和活力。具体来看,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可重点攻关那些需要长期投入和累积基础的技术领域,依靠累积性创新优势破解"卡脖子"难题;中小企业可以发挥在细分领域的专业化优势,主要承担配套产业和其他细分领域中具有颠覆性的创新任务。

三要以互联网平台为抓手促进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数字产业本身就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相互协同、共同演进。传统产业可引入数字技术,将数据、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同时又可以为数字产业提供大量应用场景和反馈数据。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平台发挥着连接主体、归集数据、汇聚应用软件等关键作用,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一环。对此,要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帮助中小企业搭载低成本的基础性数字化软件,使中小企业更好融入互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尽快推进通讯协议与标识标准的统一,规范各行业在互联网平台应用领域的指导准则、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要注重提高互联网平台的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平台标准与行业秩序规范,增强平台的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把握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战略定位

许召元

2022-08-16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部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集中体现。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需深刻认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规律,更好把握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位。

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不同的。根据一般规律,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的主要需求是解决居民的吃穿住用等物质资料,以及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当工业化和城镇化基本完成后,社会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基本稳定,对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其中,现代服务业,即新兴服务业和转型升级后的传统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贡献更加突出。

观察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过程,如果说在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出"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特征,那么,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经济发展总体上就表现出"服务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特征。一方面,工业部门进一步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增加,包括研发和设计、管理咨询、交通运输服务等;另一方面,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也需要大量的服务业投入,包括信息通信、金融等。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后的这个阶段,各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普遍超过50%,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3.3%。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面向未来,我们要高度重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各方面的推动作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