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策措施汇编-13篇(第4/8页)
2.肉类冷链物流。
顺应畜禽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需要,推进肉类优势产区建设标准化预冷和低温加工车间、配套冷库等设施,完善规模屠宰、预冷排酸、低温分割、冷链储运等设施体系。鼓励肉类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规模化、智能化、标准化产地肉类冷链设施,推动设施共建共享,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围绕海门山羊、淮安黑猪等特色肉类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冷鲜肉品牌化经营,构建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的冷鲜肉供应链体系,提升优质特色肉类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依托重点进口肉类口岸,完善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设施建设,延伸进口肉类加工、分割、包装等服务链条,发展进口、转口肉类冷链物流。引导冷鲜肉生产、流通企业对接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生鲜电商等流通渠道,发展"养殖基地+肉制品精深加工+超市"等新模式。推广应用挂肉冷藏车等专用设施设备,积极发展肉类冷冻、低温、多温层单元化运输,减少畜禽活体跨区域运输。
3.水产品冷链物流。
充分发挥XX江河湖海资源禀赋优势,依托吕四港、黄沙港、燕尾港等沿海重点渔港,以及淡水湖等水产品产区,完善水产品速冻、低温加工、冷链仓储等冷链设施,提高优势特色水产品产地分级包装和保鲜储运设施水平。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企业共享冷链物流资源,建设一批集冷藏、加工和贸易于一体的冷链集配中心,打造水产品供应链物流基地。围绕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固城湖螃蟹、兴化大闸蟹等特色水产品,推进养殖、捕捞加工龙头企业与冷链物流、电商快递和连锁餐饮等企业共建从产地到消费终端的保鲜冷链物流体系,构建辐射全国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增强品牌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依托主销区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推进速冻库、冷藏库、加工车间、封闭月台、邮政快递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提升水产品冷链分拨配送能力。适应和满足持续扩大的高品质水产品消费需求,扩大大洋洲、欧洲、北美洲等地的高端水产品进口,完善水产品进口相关冷链配套设施,提高进口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推广冰鲜、冷冻海产品多温层、单元化冷链运输和鲜活海产品、淡水产品保活保鲜运输,加强运输车辆温度监控。
4.低温速冻食品冷链物流。
面向乳制品、速冻食品、冷藏食品等低温速冻食品生产和消费需求,推进低温加工和多温区仓储共享设施建设,加强冷链物流与食品加工产业设施联动。完善低温液态奶冷链配送网络,发挥龙头乳品企业以及电商、连锁超市等流通渠道作用,加强社区宅配仓、乡村冷链网点建设,提高网格化、高频率、"门到门"配送服务水平。引导乳制品生产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物流标准化、供应链一体化合作,强化温度质量管控,提高乳制品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效率。推进连云港、常州、淮安、扬州、泰州等速冻及低温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对接产销冷链集配中心,打通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的全流程冷链服务链条,促进速冻食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顺应城市快节奏生活方式和城乡居民对速冻食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加强冷链物流服务保障,提升末端配送服务品质,支撑速冻食品流通渠道由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多渠道拓展。适应连锁餐饮、快餐、预制菜等标准化、流程化经营要求,发展速冻类标准食材、脱水蔬菜、食材半成品供应链,推广"原料基地供应+中央厨房加工+冷链配送"等模式,打造产销对接、安全畅通、品质可靠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5.医药产品冷链物流。
依托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泰州、连云港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进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建设医药物流中心,完善医药冷库网络化布局及配套冷链设施设备功能。依托南京、无锡等航空口岸,完善医药航空冷链物流设施,提升医药跨境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支持医院、药店和基层医疗网点合理配置专用冷链设备,促进医药物流中心与末端冷链无缝衔接,发展多温共配、接力配送、"冷藏保温箱+冷藏车运输"、超低温配送等模式,构建广覆盖、高效率、低成本、安全可靠的医药冷链物流网络。推动医药流通企业、冷链物流企业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配备冷藏冷冻设施设备,提升医药冷链物流服务规范化水平。加快智能医药温控箱、车载GPS、温控记录仪等在医药物流中的普及应用,建立医药产品冷链全程可视化追溯平台,提升医药冷链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医药物流应急联动服务及统一调度机制,提高疫苗及其他医药产品冷链物流应急保障能力。
(四)加快数字转型,推动冷链物流创新发展。
1.推进冷链物流数字化应用。
围绕"数字XX""智慧XX"建设,推进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标识等新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应用,加快冷链物流全链条追溯、运输全程温控、供应链协同、社区冷链智能配送等数字化应用场景落地。依托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大型农批市场、农产品物流园等,加快推进冷链场站设施、载运装备设施等冷链设施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冷链要素数据化、信息化、可视化。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大温度传感器、温度记录仪、车载智能温控、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及自动识别终端、监控设备、电子围栏等设备的安装与应用力度,加快运输装备更新换代,提高冷链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应用水平。在新建冷库中推广自动导引车(AGV)、自动码垛机、感应货架、温度监控、冷库等技术装备,打造一批数字化、自动化冷链仓库,构建全省多层级数字冷链仓库网络。推进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等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加快停车、调度、装卸、保鲜催熟、质量管控等设施设备智慧化改造,推动建立冷链物流智慧管理平台,集成区域冷链货源、运力、库存、公共服务等信息,加快实现基地和集配中心的智慧管理。推动冷链物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强冷链智慧仓储管理、运输调度管理等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
2.加快冷链绿色低碳发展。
严格落实国家冷库、冷藏车等能耗环保标准,执行绿色冷链物流技术装备认证及标识体系,逐步淘汰老旧高能耗冷库和制冷设备、高排放冷藏车。推进建设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鼓励企业对在用冷库、中央厨房以及冻结间、速冻装备、冷却装备等低温加工装备设施开展节能改造,推动冷链设施设备节能降耗。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运输车辆及绿色安全配套装备设施,鼓励短距离运输车辆全电化发展,中长距离干线运输优先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LNG动力车辆,完善公共充电桩、加气站、光伏发电、电池集中更换和养护管理等设施。推广应用蓄冷周转箱、保温包装、保温罩等设备,强化冷链包装物、果蔬垃圾等回收管理技术和模式创新,加强冷链物流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鼓励利用自然冷能、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推进滨海港、洋口港等利用LNG冷能资源建设冷链基础设施,实现节能降耗。加快绿色高效制冷剂、新型保温材料等应用,提高冷库、冷藏车等设施设备保温材料的保温和阻燃性能。鼓励园区和企业采用冷链低碳技术模式。推动中长距离货物运输由公路有序转移至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推广配送路径优化、温湿度自动调控、智能照明、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等技术。鼓励企业建立"冷藏挂车池""移动冷库池",大力发展冷链甩挂运输、移动式冷库、蓄冷式冷藏箱共享租赁等模式。
3.加快冷链关键技术创新。
聚焦冷链物流相关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采后保鲜技术、高品质低温加工、延缓产品品质劣变和减少腐损的核心技术工艺以及高效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环保制冷剂、冷链安全消杀等基础研究。结合市场需求,加强新型保鲜减震包装材料、节能环保多温层运输工具、多温区陈列销售设备等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进制冷工艺和新型保温耗材研发,加强制冷剂、保温耗材等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加大冷链运输车辆在轻量化材料、车厢结构及工艺、制冷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方面核心技术攻关,在实时监控车辆运行、货物温度、运行轨迹等方面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加快冷链标准技术和认证技术研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柔性供应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提升冷链物流全程信息溯源能力。完善冷链技术创新应用机制,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建冷链技术研发创新与应用平台,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创新应用体系。
(五)深化产业融合,增强冷链产业综合竞争力。
1.加快构建冷链温控供应链体系。
发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的核心组织作用,吸引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企业集聚发展,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整合,建设集产地预冷、冷链干线运输、冷冻冷藏、低温配送、冷藏销售于一体的温控供应链服务体系。推动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生鲜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建立温控供应链协同平台,推动业务领域相互渗透,对接上游生产和终端消费,实现订单农业、集中采购、公共仓储、多温共配、产品溯源、温度监控、金融结算等功能集成,增强冷链供应链一体化组织能力。加强供应链模式创新。适应连锁餐饮、团餐定制等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生鲜基地+中央厨房+冷链共配"模式,推进食材采购、流通加工、仓储运输、预制品配送等环节标准化运作,提高食材冷链供应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依托大型生鲜电商平台,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推进构建产地直采、全程冷链、共同配送、智能冷柜自提于一体的生鲜供应链服务体系。推动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加强与医药生产、流通、医院、零售药店等主体深度协作,建立冷链物流全程追溯信息平台,实现医药冷链物流信息共享与全程温控。
2.推进冷链装备产业链拓展延伸。
充分发挥我省装备制造产业优势,依托南京、苏州、常州、镇江等冷链装备产业基地,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冷链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围绕冷链物流产业链上下游需求,提升冷藏车、冷库保温板材、制冷压缩机、速冻设备、冷藏柜、冷藏集装箱、冷藏展示柜等产品竞争力,加快形成冷链全链条产品体系。研究制定标准化冷藏车配置方案,加大标准化车型推广力度,统一车辆等级标识和配置要求,推动在车辆出厂前安装符合标准要求的温度监测设备等。加快轻型、微型新能源冷藏车和冷藏箱研发制造,加快形成适应干线运输、支线转运、城市配送等不同需求的冷藏车车型和规格体系。加大移动冷库、预冷箱、速冻箱、末端智能冷柜等产品研发制造,满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冷链设备需求。大力发展智能冷链装备制造,推动自动立体货架、智能分拣、物流机器人、温度监控等智能冷链设备的研发制造。推进冷库保温板材、冷藏车、末端冷藏柜等制造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拓展,加大与冷链储运企业、商超等下游客户协作,推动企业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生产、智能温控等"产品+服务"模式发展。发挥冷链市场规模优势,吸引国内外冷链装备制造、技术研发、解决方案等核心配套环节在XX集聚发展,增强冷链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3.提升冷链相关产业价值链水平。
深化冷链物流与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以"冷链物流+"推进相关产业价值链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种养殖",加强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提高产地预冷、分级拣选等商品化处理水平,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实现错峰销售、错时销售和跨季销售,提高农产品销售品质和附加值。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推进脱水蔬菜、果干加工、净菜加工、预制菜、速冻食品加工等业态发展,助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冷链物流+新零售"模式,依托"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品牌,强化电商快递冷链全程温控和质量管控,扩大品牌农产品影响力和销售范围。推动企业利用大数据发掘消费潜力、赋能上游生产,开展精准营销和个性化供应链服务,辅助生鲜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产品生产主体合理安排计划、精准组织生产,推动生产、流通和冷链物流企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六)拓展国际市场,强化跨境冷链服务能力。
1.畅通国际冷链物流通道网络。
围绕东盟、日韩以及"一带一路"等国际冷链市场,进一步畅通国际冷链物流通道。推进连云港港、苏州港、南京龙潭港、盐城港等优化国际冷链海运网络,以日韩高密度、东南亚广覆盖为方向,加快推进近洋冷链物流航线建设,积极开辟至澳洲、新西兰、美西等远洋冷链航线,提升内贸枢纽、近洋直达中心和外贸远洋中转基地的冷链服务功能。推进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等大力发展面向高品质生鲜食品、医药产品的航空跨境冷链物流,适时新开至日韩及港台地区的冷链货运航线,加快建设京东网络全球航空货运枢纽,积极发展国际生鲜包机,探索"腹舱+全货机"协同发展的国际航空冷链服务,提高货运航线时效性和稳定性。推进南京、苏州、徐州、连云港等中欧班列积极拓展冷链物流功能,提升中欧班列冷链物流运输能力。推广"中欧卡航"模式,做强与中欧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冷链卡航专线,畅通冷链陆路通道。
2.培育壮大国际冷链集散枢纽。
强化重点口岸冷链物流功能,支持具有口岸功能的港口、铁路、机场等,补齐多温区保税冷库、冷藏船专用码头、冷链监管查验场地、冷藏箱插电等专用设施,完善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和安全防控等配套设施,建设一批集交易集散、冷冻冷藏、保税查验、分拨配送等于一体的冷链物流枢纽口岸,打造一批国际冷链物流门户枢纽。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新机遇,依托南京、连云港、苏州等自贸试验区平台,加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农产品优势产区合作,进一步扩大生鲜食品进口规模,打造生鲜农产品国际采购交易平台。大力引进贸易类、流通加工类、电商类及物流服务类企业,发展肉类加工、食品分装、生鲜食品分级拣选等配套加工产业,加快建设一批进口水产品、水果、肉类、葡萄酒等区域集散分拨中心。推进沿江、沿海口岸枢纽加强与上海港、宁波港、青岛港、霍尔果斯、凭祥等口岸在冷链进出口方面的联动合作,加快发展"口岸+海铁联运+冷链物流中心""国际海运+冷链班列+公路短驳"等冷链多式联运新模式,提高跨境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
3.提升国际冷链综合服务水平。
支持龙头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自建网络、兼并收购等方式,搭建覆盖全球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提升跨境冷链物流全程组织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企业。推进有条件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大型农批市场、大型贸易商等深度参与全球冷链产品生产和贸易组织,强化境内外冷链物流、采购分销等网络协同,延伸跨境电商、交易结算等服务,提升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鼓励冷链物流企业与贸易企业等协同"出海",积极布局建设冷链海外仓,提供海外直采、国际冷链运输、交易集散、金融结算等为一体的全链条国际冷链物流服务。鼓励跨境电商主体有效整合物流资源,积极拓展专业化、国际化、高附加值的冷链物流服务。依托国家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和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强龙头企业与口岸冷链物流合作,搭建一体化冷链出口物流服务平台,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水平。针对生鲜食品、医药产品冷链运输等时效要求,完善快速通关机制,优化提升口岸通关、属地检查、检疫处理、实验室检验等流程,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推进检疫处理、检测结果无纸化传递。
(七)加强区域协同,促进冷链物流高效衔接。
1.深化都市圈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
围绕设施共建共享、网络互通互联、产销有效对接,优化整合都市圈冷链物流资源,统筹布局都市圈冷链物流设施,提升都市圈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发挥南京冷链物流枢纽和农产品集散地的聚合辐射作用,强化南京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引领带动效应,推动南京主销区和淮安、扬州等特色农产品产地加强产销对接、同城共配、应急保供等方面的合作,串联南京都市圈内的农产品产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合力畅通农产品上行和下行双向通道,形成1小时冷链物流配送圈,打造都市圈冷链物流一体化示范标杆。发挥苏锡常都市圈冷链物流产业集聚优势,加快苏州、常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提升无锡冷链物流设施水平,加强产地直采、跨境生鲜贸易分销、农产品价格指数、品牌建设和管理模式输出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合力推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冷链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徐州都市圈主产区优势,强化徐州、盐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的集聚辐射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内冷链物流设施互通互联,加强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田头冷库、产地预冷、商品化处理等设施的合作共建与联合运营,集聚整合货源、运力、仓储等冷链资源,共同推进冷链干线运输规模化开行方案,提升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冷链物流服务水平。
2.推动长三角冷链物流协同发展。
立足长三角城市群超大规模冷链物流市场,发挥XX冷链物流产业集聚优势,强化设施联通、资源共享、标准互认、创新协同,推进建立长三角地区冷链物流一体化协同机制。推进区域内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链集配中心共建共营和设施联通,加强功能对接、分工协作、高效联动,构建高效冷链分拨服务圈。放大XX邻近上海优势,推进苏州、泰州、南通建立长三角高端生鲜食品、药品冷链分销分拨中心,推动盐城、徐州、连云港等苏北主产区协同打造长三角农产品冷链供应基地,形成产销联动协作机制。推进长三角口岸冷链物流通关一体化,提高冷链物流通关效率。加强长三角区域在冷链物流标准制定方面的合作,推进冷链运输车辆设备、作业规范等标准对接。加强冷藏车城市通行政策协同,推动建立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同城化冷链配送体系。完善长三角食品安全监管追溯合作机制,依托长三角城市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打通平台间数据交换渠道,推进跨地区检测证明和标准互认,提高食品安全追溯和冷链物流信息共享与对接效率。建立长三角农产品应急保供联动合作机制,提高长三角区域内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畅通突发事件下冷链配送通道,建立生鲜农产品、药品、粮油等物资及冷链运输车辆便捷通行机制。
3.推进跨区域冷链物流联动协作。
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围绕全国优势产区分布以及南菜北运、西果东输、果蔬进出口等流向特征,发挥我省冷链产业规模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产地优势,推进建立跨区域冷链物流协作机制。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等主销区冷链物流协作,推进我省特色农产品产区与全国主要农产品集散枢纽建立合作,提高跨区域冷链运输效率。推进与黑龙江、山东、内蒙古、新疆、海南等全国主产区协作,在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合作共建产地集配中心、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形成从产区到XX的高效冷链物流服务网络。积极参与全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互联成网的市场化机制建设,探索开行至昆明、兰州、海口、广州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的甩挂运输线路、冷链专线,合作共建"冷藏挂车池",建立完善冷藏车和冷链设施设备共用共享机制,提高基地间冷链物流业务规模化、网络化运行水平。加强与香港、大连等冷链物流枢纽在冷链航空货运、国际航运、跨境冷链贸易等方面协作,推进冷链物流标准对接,推进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交流,提升跨区域冷链物流合作层次和水平。
(八)强化安全保障,提升冷链全链条监管水平。
1.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健全政府监管机制,推动建立全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冷链物流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冷链物流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冷链物流监管相关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发挥政府监管主体作用,依法规范冷链物流各类市场主体经营活动。强化跨部门沟通协调,按照各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冷链物流各项监管制度严格执行到位。完善主管部门行政监管制度,分品类建立完善日常巡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重点检查、专家审查等相结合的检查制度,加强对冷链各环节温控记录和产品品质的监督和不定期抽查,落实冷链物流全链条保温、冷藏或冷冻设施设备使用和运行要求。严格执行入市查验溯源凭证制度,不得收储无合法来源的农产品、食品。加强冷藏车生产、改造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改装。推进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检疫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各环节及跨区域信息互通、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海关等跨部门数据融合,积极对接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监管平台,提升冷链监管效能。
2.创新行业监管方式。
开展冷链物流智慧监管。加快完善冷链追溯、运输监管、冷库监管等重要领域信息资源体系,在冷藏车、冷库、冷藏集装箱等设施设备中安装温湿度传感器、记录仪等监测设备。依托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建立冷链物流智慧监管平台和监测追溯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支持,强化冷链物联网研发应用,实现冷链物流各环节数据实时监控和动态更新。创新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征信机构和各类信息平台作用,完善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评价体系,研究将冷链产品追溯、全程温控等技术性指标纳入信用评价体系。推进以信用风险为导向的分级分类监管,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冷链物流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通过"信用XX"网站依法向社会公开"无断链"企业白名单,对严重违法失信冷链物流企业依法依规实施惩戒。强化冷链物流社会监督。发挥社会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规范,引导企业共同打造和维护诚信合规的市场环境,鼓励群众参与冷链物流监督,营造社会共治氛围。
3.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适应不同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检疫要求,完善覆盖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终端全链条以及冷链包装、运载工具、作业环境等全要素的检验检测检疫体系。加强检验检测检疫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优化检验检测检疫站点布局,提高装备配备水平。推动各地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机构加强冷链检验检测检疫能力建设。支持农批市场、冷链物流企业、屠宰加工企业等建设快检实验室,提升就近快速检测水平。完善应急检验检测检疫预案,实行闭环式疫情防控管理,防范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禽流感等疫情扩散风险,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处置能力。建立机场、港口等口岸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严格执行高风险岗位人员核酸检测等规定,完善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设施,强化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检疫,做到批批检测、件件消杀,全程可追溯、全链条监管,堵住疫情防控漏洞。增强冷链物流应急保障能力,引导推进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农批市场、医药流通企业等开展多元储备,完善应急冷链物流保供企业名单。强化冷链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冷链物流相关法律法规和设施设备操作规范,提高冷链物流安全运作水平。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协调和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省级冷链物流发展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农村、商务、交通运输、供销合作、邮政管理等部门,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和重大问题研究,完善支撑政策,强化评估督导,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落地见效。各地按照本规划要求,结合发展实际,加强调研和政策衔接,进一步强化促进冷链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冷链物流重点项目建设,统筹推进本地冷链物流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冷链物流发展调查研究和行业自律建设,强化冷链物流理念宣传和冷链知识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全程冷链的认知度、认可度,共同推动冷链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加强行业统计监测。开展冷链物流行业调查,全面掌握市场规模、行业结构、从业人员、设施设备等情况。研究建立冷链物流行业统计体系,科学制定统计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加强对行业运行情况的周期性统计监测。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重点农批市场、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冷链国际贸易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行业日常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探索研究编制XX冷链物流发展指数,科学、及时、全面反映行业发展趋势,为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健全行业标准体系。严格落实冷链物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围绕冷链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流程、信息追溯等重点环节以及冷链物流绿色化、智慧化等重点领域,高起点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及时修订或废止不适应发展需要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标准,推动解决标准不统一、不衔接等问题。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宣传贯彻,开展冷链物流标准监督检查和实施效果评价。
加快冷链物流人才培育。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冷链物流相关专业,加快培养服务冷链物流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和产业学院,开展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完善企业冷链物流人才的梯队建设,形成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引进国际高层次冷链物流人才。依托行业协会搭建冷链物流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引导人才有序对接。
上一篇:2022年人民时评汇编-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