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某市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第2/3页)
9.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工作。今年是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国家、省市安排部署,结合我市"1+3+9"工作方案,认真巩固前期排查整治成果,实时进行动态更新,持续加大培育典型示范标杆企业力度,全面完成好2023年度巩固提升阶段工作任务,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做好上级收官验收准备工作。
10.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购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根据《安全生产法》相关规定,在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中全面实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鼓励对其他行业领域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11.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培训。全面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业务能力培训轮训工作,加强对应急管理干部和应急岗位人员的培训,认真组织开展好"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安康杯"竞赛、119消防宣传月、安全生产法宣传周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安全防范工作氛围,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观念。
(四)大力提升自然灾害防治综合能力
12.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加强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打破行业壁垒,建立信息共享部门联动机制。抓好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布影响安全生产、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类预警信息和安全提示,使自然灾害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工作,做好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建档和监测监控工作,确保多渠道多途径第一时间将灾害事故预警信息传递到户到人,全面提升预测预警能力。
13.筑牢防汛抗旱工作基础。全面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加强对防汛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密切关注强降雨、伏旱等恶劣天气的预测预报,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做好暴雨洪水引发山体滑坡、山洪地质灾害、城市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突出抓好防洪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和防洪危险区监管。做好重点山洪沟道、水库、水电站防御洪水、抗御旱灾调度和应急水量调度工作,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防洪作用,确保全市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加强人口密集区、工业园区、城镇、学校、旅游景区、工矿企业、涉水工程等重点区域和领域的防汛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14.加强地震灾害防范准备工作。巩固扩大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地震震情监测和会商研判,对全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推进地震区划图应用.强化地震应急准备,扎实开展地震灾害风险动态评估和地震应急准备督导检查,不断夯实地震灾害预防基础。
15.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和排查整治。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安全监测,落实安全巡查、安全撤离、安全避让等防范措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加大对滑坡、不定斜坡、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力度,重点对学校、医院、厂矿、重点施工场地、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河流沟口、高陡边坡及陡崖等区域进行详细排查,确保无遗漏、无盲区、无死角.对排查出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强监督管理,及时申请项目或资金进行整治。
16.压实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做好防火物资储备和专业应急队伍的组建培训,落实巡查管控措施,完善监测手段,加强对重要地段和重要场所的监测,遇到灾情第一时间出动处置,确保"打早、打小、打了"。
17.提升救灾救助工作水平。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持续加强救灾应急值守,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救灾联动等工作机制,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因灾毁损房屋恢复重建、冬春生活救助等工作,衔接落实好对受灾群众其他社会救助政策和帮扶措施,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18.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完成全市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审核、验收、汇交和灾害风险评估年度任务。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健全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一整套灾害综合风险调查与常态业务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
(五)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19.健全全市应急预案体系。按照国家应急预案法律法规规定和省市修订发布的预案,启动新一轮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完善现有应急预案,健全专项应急预案种类,指导督促各级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学习培训,组织开展市级专项预案演练至少3次,桌面推演2次,督促指导行业部门抓好各级各类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20.夯实应急资源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行业部门主体责任,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建立、企事业参与"的专职志愿者队伍6支和不少于30人的应急专家库。制定符合社会救援力量发展的规划,建立健全政府扶持、业务指导、应急调动、考核评估、激励奖补等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推进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救灾应急物资管理,积极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调拨物资回收工作,统筹做好应急物资规划、采购、补充工作。
21.加强基层应急力量建设。推动乡村灾害信息员"提质"工程,扎实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年内申报成功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不少于2个。依托全市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加大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工程,积极开展申报认定、达标提档,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机制,落实相关部门日常维护精细化管理。整合资源,实施航空救援基础性地面工程选址规划,优化停泊布局,落实临时性直升机停机坪5个。
22.推进应急救援处置指挥能力建设。加紧落实XXXX参与应急处置力量配备措施,依托现有设施和平台,加快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推进信息化技术利用,提升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实时监测预警多方支持。加强值班值守、快速响应,按照事故和灾害信息报送要求,及时准确规范统计报送事故和灾情信息,确保初报迅速、续报及时、核报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