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4篇(第6/51页)
深化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把向群众问需问计作为必经程序,编制规划计划都公开征求意见,检查调研都同群众当面交流,议题完成后都及时公开情况。探索"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担任代表职务的市领导带头、四级代表3.8万人次就生活垃圾管理、接诉即办、城市更新、节水等法规草案同38.6万市民座谈交流,来自一线的"金点子"成为解决问题的"公开讲话";1.3万名三级代表受邀就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在"身边周边路边"开展检查调研,问题线索通过小程序直达检查组,监督的针对性显著增强。加强日常联络,鼓励"接待选民日"、"联系选民月"等活动融入代表家站,引导代表结合议题每月进站联系群众、带着问题每季度回家学习充电、拿着成绩单每年向选民述职,让群众需要同代表沟通时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
三、提高立法工作质效,巩固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法治基础
全面推进新时代首都发展,需要地方立法与时俱进、管用有效。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着力充实首都发展和治理急需、满足市民"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必备的法规,在确保质量前提下加快工作步伐,使立法更好符合宪法精神、适应改革发展、满足人民期盼、体现首都特色。
推动完善立法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严格执行市委领导立法制度,立法规划计划和重要法规草案由常委会党组提请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立法规划以市委文件形式印发实施。增强选题立项、组织协调和审议把关能力,规划编制兼顾总体确定性和必要灵活性,根据问题复杂度和草案成熟度把握工作进度,提高立法机关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的能力。重视同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起草环节主动了解进展、参与调研、提出建议,审议环节保持密切沟通。深化"开门立法",关系千家万户的请千家万户参与,涉及特定领域的多听相关行业意见,涉及重大利益的多轮征求意见,同步开展普法宣传,使立法过程同时成为凝聚共识、推动工作的过程。
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助力改革发展攻坚。城乡规划条例建立全域管控的规划编制体系,城市更新条例兼顾优化布局、改善环境和激发活力,户外广告设施、牌匾标识和标语宣传品设置管理条例保障市容市貌清朗有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怎么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锚定公益性核心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推动保护、传承、发展相融合;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确立多元保护格局,种子条例聚焦农业"芯片"攻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着力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提供"语言服务清单"。发挥地方立法实施性、补充性、试验性作用,街道办事处条例理顺条块职能、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建立全流程工作体系,成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的标志性立法;"两区"建设"一条例一决定"、优化营商环境、数字经济促进、地方金融监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立法修法保障先行先试、落实改革"红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建立多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让保护生态的吃亏;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细化"三孩"政策保障举措,推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落实落细。
丰富立法形式、促进精治共治法治。通过"组合拳"立法综合施治,同步开展机动车停车、非机动车管理、查处非法客运立法和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修法,充实交通治理法规"工具箱";完善大气、水、土壤、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等法规,形成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化效应。采取专项立法集中攻坚,通过实施专项计划,完成献血、中医药、实验动物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公共卫生领域立法修法,为依法防控疫情提供有力法治支撑。发挥"大部头"立法固根本、利长远的基础性作用,禁毒、物业管理、住房租赁、文明行为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司法鉴定管理、保守国家秘密等立法和宗教事务、安全生产等修法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明确各方权利义务,构筑起制度的"四梁八柱"。通过"小切口"立法精准施策,反食品浪费、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小规模食品生产经营、单用途预付卡管理等立法强化问题导向、条文"量身定制",增强立法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加强专项清理,在机构改革、生态环保、农业农村、行政处罚、民法典实施等方面开展法规清理,维护法治统一,提高系统性、协调性。
健全立法工作机制。探索"提前介入、专班推进、双组长制"的法规调研起草机制,常委会工作机构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就重大立法项目组建工作专班,分管市领导共同担任组长,难点联合攻关、意见及时沟通,形成工作合力,物业管理条例等17件重要紧要项目以专班形式推进,相关经验做法写入中央文件。建立"四前四方"会商工作机制,市政府起草部门、市司法局、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和法制办在立项前、初审前、二审前、表决前4个重要节点,分别牵头开展会商,多轮交换意见、反复打磨条文,确保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健全普法宣传工作机制,举行25场新闻发布会就法规立改废发布52件次,公布法规时在媒体同步刊发解读文章;践行立法者率先普法理念,选派骨干到基层一线宣讲75场。
四、用好宪法赋予的监督权,增强人大监督保落实、促善治的能力水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监督和制约。常委会深入把握人大监督的政治定位、法律定位,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群众所思所盼所愿,综合运用法定监督方式,探索创新机制方法,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把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权用好。
保证宪法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坚持备案审查"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接收文件290件,督促改正4件,修订法规和工作规程,推动市区"一府一委两院"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全覆盖、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全覆盖、信息平台使用三级人大全覆盖。发挥执法检查"法律巡视""利剑"作用,新立法规及时查推动配套完善,重要法规联动查推动落事落责,复杂问题多法并查推动形成合力,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等12件法规实施一年内开展检查,旅游、交通、科技成果转化、水污染防治等法规同步检查上位法实施情况,检查中对照条文详查细抠,推动法律法规"牙齿"咬合。探索"检查报告+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医院安全秩序管理等6项执法检查汇总典型共性问题377项,交有关方面整改销账,确保查得准、问得透、审得实。
推动发展和惠民任务落地见效。强化持续监督,在总规实施和生态环保领域每年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综合运用专题询问、议案督办、专题调研等方式,跟踪监督养老医养结合扩面、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学前教育供给、托育服务体系健全,推动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围绕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听取和审议"两区"建设、"放管服"改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公共服务外语标识使用管理等报告,就顶层设计、政策协同、供需对接等提出意见建议;把产业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了解农村产业和集体经济现状,督办美丽乡村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议案。关注民生热点难点,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统一呼叫号码、统一指挥调度,促进基层卫生健康管理服务网底织密、能力提升,促进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适应发展需求。此外,还就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开展监督。
推动财经工作提升绩效。贯彻党中央加强人大财经领域监督的决策部署,落实市委要求,加大监督力度。完善计划审查监督,制定计划审查监督条例,跟踪"十三五"规划实施、"十四五"规划编制,建立经济形势季度分析制度,持续监督固定资产投资。强化预算审查监督,以"年审+季审"为主要形式、"四问该不该"为切入点,围绕财政资金"该不该花、该不该政府花、该不该花这么多、该不该当下花"这一支出预算和政策的核心问题深究细审,专题询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全面加强政府债务审查监督,试点预算审查嵌入执法检查,形成全口径、全过程、全覆盖监督体系。建立听取和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采取"综合+专项"形式帮助政府盘清家底、推动国资保值增值。建设联网监督系统,形成完整的展示、分析、评估体系,适应多场景研发功能、丰富载体、优化体验,助力更好履行财经监督职责。
推动监察司法改革落实收效。贯彻党中央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重大决策,在省级人大常委会率先听取和审议同级监委专项工作报告、依法监督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推动市监委负责人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化。围绕支持保障司法体制改革和群众关心关切,听取和审议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审判、知识产权审判、基本解决执行难、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未成年人审判的工作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法律监督、公益诉讼检察、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未成年人检察、食药安全检察的工作情况报告,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首次专题询问"两院"工作,监督和保障审判权、检察权公正高效规范运行。
各位代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和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常委会把握重大事项决定的时机,将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决议时间提前至代表大会召开前,确保项目资金依法纳入预算;就调整计划、预算、政府债务和3个税种适用税率等作出决议决定;以决议方式推动"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依法行使任免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保障涉改革机构领导人员及时任命,修改宪法宣誓组织办法、组织宣誓200人次,确保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
五、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推动人大代表作用更好发挥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常委会把支持保障代表履职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增强服务意识,优化保障机制,便利履职方式,帮助代表提高履职能力、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的桥梁。
做精做细学习培训。突出政治引领,所有学习培训都安排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重要论述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内容;面向基层代表在市委党校举办3期脱产培训班,重点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275人次代表参加。做好基础培训,对市十五届人大代表开展初任培训,帮助代表尽快进入"角色";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办3期实体班,梳理应知应会、明确履职要求,320人次代表参加;探索"小班制专题化"培训,围绕议题集中学习27次、代表和工作人员2600多人次参加。开展线上培训,建设"北京人大网上课堂",上线课程6591项,将培训延伸至移动端。
下一篇:教育整顿学习教育阶段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