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关于经济工作的报告汇编(24篇)(第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6919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64分钟。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需要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继续给予监督、支持和帮助。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的有力监督下,以"贯彻党代会、喜迎二十大"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继续扎实抓好"六稳""六保"工作,坚决做到"六个确保",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XX市XX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报告

过去五年主要工作

过去的五年,财经委员会紧紧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在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区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和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的指导下,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以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有为的新成绩,助推XX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监督作用。

一、聚焦法定职责,依法开展计划与预算监督工作

(一)坚持科学研判,增强计划、预算监督的前瞻性。进一步完善了专委会预先审查、常委会初步审查和人代会全面审查的"三审制",协助区人代会审查批准我区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预算草案。会前,立足于我区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加强对宏观、区域经济形势分析研判,认真组织开展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情况调研,突出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涉及民生保障和改善、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工作列入监督计划重点,重点关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民生实事、企业扶持等资金的预算安排与执行,优先保障民生工程。计划与预算一经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督促严格遵照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

(二)注重过程监督,强化计划、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通过专题调研、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现场视察、召开调查会等多种形式,从年初调研,年中运行、执行情况调查,年末对调整事项调查,对国民经济计划实行全过程监督。同时,以区域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产业提升等重点开展专题调研,以点扩面,监测全区经济运行情况。在区级预算监督方面,从预算编制,到1-8月预算执行情况、预决算公开、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等,再到预算调整审查,坚持全过程监督。在部门、街道预算监督方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积极参与,充分表达了对预算的知情权、参与权,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主动接受并落实区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审查意见,认真完善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执行,预算的观念也从多要钱向用多少要多少转变,推进了阳光财政、公共财政建设。

(三)完善建章立制,监督推进公共财政预算改革。从部门预算分项审查和跟踪监督入手,深入研究分析预算编制、执行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意见,促进预算制度不断健全。区政府和财政部门相继制定出台部门预算编制管理、预算绩效管理等制度性文件,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制度体系。区人大常委会出台了《街道预算审查监督暂行办法》,为推进街道预算的审查监督打下了坚实基础。财政部门从每年7月开始部署下一年度部门、街道预算编制,并改进编制和审核方式,完善单项定额标准,规范项目设置,对结余结转资金进行清理回收,有效提高部门预算规范化、科学化程度。每年定期听取财政部门汇报,组织部门、街道预算草案听证会,严格按照规范格式要求,推进财政预决算报告、审计报告和区级部门预算、决算向社会公开。

二、聚焦重点领域监督,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盯紧长远规划,做好中长期规划初审及中期评估工作。将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对中长期规划的审查监督。20XX年,积极做好"十三五"规划中期纲要评估审查工作,着重对完成难度较大的指标进行分析研判,使"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得到落实。20XX年,提前介入"十四五"规划编制,全程跟踪,多次听取区发改局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邀请财经专家、人大代表参加调研、征集意见建议,进一步增强规划纲要编制的开放度和透明度,努力使专题调研成为集民意、聚民智的过程,为区人代会顺利通过"十四五"规划纲要奠定基础。

(二)遵循规范合理,依法拓展政府投资和重大事项监督。本届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和深化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监督,从全社会投资抓调度、重大项目抓龙头、政府投资抓统筹等方面提出监督工作建议,合力推动政府投资项目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将全年政府投资计划及建设项目以清单的形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1-8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并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计划安排情况以及调整的报告。出台了《温州市XX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讨论决定本区重大事项的规定》《温州市XX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府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监督办法》,对2亿元以上政府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进行票决,为常委会听取和批准区政府关于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计划、调整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报告打下坚实基础,强化计划的刚性约束。

(三)聚焦"两区"建设,深化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除列入常委会监督议题外,以上下联动方式重点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助推"两区"建设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发展等专项监督。五年来,共组织实地调研50余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20余次,先后赴鞋都、轻工产业园区、"亿元楼宇"、民营企业调研"两区"建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数字化发展、产业转型、金融服务等情况。组织开展《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温州市创建"两个健康"先行区促进条例》等草案的意见征求工作,在调研中重点从落实惠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新旧动能转换、尊商亲商爱商等方面对照检查落实情况,全方位了解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督促有关方面抓紧整改落实,推进"两区"建设、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创新监督举措,切实提升监督质效

(一)全力推进数字化改革,迭代升级预算国资联网在线监督系统。20XX年,在全市率先开展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初步建立了预算联网系统,通过专线与财政局连接,利用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有力地增强了预算审查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XX年,根据省、市人大数字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日常监督工作实际,经过三次改版、完善,率全市之先实现与省市联网,形成了具有XX特色的预算闭环监督模式,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二)准确把握监督重点和方向,盯紧国有资产管理及债务风险防控。协助区委出台监督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相关制度,每年9月,在听取区政府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的基础上,专项听取全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等报告,并充分利用预算国资联网在线监督系统,通过拓展和延伸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的监督链条,保持监督的经常性和持久力,进一步督促政府摸清国有资产底数。每年定期听取政府债务化解情况报告,督促进一步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关注资金使用效益,持续完善预算绩效评价监督。督促区政府及财政部门进一步健全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突出抓好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全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本届以来,对29家重点审查部门的年度部门决算及次年项目资金预算开展绩效运行监控,对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确保绩效目标如期保质保量实现,并督促做好绩效评价的结果运用,推进财政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完善。切实加大审计查出问题和整改情况公开力度,及时通报整改情况和处理结果,使预算单位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公众监督,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

四、坚持以民生改善为出发点,加强专项工作监督

(一)听取民意,做好代表议案审议和建议督办工作。2017年以来,做好涉及财政经济、预算105件建议的协调督办工作,通过专项督查、专题调研、集中座谈、参与面商等形式进行督办,及时跟踪建议的办理进度,确保建议办理取得积极成效。20XX年承接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唯一议案《关于加快建设温州城市数字科创园南郊核心区的议案》,高质量开展数字经济专项监督。督促和引导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因地制宜明确温州城市数字科创园的具体目标、重点领域和实现路径,由点扩面,有序推进,保证了议案办理质量。促成区政府在《XX区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后出台实施方案,制定全区发展规划,将数字经济上升到全区发展战略高度,着力发挥政府在发展数字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二)关注民心,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升级优化。为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财经委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列入了重点监督计划,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视察、召开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掌握改革进展情况,广泛发动代表和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推行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开展"'最多跑一次'代表体验周"活动,定期对辖区政务服务中心、基层站所窗口建设情况开展明察暗访,督促区政府逐步建立"一次办结、一次到位、零上门"工作机制,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

(三)重视民生,促进民生工作有效开展。连续五年,对农贸市场提档升级、食品安全等民生实事开展跟踪监督,专题对创建省级放心农贸市场、放心消费示范餐饮单位、"五化"改造提升项目、专业化托管市场等开展视察检查,进一步加大监督区政府民生实事力度,督促民生实事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农贸市场提升、食品安全等"身边小事"的满意度。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职能力

(一)加强财经专委、工委建设。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要求,着力提升财经专委委员、财经(预算)工委委员熟悉掌握财经和预算监督工作能力水平。共召开专委会议13次,积极组织财经专委委员、财经(预算)工委委员参加民营经济调研、数字经济发展调研、南郊数字科创园议案督办、预算听证会等重要活动及日常会前调查,履行岗位职责。

(二)组织好学习交流活动。认真配合省、市人大来XX开展各项调查、检查工作,及时查漏补缺,补齐短板。虚心向全国各地人大考察组学习,接待兄弟市区人大考察组的经验交流,在与其他地方人大交流特色做法经验上,共同开拓财经预算监督思路。

(三)注重理论研究。20XX年,区人大代表财经工作研究室正式挂牌,充分发挥财经界代表的专业优势,对我区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预算联网在线监督等多领域开展调研,撰写了《关于XX全力打造"最多跑一次"改革升级版的思考研究》《XX区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研究》《XX鞋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有关问题调研与建议》《数字化改革时代下人大预算国资联网监督工作的探索与实践》《XX培育壮大数字经济重点与路径的再思考》《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XX区建筑业的调研与思考》等多篇调研文章,入选《求真》杂志3篇,多篇获得市、区级优秀理论调研文章奖励。

今后工作建议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新一届财经委员会要以2022年为起点,在今后的五年履职中紧紧围绕区委决策部署和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聚焦"四城"要求、"五区"目标,联系人大实际,自觉融入全局,主动服务大局,从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新形势下人大财经预算监督能力,在打造共同富裕XX样板中彰显人大担当。

一、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财经、预算各项工作的监督

(一)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监督。一是扎实做好区人代会审查批准年度计划执行和次年计划报告草案有关基础工作。二是抓好计划执行监督。开展计划执行进度和经济形势分析调研,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始终把对经济工作的监督摆在首位,深入部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国有、民营企业调研,每年年中开展1-8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会前调查,及时了解掌握全区经济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确保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监督落到实处。三是围绕重大经济政策落实,特别是重点工程、重大政府投资项目,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综合分析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调整情况,切实做好常委会听取审议相关情况报告的基础工作。

(二)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监督。一是扎实做好区人代会审查批准年度预算执行和次年预算报告草案有关基础工作,加强对预算调整、执行及决算的监督。二是扎实做好常委会审议上年度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有关基础工作。三是立足"过紧日子"要求,围绕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从预算编制源头的项目预算公开监督和预算执行过程的拓展监督,支持财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腾出财力空间,保障重点支出。四是严格履行人大债务监督职责,坚持政府债务报告制度,督促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五是深化预算国资联网监督系统功能运用,进一步完善系统的查询、预警、分析、服务功能,加强对支出预算的总量和结构动态分析,剖析预算执行效果和可能存在的偏差,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安全、高效使用。六是关注财政绩效。对重点部门、重大项目的预算绩效情况进行执行进度和绩效运行双监控,逐步扩大推广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七是关注街道预算监督,重点是监督督促区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街镇财政规范建设,防范财政资金风险,切实提高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水平,逐步解决街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系统重构我区街镇财政管理体系。

二、加强对重点领域的调研与分析,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自觉把人大工作放到全区发展大局中思考、谋划和推进,按照区委的总体部署,聚焦"四城""五区"建设总体目标,助推"都市工业"更新、加快数字经济及楼宇经济发展、持续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对重点领域的调研与分析,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推动微观政策与宏观政策精准衔接、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关注工业用地整合与产业发展,依托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轻工园区整体效益、鞋都产业园扩容与质量提升、南郊数字产业园产业及企业的引进与壮大发展开展专题调研。二是关注都市产业发展,推进大都市区能级提升。围绕楼宇经济与现代服务业、商贸流通业、重点商场运行、有形市场运行等开展专题调研。三是围绕城乡协调发展、西部新城建设、节能工作与碳排放、"扩中""提低"、金融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开展专题调研。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职能力

(一)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充分调动财经委员会、财经(预算)工委及人大代表财经工作研究室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多角度为全区财经预算监督工作出谋划策。加强对街镇人大的指导与联系,做实做细财经、预算监督各项工作。坚持深入基层联系代表、群众,加强信息沟通,监督民生实事及代表建议办理,切实把群众关心的、期盼的问题解决落到实处。

(二)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及上级相关会议精神,结合人大财经、预算监督工作的实际,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继续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能力建设,探索人大财经监督工作的新途径新方式,提高履职水平;牢牢把握财经工作大局,切实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研判能力,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新方式,提高监督水平。

(三)加强交流学习。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联系代表、联系群众,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工作实效。创造条件,开展外出学习活动,加强与市人大财经委及兄弟县(市、区)人大财经委、对口联系部门的沟通联系,认真学习借鉴经验与做法,改进和完善我区人大财经、预算监督工作。

XX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报告

在市十四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十四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依法履职、求真务实,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坚持依法履职,法定审查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委员会认真履行法定计划、预算审查监督职能,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全国人大以及省委、市委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国有资产监督、政府债务审查监督、预算绩效管理监督、审计整改监督等决策部署,协助常委会听取审议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10个、审计工作报告5个、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22个、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8个,审查批准年度预算调整方案5个、决算5个,服务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年度计划5个、预算5个,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

(一)高位开展五年规划审查监督。坚持高站位、大格局、高标准,逐步建立"编制-实施-调整-中期评估-期末评价"的全周期和"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全视角审查监督体系,确保五年规划高水平编制、高质量实施。20XX年"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对标调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进度情况,形成关于我市"十三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的综合调研报告和专项调研报告;协助常委会听取审议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强化规划纲要指标的刚性约束,督促和支持市政府积极应对复杂形势,进一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20XX年,提前介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邀请专业代表和专家团队全程参与专题调研和初步审查,形成2个调研报告和22份专家意见书,协助常委会听取审议"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情况的报告,许多意见建议得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和采纳。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专题审议会,委员会充分吸纳代表审议意见,形成高质量的审查结果报告,大会高票通过我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XX年,及时跟踪市政府职能部门"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情况,督促相关部门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加快形成统一衔接、系统完备的"十四五"规划体系。

(二)持续深化计划预算审查监督。细化计划审查监督。坚持把年度计划审查监督与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监督结合起来,督促市政府做好年度计划与五年规划的有效衔接,科学编制年度计划;密切跟踪经济运行情况,每年协助常委会听取审议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针对计划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工作建议。实化预算审查监督。在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具体组织实施和协助下,扎实推动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不断深化预决算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督,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严格实施政府债务审查监督,积极探索专业机构参与、预算联网监督等方式方法,依法提出审查结果报告,督促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强化审计整改监督。着眼"治已病、防未病",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参与修订《关于实施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报告制度的决定》,落实重点部门单位与市政府同步报告整改情况、同步接受满意度测评的"双同步"工作机制,切实强化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跟踪监督,积极发挥审计对预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的支持服务作用。

(三)着力强化政府投资计划审查监督。20XX年,承担"探索建立加强政府投资监督机制"市级重点改革项目,学习借鉴广州、深圳、杭州等地经验做法,形成考察调研报告,协助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政府投资计划审查监督的决定》,支持政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政府投资计划统一编制和管理,实现人大监督政府投资制度化、规范化。20XX年1月,督促政府单独编制年度投资计划草案,并首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一并提交人大会议审查。20XX年,将政府投资计划数据信息纳入市人大常委会综合监督平台,探索对政府投资计划编制、执行以及重大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联网监督。20XX年,专题调研相关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督促市政府进一步强化统筹,规范政府投资计划编制、实施和管理,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四)探索建立人大国有资产监督工作机制。20XX年,承担"探索建立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市级重点改革项目,成立工作专班,率先赴全国人大、省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题请示、汇报,积极争取指导、支持。对全市各类国有资产及管理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形成专项调研报告。代起草市委《关于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和预算审查监督职能的实施意见》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湖北省委武汉市委关于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意见的实施方案》,参与组织召开全市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和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动员部署会,对我市做好新时代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0XX年11月,服务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审议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书面)和市属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在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具体组织实施下,20XX年如期实现市区两级国有资产报告工作全覆盖、本届人大常委会任期内各类国有资产报告工作全覆盖,中央关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的决策部署在我市从理论、制度、实践等层面得到贯彻落实。

二、紧扣中心大局,专项经济工作监督展现新作为

五年来,委员会始终坚持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协助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9个、督办大会议案7件、组织专题询问1次,有力地推动了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一)聚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20XX年上半年,及时建议常委会听取复工复产情况的报告,督促市政府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举措,强力推动经济社会秩序快速恢复。协助常委会检查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情况,推动政府部门加大纾困解难力度,帮助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20XX年下半年,统筹协调常委会5个调研组,深入调研中央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在汉落实情况,并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得到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20XX年,持续监督市政府落实中央一揽子政策情况,服务常委会听取审议相关专项工作报告,紧盯上年度调研中发现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查进度、看效果,切实推动各项支持政策落地见效,加快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督办《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案》,督促政府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复苏,发挥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作用,推动疫后经济重振。

(二)聚力提升城市规模能级。大力督办《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促进武汉赶超发展案》《吸引百万大学生在汉创业创新,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案》,助推政府完善工作机制、出台系列政策、优化政务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相互策应、共同发力,打造赶超发展双引擎。大力督办《加快推动招商引资落地开工,切实增强武汉发展动力案》,组织协调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提案代表参加全市重大项目开工仪式,督促政府部门狠抓资金到位率和项目落地率开工率,促进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协助常委会听取审议我市重大项目推进情况的报告,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国家存储器基地、天马微电子、京东方、地铁七号线等重大项目,支持政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增强经济发展质效中的关键作用。

(三)聚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园区、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协助常委会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多措并举降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振兴实体经济的意见》,更好支持我市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协助常委会听取审议减税降费工作情况报告,督促市政府压实工作责任,畅通传导机制,解决"末端梗阻"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协助常委会听取审议现代产业园和科创小微企业园建设情况的报告,支持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大力督办《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案》,支持政府优化政策供给,探索机制创新,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965"现代产业体系。大力督办《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打造武汉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案》,支持政府实施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引进迈瑞医疗、稳健医疗等重大项目,筹办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等展会,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聚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督办《深入推进"三办"改革,打造行政服务最优城市案》,学习考察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推动我市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承担常委会"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委托区人大常委会、专家团队同步开展调研,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查找我市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研究提出对策建议。服务常委会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专题询问会首次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主持,市政府市长专门到会听取意见,常委会各位副主任聚焦重点率先提问,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分别进行追问,会后形成审议意见和问题清单交市政府研究处理,推动惠企政策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城市投资配套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强化法治保障,财经领域立法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委员会注重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扎实开展立法调研,严格把好法规初审关,切实提高立法质量,先后开展立法调研9件次,执法调研1件,参与修订法规2件,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一)注重提高立法质量。会同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法规工作室和政府相关部门,依照法定程序论证修改《武汉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条例》的必要性,及时向常委会会议提出条例修订审议意见,审计结果不再作为竣工结算依据,更好地保障在汉企业合法权益。在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具体组织实施下,参与《武汉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修订初审工作,加强学习研究,梳理总结工作,确保新条例符合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新要求,体现我市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实践新成果。

(二)注重保障调研实效。围绕修订《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开展立法调研,支持武汉经开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围绕制定《武汉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开展立法调研,深入研究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支持政府抢抓机遇,推动我市数字经济突破性发展。围绕修订《武汉市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条例》持续开展立法调研,与条例立法后评估、执法检查相结合,督促市政府相关部门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公交规划管理、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解决了一批市民关注的公交站点、线路布局等问题,并积极探索开展公共交通领域武汉城市圈协同立法。围绕修订《武汉市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开展立法调研,并与中小企业促进法执法检查、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工作相结合,督促政府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三)注重维护法治统一。协助常委会开展涉及民法典、生态环保、优化营商环境、证明事项等地方性法规专项清理工作,审慎研究把关财经类地方性法规的废、改、立事项。完成财经类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90余件,认真提出初步审查意见。

四、坚持党建引领,自身建设彰显新风貌

五年来,委员会在常委会党组领导下,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以党建为引领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28次,组织集中培训、学习考察20余次,形成调研报告20余份,推动了人大财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始终坚持政治统领。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视察湖北武汉和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20XX年财经委党支部获评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不断提升履职能力。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工作人员70余人次赴北京、深圳全国人大培训基地和厦门国家会计学院进行专题培训,组织参加全国人大财经委视频讲座13期,提升专业素养,增强履职本领。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人大工作的基本功,深入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国资管理监督、议案督办工作机制创新等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注重发挥委员的专业优势和财经咨询专家组的智库作用,充分吸纳委员和专家的意见建议,提高人大财经监督专业化水平。

(三)注重加强上下联动。主动向全国人大财经委、省人大常委会请示汇报,争取工作指导和支持,接待全国人大、省人大、外地人大来汉检查调研和学习考察40余次。加强对各区人大财经工作指导,召开市区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11次,密切工作协同,开展工作交流,提升全市人大财经工作整体水平。20XX年,我市人大财经工作在全国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实践,委员会始终把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人大财经工作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找准人大财经工作与全市大局的契合点,着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把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利民作为人大财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民所呼所盼,统筹安排立法、监督工作选题,及时回应民生关切,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始终把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作为人大财经工作的基本遵循,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和人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增强监督实效;始终把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作为人大财经工作的活力之源,紧紧依靠委员和代表,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完善上下联动、区域协同工作机制,善于借助外力,提高人大财经工作整体水平。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经监督的刚性和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履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调研还不够深入。相信新一届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一定能够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依法履职,担当实干,在总结、继承、完善、提高中实现人大财经工作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XX市发展改革委关于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多点散发的周边疫情影响,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疫情精准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力推动全市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顺利执行奠定了扎实基础。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0亿元,同比增长2.3%,在南通八县市区排名第三。扣除留抵退税后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7亿元,为年初预算的39.2%,同比下降30.2%;未扣除留抵退税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亿元,为年初预算的53.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7亿元,同比增长1.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1.5亿元,同比下降4.3%。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41.53亿元,同比增长8.66%。实际利用外资(上报数)2.8亿美元,同比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149.7亿元,同比下降14.9%,其中出口为120.2亿元,同比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为29323元,同比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474元,同比增长5.8%。

(一)坚持稳字当头保增长,经济基础"显韧性"

工业运行克难求进。1-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规模工业产值累计完成604.7亿元,同比增长8.9%;工业用电累计完成13.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1%;新培育规模工业企业15家,较上月新增9家。部分主导产业顺势发展,新能源及装备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09.7亿元(申报期,下同),同比增长39.9%;电子信息及半导体产业发展活力较强,实现工业应税销售40.7亿元,同比增长17.8%。半数龙头企业涨势良好,全市列入"1521"工业龙头企业培育库的50家重点培育企业(项目)上半年累计实现工业应税销售330.6亿元,同比增长8.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度电产出效应持续提升,1-6月份,全市工业企业度电销售达49.1元/度,较去年底提升5元/度,均在南通各县市区排名第1。

服务业负重前行。受疫情冲击和房地产业不景气等因素影响,1-6月,我市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302.1亿元,同比下降21.7%,增幅较去年同期降低了62.2个百分点;剔除房地产影响,全市实现应税销售213.8亿元,同比增长2.5%。文化体育娱乐业、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受到冲击最为严重,1-6月份累计应税销售分别下降了65%、22.9%和17.4%。规上服务业重点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1亿元,同比增长20.5%,比南通市平均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列南通八县市区第3。服务业重点企业迎难而上,1-6月份,全市30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共实现应税销售111.4亿元,同比增长25.8%;新培育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9家,较去年同期增加8家。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进一步加强,圆陀角旅游度假区获评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润启环保和林洋光伏运维获评南通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全市夏粮播种面积44.07万亩,产量9.97万吨,建立11个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水产品产量33万吨,居南通市首位。产业强镇、强村特色明显,XX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通过省级认定,南阳镇被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农村三产融合不断深化,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8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村3个,南通市休闲农业精品景点近20个。农产品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建成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9个。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夯实,获评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53家,南通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03名。

(二)强化项目建设挖潜力,投资支撑"夯基础"

投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上半年,全市完成制造业投资148.4亿元,同比增长34.2%;高技术产业投资74.8亿元,同比增长44.2%,增幅均在南通八县市区排名第1。省市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今年我市共有21个项目列入省、南通市重大项目清单,其中13个新开工制造业项目,1-6月已实质性开工12个,累计完成投资26.2亿元;7个专精特新项目已全部实质性开工建设,1-6月完成投资10.3亿元;XX海四达锂离子电池及电源系统已竣工并开始试生产。新开工项目数量和质态不断提升,上半年拟新开工产业项目70个,其中100亿元重特大项目2个、20亿元项目5个、10亿元项目3个、1亿美元外资项目2个,截至目前58个项目已实质性开工建设。

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围绕贯彻落实"招商引资突破年"工作部署,锁定"招大、引强、选优"目标导向,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强化项目推进,积极开展"项目签约落地攻坚月"活动,上半年开展各类招商活动120余场次,新签约产业项目73个,其中欧圣气动工具、融科钒液电池、中储粮粮油仓储、松芝空调系统等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重特大项目25个,"专精特新"等高质量项目44个。新签约项目数和任务完成率位列南通前茅。

园区平台强势赋能。XX经济开发区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捷捷微电二期、亿纬林洋、启微半导体等项目进展顺利。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加快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咬定千亿级临港产业基地目标,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港",全力推动临港产业集聚发展。高新区积极对接上海,加速集聚引培"专精特新"企业,总投资20亿元的万洋众创城顺利开工,预计年底竣工或投产。海工船舶工业园围绕海洋工程、特种船舶、能源装备、风电产业四大板块,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不断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推动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江海澜湾旅游度假区聚焦蓝湾、立足生态,不断加快潜堤工程、最美岸线建设,唐韵龙湾水镇雏形初现。

(三)加快改革创新育新能,发展环境"彰活力"

重要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持续完善各类标准774个,推出我市政务服务综合标准3.0版。推出101个"一件事"改革事项,平均缩短办理时间15个工作日,构建"1115"审批新模式。"拿地即开工"工作走在南通首列,推出土地成交后"五证齐发",压缩审批时间至3个工作日,上半年已有12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持续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土地经营权,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研究制定《XX市2022"营商环境提升年"实施意见》,专门召开"万事好通?益启企"XX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新闻发布会,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制定《关于帮助因疫情影响的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若干政策》,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全力助企纾困解难。企业开办便利度大大提升,全面铺开"集群注册"工作,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各镇为民服务中心全域设置"开设便利店一件事"专窗,打通审批环节,实行一次办结;升级"办照一体机",在南通各县(市、区)中首家增添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自主申报模块,实现营业执照"自助办""掌上办"。率先试点江苏税务APP掌上代开发票功能,推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全面推广使用电子保函服务,上半年共为投标人提供投标保证金保函4266笔,减轻企业资金压力9.80亿元。

创新环境持续改善。大力推进融合发展,2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组织开展2022年度首批"星级上云"企业创建工作,64家企业申报。推进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林洋能源已申报面向智能表计产品的省级互联网标杆工厂。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推荐北大生科华东院申报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全市新列统新型研发机构(大院大所)平台1家,目前已申报省级众创空间2家,拟申报国家级孵化器1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08件,累计有效发明专利3653件,比去年底增幅5.95%,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区域协作不断深化。全面提升合作共建平台,进一步深化"三建立、三深化"工程,推动沪启产业合作,加快推进XX-吴江高端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产学研高质量合作、校企对接不断深化,上半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2个。扎实推进XX·西乡对口帮扶协作,组织开展"西乡农特产品走进XX展销会"等活动。积极推进XX·同仁对口协作合作,签署两地村企、学校、医院结对协议。

(四)致力城乡融合优生态,市域面貌"焕新颜"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积极开展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推进老城区更新升级,对原缫丝厂及周边区域、制药厂西侧区域、原东车站及周边区域、农资小区及周边区域、惠萍智造工业片区等5个片区实施整体片区改造。全力推动2022年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截至目前,民生实事项目10个大项、26个子项中2项已完成,8项已超序时进度,12项已达到序时任务。有序推进城市更新,2000年前建成的老小区基本改造完毕,城区内所有小区、机关事业单位全面推进雨污分流。精心编制"三区三线"划定方案,初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218.84平方公里,精准落实预支的700亩国土空间规模指标。持续推进绿化造林工作,新增长江沿岸造林300亩,长江北支生态绿廊建设初具雏形。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专项整治工作。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更新成果上报,成为南通首家通过省级检查合格的地区。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稳妥推进轨道交通,全力配合北沿江高铁各项初步设计批复前置要件办理,聚力洋吕铁路攻坚,积极推进征拆迁改等工作。通沪高速北延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纳规工作取得省交通厅、省交通控股全力支持;228国道XX段工程工可完成省交通运输厅预审。高效推进港口开发,集疏运体系建设再提速,内河转运码头、东港池重装码头等正加速施工,为港区发展持续赋能。加快推进港口报批,东港池连接水域工程、西港池14#-16#泊位粮油码头工程取得用海批复并完成海域证办理;12#-13#泊位工程完成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并开展用海报批工作。新市民中心建设有序推进,致力提供一流政务服务办事新环境。加强水污染防治,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城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省最优,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6%。水环境质量不断巩固,全市17个市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达100%。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完成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开展"散乱污"企业"回头看"。扎实开展节能项目审查,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完成最美江海岸线规划设计,以建设"缤纷百里"海岸为主抓手,加快推进重要节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开放多元的滨海风貌城镇带,初步建成圆陀角江海文化景观大道,滨江生态绿廊首开区已于7月开园。高标准推进海洋生态修复,率先完成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生态河道加快建设,打造形成四级生态河道41条、二三级生态河道58公里。

(五)积极抓好民生强保障,社会事业"暖东疆"

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上半年全市用于疫情常态化防控经费支出共计3.27亿元,落实重点人群、重点行业应检尽检,建成市核酸检测基地、健康驿站及方舱医院,疫情防控能力持续提升。积极稳妥推进社保提标扩面,纵深推进全民参保计划,上调基础养老金标准至206元/月。全面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吕四港镇为民服务中心入选2022年度江苏省"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建设单位。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上半年共减免各项社保费7122万元,发放各类就业补贴资金达6876.91万元。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组织线上线下培训3000人。

社会事业发展优质高效。教育特色持续彰显,深入开展"高初小幼"德育一体化体系构建,"6个1"亮色工程成功入选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教育资源逐步优化,蝶湖中学、少年宫新城区分校、XX中学新校区等项目加快施工建设。加快推进文旅设施建设,311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常态化免费开放,XX博物馆通过省文物局备案,市文化馆获评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推进文明培育工作,倪伯苍等3组6人当选"江苏好人"。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1+N"居家上门服务套餐,上半年全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惠及对象63496人。健康XX建设不断深入,国家慢病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优化,二院新院区、高新区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

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实施"1549"文明创建工程,推进文明创建十五项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整改各类市容乱象2.1万余起。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配备3002名网格联络员,建成网格工作站723个、防疫"微网格"17857个。狠抓信访工作责任落实,强化矛盾风险防范,攻坚化解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大灶"行动计划,在全市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定平安前哨工作站建设方案,进一步加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力度。

总体上看,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一些矛盾和困难依然存在,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仍需付出不懈努力。一是疫情反弹和长期持续的风险客观存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二是受疫情冲击、同期基数较高和化工企业关停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增幅较去年底均明显回落,回落幅度远超南通平均水平;三是民生保障仍需加大力度,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多样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医疗、体育、养老、托幼等事业发展还有不少短板。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在年初人代会上,我市确定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的全年目标,主要是基于当时的宏观发展环境及周边发展态势所制定。但从3月份开始,宏观形势急转直下,疫情冲击来势汹汹,各行各业均受到较大影响,导致上半年增幅滑落到2.3%。在这种形势下,如果要继续坚守全年8%以上的增速目标,那么三季度和四季度预期经济增长速度需要达到10%以上才能实现,这在当前条件下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市经济基础好、韧性强、潜力大,抵抗风险、持续恢复、长期向好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级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经济运行势必进一步改善。下半年,我们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千方百计赶进度、补缺口,推动各项经济指标加速回升。

(一)以强化服务为保障,推动经济增长再提速

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升级。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产品价格的监测分析,动态监测龙头企业关键指标完成情况,及时研判和分析企业发展趋势,促进企业增加产出。深入推进"千人千企"挂钩服务工作,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调研。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建好用好规模工业企业、"1521"工业龙头企业、"智改数转"计划等培育库,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实行"一对一"挂钩,精准指导服务。力争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10%左右,规模工业产值增幅15%左右,规模工业应税销售增幅15%左右。预计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60家。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聚焦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领域,完善全市月度入规企业培育库,打造以区镇自报拟培育企业为基础,应税销售匹配库为依托,新注册企业库为补充的规模服务业企业培育库"2.0版"。研究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专项扶持政策,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统计体系。深入研究总部经济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培育建立XX特色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全年确保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675亿元,净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5家,规上服务业重点行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0%。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建设4个1000亩以上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建成2个以上农业机械化科技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科技能力建设,新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1个,全市农业数字信息化水平达到70%,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超60%,培育南通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8家、农业龙头企业1家以上。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增省绿色食品3个以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1个,2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基本完成中期建设。

(二)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有效投资再发力

切实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坚持实行"随时收集、及时会办、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观摩、半年一总结"机制,为项目签约落户、审批报建、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提供全程服务。深入开展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专项行动,建立促进高效产出服务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倒逼全市103个低效用地项目提高亩均产出效益。积极推动捷捷"车规级"封测等"专精特新"项目开工,加快推进益海嘉里等重特大项目建设。锁定苏南和上海,锚定先进制造业不动摇,确保全年实现"2个100"目标,即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不少于10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不少于100个。

推进平台载体建设。XX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亿纬林洋、药明康德等已开工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取得实实在在形象进度,推进吉莱功率半导体、易事特等重点项目实现开工。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加速推进港口开发,优化完善综合配套,高效率推进益海嘉里、卫华港机、中储粮等项目。高新区聚焦"专精特新",锚定百强企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独角兽、小巨人企业,招商引资持续发力。海工船舶工业园强化资源要素集聚集约利用,持续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推动产业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升级,打造国内知名的地标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圆陀角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江海澜湾、启隆生态科技产业园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与浦东、苏南产业对接步伐,深入研究后疫情时代产业转移趋势,锁定目标企业,精准洽谈。推动XX-吴江高端制造产业园区尽快开工建设,确保年底出形象。持续招大引强,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聚焦行业领军型外资企业、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外资企业,结合我市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引进临港重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提升制造业外资项目招引的精准度。力争全年新签约并注册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2个。

(三)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发展能级再提升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强化"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协同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深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切实增强"三农"工作的动力和活力。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以长三角一流的新市民服务中心落成入驻为契机,全面实现"一网一门一次",全力构建帮办代办三级联动体系。建设高质量"互联网+智慧政务",实现高频"一件事"全程网办。深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切实增强"三农"工作的动力和活力,完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配、管理科学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优化集体资产有效配置和组合。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着力打造"万事好通?益启企"XX营商环境品牌,进一步提升涉企服务水平,增强我市投资吸引力。推进智慧政务服务建设,扩大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受理、审批环节中的场景应用,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开通退税减税"直通车",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推动"市监护企"见行见效,及时兑现知识产权、质量品牌、生物医药等方面扶持奖补资金;加强"双随机"监管,高标准推进省"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监管试点;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免罚轻罚事项清单持续拓展,实现涉企柔性执法。

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为牵引,鼓励企业开展两化融合2.0的贯标工作。全力推进规模以上企业"智改数转"诊断工作,推动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大力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计划,积极组织企业参与江苏省重点领域质量攻关活动。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积极跟踪国防建设重大需求,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做好相关企业军工资质的系列认证工作。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600家以上。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开展"百企联百校"系列产学研活动,推动先进实用技术高效对接、最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四)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城乡环境再优化

注重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推进各区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继续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力争年底前通过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验收。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着力开展干道沿线破落建筑和"三棚"整治专项行动。积极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星级评价管理制度,确保全市三星级行政村占比超30%。分类施策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示范亮点,实现一片一特色。建成南通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共23个,力争完成12个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的培育,努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农村建设样板。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市域快速化规划研究、农村公路规划研究和内河航道等级调整,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通沪高速北延项目纳规工作,配合南通开展通沪高速设计工作;完成433省道路面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吕四港作业区港口项目报批和建设。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工作等,积极开展公路安全精细化提升行动,重点推进危桥改造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全力服务北沿江高铁工程,长江北支大桥、新三河特大桥、XX客整所在全省先行同步开工,主线征地组卷报批力争年底前全省率先完成,站前广场、站前路、世纪大道西延等各项配套确保与XX西站同步推进。聚力保障洋吕铁路建设,确保全线施工顺利进行,年底实现全线铺轨架设。

强化生态绿色发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依托环境空气质量"智能精准化"动态监控项目平台动态监控环境空气质量;实施靶向治水,织牢水污染防治网;加强市考以上断面周边工业企业环境监管,确保我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2%。加快化工生产企业转型发展,扎实推进年度关停企业达标验收,全面做好已关停化工企业后续处置工作。积极推进节能降碳、绿色发展,持续加快XX整市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确保完成公共建筑屋顶光伏建设合计1.5万千瓦试点任务。

(五)以共享发展为根本,推动民生福祉再改善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落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全力推进疫苗接种,加强重点场所、人群管控。落实企业稳就业保用工支持措施,为缺工企业和劳动力闲置企业搭建"共享用工"平台,实现员工队伍稳定。扩面提质名医工作室建设,力争建成长三角名医工作室30家、地市级名医工作室15家,提升县域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做优做实妇幼健康服务项目,做好全市婴幼儿照护工作,力争新增普惠托育机构2家。以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促进医防融合,提升健康水平。关注妇女、青少年、儿童权益保护,统筹做好福利、助残、慈善等工作。

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力争2家达到省级创建标准。全面优化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加快蝶湖实验小学、蝶湖中学、少年宫、建新中学二期工程建设。切实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双减"工作提质增效。提升医保公共服务质量,高标准做好"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创建工作,力争年内各区镇全部达标。完成历史文化陈列馆提档升级工作。积极打造10家XX市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力争2家达到省级创建标准。全力打造"文化在校园""幸福365"品牌活动,全年完成送戏不少于150场次,送展览不少于50场次,送培训不少于30场次。

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全力推动平安XX、法治XX建设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攻坚行动。完善涉稳风险联合排查防控长效机制,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扎实做好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档升级,持续加强重点旅游度假区域社会治理,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XX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在XX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上关于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就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关于2022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疫情等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全面系统、精准精细、较真碰硬的工作方法,围绕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任务,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全力推动"三区四市五个新格局"战略,促进XX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1-6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92亿元,同比增长4.7%,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均居岳阳六县(市)第四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39元、12054元,同比增长5.7%、6.8%,分别居岳阳六县(市)第一、三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7亿元,同比增长1.7%,居岳阳六县(市)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1亿元,同比增长11.8%,居岳阳六县(市)第一位;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13.2%,地方税收收入3.98亿元,同比增长30.8%,均居岳阳六县(市)第一位。

(一)产业转型,来势较好。牢固树立"产业兴市、产业旺市、产业强市"的发展理念,以"五好"园区创建为抓手,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发展。6月18日,举办2022年度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开竣工仪式,共有48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竣工,总投资283.5亿元,预计年可创税收12亿元。1-6月,新签约产业项目28个,总投资202.5亿元,其中投资30亿元以上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亿元以上项目1个,亿元以上项目12个。一是绿色精细化工产业园。25个签约项目总投资达122亿元,年可创产值134亿元,创税4.8亿元。已开工建设12个,年内预计可竣工投产11个。即将开工的包括投资10亿元双阳高科等8个项目已完成选址,其他手续正在办理中。二是中非工贸产业园。已入驻企业7家,中栊木业、百林国际(贸易企业)已投产,其他5家企业正在安装设备。中非二期建设已完成了土地征拆,土地平整即将完成。三是浮标(钓具)产业园。新竣工投产项目5个,总投资2.2亿元,预计年可创税1030万元。投资2亿元的电商物流仓储园已竣工。投资3亿元的岳阳交建投快递物流园项目规划市、县、镇、村四级物流配送网络项目,预计10月份可开工建设。

(二)乡村振兴,成效斐然。一是粮食种植稳产增效。年初确定的全年完成粮食生产84.4万亩,其中早稻27万亩、集中育秧20.1万亩,粮食总产量35.1万吨以上目标任务。现已完成早稻27.3万亩、集中育秧20.2万亩,中稻18.5万亩,旱粮作物7.95万亩。二是城乡环境综合提质。完成造林3.2万亩,义务植树155万株。市镇村三级林长制体系构建到位,289名护林员到岗履职,圆满通过省级督查考核。持续推进城乡绿化、净化、美化,全市共聘用村组保洁人员1742人,卫生理事会成员1906人,村组垃圾清运员326人。11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运行,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三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圆满完成20XX年4.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2年5.21万亩预计10月可开工建设。加快"农村三路"、安防工程、危桥改造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资源路、产业路、旅游通景路建设任务26.073公里、安防工程已完成14.198公里。四是乡村旅游百姓增收。成功举办第四届江南油菜花节、首届龙窖山瑶文化之旅等系列活动,得到中央、省级媒体重点关注报道,进一步做大了文旅、做旺了人气、做强了品牌,极大地带动了餐饮、住宿、娱乐、土特产销售等行业发展,上半年,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7亿元。

(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79个,总投资275.18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100.24亿元。截至6月30日,已开工50个,开工率63%;完成投资32.82亿元,投资完成率33%。其中开工项目中,已完工项目6个;年计划投资完成率50%以上项目20个;年计划投资完成率50%以下项目24个;未开工项目29个。未开工项目主要受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资金、季节性等原因影响,预计10月可全部开工建设。纳入岳阳市重大建设项目11个,总投资95.6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43.2亿元。截至6月底完成投资28.02亿元,投资完成率65%。

(四)争资争项,再创新高。今年年初,通过认真研判国家投资走向,及时掌握政策信息,并结合我市实际,全面梳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配套、民生保障、"三农"等领域的投资所需,全市共包装储备中央、省预算内支持项目143个,总投资166亿元。储备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9个,总投资85.32亿元。截止7月13日,全市共争取到位全口径统计各类资金42.52亿元,占年度60.18亿元任务的70.65%。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15.63亿元、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老旧小区)3911万元、农网改造项目4500万元、义务教育保障经费5691万元、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287万元等。岳阳市下达我市2022年财政口统计争资任务255000万元,截止6月30日,按岳阳市财政口径统计到位资金215043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4.3%,六县(市)排名第三。

(五)经济大盘,扛稳扛实。5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制定出台了33项稳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后,我市迅速启动、精心部署、广泛宣传。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减免全市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租金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衡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XX市支持企业股改上市(挂牌)的若干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助推"五好"园区建设推行"园区事园区办"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并将中央、省、岳阳和我市相关政策汇编成册,通过企业座谈会、公众号、门户网站等途径广泛进行宣传,让全市企业和群众读懂、弄通、用熟政策。同时,大力开展"百名干部联千企""企业家沙龙""银企对接会"等助企纾困活动,在落实政策上做到快、准、实,不走过场、不流形式。上半年,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1.2亿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3673万元、企业所得税减免3.17亿元;新增企业贷款19亿元;落实社保、工伤保险降费、缓缴1000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增市场主体5448户,同比增长224%,占年度目标的74%。深入推进"园区事园区办"和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128个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园区、335个公共服务事项下放镇村,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

(六)生态整治,常抓不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真正将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10个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完成整改销号。安全环保监管有力有序,年底将全面完成沿江化工企业退出。我市整治化工围江、守护一江碧水经验做法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在全省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推进会上,我市作为唯一县市区代表作了典型发言。通过化肥减量、畜禽粪污治理、禁止秸秆焚烧、严控水产养殖污染等措施,全面实施农业面源治理工作。特别是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黄盖湖总磷有效削减,2-6月水质全面达标,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七)社会民生,保障有力。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上半年,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02万人,累计征收医疗保险基金33072.28万元,累计支付医疗保险基金24583.27万元;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07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7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9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6笔1300万元;支持69家小微企业贷款1.7亿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效防止了致贫、返贫。用心用情办好治水修路、兴医办学、育幼养老、改房改厕等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了一批岗位、学位、床位、车位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半年,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改善三年攻坚行动投入5436万元,开工建设教学辅助用房、食堂、厕所等项目56个,竣工12个。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保障提质提标。疫情常态化防控、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社会安全稳定持续向好。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上半年全市经济基本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运行,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但还存在一些短板。

(一)经济增长势头不够强劲。上半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岳阳六县市排名靠后,增速低于岳阳市平均水平。财政收入潜力已经在上半年充分释放,而新的税源还没有培植起来。大部分市场主体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为此,下半年财政增收压力很大。

(二)项目建设存在诸多困难。今年79个重大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00.24亿元。到6月底,还有29个未开工,完成投资仅32.82亿元,投资完成率33%。总体来看,全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度不快,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以及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影响较大,投资缩紧;另一方面受土地和资金等要素制约,部分项目投资很难跟上。

(三)产业转型发展有待提速。我市22家沿江化工企业在今年底必须完成转型和退出,因22家化工企业土地位于沿江1公里内,所腾出的土地无法使用和开发。而绿色精细化工产业园因土地调规没有完成,部分企业无法进驻,园区面临无地可用的窘境,导致产业转型发展速度受阻。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为应对新冠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下半年,我市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着力打通稳住经济大盘中的难点、堵点,确保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1、加速推进项目建设。项目是稳增长的重大抓手,是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强化单位主责。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专门抓,对推进缓慢的项目要逐一研判,制定具体推进方案,扎实开展"进工地、到一线、解难题"活动,认真梳理项目进展,尽快处理遗留问题,紧扣时间节点,细化任务、全速推进、加快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强项目管理,严格落实《岳阳市政府投资建设领域反铺张浪费规定》,坚决刹住违规举债、项目变更、铺张浪费的歪风邪气。

2、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要以"五好园区创建"为突破口,努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亩均效益。一是加快实现产业效益。对已开工建设的维摩新材料、福尔程、南方新材料、三智碳等产业项目要提档加速,确保项目尽快建成投产见效。双阳高科、中成实业、凯涛环保、中非二期等还没开工的项目,各职能部门、联点单位要提供"保姆"式的服务,抓紧前期手续办理,尽快开工建设;二是强化基础要素保障。加快绿色精细化工产业园"二路五管双电源"基础设施和化工安全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启动纬二十四路和经七路延长段以及园区蒸汽、天然气等供应项目的开工建设。做好闲置土地清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启动新一轮调区扩区工作,为承接乙烯下游产业链项目留足发展空间;三是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深化"园区事园区办"闭环运行管理模式,将所有承权事项的网上审批账号全部申请到位,落实好上门服务制度,不断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能。

3、着力化解资金难题。一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今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约9.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近1.5万亿元,增长18%,要积极向上对接,争取最大份额。同时在后期一般债券的争取上要相比去年有所突破。二是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要紧盯专项债国家支持的十三大领域以及政策要求,对已包装的项目要抓紧做好储备入库工作。同时还要继续挖掘、包装、储备、入库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专项债支持。三是中央、省预算内资金。根据一揽子政策以及中央、省相关政策,重点围绕燃气管道安全、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等五大领域共60个口径包装一批项目,争取中央、省支持,并在年内完成可研的批复和储备入库。四是政策性普惠性资金。人社、医保、民政、退役军人、应急等部门要尽可能的争取更多的份额。

4、高效保稳市场主体。只有保市场主体,才能够真正稳住就业、保住民生。加大对XX本地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要积极向上对接,在精准运用税收优惠、要素保障、金融支持、优化环境等方面发力,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保稳市场主体为目标,让一揽子政策在XX落地生效,确保市场稳定,让XX经济健康稳定在合理区间运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