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关于经济工作的报告汇编(24篇)(第5/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6919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64分钟。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1.66亿元,增长2.5%,增速低区人大目标5.5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8.05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同口径增长-2.2%,增速低区人大目标7.2个百分点;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4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同口径增长8.3%,增速高区人大目标5.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增速低区人大目标11.8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74亿元,增长3.1%,增速低区人大目标4.9个百分点;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4%,增速低区人大目标2.6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资预计9.49亿元,完成全年目标82.8%,增长248.9%,超额完成区人大目标;

--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151.1亿元,增长32.7%,增速高区人大目标31.7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主要工作和成效体现在:

(一)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经济中心不断壮大

1.科创街区建设统筹推进。主动融入福州科创走廊建设,加快楼宇载体建设,健全完善配套设施,有序推进45个、总投资204.7亿元的项目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开展线下线上培训会议等各类业务申报服务,推荐183家次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认定。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3家。加快推动双创平台建设,组织9家企业参加新型研发机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市级众创空间申报认定。在全市率先揭牌首批"科创驿站"。充分挖掘和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认定区级科技特派员61名,推荐省市级科技特派员30名。宝宝巴士等20家企业入选省数字经济领域未来"独角兽""瞪羚"企业,全市第二。

2.工业提质升级步伐加快。政府收储提升的金山工业园区橘园洲片区A地块15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建成投用,D地块13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封顶,C地块加快施工,E地块作为全省首个"标准地"项目成功出让。新区功能区科技大楼1.6万平方米交付使用。企业自主提升进一步加快,联合动力完成自主提升,中能电气等5家企业项目,海源华创等5家企业加快办理项目前期手续。通过"政府+国企"合作模式,加快推进义序片区临时工业用地开发建设。抓龙头铸链条,扶优培强利莱森玛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集成电路、光电信息、工业装备等产业链,推动工业产业链集聚发展。推荐18家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春伦集团等企业9个项目申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项目库。

3.智能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谋划打造安腾科创产业园,加快橘园洲智能产业园规范提升,产业集聚发展空间载体持续扩大,"两园四镇"智能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拓展;互联网小镇、AI小镇、北斗小镇、科创小镇发展日趋完善,入驻企业超200家,初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全区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0亿元。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G基站建设451个。智能应用深度赋能社会民生领域,建成全省首个元宇宙智慧商圈--白湖亭万达广场,打造绿色低碳的新型信息消费中心,谋划建设国家3A级景区烟台山数字化应用场景、中天社区数字化特色精品社区。

4.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按照"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要求,发挥福州国际医疗综合实验区政策效应,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构建以瑞科医药健康产业园、财茂生物医药科技园和金山医药产业园为载体,海西新药研发及转化中心、安布瑞肿瘤精准研发中心为创新平台的"三园两中心"新格局。同时,以"园中园"建设为抓手,加快谋划克里贝尔等一批新的生物医药产业园运营投产。对接引进落地福建丰恺思生物医药、海博美生物材料等29个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全区现有规上(限上)生物医药企业共87家,总规模超200亿元,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均位居全市第一。

5.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继续做大做强现有商圈,在春节、五一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举办大型线上线下促销活动78场,吸引客流量超180万人次。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新增"平台福州"认定企业2家,56个"平台福州"项目建设,累计纳统销售额(营业额)199.43亿元,同比增长38.96%。电商产业发展壮大,网络零售额达110.47亿元,排名全市第一。会展经济稳定发展,举办展会活动22场,举办面积超32万平方米。持续开展商贸服务业企业提升进档,实现新增纳统入库10家。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整合万国风情游、民俗祈福游、文化古镇游等10条旅游线路,通过串珠成链,开展环南台岛滨江文旅示范带建设;加大烟台山、林浦、螺洲片区组团开发力度,带动全域旅游提升发展。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6.重点改革加快纵深推进。发挥自贸区政策优势,围绕重点平台建设、投资贸易便利化、对台交流等重点领域,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形成"闽质通"平台金山工业园区工作站、扶持MAH政策等9项创新举措。大力实施扶持企业上市"金仓计划",健全完善"烟山鹊桥荟"政银企对接机制,金融业逐渐成为XX重要区域品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连续五年绩效考核成绩位居全市前列。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动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发展托育机构,增加普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1.8个。在全市率先出台《XX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方案》和《XX区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逐步构建高质量知识产权保护格局。

7.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展现新成效,实现47项"跨省通办"、10项"省内通办"、22项"都市圈"通办,近1000项实现"全市通办"。企业融资便利度进一步提高,帮助164家企业获得4.66亿多元纾困贷款。打造"e仓法"线上诉讼平台,为法院全业务、全流程提供信息化支持和辅助,在线庭审案件结案周期缩短30%,成立XX法院和XX区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诉调对接办公室建新工作站,积极打造公正高效得法治化营商环境。出台《应对疫情影响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若干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若干措施》等系列帮扶政策,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全区新增市场主体9463户、市场主体总量149612户,继续保持福州市各区县第一。

8.招商引资继续领跑。强化"走出去"招商、"一把手"招商、招商共享等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央企国企项目、产业链项目等的招商力度。精心谋划主题招商活动,先后举办招商"开门红"、重点项目云签约、嘉里·XX总部经济港揭牌等活动,同区人大联动召开全区各级人大代表招商动员大会,为高质量招商凝聚智慧。借助重大活动开展招商,依托数字峰会、5.18海交会、闽商大会等有利契机,谋划报送各类签约项目60个,其中,5G智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农商互联、联合打造智慧机场智能机器人示范应用及系统解决方案等3个项目参加数字峰会省台签约。全区引进落地中交海峰风电、亿力集团总部、纵腾网络、SM商业综合体、春伦茶产业园等攻坚项目及一般招商项目132个,招商综合考评排名全市第二。

(三)秉持大片区开发理念,城区功能品质持续提升

9.三江口建设全面加快。统筹推进片区征迁,重点推动福安新区、福喜新区一期、福峡路西侧城市综合体用地等3个项目,打造高颜值、高品质的"城市会客厅"。项目建设步伐加快,道庆洲大桥、正荣观江樾等项目顺利竣工;海月江南等4个项目实现开工;福泉高速公路拓宽改造工程A段等61个、总投资810.65亿元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推进福州市三江口植物园项目。三江口片区首个总部基地项目落地,嘉里·福州国际商务招商中心、XX总部经济港顺利揭牌。

10.征迁出让引领全市。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征迁交地攻坚行动,加快27个项目征迁扫尾,新启动白湖北园周边旧村庄改造三期等11个、占地830.27亩的项目,完成21个、共9186亩土地的净地交地;重点推进螺洲、高宅两个成片开发项目。完成土地出让10宗、出让面积521.6亩,成交金额76.87亿元,出让面积城区排名第一。大力推进安置回迁,建成安置型商品房30.82万平米,完成回迁(选房)3.46万平方米。

11.项目建设不断加快。15项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26亿元,超序时进度9.9个百分点;127项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6.55亿元,超序时进度19.6个百分点;36项强省会项目完成投资77.85亿元,超序时进度18.6个百分点,重点项目有序推进。"项目攻坚落实年"稳步推进,全区开工项目33个、竣工项目21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346.55亿元,全市第二。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下沉一线、走访帮扶,通过"一企一议"累计协调、解决企业在融资、用工等方面问题600多个。

12.城区颜值更加靓丽。深入推进34项"两江两岸"环境提升项目建设,完成核心段标识牌提升等10个项目,24项有序推进。重点推进"闽江之心"建设,力争将闽江南岸打造成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最美岸线。落实"河长日""河长制"等机制,开展巡河超1.2万。流花溪内河自驾游航线开通运行。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49,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九个一批"综合提升加快实施,生成金山片区完整街区提升、流花溪航线配套特色水街建设等36个、总投资19.84亿元的项目。打造烟台山乐群路时尚精致"花漾"街区,参加全省品质提升建设样板评选活动。城市管理不断优化,生活垃圾分类加快推进,完成垃圾分类屋改造提升183座,新扩建20座。坚决整治"两违",拆除约3.69万平方米。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全面抓好村庄清洁"六清一改"、城乡环境卫生大清理大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改善。

(四)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幸福之城"

13.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组建13支22组流动疫苗接种队,完成接种265.4万人次。全面精准开展流调溯源,快速完成对密接、次密接及重点人员进行摸排。提升常态化核酸检测服务能力,设置37个社会便民采样点,构建"15分钟步行核酸采样圈"。开展疫情防控技能培训和视频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实操水平,严格落实集中医学观察防控措施。3月17日发现第一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以来,全区按照快严实细的要求,全面提级管理,精准划定并严格落实三区管控措施,14天实现社会面清零,至今未发生本土病例。

14.社会保障托牢兜实。25个为民办实事项目按序时稳步推进。坚持就业优先,组织"英才聚仓幸福满仓"高校行等招聘活动,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88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44人,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保障疫情期间困难群体生活,为2864名救助对象发放补贴256.41万元。养老服务加快提档升级,全区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达50张以上,养老院数量和床位数均居全市前列。建成投用金洲社区等9家中心(旗舰店)长者食堂和4个助餐长者食堂。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实施铭林钢构二期、华能国际能源先行区(东南产业中心)等10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认真落实优抚优待政策,发放优抚对象生活补助金及抚恤金818万元。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建立健全粮食应急工作指挥机制和粮食安全联合执法长效机制。

15.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教育事业扩容提质深入推进,花溪幼儿园、国投霞镜幼儿园、临江中心园新园陆续建成投用,预计新增公办学位近1000个,学前教育公办资源加快扩充;金闽小学等3个项目计划秋季投用,新增学位4290个。开展"崇尚业务、涵养文化、提质增效"主题系列增能活动,锻炼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开展薄弱校初中毕业班学生培优,区属初中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方面均取得全面提升。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药、价、保"深度联动改革,与福州市中医院、福建省老年医院新建医联体。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壶山林氏中医院文化园成功入选"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文化惠民活动精彩纷呈,累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80余场,惠及群众92.5万余人次。公共文化阵地不断完善,加快推进10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升级版"提升改造,体育场地设施加快建设,长安山智慧体育公园开工动建,60处体育设施新建改造稳步推进。

16.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持续巩固基层治理体系、落实基层治理保障、建强基层治理队伍,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依法治区,以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作为抓手,加快法治XX建设。普法宣传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民法典、国家安全等主题法治宣传活动116场次。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制度。持续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有序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摸排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和场所3698家次,整改隐患3720项;开展城乡房屋结构安全专项治理"回头看",累计摸排房屋3.5万余栋,整治一般安全隐患房屋10栋。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保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和诉源减量,着力推进平安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持续深化"温暖榕城"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加强典型选树,不断鼓浓氛围,奏响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大合唱"。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企稳向好动能还不稳,餐饮、零售、旅游等消费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工业产销率处于低位,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还需加快,房地产开发投资低迷,部分行业和领域有效投资恢复较慢,仍存在减停产企业。疫情外防输入压力和风险依然较大,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养老、医疗和文化体育需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家园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三、下一阶段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对策措施

全区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施稳经济大盘各项政策,着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防风险,努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落实区领导挂钩服务企业、"一企一议"等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等帮扶活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用足用好助企纾困各项举措,从财税金融、产业发展、扩大内需、要素保障等方面靶向施策。积极培植财源,做好开源节流,充分发挥财税金融政策保障支持作用,落实财政资金奖补政策措施,提高财政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性实效性。着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研判,建立健全经济指标监测和预警机制,采取有效针对性措施,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推动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二)凝心聚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5.0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进园区、服务代办。积极探索筹设产业引导基金,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企业投资XX、深耕XX。深入实施扶持企业上市"金仓计划",引导"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推动畅玩网络、森达电气等企业上市。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持续鼓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深化自贸区改革,继续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创新,推出更多创新举措。探索完善村集体用地直接入市机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区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三)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产业升级。围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进一步培育一批总部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智能产业、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加大外引内扶力度,发挥主导产业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行业畅通循环,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合作、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重点推动总部经济、现代商圈、平台经济、会展经济、枢纽经济等经济新形态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跨越提升。依托烟台山、梁厝、林浦、梁厝等旅游资源,高标准打造文旅融合精品项目,加快文旅经济发展。用好区级领导联动招商、共享招商等机制,加快生成如新松科技、乐聚机器人、正威集团等一批优质产业链项目线索。

(四)打造幸福之城样板推进城市建设。持续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加快推进"闽江之心"核心区整体提升工作,打造水清岸绿、环境清洁的美好家园。发挥项目带动效应,全面加快项目建设。提速征迁交地,全面启动"保基本项目"。加快三江口片区开发建设,推动火车南站片区连片开发。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品质提升行动,推进缓堵、绿化、夜景灯光等项目建设。推进烟台山片区纵深拓展提升工程,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加大"两违"、垃圾分类、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化内河常态化管养。

(五)坚持共建共享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深入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实施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完善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多措并举落实"双减",带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继续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提升"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全覆盖,引导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家庭病床,加快建设长者食堂、老年人助餐点,拓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继续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检迎检。不断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巩固食安创城工作成效,推进全区食品安全再上新的台阶。

下一步,我们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多措并举做好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防风险等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先行示范区!

关于XX市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一、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XX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XX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按照中央、自治区、百色市各项决策部署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紧紧围绕"开发开放、乡村振兴、工业强市、全域旅游、城市提质"五大战略和高质量建设"两区一市"目标,全市社会经济平稳运行,荣获20XX年度县域经济考核"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经济复苏态势稳中向好,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市二届六次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消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达到或超过年度目标。预计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实现财政收入23.43亿元,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0.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4734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814元,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26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任务范围内。

(二)聚焦重点、突破难点,项目建设提质增速。20XX年,我市以项目建设为基础,充分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采取强服务抓工期、赶进度保质量等措施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投资持续增速。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4个,补助资金2.57亿;乡村振兴项目13个,补助资金8003万元。推进?500万元以上项目274个,完成投资超75亿元,其中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9亿元,预计完成全年投资任务的128.6%;百色市层面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9.51亿元,完成百色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21.4%。推进落实5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实施G359化峒至XX一级公路、乐村至安宁二级公路、旧州至壬庄二级公路等28个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实施XX市立劲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尖晶石型锰酸锂电池材料项目、XX市铝工业区扶贫标准厂房一期项目、XX天桂铝业有限公司年产250万吨氧化铝二三期项目等42个工业投资项目;实施XX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XX市五马路(壮锦大道-宾山路)、XX南站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天润城)等73个市政基础设计投资项目;实施龙邦口岸升格旅检通道改扩建项目、龙邦口岸污水处理厂、XX市龙邦镇边关风情旅游带建设项目等45个口岸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实施XX市人民医院异地建设项目、XX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楼、民盟百色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项目等36个民生领域投资项目;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广西XX市城区河湖连通工程、龙临偕乐福喜乐母猪基地建设等50个农业农村投资项目。

(三)全面推进开发开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20XX年,我市积极落实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XX开放引领区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出台《XX边境经济合作区20XX年建设工作方案》,完成《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XX)建设总体规划(20XX-2030年)》并通过专家评审。招商成果显著。到区内外开展招商推介会,引进深圳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入驻龙邦口岸,扩大国际运输线路,开通重庆跨境公路班车龙邦口岸新线路。推动天桂铝业等铝生产企业开展铝土矿大宗商品进口,促进边境贸易多元化。强化互市运营。积极推进"边民合作社+落地加工企业"模式,动员边民在海关无纸化备案系统备案并加入边民合作社,新增3家落地加工企业,累计达13家。积极推进口岸建设。推进龙邦口岸旅检通道改扩建、龙邦口岸污水处理厂、界邦村那西屯-物流园边坡防护工程等项目建设,其中:龙邦口岸旅检通道改扩建项目中的主体框架已完工;龙邦口岸污水处理厂、那西屯-物流园边坡防护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加快扶持资金兑现。20XX年累计兑现各类扶持资金2594.96万元。预计全年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62亿元,增长32%,占百色市外贸总额62%,其中出口总额230亿元,增长33.75%,进口总额32亿元,增长28%。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我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实现农业产业全面发展。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保持资金扶持总体稳定,保持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通过落实特色产业以奖代补政策,激发脱贫户和返贫监测对象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累计发放产业"以奖代补"3451万元,巩固脱贫成果。围绕战略目标,深入实施项目。XX市缫丝及丝绸加工异地技改二期、XX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XX大果山楂深加工、XX市禄峒镇万头母猪养殖基地"三通一平"、南坡乡书力村弄芒屯养殖集中区、XX市安宁乡果布村生态养殖小区等6个项目现已逐步投入运营,有效改善了我市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薄弱的局面。落实产业扶贫。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培育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百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7家。夯实产业基础。"三种一养"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粮食播种面积73.29万亩,增长0.9%,上报粮食产量21.68万吨,增长5.2%;烤烟种植面积6.6万亩,烟叶收购14.8万担,增长6.3%,产值2.06亿元,增长26.4%;桑园总面积18.2万亩,全年鲜茧产量达1.04万吨,增长30%;产值5.81亿元,增长1.14倍;水果种植18.9万亩,产量5.5万吨,增长23%,产值2.8亿元,增长12%;蔬菜达面积13.64万亩,增长2.6%,产量21.5万吨,增长5.8%,产值5.49亿元,增长6.2%;全年出栏生猪26.5万头,增长52.8%,肉类总产量3.25万吨,增长34.5%。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点实施粮食安全保障、特色产业增效等10大工程483个项目,实施粤桂协作、定点帮扶项目15个,完成农业农村投资4.12亿元。深入推进农产品品牌及加工全产业链建设,预计完成"圳品"品牌认证2个。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化峒镇八德村雷屯和三友村隆屯生活污水治理示范项目,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不断得到改善。预计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44亿元,增长10%。

(五)全面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加强经济运行研判,积极落实领导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全面推行工业振兴特派员制度,形成推动工业工作的强大合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家;高耗能企业占比下降4.8个百分点,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218.69亿元,增长31.6%。培育创新型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申报并获得国家专利技术认定36项,推进企业节能技术升级改造18项。锰系新能源升级提速。湘潭电化年产1万吨高性能锰酸锂电池材料、XX立劲年产2万吨尖晶石型锰酸锂电池材料、一洲锰业年产2万吨新能源动力电池用锰酸锂正极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锰系新能源产业预计实现产值36.92亿元,增长52.4%。边贸落地加工效益显著。边贸落地加工成为工业经济新增长点,20XX年培育新增规上落地加工企业6家。

(六)全面推进文旅融合,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坚持以创新中国成立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大健康和文旅产业工程,将XX壮族文化旅游开发(锦绣古镇)、XX国际绣球城文化旅游列入本年度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05亿元。文旅项目成果丰富。XX大峡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创建,完成通灵大峡谷景区的收购工作;锦绣古镇、鹅泉至旧州漂流带等项目加快推进,锦绣古镇二期中越风情街已投入运营;旧州、鹅泉、渠洋湖景区成功创建自治区级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旅游品牌不断扩大。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旅游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共参加区内外各类旅游营销活动共8场,完成XX市首届"凤凰山壹号"摄影作品征集展活动工作,共征集457幅作品,评选入围80幅;协助做好"一键游广西"智慧旅游平台发放广西文化旅游消费券活动,开展20XX年旅游景区针对广东籍游客门票优惠工作;持续加强百度百家号和新媒体公众号的信息推送宣传工作,全年共发布内容538条,阅读量74.2万。全年预计旅游接待人数870.3万人次,增长23.7%;旅游总消费101亿元,增长24.3%。

(七)全面推进城乡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市政路网有序推进。组建各项目工作专班,综合协调项目用地、拆迁、三产安置及项目资金等问题,龙潭路南延长线、百祥路、狮子山路东延长线、长旺路已竣工5.2公里;五马路、德爱片区规划六路、德爱片区规划三路正加快建设。城乡风貌改造成果显著。累计完成971栋乡村风貌改造,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任务。完成宝珠安置点和那足安置点主体建设共1020套,超额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任务,并持续推进迎福安置点、那耀安置点主体建设。积极推动市政设施建设、城市形象和燃气领域安全生产整治工作,共规范占路经营行为1.1万余处,清理整治烧烤摊230余处次,拆除清理违法广告牌匾120处,拆除违法建筑面积7229平方米,市容市貌不断得到改善。加大道路泊车规范,共查处违停车辆443起。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开展渣土运输、工地扬尘、车辆带泥专项治理行动,共查处渣土运输违规案件95起,带泥上路52起。商品房销售面积共60万平方米,增长0.96%。城市布局不断优化。落实国家新发展理念,构建四级乡镇序列,打造人地产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完善城镇发展六大功能区。上报自治区审批调整新靖镇、新甲乡行政区划设立新靖街道、金山街道。

(八)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双随机"抽查、汛期环境安全排查工作等专项行动,重点整治饮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等区域环境,维护环境安全稳定。推进XX市"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工作,持续加强对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全面落实"河长制",完成鹅泉、渠洋湖、朋怀水库等重点流域"河湖四乱"专项整治,邀请专家对下雷河流域"把脉问诊",制定推行整改方案。强化问责机制。加强扬尘扬沙整治工业排放管控、对超标排放企业予以限期整改或立案处罚,建立秸秆禁烧工作专班,出台秸秆禁烧奖惩制度,推动秸秆禁烧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推深做实"林长制",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义务植树等生态工程,完成自治区林木良种基地西南桦种子园后续建设工作100亩,人工新造林油茶面积2500亩,油茶低产林改造5000万亩,义务植树50万株,石漠化综合治理封山育林实施面积3320亩。科学防控林业有害生物,全面推进森防工作,完成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监测861.65万亩,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松林面积8.68万亩,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清理疫木3233株,飞防面积2.5万亩,生物防治面积0.8万亩。我市全年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2%,能耗消费总量预计345万吨标准煤;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百色市下达目标内。

(九)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101个单项工程建设,边境学校教学条件得到提升,第十小学项目全部竣工,第十一小学投入已使用。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发展成果,不断完善现有高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化解了大班额问题。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工作,实现校园安防"4个100%"全覆盖,城区、乡镇"护学岗"设置率达到100%。严格落实"双线四包"控辍保学责任,实现控辍保学动态"清零"目标。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62%。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下拨资助资金1亿多元,惠及学生16万多人次。高考成绩再创佳绩,20XX年高考上一本人数141人,比20XX年多26人。"双减"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回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许可证,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停办及转型达100%,初步实现了中央"大大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目标要求。卫生健康稳步推进。健全完善健康XX建设长效机制,坚决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全力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完成疫苗接种105万剂,核酸检测44万份。依托28个发热门诊(诊室),全面加强疫情监测。成立口岸疫情防控督查专班,落实口岸疫情防控措施,持续开展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工作,严防境外疫情流入。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市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医共体建设达到25家,县域医共体建设完成率100%。持续开展30个病种大病专项救治,救治率100%。继续推进实施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市脱贫人口住院就诊24186人次均享受到"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及"一站式"结算服务,享受率100%。持续推进生育服务管理,夯实计生基层基础,我市实行了生育登记制度,全面推行网上办证,群众满意度99%。全市统计区间年度共出生4433人,出生率为6.54‰,自然增长率为0.02‰。就业社保稳步扩面。城镇新增就业2693人,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年度任务的131.3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078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控制在目标任务4.5%以内,各项指标均已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加快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共扶持易地搬迁居民就业10515人。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共开展159期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专项行动,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1万人,社保卡持卡人数6.2万多人,均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59.80万人,参保率96.49%;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参保率100%,全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79万人,参保缴费率为99.1%。文体广电成绩斐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完成渠洋镇综合文化站办公大楼、康城社区文体活动中心附属工程建设工作,加快推进禄峒镇怀利村根强屯文化室、戏台建设,推动壮族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推进"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项目建设,"广电云"用户发展到4107户;完成有线高清交互电视机顶盒推广普及7942户;103个行政村接入"一村一屏"系统;完成全媒体信息站(室)建设任务。开展XX市庆祝建党100周年暨"社区舞台·街天有戏"广场大家乐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XX市20XX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织锦技艺培训班等文化传承活动,加强传统文化展示交流。XX市曲艺类末伦,获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一。

?20XX年,我市社会经济总体实现稳中提速、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为"十四五"创造了良好开局,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受土地、能耗指标、资金紧张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重大项目推进缓慢,未按时竣工投产。二是海关政策变动及疫情加剧,边境创新发展政策无法落地,口岸项目建设进度慢,外资项目少。三是农业产业基础仍然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产品供销衔接工作有待升级。四是工业仍处于资源型阶段,深加工依然空白,节能形势严峻。五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能力有待增强。

二、202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22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XX开放引领区建设进入新阶段,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入实施阶段。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入实施"开发开放、乡村振兴、工业强市、全域旅游、城市提质"五大战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5-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财政收入增长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增长15%以上;旅游总消费116亿元以上,增长15%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百色市下达指标以内。?

--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必须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XX高质量发展。下大力气抓紧抓实重点工作,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努力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

(一)以项目发展,促经济稳步提升。2022年,按照自治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多渠道争取投资"的指示精神,制定工业项目清单化,具体化,进一步推动工业增长,狠抓投资和重大建设,全面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强化项目申报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建设资金、用地,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进度。计划2022年推进160个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共730亿元,计划完成投资70亿元,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45个,续建项目60个,竣工项目13个,预备项目42个。一是抓好项目谋划,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着力在基础设施补短板,抓好"五网"项目建设,争取多个项目列入国家、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加快构建完备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全力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持,争取新增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资金10亿元以上。三是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审批的对接和跟踪服务工作,突出抓好项目审批、用地、环评、征地拆迁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抓好项目建设服务协调工作,为项目开竣工创造良好条件,力争新项目早日动工建设,续建项目早日竣工投产。

(二)以开放引领区,促开放新格局。利用好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及XX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发开放平台,推进沿边开发开放各项建设工作。一是重点推进湖润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广西恒科新能源项目、广西德瑞新能源项目建设,争取将湖润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中国西南最大的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二是加快龙邦口岸升格旅检通道、龙邦口岸升格信息化、龙邦口岸C区边贸物流配套区场地平整工程等口岸项目建设,争取2022年竣工验收。三是加快龙邦综合物流园、XX武平边境深加工产业园区、XX岳圩边境深加工产业园建设,探索国际产能合作的有益尝试。四是探索国家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和龙邦互市贸易区海陆分拨多式联运进口东盟商品试点,增强互市贸易内生动力。五是建立健全"保税+金融+贸易"体系,建设XX综合物流保税中心(B型),提高企业通关效率。六是打好招商组合拳,全面落实粤桂协作优惠政策,完善跨境保险服务体制,确保外商投资各项制度有效实施。七是强化"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八是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增长点,构建对外贸易新格局。2022年,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325亿元,增长25%。

(三)以特色农业,促乡村振兴稳固。2022年,我市继续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建设具有XX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一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政策,稳定粮食产量,计划持续抓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改革,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二是加大蔬菜产业的招商力度,做好新靖、化峒、新甲等乡镇相对集中连片的商品蔬菜基地的扶持投入,扎实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保障居民消费需求。三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引进、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为现代农业注入新活力。四是增加技术支持,完善优质高产桑蚕产业园,促进桑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五是持续推进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烤烟产业基础,提高烤烟产量质量。六是发挥企业优势,狠抓示范带动作用,做好种草药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工作,推动中草药产业良好发展。七是发挥福喜乐养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提升全市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八是加快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巩固脱贫成果,抓好3万以上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保障粮食高产稳产。九是在巩固已获得2个自治区级优秀试点村基础上,持续深入连片建设农村改革集成试点示范面,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2022年田园综合体项目申报工作,加快我市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2022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实现产量21万吨以上;种植蔬菜13.5万亩,产量21.44万吨;种植甘蔗1.25万亩,产量5万吨;新种水果2万亩,产量达到6万吨;新种桑园1万亩,鲜茧产量1.05万吨;种植烤烟6万亩以上,产量15.5万担;新种中草药0.5万亩,产量0.4万吨;生猪出栏30万头。

(四)以工业振兴,增强经济后劲。全力扶持工业发展,千方百计做好普惠金融工作,深入实施综合配套改革,为促工业振兴提供强大动力。一是要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围绕铝、锰和落地加工企业等重点产业集群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落实《XX市工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XX-2023)》发展方向。以铝、锰为主导产业谋划工业布局,引领我市壮大产业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多渠道协商解决已建或在建工业项目的用能指标,与电力部门探索限产限电破解方法,突破政策瓶颈,切实保障工业企业用电需求。三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四是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XX市铝工业区扶贫标准厂房一期项目建设,完善项目配套,提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加快推进新型生态铝产业项目、XX百银铝业公司年产6万吨铝型材项目建设建成投产,田东-德保-XX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尽快建成投运。六是完善重大项目服务工作机制,及时推进大甲选矿厂、鑫盛矿业、广西恒科、广西德瑞、XX立劲等一批重点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七是依托福地公司、靖翔公司两个平台,深入开展"三企入靖"行动,加快引进边境贸易、落地加工、物流采购、加工制造等基地型项目落户XX三大产业园。

(五)以旅游品牌,促全域旅游发展。以创新中国成立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战略抓手,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着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宣传力度等工作,努力建成一个城区景城一体、山水共荣的"锦绣XX"。一是加快推进鹅泉至旧州漂流带、体育公园、XX大峡谷片区、渠洋湖景区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力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助推旅游产业全面提升。立足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深挖边关特色和壮民族文化底蕴,打造XX孟麻-越南北坡红色旅游带。二是依托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和承办全区全市重大活动,开展XX整体形象宣传,提高XX旅游品牌知名度。开展文化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全面规范我市文化旅游市场的经营秩序。2022年,力争全市旅游接待量、旅游总消费均增长15%以上。?

(六)以设施建设,促生活环境优化。一是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XX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功能。二是加快棚改项目拆迁遗留问题处置工作,助推棚改项目落地建设。三是推进"一主两副、三带六片"的城镇空间规划落细落实,加快推进南坡乡、同德乡撤乡设镇工作,完成XX市调整新靖镇、新甲乡行政区划设立街道工作,推动国家兴边富民中心城镇试点建设。四是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网格化机制,打通市、乡、社区三级管理"最后一公里"。

(七)以节能减排,促生态文明发展。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展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宣传,营造全社会自觉节能的良好氛围。一是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三年行动计划,严控"两高一剩"新项目,从源头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二是加快推进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市场设立工作,初步形成回收再利用链条,促进精细化管理。三是以降低碳排放为抓手,科学谋划铝行业、锰行业等重点行业发展方向,推动我市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四是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村庄"三清三拆"环境整治和农村厕所革命。五是巩固提升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全面推行林长制、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和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行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2022年计划新造和改造油茶林2000亩,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万元生产二氧化碳总值等下降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百色市下达指标以内。

(八)以民生保障,促社会和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计划推进27个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加强乡村学校发展基础建设;完善第五幼儿园、大道中心幼儿园建设,做好第四幼儿园、第六幼儿园、第七幼儿园等学前机构的前期工作。二是推进第三高中、XX市职业教育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增加普通高中学校配套设施。三是积极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全市各类教育师资队伍均衡配置。四是全面落实"双减"工作,严格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如期按质实现既定目标。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助力健康城市发展。一是落实国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持续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着力解决医保报销"最后一公里"以及"一站式"系统结算问题,巩固脱贫战果。二是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医联体建设和深圳对口帮扶机制作用,推进远程医疗会诊,将为分级诊疗等医改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多措并举,引进卫生人才,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加强计划生育、老年人健康服务管理及卫生应急和安全生产工作。稳就业数量,提升质量。一是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及就业创业服务,推进深圳龙岗区结对帮扶转移就业工作;二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积极引导和鼓励重点群体创业,树立成功典型,带动就业创业,以就业扶贫工作成效助推全市乡村攻坚。三是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面,建立健全全民参保登记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娱生活。持续推进公共文化专管员队伍建设,落实文化经费保障;持续开展戏曲下乡活动,切实把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力争实现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增长10%。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村屯水泥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巷道硬化、给排水、垃圾处理、"改厕改厨"、电网改造、光纤进村入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林业植被恢复工程。认真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关于XX市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认真执行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沉着应对风险挑战,攻坚克难,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扎实做好"双统筹",经济大盘持续稳固。一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织密织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网,坚决果断应对国内聚集性本土疫情冲击,今年以来及时妥善处置"0131"仲恺惠东疫情、"0302"惠东疫情等本土疫情,实现疫情零外溢、一线工作人员零感染、临床病例零死亡的目标。严丝合缝做好重点环节和场所防控,抓好外防输入的航空、陆路、水运口岸和人物同防"四个方向",注重八类特殊场所和学校、企业、建筑工地"8+3"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坚决防止发生聚集性疫情。持续推进疫苗接种,截至6月底,累计接种678.43万人,全人群覆盖率110.95%,不断筑牢疫情防控屏障。二是稳经济政策效果不断显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制定我市"稳经济127条",以及"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19条""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3条""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24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以超常规力度和举措推动经济企稳回升。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06.11亿元、落实"六税两费"减免税费11.99亿元、落实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税费37.3亿元。市场主体总量稳中有升,截至6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81.35万户、增长10.2%,其中企业27.79万户、增长15.7%。三是经济增速稳居全省前列。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强化政策协调落实和预期引导,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07亿元,增长3.6%,增速全省第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速全省第1;工业投资645亿元、增长51.7%,总量和增速均为全省第1。"三驾马车"协调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增速全省第2,193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8.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5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增速全省第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增速全省第9。四是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落实稳岗援企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及失业保险浮动费率政策,全年可为企业减负6.42亿元;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截至6月底发放稳岗补贴9200万元。全力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稳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61万人,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32%。对米袋子、菜篮子、成品油等481种重要商品、生活服务价格以及水泥砂石等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常态化监测,做好蔬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上半年CPI上涨2.5%,物价总体平稳。

(二)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一是"3+7"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千亿级工业园区规划编制,编制"3+7"工业园区产业地图,推动精准招商和精准供地。强化要素保障,落实好"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继续将用地规模和指标优先布局到"3+7"工业园区,落实用地1526.74亩,占全市已安排使用用地指标的99.87%。上半年"3+7"工业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555.4亿元,增长23.5%;新签约项目126宗,新开工项目59宗,新投产项目48宗。二是"2+1"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埃克森美孚XX乙烯项目加快建设,恒力石化(XX)PTA项目年内建成投产,中海壳牌XX三期乙烯项目完成转规、获批核准,推动XX新材料产业园加快集聚发展,积极发展壮大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集群。上半年,全市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23.7亿元,增长34.7%。亿纬动力xHEV动力电池系统二期、创维数字产业、金籁科技、旭硝子四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德赛电池智能制造等项目年内竣工投产,进一步做大5G及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电池等优势产业集群。上半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855亿元,增长8.9%。国家林药科技示范园区等加快推进,引进华润三九集团中药饮片与颗粒生产总部,遴选推荐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16个,生命健康集群加速培育。三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0%、66.2%,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7%、8.8%。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新认定XX市软件园展创园。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增6个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项目、2家云平台服务商进入省工业互联网生态供给资源池、7个制造业"数智化"典型应用场景;新增769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累计4484家。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两大科学装置及地方配套工程按计划推进,推动东江实验室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家。仲恺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提高3位至全国第32位,惠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成功创建我市首个省级高新区。二是创新主体发展壮大。不断充实全市科技企业库,入库培育企业8355家,394家企业申报今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426家企业获科技型中小企业审核推荐,45家企业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惠深创新中心(异地孵化器)建设。三是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不断优化科技政策体系,出台XX市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实施重点领域"揭榜挂帅"项目,33个项目进入专家评审阶段。加大创新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截至6月底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合计达896亿元,增长32.8%。组织申报粤惠联合基金,资金规模2000万元。新增1个二级技术合同登记点,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20项,合同成交额6.22亿元,技术交易额6.1亿元。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育,推荐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3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人。

(四)深入实施深度融深融湾行动,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持续增强。一是"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抓住用好横琴、前海、南沙开发开放重大机遇,深入实施深度融深融湾八大专项行动,上半年引进项目237宗,计划投资总额883亿元。研究编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印发实施《便利港澳居民在XX发展若干措施》,全方位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学习、就业、创业、生活,主动支持服务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建设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二是现代交通体系加快构建。持续完善"高快一体"网络,"丰"字交通1号公路(惠霞高速)惠城、惠东先行段全面铺开,启动鹅城大桥、南山快速路工程一期工程、环稔平半岛高速公路项目,广惠高速公路金龙互通、深汕西改扩建、韶惠高速公路龙门至XX段等高速公路项目推进顺利。广汕铁路XX段及惠城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一期、莞惠城际小金口至XX北段加快建设。推进千万级干线机场建设,加快飞行区改造工程。东马港区欧德石化码头扩建、恒力石化(XX)有限公司通用码头项目、XXLNG接收站项目配套码头工程等顺利推进。三是城市现代品质有效提升。稳步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上半年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23个,完成城镇燃气管道老化更新5.62公里,建成缆线管廊2.3公里。深入开展自建房隐患排查治理,完成整改房屋109栋。进一步规范公共停车秩序,三期30个智慧停车场已全部开工建设。持续打造"最干净整洁城市"工作,对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全面提升环境卫生质量。坚持"两违"治理法制化常态化,上半年累计拆除"两违"建筑262万平方米,清理土地170万平方米。四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导各县(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完善市对县(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县(区)财政支持,上半年已下达县(区)市级转移支付32.1亿元。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有序推进,惠东、博罗、龙门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点和横沥镇、杨村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功能提标扩面,纳入省级县城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库184宗、总投资366亿元。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上半年完成撂荒耕地复耕面积2.84万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4.49万亩,春收粮食作物产量9.92万吨。聚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博罗县预制菜产业园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XX大百汇现代渔业产业集群项目和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5个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选定11个主导产业、种养面积11.21万亩,带动土地流转4.48万亩,打造规模化种养基地74个,主导产业带动农户2.71万户。二是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推进"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运行农村客运线路77条,建成农村村内干路36.46公里。巩固提升"环罗浮山"等13条示范带和新增10条示范带创建。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四小园"建设等系列活动,建成"四小园"7600个、户厕化粪池改造提升1823个。全面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11个圩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大力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巩固"一户一宅"、农房简约报建、农房风貌管控三项改革成果,推动农村宅基地审批、农房简约报建联审联办规范运行,上半年全市受理农房报建3132宗,审批通过731宗。加快"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工作进度。稳慎推进龙门县第四批宅基地改革试点,重点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退出制度,打造宅改示范点34个。规范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83.41万亩,流转率50.1%。扎实开展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创建,创建5个省级示范镇、100个省级示范村。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56家。

(六)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不断增强。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研究制定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清单和提升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分类改革试行告知承诺制审批事项清单、优化"联合验收"政策措施,成立XX首贷服务中心,优化延时办、惠帮办、跨域办等特色服务举措,在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获得水电气、获得信贷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以行政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转变。扎实开展广东省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点,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构建。健全政企沟通"零距离"机制,出台企业诉求响应工作机制,整合"粤商通"、"惠企通"等平台资源,限时协调解决企业诉求,上半年解决企业诉求383宗。二是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继续完善。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初步形成我市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规范市场准入行政许可行为。招标投标领域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逐步健全,企业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化待遇进一步消除,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网上中介超市落实全省"一张网"管理。三是财税、国企、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优化财政管理制度,建立职责明确、协调配合、高效顺畅的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持续推进重组整合、资本运作、新产业布局等工作,申报入库市属企业混改项目19个,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累计完成实施改革56.295万亩。

(七)扎实抓好污染防治和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扎实抓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355件信访交办案件全部办结。精准推动以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为核心的大气污染防治,推进120家重点VOCs企业分级管控,完成17家VOCs企业深度治理,全面完成84家涉工业炉窑企业现场排查。系统推进水环境流域协同治理,新建污水管网154公里,改造老旧管网151公里,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298个。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规范化开展建设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完善建立地下水"双源"清单,加快"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上半年,全市11个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劣Ⅴ类比例为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7.2%,空气质量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4位。二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进。编制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开展全市碳排放核算,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有效落实能耗双控,完成22家企业项目违规用能整改,加强用能预算管理,全力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强链补链延链的优质项目上马,上半年15个项目取得省节能审查批复,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8%。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全市城镇新建建筑面积中绿色建筑占比达89.5%。三是生态安全屏障逐步筑牢。深入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建立覆盖全市"1+3+80"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上半年全市共审批环评项目713个。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推进。市属国有林场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粤港澳大湾区(XX市)东北部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入选2022年中央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完成高质量水源林30125亩、大径材培育28545亩,开展植树活动植树473.1万多株。新建碧道37.35公里。开展考洲洋生态修复工程和鸟类栖息地营造工程,红树林种植修复1100亩。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一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0%和95%以上,困难群体城乡养老代缴39937人。城乡低保、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83元、1949元、188元、252元,开展低保和特困人员审核确认委托乡镇(街道)实施试点工作。确定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6个,开工建设1190套。建成10家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托育机构增至211家,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2.41个。推动43个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开展长者助餐服务,扎实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二是教育公平与质量进一步提升。新增公办幼儿园10所、新增公办学前学位3100个,新建改扩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31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2万个、新增公办普通高中学位2200个。完成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近2.2万名高考考生入围本科院校,近六成中考考生入读普通高中学校。大力推进"一县(区)一公办中职学校"建设,创新实施普通高中学校、中职(技工)院校在同一平台开展招生录取。不折不扣推动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三是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市中医院东江新城院区二期工程、市第二人民医院红花湖院区一期工程、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等项目有序推进。支持市直医疗单位培育发展一批重点专科项目,卒中、胸痛、创伤"三大中心"建设上新台阶。卫生院升级"县区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加快推进,博罗石湾镇卫生院投入使用,惠东平海、龙门永汉、惠城横沥等3家卫生院升级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惠阳新圩卫生院动工建设。人均基本公卫经费标准提高至84元/年,全面推动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卫融合。四是文体事业全面发展。慈云图书馆、市文化馆场馆改造和服务效能提升工作扎实推进,建成图书馆分馆42个、文化馆分馆57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3个。推进641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5项,累计增至27项。大力开展红色话剧《忠诚》等本土文艺创作。建成"惠民球场"40余片。搭建全市首个智慧共享体育平台,15个体育场馆入驻。五是平安XX建设持续推进。以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为牵引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推动"一村(居)一警"提档升级,落实加强"夜间经济"场所治安防控工作十项措施,大力推进网上网下合成作战体系建设,持续提升社会治安管控力、震慑力,全力推动社会治安秩序不断向好。上半年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7.5%,"两抢"零发案天数达172天。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市生产安全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0.6%、38.5%。创新完善储备粮管理模式,夯实粮食和物资应急体系建设,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上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但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俄乌冲突爆发,国际通胀加剧,国内疫情多发散发,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困难加大。二是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较多。供应链产业链不畅,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成本攀升,企业订单减少,尤其是中小企业形势严峻。三是营商环境仍有待改善。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企业群众办事创业仍然存在一些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四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北部山区内生发展动力仍然偏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五是民生保障仍有短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医院不够多,幼儿托育资源供给力度还需加大。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落实"三新一高",根据十三届市人大一次会议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扎实做好"双统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不折不扣落实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一是加快落实减负纾困政策。落实落细我市稳经济127项政策措施,开展好重点企业服务活动,加大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加强资金、电力、用工等要素保障,畅通产业链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尽最大努力保障工业和服务业企业正常生产营业,帮助尽可能多的中小微企业挺过难关。谋划出台增量支持政策,研究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续政策,切实稳定市场预期。二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新建项目尽快开工,在建、续建项目加快进度,全年193宗重点项目投资超1000亿元。坚持70%以上用地指标用于工业,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推动下半年工业项目开工60宗。抓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和债券发行,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争取更多资金额度,高效能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稳妥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三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继续出台和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扩大商圈消费,促进旅游、餐饮、住宿等消费稳步回升。结合我市产业产品结构特点完善消费平台载体,优化消费环境,开展促销活动,推动产生端和消费端衔接互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支持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推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抓好乡村民宿提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县域物流园区、镇级配送站和村级公共服务网点设施。四是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落实好稳外贸扶持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水陆并进保障跨境货物往来通道,组织企业参加粤贸全球系列展会、广交会、进博会等,引导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实施跨境电商企业培优工程,建设综合型电商产业园。建立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持续做好重大外资项目引进和服务。

(二)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高水平建设"3+7"工业园区。健全推进园区建设提速常态化工作机制,完成园区投融资方案,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对照"三区三线"成果,优化调整园区边界。完成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强化园区招商引资力度,7个千亿级园区全年实现引进项目108宗、新开工93宗、新投产79宗。二是集中精力打造"2+1"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推动恒力石化(XX)PTA、中海油油品结构升级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加快推动埃克森美孚XX乙烯、中海壳牌XX三期乙烯等项目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XX新材料产业园,延长石化产业链。加快建设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推动太平岭核电二期、中洞抽蓄、海上风电港口二期目核准,加快太平岭核电一期、LNG接收站等项目建设,有序建成一批集中式光伏电站。做大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5G及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电池等主导产业,推动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亿纬动力xHEV动力电池系统一期等扩产项目尽快投产形成产值,加快旭硝子四期、创维数字等项目加快建设。培育壮大生命健康产业,推进国家林药科技示范园区、罗浮山国药二期等中医药产业项目建设。三是推动数字化转型。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润泽惠东一期工程建成投用。支持县区建设软件集聚区,拓展软件产业承载空间。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积极参与广东省首批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动25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做强做优做长超高清视频显示、锂电池等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惠深通"平台。引进培育壮大具有生态主导力、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向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新增百亿级企业5家、"小升规"工业企业1000家。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一是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加快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建设,推动东江实验室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点支持核能与核技术、化石能源等领域基础研究,积极申报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粤"计划专项,培育同位素、重离子微孔膜、医用重离子治癌装置、应用型加速器等未来产业。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和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200家。推动XX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达24家、省级工程中心达214家。引导产业园区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专业孵化链条,打造"一县(区)一特色"的专业孵化育成体系,加快深圳异地孵化器建设。推动龙门、博罗创建省级高新区。三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深入推进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探索具有XX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大技术经纪人培育力度,全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亿元。优化完善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重点在新型光电显示、新一代通讯与网络、新能源与低碳等领域组织技术攻关。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市内高校创建省级大学科技园。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补齐我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短板,形成涵盖创新链全环节要素的政策体系。加快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建立健全科技金融创新平台。依托大平台、大产业逐步建立全球视野、市场导向的人才引聚机制,着力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以及境外高端人才。办好第六届天鹅杯创新创业大赛、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XX)等赛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