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10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9篇)(第15/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840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47分钟。

成房县汉唐古砖博物馆设立备案。新增三丰太极剑、武当八段锦、庄子逍遥功、茅箭剪纸、郧西糖画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目前全市共有1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7项省级非遗项目、82项市级非遗项目。

三、全民健身遍地花开活力车城绽放新彩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和旅游成了市民们下班后、节日里的首选。我市健身场地的日益完善,让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在可供运动锻炼的场地很多,锻炼很方便。"家住北京路的王旭恒是一名健身爱好者,在他眼中,城市日益增多的运动场所和健身器材,是让他坚持锻炼的基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体育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城乡体育设施日趋完善,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实力提高,迎来了体育事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近年来,我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蹄疾步稳。为加快推动体育强市建设,积极回应市民关切,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精准指挥,以大手笔、大气魄推动十堰奥体中心项目开工建设。2020年10月,十堰奥体中心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青少年活动馆、综合训练馆四大场馆陆续投入使用;竹山县游泳馆、体育馆、房县体育场、丹江口市文体中心、体育场等体育场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全民健身中心、浙江路体育公园开工建设。全市建成23个乡镇运动健身中心和41个村级文体广场,全市村(社区)实现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2022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增速全省第一。

我市先后举办承办了十堰国际马拉松、国际网联巡回赛、中国男子篮球联赛U21比赛等多项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40%,城乡居民体质合格率达92.8%。十堰奥体中心占地面积14.68万平方米,是我市目前占地面积最广、投资规模最大、体育场馆最多、功能设施最全的体育惠民工程,具备承接省级以上综合赛事和全国及国际单项赛事的能力,成为众多活动的首选举办地。今年以来,省少年儿童跳水锦标赛、省少年儿童跑游及花游全能比赛、省青少年儿童游泳锦标赛、省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等系列高规格赛事在奥体中心成功举办。十堰奥体中心建成投用后,为我市举办高规格、高水准体育赛事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类型体育赛事频次愈发密集,为市民带来一场场体育盛宴。

竞技体育取得突出成绩。2018年湖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我市青少年竞技体育获金牌38枚,居全省第六位,创历史最好成绩;2021年湖北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我市代表队勇夺20金,金牌数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十堰籍运动员文银杭2017年夺得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拳击冠军,是全市首个全运会冠军;张豆豆2018年获第三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两枚金牌,是全市首个单项世锦赛的冠军;魏冉冉2019年获赛艇世界杯2000米冠军;郑钦文世界女单排名创造个人职业生涯新高。

四、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

近年来,我市智慧旅游加快建设,推出"畅游十堰"手机APP、十堰旅游官方微信公众号、当当旅游网站、"掌上武当",初步建成十堰旅游大数据中心。全市3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广电监管不断强化。全面完成"户户通""村村响"、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任务,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以上。完成县级应急广播工程建设,通过频率频道播出、地面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无线调频广播、机动应急广播、新媒体、"村村响"等方式,实现应急广播信号本地综合覆盖。监督广电媒体主要频道、频率准时完整转播中央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切实落实节目备案制度、宣传例会制度、三审三校制度等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制度,确保导向正确、引导有力。加强传输机构管理,对辖区电视频道、频率进行全天候监听监看,确保节目传输规范。

按照全市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及相关要求,市文旅局圆满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文化旅游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正稳步推进。机构改革以来,十堰旅游综合实力、游客满意度位列全省前三,文化综合实力居第二方阵前列。文化旅游在襄十随神城市群中居于引领地位。市文化和旅游局连续三年获全市综合目标优秀单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全市"三大攻坚战""文明城市创建"先进集体等市级荣誉。

站在新起点,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坚持"文以载道、旅以致远、体以强身、广以弘美"总基调,紧紧围绕生态文旅康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优化"两区三带"旅游格局,推动"山水城互动、文旅体互融"发展,努力把十堰建设成为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和体育强市,为十堰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贡献文旅力量。

非凡十年潮头立豪迈挥笔谱新篇

柳州高新区十年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24日)

在一批又一批高新人接续奋斗下,十年间,柳州高新区推进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发展,前进的脚步踏石留印,成为广西第一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新城,成就了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等诸多称誉,担当起柳州市经济发展"主战场"和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重任。

柳州高新区(柳东新区),一如既往演绎奋勇向上的前行英姿。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创业之后的破局之难,还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考验,柳州高新区始终自信向上,飞跃关山。

在一批又一批高新人接续奋斗下,十年间,柳州高新区推进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发展,前进的脚步踏石留印,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新城,成就了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等诸多称誉,担当起柳州市经济发展"主战场"和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重任。

勇毅前行"排头兵"这样养成

大江奔流开新路。十年来,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和东风柳汽乘用车及商用车基地、广西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基地、一汽解放柳州基地形成四大整车基地旗舰能量;产业"航母"引擎驱动力不断增强,联合电子、耐世特、玲珑轮胎等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纷至沓来,汽车全产业链架构日益健全。

以勇毅前行的定力,逐梦而行,风雨兼程,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柳州高新区走出一片新天地。

"1+3+5"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做大做强做优汽车产业,巩固支柱产业地位,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含轨道交通装备)、电子光电、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智慧物流、商务会展、文化旅游、大数据等五大现代服务产业,探索发展多个现代前沿产业,全方位促进柳州高新区产业高质

量发展。

国轩高科作为动力电池领域的头部企业,在柳州高新区的生产基地一期年产10GWh投产的同时启动二期20GWh项目,加上赛克瑞浦20GWh动力电池产业系统项目的推进,柳州高新区将形成新能源动力电池制造领先优势。

今日柳州高新区,向世人呈现无数时代风景,气象万千,令人艳羡。

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畅通工业之脉,柳州高新区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第二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国家汽车质量检验中心(广西)服务本地辐射周边,柳州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柳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苏宁易购广西桂北智慧电商产业园等运营,国家信息中心工业大数据基地等落地生根,形成柳州高新区第三产业"新势力"。

坚持创新

竞争力这样凝练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面对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柳州高新区心无旁骛坚持创新驱

动,在广西率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打造科技高层次项目策源地,与高校、企业合作建立各类专业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孵化器、小微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创新载体,上海漕河泾柳东创新创业园、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等数十家研发机构抢滩入驻、茁壮发展,加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拥有全链构建的"双创"特色,互补共进的"双创"生态,在此前结束的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西总决赛上,柳州高新区企业柳州沪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基于玫瑰线扫描技术的无人驾驶"项目获得成长组第一名,创造了柳州市参赛历史上的最好成绩。柳州高新区这片热土让无数这样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种子萌发、壮大。

瞄准技术前沿,广西首个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在柳州高新区投入使用;华南地区首条集5G网络、远程驾控、无人驾驶、V2X"四位一体"的公开测试道路在柳州高新区投入使用;广西首个智能汽车生态孵化器在柳州高新区启用,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汽车"新四化"建设产业生态链,支撑产品由低端不断迈向中高端。

科技创新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十年来,柳州高新区主动优化行政审批环境、营商环境--在柳州市首创"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推行"零跑腿"

"证照分离""项目承诺制"试点改革,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审批流程,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实现最快一天即可办好。

柔性引才,温度留才。推行人才新政,吸引集聚高质量人才;打造国内国际平台交流中心,有效引进高层次人才,聘任拔尖人才担任柳州高新区"专家顾问"。建设人才公寓,推出限价房,为人才安居提供保障。通过推行安家补贴、生活补贴、个人所得税奖励等扶持措施,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加大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力度,以服务企业及人才发展为宗旨,向各大院校及科研院所"借脑引智",鼓励园区企业设立博士后分站3家。设立"创新领军人才奖",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人才团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创新,让柳州高新区日新月异,步伐坚定。

以人为本

宜居度这样提升

"小红书"里、抖音上,柳州高新区博主、网红们最爱的打卡地,很难说得清柳州高新区是一座工业园区还是宜居新城,显而易见的是这里不管是学校、医院、图书馆、市民服务中心,还是企业、厂房、孵化器,统统"住"在公园里。

民之所忧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十年来,柳州高新区坚持"以人为本",书写"产城融合"大文章。

教育与环境,凝聚着高新区人深厚的民生情怀。

景行小学柳东校区,柳州铁一中初中部、柳州铁一中高中部,柳州市第二中学等落户柳州高新区,优质教育资源正不断汇聚。

柳州职业教育园里,10万学子成为柳州高新区首批入住的群体,为企业解决了高、中、初级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和使用问题,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建立,为柳州高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企业人才的"智力车间"。

龙湖公园白鹭翩跹,园区道路通达。柳东体育中心、柳东文化广场、市民服务中心、启元广场等投入使用,柳州市档案馆、柳州市图书馆等有序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一个个服务"15分钟生活圈"的友邻汇相继落成,农贸市场先后落地,多个商住综合体正加快建设,生活配套更加完善。九子岭公园、滨江生态公园、龙湖公园等如明珠镶嵌其中,建成河道长约36.6公里,绿地面积423.75万平方米。

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已然成形,柳州高新区内外通道加速完善,东外环柳东段、曙光大道、九子岭路网、花岭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使用,园区内部路网完善成形。

作为一个主打工业的产业新城,柳州高新区甚至以拥有4家4A级景区及多个网红打卡点而"出圈"。

既有岁月可回首,亦有前程可奔赴。在飞跃关山的挑战中,柳州高新人以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不畏"船到中流浪更急",不惧"人到半山路更陡",从容应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携手奋进,一起向未来。

释放新活力跑出加速度

商洛市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2022年10月24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直面时代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绘就了经济社会发展壮丽画卷,改革成为商洛的鲜明主题和显著标识。

一、经济体制改革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十年来,我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坚持以改革破局,以改革加力,以改革增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发展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牵引拉动作用,破壁垒、闯难关、

蹚新路,着力打造了"3+N"绿色产业体系和17个重点产业链,形成了协同创新

的产业生态圈。商洛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县区全覆盖。实现生产总值852.29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坚持以科技创新"代表作"奏响时代强音,秦创原(商洛)创新促进中心揭牌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成功,名特优新农产品入选国家目录69个。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家,"柞水木耳"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亮相。坚决打开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放开政府"有形之手",有效激发改革的活力。市、县两级累计划转事项2133项,推出"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服务76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208项事项实现"一窗式"综合受理。创新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广高频事项"秒报秒批一体化"新模式,开通重大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建成贯通市、县、镇的智慧监管平台,对全市12.94万户市场主体、4.42万多户"三品一特"重点监管对象实行大数据、信息化、远程监管,"加减"并举带来更多政策红利。

加qq:(10287440),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二、民主法制改革提升治理能力水平

十年来,我市切实深化民主法制改革,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水平。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方式破难题、防风险、提效能,为改革发展、攻坚突破撑腰,为聚焦

民生关切丰富实践。建立市人大常委会常态化、制度化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出台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四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全省率先试点推行"政协委员活动日"活动,聚力搭建联谊、爱心、合作、服务、智慧、协商"六大平台",彰显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势。坚持"以良法促善治",探索推行刑事案件主办侦查员制度、"133"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诉调对接"模式,描绘了法治商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美好蓝图。在全国率先开展党委(党组)书记点评法治工作试点,探索推出党委(党组)书记点评法治工作"126模式",创新"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用精细治理激发"源头活水"。推行"最多访一次"制度改革,法治信访、责任信访、阳光信访三大品牌建设保持全省领先位次。

三、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十年来,我市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竭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坚持守正创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经过不断实践、丰富、深化,并按照不同需求,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开展"四扶五风六化"精神脱贫行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精心打磨现代花鼓戏《情怀》《带灯》、电视纪录片《商於古道》、扶贫题材电影《秦岭花开》等文化精品剧目,商洛荣获"陕西正能量"城市,"文化绿洲""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更加靓丽。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新模式,打造"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建成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6个、3A级景区27个;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4个。加快农村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市、县区、镇办、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29个,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有效推进了产城、文旅融合,"中国康养之都、22℃商洛"魅力日益彰显。

四、社会民生改革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十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社会民生领域改革,有效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更稳、更牢、更好推进农村改革,让一方桑田见证商洛农村发展,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强力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等农村综合改革,集体经济焕发新活力。全市1284个村(社区)全面完成清产核资任务,创建全国休闲

农业示范县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6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77个。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从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环节入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市7个县区整体脱贫摘帽,7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7.28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在全国率先创出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商洛模式",探索推行"三带一创""户分三类、精准帮扶"经验被国务院原扶贫办推广,创新开展"脱贫防贫互讲互评"做法被国务院原扶贫办列为全国扶贫典型案例。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除以药补医"顽疾",全市共成立654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荣获全省分级诊疗先进市。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破解城镇挤、乡村弱难题,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师资队伍持续建强,"五个要质量"推进"双减"提质增效做法在全省推广。从垃圾分类、清洁取暖、"厕所革命" 一桩桩民生"小事",一次次发力,一步步提升了民生温度。

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十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抓重点、强措施、求实效,让商洛青山绿水"好颜值"变为金山银山"好价值"。先后制定75个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相关的政策文件。严格执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形成了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配合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切实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扎实开展秦岭地区违规建筑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和"五乱"问题整治,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行了网格化监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省率先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环境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建立"1+11"协调推进机制,建成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制定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和价值核算、区域碳汇计量方法,破解了生态产品价值"度量难"问题,使"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底气更足、成色更好。

六、党建制度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增强管党治党能力

十年来,我市坚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全面增强管党治党能力。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工程,实施提升组织能力行动,分领域推进支部标准化创建,各领域党建全面提升。"五个五"党建成为基层组织

建设的响亮品牌,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实施党建项目化管理的做法被中组部《党建研究》刊发交流。《强化政治引领开展"党员+"融合教育》荣获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持续推进纪检监察机制建设,着力构建"三不腐"机制体制,完善监督体系,探索"9+N"监督模式,推行"清单化+单元制"和室组、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监督效能持续提升。探索推进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设置市、县两级派驻机构、两级巡察组,强化了巡察利剑作用。推行"网格化+廉勤监督员"工作机制经验做法先后被《中国纪检监察报》《陕西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非凡十年,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革的招牌更亮、成色更足、动力更强劲,为打造"一都四区"、谱写商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了改革力量。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踏征程实干彰显民政担当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驻马店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24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关于民政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努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围绕"三个聚焦",履行"三基"职责,全面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保障基本民生、参与相关社会治理、增强基层民主活力和社会自治功能、提供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2021年4月24日至25日,民政部原党组书记、部长李纪恒到我市调研民政工作,对市民政局创新实施的"九个一"工作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22年6月,驻马店市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获得2021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市民政局被民政部表彰为2020年全国民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市民政局荣获2020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市民政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20年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市民政局连续多年在全省行业脱贫攻坚考核中评为优秀等次;我市农村敬老院标准化提升改造经验入选全国农村养老服务案例;2019年、2020年实施的"一元民生"扶贫救助保险项目和汝南县智慧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分别被评为全国民生示范工程;我市成功申报全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城市和第41届中国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暨国际福祉机器博览会举办城市;2022年我市高质量推进养老体系建设做法入选河南省"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典型案例。

一、兜牢民生底线困难群体安全感获得感更足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正常日子。"驿城区纱厂社区的韦某因肢体一级残疾,但低保等兜底保障政策的享受,让40多岁的韦某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职能,坚持三个聚焦、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政策落实,牢牢兜住基本民生底线、有力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推进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城乡特困供养对象446万人次,开展临时救助25万人次;

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约110亿元,有效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年来,我市加强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的政策、对象、标准、管理衔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后将1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3.7万三类监测对象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形成救助合力"8+1"社会救助体系。出台最低生活保障"单人户""渐退期"政策,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

十年来,我市确立了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提高了11次。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2012年的月人均260元、年人均1500元提高到目前的630元、5040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概念从农村五保人员扩展到城乡特困人员,从发放供养金到发放基本生活费和照料护理费,2012年的农村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2480元、1500元,到2022年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到年人均不低于9828元、6552元。

十年来,我市建立了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不断提高救助认定精准度。完善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让群众少跑腿。开通11部市、县区社会救助热线电话、设立村级社会救助协办员,让群众求助有门。创新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机制,连续四年实施"一元民生"救助保险项目,通过购买保险服务快速解决群众8种急救难,四年来累计赔付3.89万件、3460万元,其中赔付特困群众重病医疗案件3.87万件、2497万元,兜底保障更有力度,更有温度。该项目于2019年12月28日被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评为2019年民生示范工程。

二、聚焦特殊群体老年人的幸福感满足感更高

"我们这些老年人聚在一块吃饭、唠嗑,图的就是舒心。"汝南县汝宁街道76岁的老人韩学信,近日接受笔者采访时提起政府建设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赞不绝口。这不仅解决了留守老人在家做饭、吃饭难的问题,而且让外出务工的子女没有了后顾之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和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居家社区养老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

感不断增强。同时,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努力推动养老服务精准化、智慧化、便民化。机构养老发展迅速,目前全市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396个,比2012年增长了2倍;养老服务床位7.5万张,比2012年增长了1倍;居家社区养老全面提升,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从2012年不足1%到现在全覆盖,持续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初步形成;医养结合持续推进,全市所有养老机构均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确保老年人都能享有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智慧养加速推进,投入3000万元建成市、县、乡镇三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入网老年人139万,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为老年人提供"点单式"养老服务,丰富了精神生活,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养老服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