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10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9篇)(第14/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840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47分钟。

学思践悟、入脑入心。魏都区直工委在丰富学习形式、创新学习载体的同时,以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为主线,开展组织生活制度专项检查,每季度抽调机关党务干部,采取交叉检查的形式,常态化监督"三会一课"落实质量与效果,强化党员党性教育;制度化开展"一把手"讲党课活动,先后有40个机关党组织书记走上讲台讲授党课,在机关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双创双强"活动推进会暨机关党务干部培训会,重点对区直机关"五星"支部创建工作进行详细讲解,持续引领党员干部把认识向高处提领、成效向实践转化。

"学与不学不一样,多学与少学不一样。"如今,在魏都区直机关,许多同志表示,越学越觉得干工作底气更足了、视野思路更加开阔了、措施办法更多了。

二、夯基筑垒基层基础更加坚实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一直以来,魏都区直工委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压紧

压实党建工作责任,扎实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努力实现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让每个机关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近年来,魏都区组织编印《机关党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手册》,明确了党建工作中涉及的党章党规党纪、党支部工作程序、党支部工作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台账等6个方面29项工作标准,基本涵盖了机关党建的主要内容,着力推进党建工作标准化。同时,该区坚持"清单式"操作,建立党建资料"531"模式,即"五盒三本一册",将党建工作规范为五类档案,创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费缴纳记录标准和模板,彻底解决"不会干""干不好"现象。

围绕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的目标任务,今年以来,该区在区直机关党组织开展"两规范三提升"活动,按照《机关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清单》

《魏都区机关"五好党组织"创建标准化清单》,梳理"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具体工作事项,制定组织设置、换届选举、志愿服务等党建日常工作细则,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五好"党组织建设站稳党建阵地,有效化解党组织和党员活动组织难、现实表现评价难、服务成果量化难等问题。魏都区委组织部、魏都区直工委联合开展"以机关党建推动落实中心工作"专项行动,对魏都区人大常委会、魏都区委政法委等11个机关党组织在创建模范机关星、支部过硬星、创先争优星、融合发展星、政治清廉星等5方面19类51项

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注重实绩实效,强化结果运用,推动机关党建落在实处、抓出实效。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出彩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党员志愿者冲锋在前,日夜坚守,测温验码、服务居民、劝返车辆构筑起守护群众健康的坚固防线。

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区直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到共建社区和责任路段,疏导交通、捡拾垃圾、清洗护栏,让新时代文明之风吹拂魏都大地。

在"为民办实事"工作中,他们坚持需求导向、坚持项目推进、坚持跟踪问效,推动重点、难点问题在基层一线解决,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

党建是灯塔,引领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推动党员干部劲往一处使。魏都区直工委突出党建引领,各级党组织坚持把机关党建工作与全区重点工作深度融合、同向发力,做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旗飘扬。

聚焦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魏都区直工委以党建品牌创建为抓手,先后邀请49个区直机关党组织书记做客《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专栏,通过公开亮目标、谈思路、提举措,分享党建赋能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深入实施"联院帮户"行动中,1461名直属机关党员干部深入673个无主管庭院,在一线发挥主力军、排头兵作用,协助社区开展"红色治理"、"五星"支部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用责任担当绘出了为民服务新画卷。

作为机关党建牵头抓总责任单位,魏都区直工委坚持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突出制度保障,坚持党组带头、以上率下抓党建,将创建清廉机关作为模范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

新征程呼唤新气象,新使命需要新担当。"在创建模范机关、'五星'支部工作中,我们突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压实党建责任,创新工作载体,锤炼干部队伍,推动了机关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全面提升。"魏都区直工委书记郑蕾表示,下一步,魏都区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将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机关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踔厉奋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石门

石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年综述

(2022年10月23日)

十载砥砺前行,十年春华秋实。

过去的十年,是石门县抢抓机遇、奋发图强的十年;是城市面貌发生巨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跃升的十年。十年来,石门县干群凝心聚力,奋勇向前,吹响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号角,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提升。今后,全县干群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主动融入实际工作中,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精神大学习大对照大实践,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石门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石门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贯穿全年的中心工作,全力以赴抓工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科学谋划,狠抓落实,开工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石门县上亿元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崛起,2020年新开工亿元项目有11个,分别是乐腾通讯科技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湖南航天磁电石门产业园

(三期项目)、湘佳10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等。2021年新开工亿元项目有11个,分别是湖南航天磁电石门产业园电感产业化项目、富博智能传导技术制造项目、安德丰新能源三期产业园项目、三荣堂鞋业项目、湘佳橘友10万吨柑橘智能化分选加工中心项目、正大年产36万吨饲料项目等。今年1至9月新开工亿元项目有8个,海螺水泥一期熟料生产线综合能效提升项目、产业大数据处理平台项目、年产6000吨氧化铁红系列颜料产品项目、柑橘生理落果综合利用项目等。

近年来,石门高新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工程来抓。招商方式上突出以商招商、商会招商,招商方向上瞄准"三类500强"、行业龙头,围绕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业进行强链补链招商,聚全力引进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强的优质企业。

该区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及时对项目的建设进度情况进行更新汇总,及时掌握项目进度,持续加大督促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建设基本实现了天天有进度、周周有变化、月月有形象。

石门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及"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工作任务,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常德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石门建设,以构建产业生态为目标,致力打造发展的样本、进步的样本。

近四年来,石门县共签约2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144个,协议利用资金1080.1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3个,工业项目97个,外资项目5个。园区的规模工业企业从2019年的86家,增长到现在的97家;规模工业总产值从288.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65.5亿元。

坚持县领导带头抓招商,紧盯"三类500强"企业、优质国企、头部企业、上市公司,围绕"五大百亿产业集群""十条产业链",力争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上门"行动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为破解疫情对招商引资工作带来的"走不出、引不进"的困境,县主要领导先后"上门"到多家企业开展调研并开展"纾困增效"现场办公。

二、民生实事稳中向好

群众利益无小事。近年来,石门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地方就业、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着力推进解决重点民生突出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提升群众生活品质,通过查漏补缺,让老百姓的日子更有滋味。

近年来,石门县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打好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组合拳",该县就业形势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局面。2020年以来,该县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20.9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13万人。

为了扩大就业渠道,石门县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就业工作体系。在全市率先开通"金融超市",出台系列文件,简化贷款申请、审核、发放流程,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扩大到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大力实施稳就业扩就业政策,全面落实社会保险阶段性降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保缓缴、以工代训等援企稳岗政策,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减负稳岗。

县人社系统致力建设优质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们提供产品展示、项目路演、创业论坛、创业培训、项目融资等创业服务。紧盯脱贫人口、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捕渔民、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大力开展"就

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湘融湘爱"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不断强化就业载体建设,确保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近年来,石门县卫健系统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任务,扎实有效地推进该县卫生健康系统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在年度目标任务完成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编制床位3328张,实际开放病床3795张。2022年,该县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六位"新增转型床位95张。

小病小痛在村镇就可以就医,截至目前,石门县共设置建制乡镇卫生院17家,均建立了发热诊室,远程诊室建设到位率达100%。该县共有行政村332家,其中有5个村(社区)设有乡镇卫生院,设置村卫生室327家,达到标准化建设315家。通过本土化培养、乡聘村用、卫生院巡诊等方式确保每个村卫生室都有合格的村医生,村卫生室都采购了常用的药物。

2017年以来,石门县教育系统共计整合各类资金9.13亿元,完成省市县重点民生实事项目121个。近年来,全县教育系统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动作为、勇于拼搏,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创造了与该县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骄人业绩,形成了全市有位置、全省有名次、全国有影响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该县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等4所公办幼儿园及3所村级幼儿园,增加园位990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2.05%;完成洞国学校等4所学校改扩建,建成太平镇、蒙泉镇芙蓉学校及所街乡中心学校,增加学位10200个;完成宝峰街道花龙完小等11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提质改造;升级改造4所学校信息化设施,完成22所公办幼儿园教育城域网接入和138所学校人脸识别系统建设。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放各类资助金8400多万元,奖励资助师生17.8万余人次,资助53所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投入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2635万元,惠及2.9万名学生。落实"四包一"控辍保学机制,为无法就读的64名适龄残疾少年儿童"送教上门"1800余课时。

三、有效衔接再创佳绩

从2014年共识别122个贫困村、8.23万名贫困人口,到2018年以一场坚决而完美的脱贫攻坚总体战、合围战、歼灭战,创造了战贫富民的"石门奇迹"。67万石门儿女书写着"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丽篇章。这是

全国闻名、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石门样本"。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选优配强驻村力量。在已脱贫村、脱贫人口300人以上村、乡村振兴重点村等9个类型的村确保驻村全覆盖,对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每队至少选派3人,构建起每村均有"一名县级领导联村,一支工作队驻村,一组后盾单位帮村"的驻村帮扶责任体系。

健全制度,压实责任。石门县出台《石门县县派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法》、制定石门县乡村振兴驻村帮扶任务书、落实驻村帮扶工作一月一督查制度,不断提升驻村干部帮扶能力、规范驻村干部帮扶行为,确保每名驻村干部在村在岗、专职专岗、吃住在村。

乡村振兴是持久战,是全域、全员、全面的振兴,既要立足实际、苦干实干,也要保持力度不减、措施不减。

石门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不出现返贫和新致贫,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为此,该县持续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做到"新政不出旧政不退",不断调整优化各项保障性政策--

建立健全监测帮扶体系。出台《关于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将全县316个行政村划分成1075个片区、3636个屋场,每个屋场明确1名屋场长,及时反馈返贫风险信息和整改落实情况,先后监测预警并消除两批3174个风险点。

落实三项衔接政策。继续落实资金整合政策,给34个重点帮扶村和24个示范村每村安排100万元,其余村安排15万元;继续落实商业保险政策、小额信贷政策,新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20笔1040.7万元。

强化四项基本保障。持续强化教育保障、住房保障、健康保障、饮水保障,确保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垃圾分类利于环境保护,还能卖点钱,我非常支持。""美丽庭院建设是自家受益的好事,何乐而不为?"今年年初,石门县罗坪乡何家峪村竹垭幸福屋场会上,村民们围绕生活垃圾分类、茶园品质改良、庭院建设等话题各抒己见,气氛十分融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石门县坚持产业与就业一起抓,大力推进

振兴车间建设和就业帮扶,确保群众收入只增不减。该县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人数30374人;将2240名脱贫户和监测户安置到公益性岗位;认定振兴车间183家,开发就业岗位2800多个,吸纳了2098名脱贫人口、161名监测帮扶对象人口就业,月工资稳定在2100元以上。

石门县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体系覆盖面广、含金量高,制度体系完备、上下贯通,工作体系目标明确、执行力强,在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上跑出了"石门速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石门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十年风雨铸辉煌乘势扬帆再起航

杜集区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23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杜集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用十年奋力耕耘交出了一份殷实、出色的答卷,谱写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似锦华章,为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杜集力量。

--真抓实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距离主城区30公里的段园镇各项目工地上一片繁忙,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淮徐结对合作等发展机遇,杜集区全力以赴加快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着力打造淮北对外开放新高地。从由杜集、铜山、萧县联办的苏皖两省三地葡萄文化节"云"系列活动,到编制包括第一批总投约165.3亿元的44个省际毗邻地区重点项目库,段园这个曾经偏僻贫穷的北部小镇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高光时刻。2021年,段园全域统筹规划研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高标准完成《段园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编制、城市设计方案、建设发展规划,按下了发展"快捷键"。

与此同时,杜集区坚持多点支撑、协同发展。在南部积极打造东湖商圈,西部开发园区稳步扩展,中部科创新城谋篇起势,东部现代农业初具规模,杜集的区域竞争力、地域美誉度显著提升。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最能说明十年来杜集综合实力提升: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9亿元,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9%。

--蓄势赋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2022年9月28日,由上海万茂云谷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万茂段园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一期土地顺利摘牌,项目规划占地300亩,将着眼于"高端""智能""创造",紧跟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迭代潮流。建成后,将引入科技型企业60-80家,预计年产值12亿元,年纳税3000万元,新增就业2000人以上,成为全区新型高端特色产业园区标杆。十年来,杜集区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扛起责任担当,有力培育了杜集潜能,大力开展"双招双

引",工业经济稳中提质。仅2021年就有紫朔环保、阳光管业列入国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达23家。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登记认定技术合同金额突破10亿元,位居全市前列。

现代农业势头向好。2021年新增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新增"三品一标"主体15家,杜集区荣获全省家庭农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

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南山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吾悦广场、奥莱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内人流如织。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仅2021年全区电商交易额达1.3亿元,同比增长29%。

--精雕细琢,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清晨,南山村在薄雾中渐渐醒来,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南山长寿观景亭、汉文化博物馆、汉文化广场等景点连缀成一条美丽的项链,镶嵌在杜集区东部的大地上。从春到冬,这个全国文明村镇一直是游客们的打卡胜地。

十年来,杜集区统筹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和美丽乡村建设,努力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全区基础设施投资超百亿元,龙山北路、宿丁路建成通车,梧桐北路改造提升,高铁北站投入使用,汽车北站建成运营,建成"四好农村路"165公里,杜集南通北达、内畅外联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全区加快棚改项目和老旧小区改造,2021年、2022年两年共投资9190万元完成10个老旧小区改造。用足绣花功夫,城市治理更加精细。

全民健身中心、档案馆、图书馆建成开放,投入9000余万元推动生活垃圾市场化运作。接续发力,生态底色不断擦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25件环境信访件全部整改销号。

采煤沉陷区"蝶变"为碧波荡漾的朔西湖景区,新增省市级美丽乡村17个。乡村道路、安全饮水、电力通信、教育医疗、卫生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升级,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美丽城乡已成为杜集最靓丽、最响亮的名片。

--普惠共享,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十年来,杜集区用心用情用力保障改善民生,充分彰显了杜集温度。全区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高质量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6个,改造19785套(户),解决近7万群众住房问题。近几年来,新增体育场地1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2.85平米,高于

全省平均水平2.36平米。投资2亿元的高岳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工建设,引进一小、西园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2021年,全区建成体检中心5家,完成基层医疗机构达标建设27家,区人民医院即将投入使用。推进社会治理利民。双楼村、大庄村分别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1年,杜集区"小片网"联网整合经验做法在全省交流推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风清气正。这十年,杜集区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区经济运行平稳健康,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更加有力,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十年风雨铸辉煌、乘势扬帆再起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杜集区正紧盯目标、乘势而上,以昂扬的姿态务实奋进、以饱满的激情争创一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杜集新华章。

扫码添加扣扣,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文旅融合发展共享美好生活

十堰市文旅体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23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围绕文化、旅游、体育及广电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融合、集合、聚合发展,文脉传承浸润城市底蕴,全域旅游发展好戏连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照亮群众幸福生活;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热潮升高,绿色附加值深入挖掘,低碳生活蔚然成风。

一、文旅产业提档升级旅游供给日趋丰富

"仙山、秀水、汽车城"三张名片驰名中外;汉水文化、武当文化、汽车文化交相辉映。十堰厚重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出得天独厚、古今兼备的文旅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文旅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势,完善文旅产业要素,配套基础设施,持之以恒把文旅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017年的5557.8万人次,增长至2021年的8680.7万人次。

文旅产业突破性发展。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十堰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全市规上文化企业由2017年的62家增加至目前195家。过去五年,全市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

旅游供给日趋丰富。全市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由2017年的56家增至90家,数量全省第一。全市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1个,均系全省唯一;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全省8个),旅游强县2家、名镇5个、名村13个、名街2条。郧西县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竹溪县成功创建全省首批荆楚文旅名县,樱桃沟等10余个村成为全国旅游典型样板,旅游名城名县名镇名村名街创建持续推进。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子胥湖嘉年华主题乐园、武当山老子公园、房县岩屋沟等新景区建成开放;快乐谷高空蹦极、丹江口网红桥等新项目填补市场空白。全市各类乡村民宿、农家乐、客栈达到3500家,文化旅游业成为提升城乡功能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市先后被授予"惠游湖北"活动先进市、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单位、全国旅游厕所建设先进市、中国最具潜力旅游投资目的地、2017《魅力中

国城》十佳魅力城市、2018CCTV《魅力中国城》年度文旅扶贫魅力城市称号,连续多次荣膺"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市",旅游业综合实力、游客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三。

二、文体服务体系完善人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文化,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精髓和软实力所在。十年来,"文"字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处处印刻在十堰大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内文墨飘香、丝竹交响;文化广场上,乐声阵阵、舞步蹁跹;城市广场、乡间大院,文化活动接连不断十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有效保护了历史文化,文化事业迎来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全市12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6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标率100%,深入实施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优化基层文化资源配置;竹溪县、竹山县、房县、丹江口市等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公共文化场馆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成效明显;市图书馆、市群艺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部免费开放,移动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丰富了文化供给方式,盘活了文化空间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我市常态化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图书流动服务等活动,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文明创建输送源源不断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动力";组织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灵秀湖北四季村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诵读、"汉水寻源·同心抗疫"十堰市2021水彩作品展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山二黄大戏《山茶花》、豫剧大戏《王家女婿》等百余件艺术精品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深入推进。完成全市第八批国保、省保单位申报,目前全市共有国保单位17处,省保单位52处。启动了学堂梁子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工作,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先后出台《十堰市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条例》《十堰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十堰市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19年以来,共投资11964万元,完成了武当山古建筑群-太常观等22项文物保护项目。在全省率先完成石窟寺专项调查、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荣获"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先进单位"。探索创新文化遗产宣传方式,实施了"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和"历史文化活化工程",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