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情况调研报告(第2/4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438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8分钟。

(4)复合经营型。采取资金托管、资产租赁、自主经营多种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68个村有56个采取复合型发展模式。该模式好处在于:①分散了经营风险。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降低了单一发展模式风险,形成了项目优势互补,扩宽了增收渠道。②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多渠道发展产业项目,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弊端在于:①对管理人员要求较高。需要投入更多的运营精力和专业性判断。②难以做大做强。村集体把资金分散投资,容易造成发展项目"杂而小",制约了项目做大做强。

4.村集体经济收益情况。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示范行动,用三年时间打造100个升级示范村,推进'空壳村'全面清零"。按照政策要求,县镇村三级齐发力,充分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特点等优势,积极盘活资源资产,主动探索增收渠道,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任务。截至2021年底,全县村集体经济收益2396.9万元,其中经营性收益1753.9万元(中省市各级扶持的项目产生的收益)、固定资产收益643万元(机动地承包、房屋租赁等产生的收益)。

269个集体经济组织(含组级1个),其中收益5万元以下98个,占总数36%;5-10万元120个,占总数44%;10-50万元45个,占总数17%;50-100万元4个(xx街道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占总数2%;100万以上2个(xx街道xx村、xx村),占总数1%。

5.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情况。根据中省市文件精神,我县先后制定了《XX县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X〔2018〕X号)和《XX县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办法指导意见》(X发〔2021〕X号),规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办法。

"136"模式:2018年-2022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收益金以"136"模式进行分配,"1"即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可根据章程原则上提取全部收益的10%作为公益金;"3"即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的30%用于促进集体经济再发展;"6"即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的60%用于脱贫攻坚期间贫困户分红。

"127"模式:2022年以来,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收益金以"127"模式进行分配,"1"即提取不少于10%公积金,并且逐年增加比例,主要用于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2"即提取20%股东利益分配金,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分红;"7"即提取不少于70%公益金,主要用于低收入人群帮扶、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等公益事业。

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收益和发展情况,在参照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办法,全体成员当年人均分红少于50元时,本年度可暂不分红,资金结转下年度一并分红。

(三)坚持凝心聚力:在对口帮扶中借智借力,在筑巢引凤中汇聚力量,在培育人才中激发活力,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全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共识。

1.抓好中坚力量。2021年,紧扣"选出担当作为好头雁,换出干事创业好班子"目标,下大力气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把最合适、最优秀的人选进"两委"班子,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新一届"两委"班子实现了"一降四升"(平均年龄49.4岁,高中以上学历1302人,35岁以下干部243人,村委会班子中党员682人,本村致富能手976名)。大力实施农村先锋群体培育工程,首批择优筛选50名45周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为人正派、热心村级事务、集体经济收益10万以上的"旗帜村"、乡村振兴"重点村"的党组织书记,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2年时间的全面系统培训和持续跟踪培养,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素质。

2.用好帮扶队伍。扎实开展"三比一提升"行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包抓深度贫困村和重点村,其他县级领导全部包联一般贫困村,全县所有县及县以上领导、县级部门实现镇(街道)包联全覆盖。接续印发关于选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干部的《通知》,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四级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充分考虑各村产业发展、地域特点、贫困类型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部门、最合适的干部有针性的包联帮扶村。同时,坚持"凡提必扶、凡提必下",新任副科级干部、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全部到村,加强一线帮扶力量。近年来,先后有1000余名干部活跃在驻村帮扶第一线,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各镇(街道)为每个村确定了包联镇级领导、中层干部和党建工作指导员,建立专岗专责、工作包联、党建巡查、分析研判等制度,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确保农村工作落地见效。

3.借助智力支持。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交流合作,组建起尖柿、粮蔬、果业、畜牧、绿化水保5个乡村振兴农业专家服务团,柔性引进67名县外专家教授,选拔农业拔尖人才18名、首席专家6名,组建名家工作室4个,深入田间地头,常态化开展联村联户技术服务,受益群众60万余次。

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刚刚起步,总体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临近城镇的村,得益于优越的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经营理念,集体经济一般较为强壮,像xx街道xx村和xx村、xx试验区西XX村等。位于北部沿山、离集镇较远的村,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像x村、x镇、xx等镇超过50%的村都采取企业资金托管形式发展集体经济。从集体经济收益来看,低收益村多、高收益村少。二是收入来源单一,经营性收入少。全县绝大多数村通过资产租赁、资金托管形式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较少,缺乏"自身造血"功能。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从产业结构来看,一产占绝大部分,主要为初级农产品,大多为从事养羊、养猪等养殖业和设施蔬菜、樱桃、葡萄等种植业;二产极少,主要为砖瓦厂、编织厂等;三产占小部分,大多是停车场、店面、厂房等,产业结构以传统型、粗放型为主。另外,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处于分散经营状态,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具有规模优势的生产基地较少,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二、问题与瓶颈

(一)资金问题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

1.启动营运资金捉襟见肘。部分村反映,村集体固定资源资产,如一些学校、科研站所、机动地、机井等,因历史原因,大部分已经变卖或者长期出租,处于无法收回的状态,削弱了村集体的原始积累。部分镇村的机动地、机井还在个别群众手中,甚至出现承包期限99年的合同等。调研还发现,许多村"两委"干部发展集体经济意愿强烈,也瞅准了合适的发展项目,但缺乏启动资金,项目未能实施。

2.扶持资金存在很大风险。全县268个村,涉及66%的村将扶持资金托管到企业。这些村发展集体经济,过度依赖于企业发展,一旦企业出现经营不善等问题,不仅收益金兑付成问题,本金也面临难收回的局面。一些村投资发展农业类项目,存在投入成本高、市场波动大、收益周期长特点,管理、销售等环节一旦出现问题,资金可能难以回本。如,xx镇xx村、xx村两个产业园投资1000多万,建设温室大棚78个,租赁给xx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营。2021年,因秋淋导致部分温室大棚倒塌损坏,租赁合同解除,目前两个园区均无收益。

3.投入资金过于分散。近年来,大量的扶持资金投入到村上,加快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但多为普惠性、"撒胡椒面"式投资。许多村反映,每个村投资50万元以上不等,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未能发挥资金集聚优势,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

4.清产核资留有"尾巴"。调研发展,"三资清理"工作不彻底,遗留问题较多,造成集体资产流失。如薛镇湘子村、九龙村、两门村,建成的实体租赁承包给个人,但没有资产评估报告,产权归属不清。部分村"三资"仍在"两委"账上,未能及时移交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人才匮乏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

1.带头领军人才屈指可数。调查显示,60.7%的村民认为缺乏高素质人才是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大批向城镇转移,一大批优秀青年向一些大城市寻求发展,农村人才"引育留用"难度大,尤其是紧缺懂农业、会经营、能管理的致富带头人。虽然村党组织书记大部分有高中以上学历,但在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项目选择方面,眼界不宽、能力不足、胆子不大,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

2.农经干部队伍力量薄弱。调查发现,16个镇(街道)只设置农办或其它涉农办公室,农经机构未单独设立,没有专门的农经干部,难以对集体经济发展进行专业性指导。县农经站为农业农村局下属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5人,实有人数39人,平均年龄47岁,队伍结构呈老龄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力量薄弱,推进、指导工作力不从心。

3.因循守旧思想根深蒂固。调研发现,部分村干部对村集体经济不重视,对集体经济家底掌握、盘点不清楚。如曹村镇红河村支部书记说不清楚村集体资产资源情况。部分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不足、信心不强、办法不多。如刘集镇尹村村支部书记谈到发展集体经济时,无门路、无思路,甚至有怕群众闹事的畏难情绪。部分群众对发展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漠不关心,"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心态普遍存在。一些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说到集体经济收入时遮遮掩掩,无法掌握具体情况。近几年来,县财政陆续向村投入扶持资金,一些村干部出现"等、靠、要"等思想。

(三)土地缺编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瓶颈问题。

1.政策法规制约。随着新的《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等政策的出台,农村土地使用审批不断严格,土地性质确定后更改难度变大。因此,农村集体经济难以发展工业型或投资厂房类设施建设,林果类种植业的面积很难再扩大,只能在品质和产量上下功夫,土地问题成为瓶颈制约。

2.土地细碎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采用平均化土地承包方式,按照地类等级划分土地,将大田块划分成为小田块,形成土地细碎化形态。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升,细碎的土地格局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公共品供给难度增加、田间管理不便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成为困扰农业生产和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矛盾。

3.地权分散。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离开农村,脱离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将从分散经营逐步走向适度规模经营。但很少有群众愿意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大多数选择非正规的无期限、无合同式的土地流转方式。在"生不增、死不减"的确权制度下,小规模土地经营的格局难以改变,无形中为发展村集体经济设置了障碍。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