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治理逻辑的思考与探索(调研报告)(第2/2页)
在治理能力上,推动从行政导向向综合施策转变。行政导向是指政府通过国家政策和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对治理主体施加影响,并引导其价值取向和行为朝着有利于国家行政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综合施策,以提升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是基于分层分类教学体系精准施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体、对象、载体具有多元、分层、分类的特性,不同地区和级别的学校应根据其特殊性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如典型地区、重点马院、龙头学校等应积极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同学段、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可进阶式分层推进,分类挖掘语文、历史等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规律性与灵活性。二是基于问题导向科学施策。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科学施策,制定教学管理机制和互动评估机制,为思政课建设提供"良方""金策",形成共同做好思政工作的育人合力。三是基于结果导向高效施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紧紧围绕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手段,融合新媒体、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载体,不断丰富和创新治理手段和方式,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治理能力。
治理策略
在充分认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治理价值和治理向度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其治理策略,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
把握思政课建设管理的整体性。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课程主线、规律主线和权责主线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过程,实现思政课建设管理体系的整体性。一是思想主线。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要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二是规律主线。以学生成长规律为根本遵循,科学设置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学生成长规律相适应,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思政课建设全过程,突出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三是权责主线。政府应统筹布局、科学谋划,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专门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国家制度体系、地方配套制度和学校落实制度,统筹调配各方力量,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层次性。所谓共同体,强调的是其组成部分或成员之间的整体性、和谐性关系或价值目标。只有紧紧抓住教师队伍这个关键,形成结构化、层次化的教学共同体,才能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是提高教师准入标准。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一线思政课教师的党员比例,让党员讲党课,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会教学的人去教学,规范政治考察、学历背景考察、教学能力考察、岗前培训考察等选聘流程,畅通高校、研究机构的后备优秀教师培养输送机制。二是配齐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参照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配比,结合中小学办学规模及思政课需求,科学核定中小学思政课专兼职教师科学配比,扩大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规模。三是加强跨学科、跨学段教师培养培训。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建立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重点对一线思政课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培训,全面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同时,以教学专业化为目标,围绕教材的使用,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专题研修长效机制。组织跨学科、跨学段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轮训研修,为思政课教师搭建挂职锻炼平台。融合多方资源创造访学研学、学历深造、实践研修等机会,促进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开拓视野、提升教学能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联动走深走实。
保证思政课建设推进的协同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是有机统一的,即不把一体化建设看成脱离社会的独立存在,而是看成社会各方面相互协同的有机统一;不把内部要素看成简单拼接,而是看成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不把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简单趋同,而是看成各学段思政教学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不把教育模式看成自上而下的教育政策执行,而是看成教育决策与教育管理、教学实践互动的有机统一。一是坚持各学段有机衔接。既要在顶层设计和谋划布局上突出整体性,也要在各学段思政课建设的目标定位、主体激发、内容选择及方法运用上注重层次性和贯通性,使不同学段、同一学段不同年级的思政课在纵向上有机衔接,让学生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的过程中实现认识飞跃。二是坚持多要素有机融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诸多内部构成要素和外部影响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内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管理机构类要素、教师人员类要素、教育教学类要素、实践活动类要素、学校环境及保障类要素等,外部影响要素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体制机制类要素、社会层面的文化风尚类要素等。通过内外部要素协调融合,形成"政策落实-决策执行-经验提升-反馈完善"的运行机制,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贯通,家庭、学校、社会育人有效协同。三是坚持关键环节有机协同。重点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的有机协同,推进课程标准进阶一体化、教材统编一体化、教学方式革新一体化、教师队伍培养一体化、育人效果考核评价一体化等,由点及面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增强思政课质量评价的可操作性。评价思政课质量的关键在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价值引导效果。一是设置多元评价主体。提倡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模式,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自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由其他评价主体从不同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表现,以增进多方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共同探索具体的教学改进措施。二是科学划定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与学期末、学年末的教学效果制定评价指标,形成"学"与"教"的二维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指标科学有效。三是建立育人为本的评价导向。教书育人是思政课教学的第一线和基本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把人才培养列入评价指标,坚持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相结合,既要评价教师参与跨学段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的频次、方式等教学效果,也要评价学生对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要求,为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指引。四是从重知识结果性评价转向重行为过程性评价。采取集中考试评价与日常行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考试目标,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并通过日常谈话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灵活方式,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动态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